《医国高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国高手-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下官等都是这种看法。”众人答道。
    “瞿大人,您是怎么看的?朝堂之上都议论纷纷了,可从不见您发表高见,莫非有何难言之隐?”李在功问道。
    “我哪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过,我跟大家的想法不大一样,当然也算不上什么高见,说出来,请大家指正吧。”瞿式耜道。
    “下官等洗耳恭听。”董永遂道。
    “我的看法是,此事应以皇上旨意为准。”瞿式耜说道。
    见李在功要说话,连忙一摆手,道:“先听我把话说完。”
    “我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三。其一,皇上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见识远超常人,他之所以这么做,必有他的道理。其二,我朝新立,内,百废待兴;外,强敌环伺,此时此际,必须尽快结束这场争执,万历朝立长立爱之争,让万历爷四十多年不上朝,前车之鉴啊。其三,皇上早就有旨,凡治下之民,无分汉夷,皆大明子民,此时再说华夷之辨,不是太晚了吗?依我看,皇上之所以发怒,大概主因也是在此,田某人太不识大局了。”
    “至于大家担心的皇家血统不纯或者联络外族而起祸端之事,我看大可不必紧张,别说我大明早就有防范外戚乱政的祖制,就是没有,也不是没有法子嘛。”瞿式耜道。
    一席话不多,却是让众人都点头不已。
    是啊,这是什么时候?百废待举之际,怎么能把精力放在这事上呢?是应该赶快结束。
    让皇上收回圣旨会怎样?众文臣赢了会怎样?要是惹恼了皇上,不跟你们玩了,谁能担起中兴大明这副担子?瞿式耜话中之意非常明白,当今局势,离了哪个臣子都行,离了皇上不行啊。
    还有,不是担心戴氏的子女会勾结外家乱政吗?这太好防范了,大概陈邦彦这个内务府大臣指使一个敬事房的太监就能办到。
    即使这事不能办,满朝文武防一个有异族血统的皇子还是能防住的,办法有的是,只是不能宣之于口就是了。
    “大人忠心为国,我等拜服。”董永遂和李在功默想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瞿式耜的苦心。
    永历朝不能乱。
    大明残存的一脉不能断绝。
    所以,必须树立皇上的权威。那么,田应元就得受点委屈了。
    ……
    朱由榔不是小鸡肚肠的人,不会为臣子对自己的旨意有不同意见就发怒,甚至杀人。况且,他是来自后世的灵魂,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除非不得已,他是不会杀人的。
    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封建统治的一个共性特点。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这个特点是改变不了的。
    在他看来,每次朝代的更替,表面上看是因为战争,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土地——这是农耕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皇室子弟分封时,会分到一块免税土地,读书人只要中了秀才,有了功名,自家的土地就要免税,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土地也会挂靠,随着皇室子弟不断地开枝散叶,有功名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土地兼并就会越来越烈,最终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失地农民越来越多,遇到灾荒之年,吃不上饭的农民没有出路,就会造反,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朝代不断更替的最主要的原因。
    对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点,朱由榔不想改变,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别说是现在,就是在他来的那个世界上,这一条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不能改变,不意味着不能改良。他想寻找一条避免朝代更替规律的路子,比如,取消宗室封地,取消士大夫土地免税的优惠政策,禁止土地买卖,等等。
    这个事非常难,朱由榔清楚,因为这些政策都涉及到了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是皇室和士大夫——的根本利益,势必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这样的改良,不比跟清兵争天下的难度小。
    但是,再难也要做,如果等到赶走清兵,全国统一之后,那时的难度将更大。
    现在就开始做,有两样好处,一是就是自己还没有儿女,没有宗室之累,只要自己现在就立下规矩,以后宗室只赏钱帛,不分封土地,自己的儿孙还敢反对不成?敢反对,老子打你屁屁!
    当然,儿子还不知在何处,打也无人可打。
    另一样好处就是,现在还在战乱之中,科举已经停了,等到条件成熟重开科考之时,自己的政策就已经形成了,你爱来考就考,不来考就拉倒,反正只有高官厚禄,想要土地免税?没门。
    当然也有一样不好之处,就是来自现在的朝中大臣的阻力……。

第九十章 册封风波(七)
    田应元事件闹这么大,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华夷之辨,有人也正在挑动着这个事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朱由榔比任何人都看得明白,其本质是文臣们对君权的挑战,或者说,是文臣们想要限制君权的一次集体行动。
    成了,君主的威望就受到了极大削弱,君权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败了也不要紧,皇上落个不纳忠言的恶名,而发起的臣子则落下个“诤谏”的美名,按以往大明朝廷的做法,顶天就是打一顿屁股。
    行啊,打吧,打一顿更让我美名流传。挨了“廷杖”的,可都成了历史名臣了。
    值!简直太值了。
    中国人重名,文人更甚。
    朱由榔对这件事看得明白,他之所以迟迟不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看看大臣们的表演,尤其是几位大学士的表演,看看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臣子,哪怕只有一个也好。改革是必须的,哪怕所有的文臣都不跟他走,他带着一帮武将也要改下去。
    改是阵痛,不改是长痛。
    二是他想成立内阁,把事务性的工作全权交给内阁去处理,而他作为皇帝,只管方向,只管大事,不能陷于琐碎事务之中不能自拔,这么大一个国家,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再说,哪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
    既要成立内阁,必须选一个好首辅,就跟后世的总理一样。
    把事务性的东西交给他,而自己则专心筹划打仗和改革的事。
    然而,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看到一个令他满意的首辅人选。
    除了李永茂跳了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册封阿兰,其他大学士都没有表态,朱由榔不由地有些失望。
    ……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送来两份情报。
    一份是各位大学士回府后的反应。
    李永茂在府里接见访客,大谈华夷之辨;吕大器是大门紧闭,概不见客,在书房里写写画画,而吴炳只与几位友人品茗论文,绝口不提朝政之事;陈子壮一直窝在书房,除了赵姨娘见过他,再没有人进去过;瞿式耜倒是见了访客,各部官员都有,瞿式耜及各位官员的发言要点,也都有记录。最为奇怪的是陈邦彦,回府后一直在书房绕圈,嘴里还不停地骂,骂的是“小人!”、“不顾大局”等语。
    朱由榔看了,不由萗尔。
    第二份情报则是关于清兵的。
    清廷任恭顺王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率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固山额真金砺、梅勒章京卓泰,共五万余人,兵锋直指长沙。
    同时,清廷任命固山贝子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固山额真图赖为副,屯兵江西广信、浙江衢州,进军福建态势已明。
    放下这两份情报,朱由榔心里非常烦躁,道:“朕有多少大事要办?哪有闲功夫整日价理会这些琐事!”
    但话是这样说,该理会的必须理会,后院如果不宁,怎么能集中精力跟清兵打仗?必须先把朝堂的事理顺了再说。
    “李洪,把地图拿来。”朱由榔叹口气,还是再等等吧,再看看,急不得,一急就容易留下后患。
    李洪把地图拿来,放到龙书案上摊开。
    朱由榔在地图上把广信和衢州找出来,顺手指南移,研究清兵进兵路线以及战略意图。
    这次与博洛的交手,没有历史记忆可循,因为朱由榔的到来,已经完全改变了历史走向。所以,只能凭智谋和韬略来判断战役发展形势。
    朱由榔估计,清兵这次进军战略意图不是占领福建,应是打通进攻广东的通道,以便于下一步调兵进攻自己这个刚刚成立,又刚刚打了胜仗的永历王朝。
    如今,李自成已经战死湖北九宫山,张献忠也死了,其余部已不足为患。而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当然就是自己这个明室嫡脉了,如果任自己壮大,再有二三年的功夫,那就恐怕更加难制。
    他们必须趁自己立足未稳,予以消灭或者赶出广东。
    其实,不用消灭,只要自己连打败仗,让天下心中向明之士看不到希望,慢慢地,那股子火也就熄了。
    所以,朱由榔判断,博洛这次进攻福建应是先下仙霞关,然后一路南下,占领汀州这个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要地。占领汀州后,又分兵袭取漳州、泉州,然后再西来,占领潮州,从而威胁广东东大门。
    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不把顺治打疼,他是不会让自己消消停停地休养生息的。
    现在问题是,李成栋的部队只有四万多人,虽然战斗力很强,但与真正的满八旗兵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没有地雷和手榴弹这种火器相助,他根本就不可能抗得住。
    除非把地雷和手榴弹大量地造出来,再加上林察的水军,才有可能将博洛这些清兵全部消灭。
    那么,把决战地点选在哪里呢?
    斟酌良久,朱由榔的手指在漳州这个点上重重一顿,下了决心。
    用地盘换时间,用地盘换清兵的骄纵,然后在漳州聚而歼之!
    在清兵进攻汀州这段时间,必须尽快让地雷和手榴弹进入批量生产,同时,林察必须尽快整合收降的福建水军,在漳州加入战场。
    对于福建的事,朱由榔心中有了定计,目光又转向湖南和江西。
    湖南是广西的北大门,江西则是广东的北大门,这两处倘若有失,清兵将直接威胁到两广。
    湖南现在是由朱由崧任命的湖广总督何腾蛟镇守,历史上归顺了永历帝,可现在他那里还没有信来。
    而江西全境,已被清兵占领。不过,朱由榔短时间内并不担心清兵会从江西进入。因为,江西巡抚章于天,巡按董学成,与江西总兵金声桓、副总兵王得仁不和,早晚内讧,而自己已经将张家玉派去韶关,加强防备。这一路反而是最叫人放心的。
    “先让何腾蛟折腾一阵吧,我现在是没有办法顾你。反正只要守住桂林,广西则无忧。孔有德再能打,一个湖南也够他打半年的,有这半年时间足够我腾出手来收拾他。”
    “广西取守势,福建取攻势。就这么定了。”……

第九十一章 册封风波(八)
    次日,“黎明会”照常。
    朱由榔没有提及田应元案,只是照常听各人汇报手中的差事。
    “皇上,臣以为作育人才乃当务之急。但目前情形令臣忧急,各县府官学基本已经荒废,私学也只零星存在。故臣请再振官学,鼓励士绅大办私学,只要局势安稳三年五载,朝廷就可以开科取士了。”吴炳率先发言。
    “吴爱卿所言甚是,朝廷缺人才呀。如今只是据有三省之地,除了降官还真没有人才来源。日后地盘扩大以后,更需要大量官吏,如今不下力气作育人才,怕是以后会捉襟见肘。”朱由榔非常赞同吴炳的建议。
    “吴爱卿,可有何建议条陈?”朱由榔问道。
    提出问题不难,难的是如何解决问题。一个臣子如果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之道,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臣子。
    “回皇上,臣想了两条。一是上过学了,不管是上过官学还是私学,有一定基础的,可入官学读书。入学前先进行县试,取得童生资格的,由县里给一份钱粮,没有取得童生资格的,仍可读书,只是没有钱粮而已。二是未曾进学的适龄童子,进私学读书者免束修,朝廷可以给私学一定的钱粮补偿。”吴炳道。
    “这好像有点义务教育的意思哈。吴炳倒是有才。”朱由榔听了吴炳的建议心里道。
    “嗯,吴爱卿这两条倒是符合我朝目前状况。朕盼望所有适龄童子都进学,朝廷可以拿钱供他们,资质好的,可以进一步求学谋官,资质差的,即使不能入仕,认几个字也比当睁眼瞎强。不过,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吴爱卿,你根据你的两条建议拟一个详细条陈,也可以把朕刚才说的加进去。”朱由榔道。
    “遵旨。”吴炳退下。
    朱由榔的话虽少,只寥寥数语,但几位大学士心里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统治万民的宝典,皇上怎么反其道而行之,要开启民智么?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所奏之两条,就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