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9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惊恐且疑惑,不知道明国为什么要发动进攻,更不知道为什么明国大规模进攻之前他什么消息都没有得到。
  但是在短暂的惊恐和六神无主之后,他快速冷静了下来。
  他判断,明国目前是从西向东进攻的,进攻的速度不会太快,也不会太慢,他现在除了等待消息之外,唯一能做的消息就是立刻动员武装军队,在平安京一带竭尽所能的调集军队,做好军事战斗的准备。
  如此,当明军进一步发起进攻的时候,他能够展开反击。
  他一边发号施令调集平安京附近的平氏嫡系军队,一遍又派人向东部和西部各平氏控制的令制国地区传达命令,让地方的平氏家臣们快速带领军队向平安京集结。
  这个时候,再也没有比大量军队握在手中更能带给他安全感了。
  至于那些不曾在他掌控之下的令制国,他也送去了调兵命令,在他看来,明国是冲着整个日本来的,但凡让明国成功,大家都要完蛋。
  你们这群混蛋就算看我不爽,也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如果换了一个外来的胜利者,他会如何统治你们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快来帮我!
  做完这一切之后,平清盛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强烈怀疑是自己内部的事情被明国知道了,否则明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起战争。
  他心虚了。
  但是他不知道明国是如何瞒过他的眼线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发动战争的,更不知道这场战争已经进行到了什么地步。
  筑前国是不是已经扛住了明军的进攻?
  明军都打到筑前国了,是不是说明对马岛和壹崎岛已经完蛋了?
  那么明军的进攻基地应该是高丽?
  对马岛距离高丽那么近,难道就没有提前收到什么情报?
  大量疑惑和推断不断的在他的脑海里生成,很多问题他都有了一个大体的推断。
  当然这并不重要,因为六月初三日,左路军副总指挥孔振德率领的一百艘战船和一百艘运兵船组成的突击队已经从九州地区长途奔袭驶入了摄津国家门口的大轮田泊。
  说来也是搞笑,大轮田泊正是平清盛为了和南宋还有明国展开贸易而扩建的重要港口,在这里不单单有大量商船,还有数量不少水师战舰。
  当然,是无防备的。
  孔振德率领水师一部分展开突袭,大轮田泊的战船数量不少,可是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且不说他们没有防备,就算有了防备,意义也不大。
  明军战船火炮轰鸣,日本水师战船根本不知道如何对抗,明军战船一轮开火就把他们打得晕头转向损失惨重。
  整个作战期间,只有三艘日本战船以极强的勇气向明军战船发动进攻,试图接近明军战船玩跳帮作战,但是这毫无意义,明军战船一轮集火,就把他们打成了碎片,沉入海底。
  一个时辰不到,大轮田泊内的日本水师战船全军覆没,孔振德指挥明军战船顺利控制大轮田泊,封锁海港。
  一轮火炮洗礼之后,海港内的全部抵抗人员都崩溃了,无法继续抵抗,明军水师陆战队和十四军四十一师共一万余人的步骑顺利登陆,快速控制了海港,俘获了不少人,缴获了不少物资。
  然后一万步骑在孔振德率领下直接朝着摄津国发动进攻,准备控制重要军事据点之后,直接向平安京发动进攻。


第1650章 突击平安京
  奔袭的军队是一支斩首军队,是整个战略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辛弃疾认为明军一路打过去的时间不会太快,而平清盛作为一个中央政权的领导者,具备一定的动员能力,一旦让他动员了太多的军队,明军就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才能取胜。
  为了不给平清盛调集军队主力反抗明军的时间,以避免明军可能的大量伤亡,辛弃疾决定在西线战场开战的同时,派遣一支万人步骑在水师的掩护下从大轮田泊登陆。
  这支部队的任务是攻破摄津国,直接威胁平安京,迫使日本首脑机关转移,或者使之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乱,更甚者,直接灭了他们。
  平安京地处盆地,三面环山,都有天险保护,只有面对摄津国的一面敞开大门,便于进入,地形非常优越。
  当然,只要攻破摄津国,就能直抵平安京,没有阻碍。
  辛弃疾认为,此战最好的结果是斩首成功,首脑机关崩溃,日本国全国抵抗失去统一指挥,陷入各地各自为战的乱局,乃至于在明军进攻的前提下还有人互相作战,自相残杀。
  那明国攻灭日本国的行动将会以更低的损耗成功结束。
  这算是一招险棋,当初苏绝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太过于冒险,或许不该这样做。
  因为日本国虽然弱小,但是只用一万军队就进攻对方国都,恐怕会面对对方超过三倍以上的兵力的围剿,以多打少总归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孔振德虽然是陆战出身,但是多年研究水战,不是精熟于陆战,恐怕不能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
  说白了,他不信任孔振德能打好这一战。
  对此,辛弃疾则立刻找来孔振德,询问他大明步骑战术,孔振德一一回答清晰,没有不正确的地方,可见多年来并未懈怠于战术研究。
  苏绝还是心疼自己的老部下们,希望辛弃疾能够转变战术,调派更多的部队前往进攻,比如两个师,或者由他亲自带兵执行这个战术。
  “我大军出其不意奔袭其国都,他们能反应过来吗?这是第一点,还有,开战到现在,你觉得他们能够了解战场全局吗?”
  辛弃疾如此询问苏绝。
  苏绝想了想,给出了符合实际的答案。
  他不认为对方能反应过来,也不认为对方能把控全局。
  “这就是了,我们的要诀,就在于快准狠,快速执行战术,准确攻击要害,狠狠实现目标,要在对方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打死他们,要在对方还没来得及在国都集中大量军队的时候,直接拿下对方国都。”
  辛弃疾坚持自己的决定,要打这场斩首之战,把平氏政权打成无头苍蝇,使之彻底失去总动员的可能性。
  为此,辛弃疾还决定给执行任务的十四军四十一师配备足够数量的火器部队辅助。
  因为快速奔袭的需要,大将军炮无法列装,就用车骑将军炮代替,工部研发的最新款炮车拥有较强的机动力,承载着较轻的车骑将军炮,能够配合部队实现较高速的机动。
  苏绝虽然依旧不赞同,且不怎么相信孔振德能够完成任务,但辛弃疾一力主张,他只能接受。
  孔振德是陆战出身,后来明军有了水战需求,他才被调派担任水军将领,也打出了很大的功绩,但是他绝对不是就此不熟悉陆军战术了,水师陆战队的存在使得他们这些水军将领一样要熟悉步骑战术。
  只是没有那么大的规模罢了。
  一支一万人的步骑,并没有超出孔振德的能力上限。
  他以娴熟的战术指挥能力指挥水师覆灭了日本水师之后,便指挥步骑军队登陆,整顿后勤物资和火炮,然后大军一路向前。
  骑兵侦察、开道,步军紧随其后,一路攻城拔寨,进展顺利。
  摄津国把控着平安京的门户,被平清盛所素来重视,在这里设下了非常多的防御设施和兵力,在通往平安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阻碍,只为保护平安京的安全。
  此时此刻,摄津国的军队已经得知明军对日本发起进攻,所以军队较为紧张,已经有了战备命令,随时有出动各地进行支援的准备。
  所以说,孔振德面对的是较为精锐且防备完善而且数量较多的日本守军。
  但是孔振德并没有因此觉得这个任务很艰难。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日本曾经的国都难波京,拿下港口之后,巨大的动静已经让难波京守军有所警惕,他从容整军,尤其是让火器部队整顿好,随军前进,根据密探指路向日军驻扎地发起进攻。
  面对日军的营垒,孔振德用火炮轰击日军营垒,日军没见过火炮这样凶狠的攻击兵器,无从反击,大乱,四散奔逃。
  孔振德手中的火炮和弹药数量都很大,足够他肆意挥霍,所以他很是淡定,让炮手尽情轰击,直到对方彻底崩溃为止。
  轰击一阵之后,步军上前掩杀,火枪手在阵中配合,一旦发现还有日军,火枪手立刻开枪,做第一波攻击,补刀则交给刀盾手和长枪手。
  登陆之后的第一战,孔振德就没有给日军留下什么“好印象”,拱卫难波京的三千守军在明军火炮攻击之下全军覆没,三炷香的时间就失守了重要通道。
  之后明军进攻难波京,用火炮轰击城墙,守军难以抵抗,很快被明军攻破城池,难波京随即被明军占据。
  不过这不重要,孔振德的目标不是难波京,而是平安京。
  孔振德整顿军队,留下少量人马驻守在难波京维持后勤,自己带着主力部队继续朝着平安京的方向奔袭。
  一路奔袭,一路遇到勇敢的守军和落荒而逃的守军,孔振德五战全胜,将摄津国日军打崩掉,突破了摄津国防线,进入了平安京所在的盆地,兵锋直指平安京。
  总用时,五天。
  其中还有一天是因为下雨,所以孔振德让军队休整,保护火器和火药,没有进攻,但是这并没有引来日军的突袭,而是得到了摄津国守军全面后撤的消息。
  看起来,平安京方面已经得知了明军登陆摄津国的消息,并且知道摄津国守军不敌,所以赶快让残兵败将们撤退,准备布置第二道防线。
  孔振德知道战机就在眼前,不能错过,于是果断挥军进取,并不打算撤退,决定直面目前平安京附近的日本守军。
  他确信,以开战以来的短暂时间,平安京方面能够动用的军队绝对不足以让他毫无办法。
  孔振德的判断是对的。
  平安京方面,尽管平清盛发布了动员命令,开始进行战争准备,但是从动员令开始发布到孔振德击破摄津国,总共才过去二十天。
  得知明军攻入摄津国之后,平清盛大惊失色,立刻命人整顿军队,得知自己目前能动用的已经进入战备状态的机动兵力只有三万人。


第1651章 平氏政权的最后一搏
  三万人不是一个小数目。
  除却世界大战级别的战争,放在任何一个战场上,三万人都是足以影响局势的大股兵力。
  但是面对如今的局面,这三万人的兵力实在是稍显单薄。
  平氏政权显然不觉得这三万人的兵力其实并不算什么,因为他们从未真正面对过明军哪怕一次,也不曾真正了解到明军正规军的强悍。
  这是开战以来他们的一个巨大劣势。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的极限了。
  除却必要的守备兵力不能动用之外,这二十天的时间显然不足以让平清盛获得更多的机动兵力,而明军的兵力究竟是多少,败退回来的摄津国守军并不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
  他开始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是派兵出击,迎战明军。
  还是固守平安京周边军事要地,以防御姿态面对明军,静待各地援军抵达。
  短暂的思考之后,平清盛决定派兵出击,迎战明军。
  对于他的这个决定,很多部下都表示反对,他的儿子平重盛更是强烈反对,认为他太过于轻敌,面前的敌人显然不是能够轻视的。
  虽然兵力占优,但是或许需要付出很大的伤亡才能制止明军的进攻,第一次可以成功,可万一明军补充兵力再来一次呢?
  届时如果没有援军,平安京就危险了。
  所以保持防守姿态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但是平清盛的解释让所有人都无法反对。
  “如果我们不能打败这支明军,或许,就不会有援兵来了。”
  平重盛很快就明白平清盛的意思了。
  大家都是趋利避害的。
  面对如此强势的敌人,如果没有胜利的激励,就等于是来送死,那么又会有多少平氏家臣和地方守备真的有那么的忠心耿耿,争着抢着前来保卫平氏呢?
  明军攻破摄津国防线的消息应该已经传出去了,周边地区早晚都会知道,那么他们会选择冒着巨大风险来平安京支援,还是选择观望局势再做判断呢?
  没有人比平清盛更清楚平氏政权的根基浅薄,作为日本史上第一个准武家政权,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能维系到现在,全靠平清盛个人的能力和魄力。
  此时还不是幕府时代,天皇还没有彻底沦为傀儡,为了夺回至高无上的权力,天皇和退位法皇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颠覆平清盛集团,恢复自己的力量和地位。
  正是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平清盛才会在这些年里利用南宋和高丽逃人来巩固平氏政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