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高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国高手-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卿等在做什么?”朱由榔随口问道。
    “回皇上,还有三天,就是永历元年,臣在拟建元文告。皇上来了正好,臣正要禀报皇上呢。”陈子壮说着,把一张文告递过来。
    “元子,你呢?”朱由榔把文告接过来,随手放在桌案上,先问张家玉。
    “回皇上,臣在汇集各处报来的军情,想着如何尽快把清兵赶出广东。”张家玉禀道。
    朱由榔扫了一眼,见他桌案上堆积了一叠公文,旁边还摊了一张地图。
    “令斌,你呢?”朱由榔问道。
    “回皇上,臣正在草拟战后广州城几项临时法令。”陈邦彦答道。
    “好嘛,人家李大将军还在做着当广东王的美梦,你们一点不把人家放到心上,太不给面子了吧?”朱由榔笑道。
    他本意是想开个玩笑,活跃下气氛,可除了几名士兵附和着笑了两声,那三位互相看了看,却是谁都没笑。
    君上怎能跟臣子狎笑?不是有损君王之威?
    朱由榔尴尬了,摸了摸鼻子,拿起手中的文告看起来。
    陈子壮起草的文告其实就是个通知,通知军民人等,明年就是永历元年之意,很简单。
    “集生,朕觉得有一层意思是不是在文告中加上?”
    “请皇上训示。”
    “绍武年号是伪号,朕的年号才是正朔。隆武帝罹难前,曾下诏令朕监国,这层意思应该在文告中晓谕军民人等。”
    陈子壮闻言,眼睛一亮,是啊,绍武帝虽在位仅四十天,但难免有人会念其好,如果别有用心的人在皇上皇位来历上做文章,无知百姓不免会上当受骗。
    此事虽小,但意义不小,确实应该早早堵住宵小之口。
    “皇上圣明,是臣疏忽了。”陈子壮服气地说道。
    “另外,朕想下一道诏书,阐明朕之治国理念,使天下臣民皆知,以便凝心聚力,也利于吸引天下有识之士来投。”
    朱由榔说道。
    他说话旁人无人插话,无人应答,全是一副聆听状。
    “大家讨论嘛,都发表发表意见嘛,怎么让我一人唱独角戏?难道这就是为君之道?这就是孤家寡人?”朱由榔见大家都不说话,心里不禁有些气闷。
    无奈,只好自己一路说下去。
    “朕之治国理念,不想全盘接受祖宗成法,有些弊病必须根除。其一,富民。朝廷仍以劝耕为主,但也要鼓励工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士农兵工商,皆我大明子民,区别对待是可以的,但不可过。过去对工商的打压太厉害,以后要改,要给工商业者更高的地位,比如,军户子弟完全可以参加科考,工商子弟可择一人参加科考等。”
    “税赋也要改,农耕者十税一不改了,可循成例,而工商三十税一太低了,也改为十税一。另外,除了朝廷有制定税法的权利,任何地方官府不许另找借口,另设税目,否则,一律严办。”
    说到这里,朱由榔觉得还是有必要集思广议,看看这个时代的人怎么看待他的改革。
    “诸位爱卿,大明立国二百多年来,国力每况愈下,以至于反贼横行、清兵倔起,为何?原因很多,诸如天灾不断、吏治腐败、党争激烈、苛捐杂税等,朕以为最重要的还是税赋制度出了问题,一方面没有统一税法,税赋名目繁多,除了朝廷不断加赋外,地方官府还巧立名目,对百姓盘剥太甚。另一方面工商业者财富更多,却税率更低,以至于百姓难以生存,而财富又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百姓活不下去,如何不反?所以,朕首要进行税赋改革。诸位爱卿,大明中兴任重道远,还需诸位戮力相助。朕不想搞成一言堂,还望诸卿抬遗补缺,说说各人的想法。如何?”
    朱由榔说完第一条,三个臣子陷入了沉思。
    很明显,皇上最终的意思还是要钱粮。
    确实,当前的急务自然是军务,可军务最终还要落到钱粮二字上。
    刚才皇上说了那么多,核心的不过就是提高工商税赋,同时,为了鼓励工商业者,不至于引起他们的反弹,在社会地位上给予一定的提高。
    “皇上,臣觉得提高军户的地位很有必要,毕竟接下来战事是最主要的,此举可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不过,将工商业者的地位提高到跟原来军户一样的地位,是不是过了?有违圣人之意啊。”陈子壮提出了不同意见。
    商人为什么社会地位低?大体有三个原因:
    一是经济制度方面:中国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在经济制度上的表现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统治者只需要定期按时的找百姓收取租税农业税和土地税以及人头税,无论是历史上的井田制,青苗法,一条鞭法等等土地所有权改良,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特征来进行调整的。
    而其他重要的战略物资,比如盐铁等,都是由统治者专卖。所以,古代商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没什么条件,其次,在统治者眼中,商人这些经济活动并不能产生价值。所以,商人自然没有存在感。
    二是政治制度方面: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必然对应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专制和家天下,只要将农民和土地这两方面的问题处理好,那么统治就很稳定。而商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了人员流动和钱财货币流动,同时,圣人认为,商人都是重利轻义,这些对于非常重视以德治国的统治者来说都是影响统治稳定的,所以当然,就要重农抑商了。
    三是文化方面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民以食为天,而占主体地位的汉族群体的性格趋向于内敛保守,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老百姓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心态,对于商业活动不那么热衷。

第五十九章 关于优商问题的争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孔夫子提出的君子与小人的评判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商人重利,自然是小人。
    对于长期浸淫于儒学的陈子壮来说,朝廷要多培养君子,打压小人。皇上提出给商人提高地位,他是接受不了的。
    “圣人之意,只不过是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评判标准,也没有完全将小人排除在外。当然,‘多君子少小人’是朝廷追求的终极目标,而绝不是‘全是君子,一个小人都不要’。事实上,别说这个目标达不到,就是达到了,天下也绝不会和谐。试想一下,如果天下全是君子,就禁锢了人的天性,失去了活力。‘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嘛,只有阴阳和谐才能万物葱茏。再回到农商这个题上来,刚才朕说了,无商不活,设若无有商人,大江南北哪有财物交流?岂不是死水一河潭?故,既要看到商人重利的消极一面,也要看到其活跃经济的积极一面。医道讲究辩证,朕以为为政也要讲究辩证地看问题,如此才能看得全面。”
    朱由榔这番话用上了“阴阳”之论,也用上了辩证法,驳得陈子壮心服口服:“圣学渊博,臣自愧不如也,受教了。”
    “皇上,臣以为,商人子弟可以择一人参加科考入仕一事,还是太过急切,是否可以改成‘当代不能入仕,三代以后可择一人参加科考入仕’?”张家玉道。
    “嗯,元子之言甚是,既提高了工商的积极性,也不至于引起士子军民的巨大反弹,是老成谋国之言。”朱由榔赞道。
    他知道,但凡改革,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反对,如何既要改,又要平稳过渡,不出大乱子,这是门学问。
    张家玉的提法很符合循序渐进的道理。
    尽管觉得张家玉的说法有道理,朱由榔还是有些不大甘心,想了想,又道:“是否再加一条,如纳税超十万两者,可许其一子参加科考?”
    后世有学者研究过,明万历中期,以银兑米的比例为标准,大概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660元左右。不过,那是盛世,银贵粮贱,一两银可买两石米,如今正逢乱世,广州市面上米价算低的,一石米也要卖到二两银子。如此算起来,一两银子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160元。
    十万两银子相当于1600万人民币,很可以了,只是一个参加科考的资格,又不是直接给功名。
    朱由榔觉得很划算,可陈子壮、张家玉和陈邦彦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眼里,士子的身份那是尊贵无比的,哪里能以银钱的多少衡量?
    “皇上,科考乃国之抡才大典,怎可论价?臣不敢奉旨。”陈子壮反对道。
    朱由榔心里那个气啊,1600万换一个科考资格,多划算啊,你陈子壮怎么这么不开窍呢?
    可是,总得想个法子说服他,牛不喝水强按头并不好。
    “集生,你养一千乡兵,至今多长时间?花费多少了?”朱由榔想了想,觉得要是跟他掰扯大道理,自己不是个,不如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服他。
    “回皇上,臣的乡兵自招募至今,已经三个多月,花费大约五万两白银。”陈子壮答道:“不过,皇上,开始花费大一些,因为兵器、粮草、马匹等军需这些都是新置办的。以后应该就少了,每月大约二千两就够了。”
    “好,十万两银子大约可以支付一千军队五年的军需,你觉得不划算吗?再说了,朝廷要收复失地,你看最低需要多少军队?”
    “臣以为精兵二十万足矣。”
    “二十万少了点,大概不足以打败清兵。好,就按二十万算,光养军每年就需二百四十万两,如果算上置办军需这个大头,每年没有五百万两大概是裹不住的,更别说,还有赏金、伤亡官兵抚恤。而国库银只有六百五十万两,内库也只有二十万两,肇庆那里国库、内库加起来也不足一百万两。这些光募兵、养军都不宽裕,更何况还没算民政上的开销呢。所以,要强国强军必须开源。而给商人一个子弟入仕的资格,鼓励了他们纳税的积极性,这是很划算的一笔买卖啊。”朱由榔道。
    陈子壮还是不服:“皇上,臣以为开源的法子很多,未必非要以科考资格做交易。实在不行,还有乐输嘛。”
    “乐输?乐输名为乐输,实则是强捐,朕不愿强人所难。集生,物质决定意识,把清兵消灭了,国家强大了,坐而论道才有资格嘛。”朱由榔说道。
    “物质决定意识?恕臣愚钝,此语出自何典?请皇上示下。”陈子壮问道。
    他博览群书,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个说法呢。
    “哦,这个,物质决定意识嘛,是朕之独创,源自于朕对管子所言‘仓禀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的思考。”
    朱由榔经陈子壮一问,才知道自己说吐噜嘴了。
    既说吐噜了,就解释一句吧,只是这样一来,自己可就成了唯物主义的创始人,窃据后世先哲的成果,有点不大要脸罢了。
    “皇上,臣对管子此人有看法,对这句话也不敢苟同。”陈子壮道。
    “这家伙怎么这么死心眼呢?不这么拧行不行?”朱由榔深感无奈。
    “皇上,臣赞成这个变通之法,当前急务是军务,没有钱就办不成军务,朝商人伸手要钱,总得让人家掏腰包掏得心甘情愿,既让他掏了腰包,又要让他感恩戴德,此法甚妙。不过,臣觉得是不是把这个门坎提得再高一些?三十万两怎么样?”张家玉见陈子壮让皇上下不来台,连忙递了个梯子。
    “三十万?太高了,二十万吧。”
    “不高,就三十万吧。皇上,您可别小瞧了商人们对科考资格的垂涎之心,他们不缺钱,缺的就是名分地位。”陈子壮怕皇上反悔,连忙说道。
    “好吧,就三十万。”朱由榔无奈地答应了。
    “皇上,商税是入国库还是入内库?”
    这边刚撂下挑,陈邦彦突兀地问道。
    嗯?啥意思?
    ……

第六十章 强军思路
    陈邦彦为什么会问出这句话,朱由榔是明白原因的。
    内库银的来源大概分为皇庄所出、外国或者地方进贡、国库拨款、抄家、煤矿、矿税商税等六项。
    万历皇帝最爱攒钱玩,曾经四处派出太监充当矿监税使,搜刮的钱财都充入内库,这也是被人诟病的一大弊政。
    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也是大肆征收矿税商税,一方面充实了内库,一方面也肥了自己的腰包。
    关于这一点,时人对魏忠贤非常痛恨,不过,后人有观点认为,如果不是魏忠贤征收矿税和商税,有效地弥补了崇祯的军费开支,明朝可能早就乱了。似乎这也成了魏忠贤唯一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如今陈邦彦问出这话,自然是基于以上原因,他怕朱由榔是借此搜刮钱财以为已用。如果是那样的话,这就不是德政,而是恶政了。
    “朕不是守财奴,也不做守财奴。朕富有四海,要那么多钱财干什么?国富民强才是朕之所求。所有商税全部归国库,朕一文不取,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