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9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租界模式在他们看来都很难接受,三佛齐国王占巴和他们一比简直无比开明,甚至可以说战争才是最省钱省力的模式。
  但是在商贸关系中,苏咏霖并不想强推战争模式,这会显得明国比较霸道,不符合将来的一系列革命计划。
  所以他转而一想,觉得世界上各大陆地板块的海岸线何其广阔,那些沿途国家名义上是占领了很多土地,但是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有效治理,完全就是无主荒地,何须商议?
  只要周围没有人烟,只要环境合适,大明就可以直接确认选址,然后着手开辟荒地,建设属于大明自己的港口,然后再慢慢发展。
  要是在此之后居然有谁敢于侵犯大明辛苦建设起来的港口,那就真的是在找死了,大明将毫不犹豫的用军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
  于是乎大明的港口建设计划也逐渐推进起来,从东南亚渐渐向南亚地区推进,伴随着计划的推进,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大明需要本土的优质劳动力出动。


第1668章 第二次民众代表会议
  出于对劳动力的需求,航海司为此和财政部联合起来搞了一个招聘。
  用比较高的工资待遇面向全大明招募技术工人和普工,将他们运送到选定地区进行工作,建设港口,然后再送回来。
  等同于是出差,但是是超远距离出差,不仅要离开家乡,甚至还要离开大明,去外国工作。
  有风险,这是一定的,在招募公告上面写的很明白,一定的风险是有的,但是有很高的出差补助,在海外工作一个月等于在国内工作三个月的收入。
  在高工资高待遇的刺激下,大量技术工人和普工从大明国内应召入队,追随船队出海工作。
  他们将在大明选定的海外港口处从无到有的把港口建立起来,把商用的和军用的港口都建立起来,然后建立最初的人们的驻地,接着一点点扩大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商人们抵达这里的脚步,聚居地会越变越大,越来越像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城市,而不是一个港口。
  大明会在这里驻军,设下官府,设下一切的统治机构,设下学校,医院,市场,公共安全管理人员,还有一系列大明城市才有的配置。
  这些港口城市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大明向外输出制度、输出理想和信念的重要窗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在这里见识到真正属于大明、属于大明的每一个革命者的信念。
  狂飙突进之中,共和二零一八年走到了末尾。
  新的一年,即共和二零一九年,所有的一切也都在按部就班的推进。
  苏咏霖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当中,而把大多数其他的事务完完全全的交给了执行委员会当中的其他人。
  他在辛弃疾执行军事任务的时候支持辛弃疾。
  他在田珪子执行监察人物的时候支持田珪子。
  他在孔茂捷整顿吏治、惩治违法犯罪者的时候支持孔茂捷。
  他在六大行省全面推进建设行省级民众代表会议的事情上对六大行省无比的关注。
  在火车建设方面,他继续关注中都城东北郊的火车轨道铺设的事情。
  在火器建设方面,他继续关注工匠中有人提出的为火枪枪管里面拉膛线以提高铅子射击精准度和射击距离的事情,并进一步延伸到了火炮炮管子里拉膛线的方面。
  然后更进一步的,工匠们提出了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建造一种具备统一标准的工具来处理膛线的建议,然后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展开探索。
  炼焦方面,几名工匠总结出了更有效率的炼焦方法,降低了损耗,提高了焦炭的产量和质量,甚至还降低了对当地的污染。
  随着炼钢温度的进一步提升和炼钢设备的进一步强化,大明钢铁的产量和质量一年比一年高。
  苏咏霖安排学部专司教材部分的官员和技术工人们进行交流,对他们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和学识进行归纳总结,开始创立全新的学科,准备全新的教科书。
  然后,他将在学校内部设置关于这些方面的学科,用毕业包分配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学子投身理工科的学习当中,以促成这一类知识的继往开来、良性发展。
  共和二零二零年年初,大明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苏咏霖宣布召开中央代表会议和全国民众代表会议,在中都向全国民众宣布这五年来大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中央代表会议之后,全国民众代表会议于三月间顺利召开,会期二十天,五年前大会上所定下的全部指标全部顺利完成。
  且其本上在每一个目标领域内,就算没有赶工期的事情发生,也都顺理成章的实现了超额完成。
  一切的进步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狂飙突进的,速度之快很难受到人力的控制。
  所以尽管苏咏霖在五年间大力批判加班赶工期的事情,严肃批评不顾自然规则一切追求多快好省的现象,也依旧没有阻止计划的超额完成。
  所以苏咏霖在会议上做报告的时候,再次重申了自己强烈反对不顾自然条件一味追求多快好省的态度,并且再次强调大明如今的胜利依赖于科学和自然的规划。
  并且在这一次大会上,苏咏霖首次提出了日常假期和节日假期的概念,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日常假期和节日假期的规定。
  “我一再强调,大家要努力认真的工作,认真谨慎的面对任务,但是在此之外,更要懂得休息、懂得放松,热情再高,也不能把热情当燃料,一个劲儿的猛烧,那会把人给烧坏的。
  所以大家要认真对待工作,更要认真对待生活,休息放假的时候,也要认认真真的休息,认认真真的放假,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一下,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积累精力。
  我知道诸位心中都怀着建设大明的美好愿望,为此有着强烈的热情,但是人是血肉之躯,钢铁尚且会有磨损,更何况是我们人呢?所以,休息很重要,我们要学习休息,善于休息。”
  在大会上,苏咏霖把自己的提案拿了出来。
  “旧时代的时候,休假的概念只存在于朝廷官员、吏员等少数人的身上,他们才有休假的待遇和休假的资格,一般的民众没那个资格,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得吃,农民也好,城市居民也好,不外如是。
  而在我们大明,因为全新的制度建设,我们必须要把休假制度贯彻上下,贯彻到底,绝不留下一丝一毫的疏漏之处,我们要把休息还给民众,我们要把假日还给民众!”
  在热烈的掌声中,苏咏霖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简而言之,就是把原先属于朝廷体制内的十天一休沐方案调整为十天两日休沐,然后基本贯彻到全国上下的全部组织体系当中。
  包括朝廷,复兴会,学校,工场,集体农庄,等等等等,全部都贯彻一个十天两休沐原则。
  一个月分三旬,每一旬至少要有两天假期,朝廷各部门、复兴会各部门、各级学府、各工场、各集体农庄,都要将这个原则贯彻下去。
  特殊部门因为维持运转的必要性,则在人员休假和机构运转之间需要做出调整,各自根据各自的人员数量来安排轮流休假,确保每一名部门所属人员都能享受到十日两休沐原则。
  而除了十日两休沐原则之外,苏咏霖还提议设立固定的全国性质的节日休假计划。
  即著名的、有充分受众人群和极大历史教育意义的节日,可供朝廷选择,设定假日数量,予以全国民众【公共节假日】。
  这是超脱于十日两休沐原则之外的。
  如果两种假日混在一起,则可以根据需要混合休息,做出灵活调整。
  总而言之,苏咏霖是决定推行正式的休假制度以遍及全国,为大明从有为状态向无为状态转变而奠定民间基础。


第1669章 节假日与退休
  苏咏霖给出的全国性质的公共节假日休沐计划很完善。
  这个计划涉及到年节、上元节、春耕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建国节等九个节日,朝廷将在这九个节日给全国民众以公共假日。
  其中年节融合除夕夜,共给假七日。
  上元节给假一日。
  春耕节给假三日。
  清明节融合寒食节给假三日。
  端午节给假三日。
  七夕节给假一日。
  中秋节给假三日。
  重阳节给假三日。
  建国节给假七日。
  即总共在一年之中给予全国民众必须要休息的公共节假日三十一日。
  苏咏霖认为这些节日都是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人文关怀在其中,且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面非常广,对于全国民众来说了解这些节日,并且在节日期间休息、参加各种节日活动,那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九个公共节假日中,只有建国节是苏咏霖自己设立的节日,定于每年的十月初一至十月初七日,节日期间除了休息,官方也会公开举办对建国英雄们的记念等等活动。
  在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中,苏咏霖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节假日辅助措施,以帮助这些节假日更好的运行、民众更好的休息。
  十天二休沐原则主要是靠轮班调整来实现的,因为没有传统意义和文化加成,什么时候休息并不是难事。
  不管是工场还是集体农庄,大家轮流休息,只要保证十天中休息两天,那就可以,人手足够的前提下,也不会耽误事儿。
  而公共节假日不仅需要休息,更有人文关怀在其中,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必要的部门同样需要维持运转,不能没有人值班。
  所以苏咏霖设置了公共节假日值班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全国范围内任何雇佣人的组织机构都必须要给予值班者三倍日收入的节假日值班补贴,且需要贯彻重大节假日活动中官员干部带头轮流值班的原则。
  朝廷、复兴会、工场、集体农庄等等组织机构中的各特殊部门的节假日值班计划需要提前拟定,并且进行公示,严格按照值班计划执行,不得有任何节外生枝的情况出现。
  苏咏霖还建议将以上他所提到的全部建议全部纳入上一次大会才通过的劳动法案中,完成立法,通过立法贯彻落实这些改变,以充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给予民众充分的休息。
  另外苏咏霖还提到了退休的事情,和公共节假日制度一样,退休制度也是要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组织机构和每一个国民身上的。
  苏咏霖认为退休是每一个国民应该享受到的福利,是对于工作一生、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国民在年岁渐长之后的回报,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人道精神的体现。
  毕竟谁也不会认为一个七老八十的人还能继续下地劳动生产粮食。
  在退休的制度上,苏咏霖参考了宋的退休制度。
  宋文官年满七十为致仕之期,武臣可延长十岁,由此可见优渥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水平让宋代统治阶级的平均寿命有了极大的提升。
  与之相对的,是一如既往凄惨的属于广大平民的低平均寿命。
  明国全面平定北方之后的洪武三年,苏咏霖相对全国人口数据做一个全面摸排,于是安排了明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当年的人口规模是八千万左右。
  除了这些数据之外,苏咏霖还对人口寿命有些兴趣,所以在安排工作的时候特意嘱咐民政部去做这个事情。
  不过这个年代,除了有名有姓有身份的士大夫阶层,普通老百姓对自己的年龄没什么概念,对于已故亲人的年龄更是没有多少概念,八千万人口,最后得到的年龄数据只有区区九十余万。
  其中还有将近一半都是战乱而死而非自然死亡。
  接着根据一番计算,得出北宋末年到金国初年,北方地区士大夫阶层的平均寿命在六十岁以上,而普通民众的平均寿命则在四十三岁左右。
  当然这是个平均数据。
  根据不同地区的数据统计,有些地区的平民人均寿命高达五十余岁,有些地区甚至还不到四十岁,最低的只有三十三岁,这显然和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关系。
  农业地区的人均寿命较之城镇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可能与城镇地区相对而言更加优越的医疗条件有关。
  而士大夫阶层则是一如既往的,不管在哪个地区生活,平均寿命的波动都不大,普遍在六十岁以上。
  因为样本不够,所以在政策制定上多有掣肘,苏咏霖便在往后的岁月里对此多加注重。
  之后的岁月里,明国对全国人口进行了年龄计算方式的普及和医疗普及,教育普及等等政策的推行,到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五十三岁。
  就在去年,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了五十七岁,且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