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高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国高手-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行,皇上,臣妾给你生个闺女。”陈皎茜笑嘻嘻地答道。
    “一边去!哪跟哪呀?这么小就想着生孩子,不害臊!”朱由榔明白她的意思,一心念着要跟自己圆房,所以嗔了一句。
    “茜儿,春兰、小枣,你们别听皇上的,都给娘生孙子,孙子越多越好,丫头有什么好的?赔钱货!”大家正在兴头上,马太后忽然插了一杠子。
    “母后,您这重男轻女思想太严重了。”朱由榔不由得一皱眉,说道。
    “娘就喜欢孙子,不喜欢孙女。”
    “女儿是贴身小棉袄,最知道疼人了。”
    “孙子才是老朱家的根,到时候孙子重孙子一大堆,娘看着才高兴。”
    “得,咱不吵了,反正生儿生女谁也做不了主,老天爷给送什么就是什么,儿子反正都喜欢。”
    “这话说的倒是。”
    娘俩终于达成了妥协,暂时将这个话题放下。
    当夜,朱由榔宿在坤宁宫,夫妻敦伦,交公粮完差自不在话下。
    第二天黎明会,在各位大学士汇报完各自差使之后,朱由榔发表了长篇演讲。
    “诸位爱卿,自朕即位,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非常不容易,军事上接连取得关键性的胜利,打击了清兵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反清抗清士气,地盘不断扩大,我朝算是暂时站住了脚跟。”
    “民政方面,推行土地新政,税收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同时推动义务教育,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朝廷岁入已由不足二百万两,增加到五百万两以上,粮食基本能满足战争和人民生活需要。”
    “这是成绩。但也要看到不足,比如,清兵虽然连败,但势力未受大损,他们还控制着大片国土和资源。同时,海上还有郑成功和一些海盗存在,威胁着海上安全。政务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朕这次去广宁微服私访,真是触目惊心。朕低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贪婪,低估了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爆发出的强大能量,给新政的推行造成了很大阻力。”
    “这件事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吏治、新政推行等方面的不足,以便于我们今后采取对策,尽快加以解决。”
    “如今,清兵连败,短时间内无力反扑,同时,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意外摔死,豪格上位,他们内部权力斗争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乐观估计,他们最低也要乱上半年,才能腾出精力对付我朝。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段难得的时光,加快发展速度。”
    “首先,军事上,一定要消除盲目乐观的思想,认为清兵不堪一击,很快就能取得全面胜利。这个思想是错误的,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清兵还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兵员素质、数量以及后勤保障能力都非常强大。所以,各地督抚不可掉以轻心,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中路、右路军坚固防守,左路军积极进攻。左路军按照原定计划拿下湖南湖北就暂停进攻,做好防守准备。海上,则争取郑成功反正设诚,肃清海盗,保证对外通商航道安全。”
    “其次,民政方面,吏部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和思想培训,确保官吏们都能跟朝廷一心,充分理解新政的积极意义。同时,都察院须制定方略,一方面积极听取民意,一方面加大巡察力度,不能坐在家里守株待兔。还有,礼部要加快义务教育进程,争取每县每乡都要建立书院、学堂,不但习学儒学,还要增加自然科学学科。朕不但要培养官吏,还要培养科技人才,最低也要培养有文化素质高的劳动者。”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发展。大家都知道,我军能够打败清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榴弹和地雷等火器的研制,下一步,要保持手榴弹和地雷的产量,同时加快新式火器的研究和制造。如有必要,民用品科技研究,也要拿上日程。”
    ……
    医国高手
    医国高手

第二十七章 暂不立太子
    “诸位爱卿,都议议吧。”朱由榔唱独角戏一样长篇大论地说了约半个时辰,说完这句话之后,端起茶盏喝了一口,润润嗓子。
    朱由榔不喜欢唱独角戏,他喜欢臣子们热烈讨论,拾遗补缺,形成一个成熟的方案。
    他刚才做的其实就是一个总结报告,总结过去的得失,安排接下来的工作,臣子们对他的喜好都很清楚了,也都毫无顾忌地开始发言讨论。
    “陛下,臣以为,百废待兴,教化为首。因去年重点在军事上,书院和学堂建设起步较晚,所以进展不大,只有广东进展速度较快,而福建和广西则从下半年才开始着手建设。当然,今年的重点是在这三省全面铺开,云南、江西次第展开。基于这种状况,臣心里急啊,咱们太缺人才了,所以,臣思之再三,可否打破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的先例,先举行一次会试?一来,可以网罗像广宁孙盛那样有功名的先朝人材:二来,把消息散布出去,清占区的读书人也能看到希望,必然纷纷来投。”首辅吴炳率先发言。
    “陛下,臣附议,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臣手里太缺人了,而作养人才没个三五年不能成功。所以,将前朝有功名者先遴选一批人才上来,也不失一个好办法。”瞿式耜道。
    “臣等附议。”黄宗羲、陈子壮、吕大器、陈邦彦、杨乔然也都纷纷点头。
    吴炳这个建议可行。因为按照旧制,每三年进行一次科考,显然不符合如今的情势。但作为立志心革的皇帝,朱由榔更看重思想上与自己接近者,若是这些读书人,还是“牧民”观念,而非“以民为本”的治政思想,那还不如不用。因为,这些人当了官吏,不但与新政无益,反而会成为改革的阻力。
    想到这里,朱由榔道:“可先此策可行。不过,因为省去了童试、府试、院试和乡试这些关口,直接进入会试,未免鱼龙混杂,所以,可以先成立国子监,由各地督抚先行举荐人才进行考试,考中者即为监生。监生进入国子监习学,明年参加会试。如此以来,步子就稳一些。”
    “那监生是否有功名?”吴炳问道。
    “这些人本就有功名在身,或为秀才,或为举人,即使会试落第,亦可为地方佐贰官,故,臣建议凡考中监生者,可皆按举人功名对待。”陈子壮道。
    “不可,集生,诚如所言,他们本就有功名在身,若为举人者还可以,若为秀才,考入国子监即可为举人,恐让其失去进取之心。”吕大器反驳道。
    “俨若公此言差矣,有了举人功名,是可以做官,但哪个举人不是以皇榜有名为最大荣耀?所以,不必担心他们失去进取之心。”陈子壮道。
    “不不不,集生,秀才若失去乡试这个关口,少了一些磨砺,总是不美。此若成例,必然会对科举制度形成冲击。”吕大器回道。
    “二公何必争吵?在下看来,明年会试,本是网罗人才临时之举,不能成例。若按先朝三年一考之例,应于后年才能开科,故,明年会试应为恩科。既为恩科,则不会成例,所以,在下以为,可按集生公所言,今年所取监生,可皆为举人功名。”杨乔然见陈、吕二人各执已见,争论不下,出言说道。
    “此论甚是。”朱由榔点点头说道。
    皇上点了头,这件事就算定了。
    “陛下,臣还有一事,请设詹事府。”吴炳见自己的提议过了,又提了一条建议。
    詹事府是负责皇子教育的机构,过去因为朱由榔一直没有皇子,所以没有设这个机构,如今有皇子诞生,自然应该设立了。
    “嗯,朕也有此意。”朱由榔其实早就有考虑,连詹事府人选都选好了,正好借着吴炳建议说了出来。
    “国子监、詹事府都要抓紧设立。福建巡抚王夫之调任礼部左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的事就由他主持。令斌,你就辛苦一下,再兼个职,詹事府詹事就由你兼任,顾炎武为少詹事。”
    “臣遵旨!”陈邦彦、顾炎武心怀感激,连忙躬身领旨。
    众人一见如此安排,都心里酸酸的。皇上这是将教导皇子的重任交付陈邦彦和顾炎武了,换句话说,这两人将会是下任皇帝的老师,如果活的够长,荣宠二朝是没有问题的。
    “朕的儿子还小,如今只是先弄个詹事府的架构出来,暂时先让令斌、雪松忙着,以后你们这几位大学士都要当皇子的老师,谁也别想偷懒。”朱由榔自是知道他们的想法,所以后面这些话安慰的性质居多。
    “是是是,臣等一定不负陛下所托,勤勤恳恳,教导好皇子。”吴炳讪讪笑着答道。
    “陛下,皇子长已诞,还请皇上取名正名。”陈邦彦道。
    是啊,儿子都三个多月了,朱由榔还没有取名,实在是当爹的失误。
    其实,朱由榔不是没想过,而是一直拿不定主意。
    按真实的历史,朱由榔立住的儿子叫朱慈煊,在他之前有两个散佚民间,后面又生了几个儿子都没有立住。朱由榔一直犹豫,是不是给这个儿子取名叫“慈煊”,因为历史上,朱慈煊虽然被立为太子,但下场却是被吴三桂所杀。这个结局不好,是不是这名字不吉利?
    “算了,就取名叫慈煊吧,毕竟自己占了人家父亲的身体,总得给人家个儿子,再说,自己已非原来的朱由榔,自己的儿子未必会有不好下场,何必纠结于此呢?”朱由榔听陈邦彦一问,这才最后下定了决心。
    不过,陈邦彦所说的“正名”,朱由榔不同意。
    所谓“正名”,就是想让皇上直接将大儿子封为太子。
    按汉家老规矩,大儿子是嫡子,是长子,立为太子一点毛病没有。可朱由榔不想这么做。
    自己以后不知道会生几个儿子,若是这么早就立了太子,没被立为太子的儿子们就失去了上进心,再养成废物可就麻烦了。
    不如暂不立太子,让儿子们互相竞争,自己也好好品品他们的心性、能力,选出最优秀的继承皇位。
    只不过,想法很美好,做起来却难啊。
    ……
    医国高手
    医国高手

第二十八章 真服假服
    之所以说想法美好,做起来却难,是因为他如果真这样做了,很有可能引起骨肉相残,也容易引起朝廷动荡。
    说到骨肉相残,其实即使立了朱慈煊为太子,早早明确其嗣君地位,也有可能发生,关键是看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和朝廷掌控能力。
    朝廷动荡更不必说了,史上因为嗣君之位的争夺,往往都是血雨腥风,朝臣自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不过,在立太子与不立太子之间两相比较,立太子倒是有助于朝局稳定,可能也避免不了儿子们你争我抢,但基本上都是在暗中进行,谁也不敢拿到明面上来。
    好是好,但若老大是个废材怎么办?岂不是误了国家的命运?
    不行,还是再等等。
    朱由榔想到这里,道:“皇长子赐名朱慈煊。”
    这名子好,日光温暖之意,也可引伸为阳光明亮,正和皇子身份。嗯?还有呢?不立为太子吗?
    众人听到这一句,都支起耳朵听下文,却见皇上拿起朱笔,在宣纸上写下了“朱慈煊”三个大字,再也没有了下文。
    “陛下,还有呢?”陈邦彦作为新晋詹事府詹事,对此事最为关心,见皇上不再往下说,心有不甘,紧接着问了一句。
    “啊?没有了。”朱由榔装傻。
    “没有不行啊,陛下,皇长子身份贵重,宜立为太子,早定国本,江山稳固啊。”陈邦彦固执地说道。
    “是啊,陛下,臣等附议。”其余六位臣子也都附和道。
    在他们看来,皇长子,又是嫡出,占了立嫡立长两条,没有不立的理由啊。
    “朕暂不立太子,是有深远考虑的,卿等勿复多言。”朱由榔见几位大臣意见如此一致,顿时感觉到了阻力之大。但他不是轻易改变主意之人,只好含糊以应。
    “陛下,莫非忘了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了?”陈邦彦硬梆梆梆地顶了一句。
    陈邦彦所说万历年间的国本之本,是指万历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故事。
    当万历年间,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