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部落的人类穿着奇怪的羽毛、皮毛和树叶编织而成的衣物,脸上涂抹着奇怪的色彩,手上拿着原始粗糙的武器,对于他们的到来似乎非常警惕,并不友好。
陈震先拿出了对待因纽特人同样的手段,一方面让船上的士兵列队,展现鲜明的盔甲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以震慑对方。
接着,他用食盐、铁锅、蜂窝煤、腌制肉类和蔬果等等生活物资作为撬动对方友好情绪的支点。
陈震先带领自己的部下生火制作食物,并且邀请该部落的人们前来一同食用,几个大胆的人上前食用,然后满眼惊喜的招呼自己的同伴一起来食用。
靠着美食外交的方式,陈震先成功与抵达新大陆之后的第一个人类部落打好了关系。
然后陈震先得到了友善的回报。
这个部落以相当数量的粗糙的黄金制品和兽骨、皮毛制品感谢他们提供的美味食物,并且提出了交易的请求。
陈震先表示希望用黄金来交易,对方则毫不犹豫的给出了数量更大的黄金,表示希望交易明国的商品。
陈震先大喜之下先把消息送回中都,说自己把船上的物资能换成黄金的全部换成黄金,然后进行一番新大陆游历、建立补给站之后,就可以返航。
这个消息让苏咏霖非常高兴。
他意识到,陈震先的船队成功抵达了北美大陆,见到了美洲原住民部落,并且成功获得了他们的友谊。
第1646章 一场战争之后,日本国就会成为历史名词
获得他们的友谊,这是个很好的开端。
北美大陆也有数量不菲的贵重金属,如果能够与他们建立长期有效的贸易关系,大量获得贵重金属将不再是难题。
根据陈震先的看法,美洲原住民建立起了不错的文明,他在美洲原住民的带领下观看了他们的城市和市集,甚至看到了他们的神明信仰图腾等等。
也有当地很有权势和威望的人接见了陈震先,和陈震先连叫唤带比划的互相了解了一下大家各自的需求,建立了初步的外交关系。
这些事情都让苏咏霖很高兴。
北美洲可以作为一个突破点而存在,将来做生意往返都很有必要,而在北美洲建立足够的补给基地之后,船队还可以进一步向南进发,抵达拉丁美洲大陆。
拉丁美洲大陆的丰富物产堪称人类文明之光,在这里,船队可以获得他梦寐以求的土豆、番薯等高产作物,并且可以进一步获得拉丁美洲的大量贵重金属。
苏咏霖希望和拉丁美洲的文明国度展开贸易,有了这条稳固的航线之后,十年之内,明国的货币改革就能真正的开始推行了。
而土豆、番薯之类高产作物的获得,将为明国成功度过十三十四世纪的气候严寒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高产作物的普及,明国人口进一步的增长也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会引发粮食的匮乏,反而会进一步推动人口的增长。
明国人口的增长又会在数十年内推动明国走出去的大战略,促使大量明国人向国外投去目光,走出一条全新的路线。
大家的是也不会只放在国内的一亩三分地上,炎黄子孙们将开始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视野,不再固步自封,妄自尊大。
苏咏霖非常开心,觉得自己正在奠定明国的千年兴盛的根基。
但是苏咏霖的开心并不能给大多数人以信心,他们依然对陈震先的成果感到怀疑,即使陈震先送回来了一箱粗糙的金银制品用以证明自己的成果,不过这点成果不足以是大多数人相信。
就连辛弃疾都对此表示怀疑。
在苏咏霖准备出兵日本的此时此刻,陈震先的船队尚未返回,所以辛弃疾会有如此态度倒也不是很奇怪。
苏咏霖对此并不在意,事实胜于雄辩,等陈震先真的带回了几十船金银制品的时候,他们自然会相信海对岸的新大陆充满了机遇。
语言可以欺骗人,但是黄金和白银不会。
对日本的作战计划尽管有人怀有疑惑的态度,但是执行委员会一致通过了苏咏霖的动议,授权苏咏霖主导的军事部主导此次对日战争。
法律程序已经走完,苏咏霖将以无比合法且合规的方式展开对日作战。
而当苏咏霖决定要讨伐日本的时候,平清盛甚至完全不知道明国已经在高丽做好了讨伐日本的物质准备。
他只是怀着忧虑,一边焦急地打探着明国方面的情报,一边却也在享受着前所未有强势的地位所带给他的权力。
他很享受权力。
利用文化优势和道义优势带来的权力,他成功在地方上展开了新一轮的对知行国实际管辖权的掠夺,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在三个原本不受他控制的知行国内部打开了缺口。
原本不受他控制的东部日本反对势力陷入了急切的焦虑之中。
此时此刻没人知道他们西边的庞然大物已经悄然张开了嘴,准备把他们一口吞掉。
共和二零一七年三月初,苏咏霖以军事部主任的名义下令北海水师移驻高丽南部的釜山港,并且下令将国内可用来运兵的大海船向釜山港集中,做征讨日本的准备。
按照苏咏霖的计划,第一步,大军消灭对马岛的水师,继而登陆对马岛,控制对马岛,消灭对马岛的抵抗势力,建立前进基地。
与此同时,水师承载着水师陆战队火速进攻日本本土,兵分两路,一路进攻九州岛,一路登陆本州,打开缺口,建立前进基地。
运兵大船队火速跟上,将大量军队成建制运送到九州岛和本州岛上,展开强大攻势,席卷西日本。
最后两支大军需要在日本的平安京会师,接着向东北方向进军,席卷本州岛。
根据目前的情报显示,日本国的军事实力固然不弱小,但是面对明军,他们依然脆弱得像纸片。
不管是水师还是陆军,有火力加成的明军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问题不在于战争本身,而在于战后的治理,因为明国在日本没有提前设立复兴会组织,战后对日本平民的治理会有一些问题,可能需要保留一部分旧的日本统治阶级的人协助治理。
不过倒也不是什么真正的难题就是了。
苏咏霖觉得日本列岛生存艰难,治理困难,届时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直接移民到辽东、岭南、大西北就好了,反正这里缺人口。
战后,日本会被设定为一个功能性行省,其丰富的金银矿藏资源以及优秀的区位优势将使它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得以确认。
但是生存方面,这里不太适合过多的人口。
频繁的地震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会对建设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说到底,日本国的统治者和军队不能成为阻挡大明前进的绊脚石,从国力对比的状况来看,日本国还没有那个资格。
内部整顿的差不多的大明是真正的天下无敌,除了大自然,谁也不能对大明造成什么过大的伤害。
苏咏霖不会犯蒙元统治者的错误,不会让所谓“神风”成为自己前进的绊脚石,所以,一年之内,在这场战争必然结束。
高丽不仅不用超支,还有些盈余可以用于改善民生,战后的日子不会很难过。
一场战争之后,日本国就会成为历史名词。
具体的命令下达之后,苏咏霖委任军事部副主任辛弃疾为讨伐战役总指挥,主导此次战役,全权负责指挥。
辛弃疾接过委任命令,开始排兵布阵、发号施令。
活跃在辽东行省的第五兵团接到调令,开始行动了起来。
被委任为讨伐战役副总指挥的苏绝奉命调动驻地不同的三支军队和第五兵团直属骑兵队。
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军开始向高丽半岛运动。
与此同时,北海水师正将孔振德也开始下令北海水师主力向高丽釜山港运动,进入釜山港口驻扎,大量海上运兵船只也奉命听从孔振德的命令,开始向高丽运动。
陆路、水路两路进军,规模庞大,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经过多次战争历练的有着丰富动员经验的基层官吏、复兴会员和民众都对此并不陌生。
高丽地区的民众经过明国的解放之后,对明国保有极强的归属感,稍微一动员,就足以得到二十万左右的民夫协助后勤运输。
这个数字已经足够支撑这场战争。
第1647章 战争开始
随着动员号角的吹响,大量物资从高丽各个地区有条不紊的送往釜山一带囤积。
釜山当地人开始全面动员,开始奉命筑造数量庞大的仓库、临时兵营,为大军抵达之后的临时整顿做准备。
他们做这个工作并不抵触,因为不仅有口粮保证,还有工钱可以领,建立起来的集体农庄制度也让他们不会担心自己的农业收成受到影响,集体农庄会给他们一种保证。
因此,工期进行的很快,质量也很不错。
辛弃疾于四月初乘船跨海抵达了釜山港。
胡玮等高丽主要行政管理层全部前往釜山就近办公。
孔振德等北海水师主要指挥层率领北海水师全体抵达釜山港周边驻扎。
苏绝身为第五兵团司令官和讨伐战役副总指挥,将跟随最后一支抵达的军队一起抵达釜山地区。
四月中旬,明军讨伐战役总指挥部在釜山港建立起来,正式建立了对讨伐军即第五兵团的全面指挥,战争指挥系统开始确立。
四月十八日,最后一支明军军队在讨伐战役副总指挥苏绝的率领下抵达了釜山港。
至此,明军海陆两支大军全部抵达釜山地区做好了作战准备,只待总指挥部下达最终行动命令,即可按照行动命令发起行动。
此番征讨日本,是明国自讨伐西域之后数年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战役。
此战,动用作战兵力达十一万,动用民夫、辅兵等后勤工作人员约二十四万,总动员人数达三十五万。
除了人力动员之外,其他方面的动员也非常庞大。
比如动用战马、驽马、驴子、骡子等作战、运输牲畜十二万,动用运输使用各类车辆超过五万,动用海上战舰五百条,各类海上使用的运输船只超过一千条。
明国为了这次战争,进行了极为完备且庞大的军事动员、物资准备,各项指标都是朝着灭国之战的指标准备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日本的总体抵抗峰值。
就算日本有能耐搞出总动员,搞出超过明军总兵力两倍以上的抵抗军,明军也有把握将他们全部击溃。
总而言之,这场战阵从胡玮的五年计划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要展开,日本国的命运也在这一刻注定了。
四月二十三日,讨伐作战总指挥部汇总各方面的报告,确定此战的全部准备已经完成,讨伐作战总指挥辛弃疾召开了最后一次战前审视会议,确保各方准备完全。
四月二十四日,辛弃疾下达了动兵令。
四月二十五日清晨,明军誓师,辛弃疾宣读日本平氏政权六宗罪,宣布正式讨伐日本平氏政权并且解放日本国土之战略目标。
当日午时初刻,北海水师主力在孔振德的指挥下出击。
第十三军三十七师随同北海水师主力一同出击,准备一战而定对马岛,一战登陆对马岛,将其打造为大军进攻九州岛和本州岛的跳板。
明军正式出击的档口,对马岛的统治者阿比留国忠根本就不知道明军正在打算进攻他们。
对马岛距离高丽本土的距离非常近,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和高丽地区的商贸往来,两地之间长期维持着官方和民间的商贸关系。
明国统一全国之后,日本将主要的贸易路线定义在濑户内海向泉州这条路线上,从对马岛向高丽的贸易路线基本上属于对马岛和高丽的小区域之间的区域商贸,于整个日本国商贸的大局来说只是一个分支。
对马岛地域狭小,土壤贫瘠,物产不丰,需要和高丽展开贸易来获取必要的物资,所以素来重视这条商贸路线,在高丽南部沿海城市地方也有着不错的人脉关系。
但是明国入主高丽并且推行大规模民主革命制度之后,对马岛的日本商人迫于局势,不得已和高丽逃人一起离开了他们的商业居住地,返回对马岛和日本本土。
本土商人可能对这条路线还不是很在意,但是对马岛是不能失去这条商贸路线的。
全部撤离一年之后,对马岛统治者阿比留国忠尝试派人向高丽方面交涉,想要恢复商贸关系。
此时主政高丽的胡玮考虑到今后对付日本的必要,又不能让他们过早提防,于是决定不允许对马商人抵达高丽本土港口,只准他们在高丽本土西南海域上的济州岛上进行贸易。
双方的贸易可以持续,但是必须要转移到济州岛上作为中转站,高丽本土不准日本商人涉足。
其实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