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9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相信,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
  但是源赖朝并不相信,北条时政也并不相信,他们竭尽全力调兵遣将,组织更多的军队和粮秣,准备进入信浓国,并且支持信浓国的守护和明军作战,在信浓国遏制住明军的前进。
  但是在他们行动之前,更多的坏消息传来了。
  一支明军偏师攻破了伊势国,全灭伊势国的军队,正在渡海进攻尾张国和三河国,尾张国守与三河国守大为恐惧,一边安排人准备抵抗,一边派人求援。
  另一边,北部地区还有一支明军偏师连续击破了若狭国和越前国两国的守备军队,全灭两国官方势力,大军正在向加贺国和飞驒国前进。
  明军大踏步的攻击前进和地方国守势力的全面败退大大出乎了源赖朝和北条时政的预料。
  他们预料到了明军善战,也预料到了地方守备力量的不足,但是并未预料到敌方军队败退的如此之快。
  此时,不过是七月二十五日,距离明军上一次发起进攻才过去十几天,属于东日本地区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崩溃,第二道防线正在遭受明军的迅猛进攻。
  明军实在是进展太快了,以至于源赖朝坚强的意志都出现了那么一丝丝的动摇,怀疑自己主导的这场抵抗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北条时政来不及担心这些,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好不容易才组织起来不到三万人的军队,想要继续扩军的话需要更多的时间,而眼下这个状况,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了。
  此时节的日本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安京为核心的中部地区,越往东部,人口越是稀少,一个令制国十万人口算是正常,超过二十万人口的极为稀少。
  所以实际上从平安京一带被明军拿下之后,日本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持久战的可能性。
  因为他们整个控制地区的人口只剩下约二百万,就算是穷兵黩武总动员,拉出来二十万作战兵力也是顶峰了。
  而穷兵黩武总动员,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明军进攻的速度是按照“天”来计算的。
  就这,还是因为后勤方面无法跟的那么快,所以才稍微放慢了前进脚步。
  没有受过动员训练的日本本地平民很难跟得上明军战士的脚步,为了他们的生命着想,前线被迫放慢进攻脚步,好让他们得以喘息。
  仗打到现在,其实情况已经相当明朗。
  明军并没有派遣很多的政工干部在日本平民群体当中宣传明国,因为他们尚且没有时间集中那么多懂当地语言的政工干部,就算全部的天网军密探都拿来充数,也是不够的。
  但是有些东西不需要语言就能明白,有些关系不需要语言就能维持。
  烙大饼攻势替代了政治攻势,对日本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形成了猛烈的攻势。
  从九州岛、四国岛和本州岛西部开始,数量较大的本地平民已经成为明军后勤运输队伍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吃一顿饱饭,吃一口结结实实的盐菜烙大饼,吃到香喷喷的粮食,吃到足够的盐,他么就非常幸福了。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动辄呵斥、打骂,他们就更加幸福,感觉自己简直活在了天国,这辈子都没有那么幸福过。
  为明军运送粮秣虽然任务赶,时间紧张,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很累。
  但是一天可以吃三顿大饼。
  每一顿都可以吃饱肚子。
  他们过去一天能吃两顿都是幸福的,能吃到稀饭腌菜都算是极其幸福的,能把肚子吃个水饱都是满足的。
  而现在能吃到结结实实的盐菜烙大饼,是粮食,还有足够的盐菜,咸味儿也是足够的,简单的野菜汤里面也放了盐,喝起来味道很足。
  这简单的行军战饭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人间美味。


第1661章 他们是一张白纸
  整体看来,这些为明军运送后勤的平民比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像是一个人。
  看管他们的明军士兵对他们虽然严格,但是并不暴虐,没有拿鞭子抽他们。
  有人筋疲力尽的倒下,也没有被抛弃,而是被送往后方接受军医的医治,允许休息。
  吃饭有时间,饭后有休息时间,晚上也有时间睡眠,有休息时间,有起床时间。
  他们大部分都被征召过给当地的权贵们无偿劳动,修建一些满足权贵私欲的大工程建设,那期间是何等的痛苦,他们是明白的。
  与之相比,给明军运送粮食的工作实在是太幸福了,遵守规矩的明军士兵板着的那张脸都显得无比的温柔。
  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侵略什么叫解放,但是他们知道吃饱和饥饿,他们能区分吃饱和饥饿的感觉,然后自然而然的跟随能让他们吃饱的那群人,唾弃让他们饥饿的那群人。
  无关乎国别,无关乎血脉,无关乎传承。
  只有生存。
  当然了,除了大饼攻势之外,明军政工干部们也不是吃白饭的。
  他们花了一点时间,把地方上那些被他们抓到的权贵富豪等剥削群体全部消灭了,一个没留。
  在没有语言优势的情况下,明国留着这些识字的有文化的本国剥削阶层毫无意义,只是平添烦恼。
  以大明现在的体量,以及未来的处置方式,消化掉这几百万的文盲人口一点都不难,完全不需要这些本土势力来合作。
  大明本土的剥削阶层都被消灭的差不多了,更何况这些日本的剥削阶层。
  除了平安京里那些顶级权贵需要送到中都接受审判之外,其他的地方剥削群体只有一个结局——被消灭。
  大明不需要这些养尊处优的剥削者,把占总人口大约百分之五的这群人全部消灭掉之后,留下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普通人,就能很方便的统御他们,同化他们。
  毕竟,他们没有文化,他们能学到的只能是大明的文化,是革命者的文化。
  他们是一张白纸,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谁在上面作画,他们就是谁的。
  源赖朝和北条时政都没有看到这一幕,他们并没有看到日本平民主动为明军运送后勤物资的画面。
  并且他们不知道甚至还有些人听说给明军运送后勤有东西吃之后,主动前来寻找明军,成群结队的要求加入后勤队伍给明军运送粮秣。
  因为想要来的人太多,以至于明军后勤部门不得不筛选更加合适的人来为自己运送后勤,因为后勤人员的名额也不是无限的,他们也是要吃饭的,不是机器人。
  所以很意外的,为明军运送后勤物资居然在日本平民当中成为了抢手热门工作,甚至在某些地段还出现了类似中介的日本本地人,这情况倒是非常意外、好笑。
  后勤得到了保障之后,明军只需要稍微放慢点速度,后勤问题就几乎解决了,因此明军的进攻速度在源赖朝和北条时政等人眼里依然是非常的快,异乎寻常的快。
  快到让他们惊恐,乃至于有那么一丝丝的绝望。
  眼下被威胁的地区实在是不少,加贺国,飞驒国,信浓国,尾张国,三河国,这一线完全是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之下摇摇欲坠,到处都在求援,到处都在寻求支援。
  而他们可以动用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
  源赖朝和北条时政找来一大批亲信部下商讨策略,这个说应该支援信浓国,那个说应该支援尾张国,下一个又说应该支援飞驒国。
  反正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想法,兵力却只有那么多,援军迟迟不到,想要支援那么多地方,实在是难度很大。
  最后源义经无奈之下提出建议,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信浓国,若战事不利,则立刻向越后国转移,他会联系陆奥国等国的援军,尽量在越后国集合,再展开新一轮抗击。
  如果大家可以在信浓国抵抗到东北各国的援军动员完毕并且抵达越后国的话,那么战争还有继续下去的可能。
  如果撑不下去……
  源义经没有继续说,反正他是认为当前局势下继续分散兵力支援各国无异于自寻死路,明军兵力雄厚,战斗力强大,日军集合在一起尚且不能战胜,更别说兵力分散了。
  集中抵抗一点是唯一的方式,其他的地方……
  大家自求多福吧。
  源义经的建议被很多人视作胆怯的懦弱之言,认为他的行为都不像是个武士的行为,完全是个胆小懦弱的鼠辈,对他大加抨击。
  源赖朝和北条时政也对他很不满意,驳斥了他的看法,坚持要在信浓国一线和明军展开对峙,制止明军前进的步伐。
  于是源赖朝决定,自己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进入信浓国,北条时政率领一支军队进入飞驒国,而源义经被要求证明自己的忠诚勇武,带领一支军队前往三河国进行支援。
  源义经感到痛惜,认为此战必败,自己必死,剩下的大家伙儿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临别之际,向源赖朝敬酒,以示诀别。
  源赖朝对这个弟弟没有太多的感情,觉得他是被明军吓破了胆,一味地认为明军强大不可战胜,己方弱小无药可救,这算什么?
  所以源赖朝没给他好脸色,要求他不能坠了源氏的威名。
  兄弟两人的最后一面就那么草草结束,源义经带着满心的忧虑和一丝丝的慨然离开了伊豆,向三河国进发而去。
  但是还没等他抵达三河国,三河国就被明军突破了,三河国守被明军杀死,全军覆没。
  明军没有等待,快速突入远江国,远江国军队也遭到了明军的破袭,损失惨重,源义经率领仅仅四千人的军队抵达远江国的时候,远江国军队已经龟缩在佐野郡无力做出任何抵抗了。
  源义经眼看着明军强势兵力铺天盖地而来,而自己手上只有四千兵力,很明显什么事情都做不到,远江国已经完了。
  远江国一旦被攻破,后面就是骏河国,骏河国再一完蛋,伊豆大本营就在眼前。
  而现在拦在明军和骏河国之间的,只有自己这一支军队,骏河国本身的军队大部分都跟着源赖朝去了信浓国,少部分跟着自己来了远江国,一旦自己战败,伊豆就完了。
  整个战局也就完了。
  源赖朝布置任务之前已经预料到这一点了吗?
  还是说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只是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完成任务?


第1662章 源义经投降
  说起来,直到如今为止,伊豆大本营依然不能确定明军的总进攻兵力。
  他们糟糕的应对战争的方式和低效的情报收集使得他们至今无法得知明军到底来了多少人,所以在兵力分配问题上出了很大的纰漏。
  源义经派去的哨探面色惨白的跑回来告诉源义经,这一路明军的进攻兵力至少在两万人以上,是他们的五倍之多,正面对抗,没有战胜的可能,甚至能不能活着都不一定。
  这个答案还是相当可靠的,和源义经自己的判断差不多,他看着身边面色惨白的部下们,长长的叹了口气。
  “诸君还愿意继续战斗下去吗?”
  部下们纷纷无言以对。
  只有他最忠诚的亲信部下武藏坊弁庆公开表态,只要源义经决定战斗,他就会护在源义经身边,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这位忠心耿耿的武僧部下的表态让源义经感到些许的宽慰,但是大局已定,继续做出牺牲是毫无意义的。
  “罢了,何须多做杀孽?大局已定,继续挣扎也没有了意义,就这样吧。”
  源义经吩咐部下去向明军表示投降的意愿,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明军不能杀害他们,要给他们一条生路。
  投降的决定下达之后,源义经明显注意到身边的部将们松了口气,脸上满是那种劫后余生的表情,显然,他们也不是很愿意在这场战争中丢掉自己的性命。
  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自己为何而战,或者知道一些,但是并不太愿意接受,他们和源赖朝并没有共情,也没有北条时政一般的姻亲关系。
  所以为什么要为此失去自己的生命呢?
  按照明军目前在战场上的顺畅程度,大概率也会接受他们的请求,胜利者的余裕可以很好的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源义经一个人离开了军队营帐,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不断回味着自己短暂的一生。
  他年幼在陆奥国开始就熟读中国兵法,锻炼箭术、马术,勤练武艺,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带领军队杀回京都,手刃仇敌平氏,为父报仇。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回到京都,平氏政权已经灰飞烟灭。
  他尚且没有能够有所作为,仇敌就已经死了,而他所在的整个国家都将要被过于强大的明国吞噬殆尽。
  他的心中全是家恨,尚且没有上升到国仇的地步,面对已经从未设想过的敌人,他陷入了思维上的混乱,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判断出日本国即将覆亡的现实。
  但是这个国也并没有在他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