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辽东、河东与河南这三个行省也开始了全方位的折腾。
更多工作组的成员被派遣到这三个行省去主导办理此事,一家伙六个行省开始推进新制度的确立,整个大明国都为此开始热烈的讨论起了这个制度。
这是百年国策,也是大明国能够在苏咏霖去世之后维持民主共和体制的重要依仗,苏咏霖不可能对这个制度不上心。
除了对军事日常政务做一番处理之外,他绝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跟进六个行省的推进计划了。
而剩下来的少部分精力,苏咏霖则全部倾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变革。
蒸汽抽水机在这两年间已经更新到了第三版,抽水能力相较于第一版已经增强了两倍有余,稳定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大同行省、河东行省、福建行省、四川行省等重要矿产区,已经基本上普及了蒸汽抽水机的使用,矿坑水这个曾经的老大难已经渐渐得到了解决,各类矿产资源的产量开始大量提升。
尤其是煤矿。
因为煤矿出产的大量提升,在这个平均气温不断下降的时代,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众的生活渐渐变得好过了起来。
因为成品煤炭的大量供给,市场上煤炭的价格不断下降,民众开始渐渐抛弃了使用了很久很久好多代人的樵采习惯,渐渐不再使用木料作为主要的燃料和取暖手段,而是开始采用成品煤炭作为主要燃料和取暖手段。
苏咏霖直接指导各地的成品煤炭生产工场制成蜂窝煤,使得民众对这种新式燃料的认可度攀升的非常快。
因为煤炭价格的低廉,群众煮饭、烧水、取暖的成本开始下降,得以保存更多的资源用在改善生活上,生活上的一大难题也被逐渐解决。
煤炭不愁没有销路,反而是在一个地方获得承认之后,快速被当地居民大量抢购尤其在入冬之前,当地民众都是百斤百斤的购买回家储存,以备冬日之用。
为此,苏咏霖还很担心大家不懂得操作搞出什么事端,还要求地方复兴会组织面向全体群众宣传安全使用煤炭的要诀之类的。
在北方诸行省,尤其是辽东、草原和西域地区的各大行省对煤炭的要求更高,他们会更大批量的订购煤炭储存起来,以备冬日所需。
随着民众对煤炭的认可和需求量的不断攀升,以及预料到的人口的不断增长,明国煤炭消费市场的不断攀升也在预料之中。
所以财政部开始规划对煤炭的大规模增产计划,同时开始寻求更多的技术上的突破。
比如运输。
因为大明疆域广大,大量煤炭的长远距离运输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尽管大明试图将煤炭的价格打到全民都能接受的低廉程度,可是受限于交通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离开煤炭产地比较远的地方的需求还是很需要一些支出的。
要是价格过低,国营煤炭工场和采矿工场就会有亏本的风险,尽管国家能够承受一定意义上的亏损,但是长期亏损经营的话,财政部那边都不好意思提增产的事情。
林景春眼看着如此庞大规模的市场却因为交通运输的关系而受到限制,非常痛心,多次向苏咏霖经验,恳请他加大对工部的督促,使他们尽快拿出交通方案的改造计划。
尤其是苏咏霖多次提起的能够在交通领域引发革命的火车。
第1639章 大明需要火车
大明现在真的是非常需要火车,非常非常非常需要火车。
只要有了火车,不仅能够把大量煤炭便捷便宜的运输到辽东和西北地区,还能顺势打开江南广大地区的销路。
根据林景春的实地感受,这些年江南地区也不是很温暖,尤其到了冬季,一阵一阵的寒流那是真的不好受,他觉得南方民众应该也会喜欢质优价廉的蜂窝煤的。
然而现在受限于交通运输的问题,南方煤炭价格无法进一步削减,这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民间的购买意愿。
所以南方的不少地区现在还是在用木料或者其他可燃物质生火取暖,效率低下,耗费较大,严重影响了民众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
“这简直是犯罪!”
林景春对此痛心疾首。
苏咏霖何尝不想尽快把火车这项技术给点出来呢?
实在是还有不少技术难题没有攻克成功。
想要把蒸汽机变成蒸汽动力机,尚且需要时间。
之前,苏咏霖已经绞尽脑汁,想到了火车上的一些关键部件,把阀门、轴承、连杆机构等等自己所能想到的概念全都传达给了技术人员。
在他的指导下,技术工人们锻造出了一些相关部分的简单样品,进行了初步演示,苏咏霖自己也画图用来演示蒸汽动力的转化使用方式。
尽管他自己不具备动手能力,也不会冶铁,但是这种行为似乎给技术人员们带去了全新的思路。
共和纪年之后,技术工人们开始竭尽全力的攻克齿轮难关,朝着苏咏霖指出来的方向实现蒸汽机向动力机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果。
比如他们已经搞清楚了蒸汽动力机的运转原理,开始向着实操转变,但是这的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试错成本。
而铁轨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苏咏霖用古代有轨车辆做例子,告诉他们火车也需要轨道,而和古代有轨车辆不同的是,火车的轨道不仅需要传统的木枕,也需要铁制轨道来配合车轮。
因此在火车的设计上,从一开始就要让火车车轮之间的宽度配合好铁轨的宽度,使得火车能够在铁轨上顺利行驶。
这个原理很简单,古代有轨车辆也是如此运行的,不过动力不同罢了。
用蒸汽动力取代畜力,这是很明确的目标。
随着蒸汽动力机的技术进步,时间来到共和二零一七年的时候,技术工人们已经开始在中都城外东北地区的一条路上开始尝试铺设实验性质的铁轨。
他们需要让初具雏形的蒸汽车辆在轨道上跑起来,只有跑起来,才能确定蒸汽动力是否真的可行,是否真的具备强大的研究价值。
如果燃烧起来产生的蒸汽动力真的能让一辆大车以远超畜力的速度运转起来,那对于大明来说,就是“芜湖起飞”四个字。
这无一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因为能够用来锻造重要零器件和铁轨的钢铁都是目前明国钢铁冶炼水准的最高级产品,用最顶级的焦炭冶炼出来的最高级的钢铁。
这样的一类钢铁一般都是用来锻造火器,火枪和火炮需要这样水准的钢铁来锻造,火器部队很喜欢这种优质兵器,因为这种火器炸膛的可能性更低,更安全。
而剩下来的少数优质钢铁则被配发给冷兵器锻造工场,给一线肉搏部队锻造高水准的劈砍刀。
这种优质神兵配发给一线部队之后,一线肉搏部队对其的评价非常之高,临阵一刀,敌人碎了,自己完好无损,这种神兵利器没人不喜欢。
因为这种刀诞生于洪武年间,进入共和纪年以后,就被军队士兵称作洪武刀,一名士兵如果可以配发一把洪武刀,将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上了战场也会有更大的保证。
在军队迫切的需求之下,顶级钢铁产量中的相当一部分还是要优先提供给工部,甚至为此还要压缩火炮的生产数量,以此满足火车研究组的需求。
财政部的确已经做到位了,工部也做到位了。
他们都意识到交通革命的刻不容缓,在工部研发司的问题上,财政部和工部都已经全力支持了,要给多少经费就给多少经费。
现在压力来到了研发团队本身,他们需要给出真正意义上的成果,好让大家知道这笔钱花的不亏,甚至是很值。
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们的压力真的很大,工部尚书时征已经很长时间把自己的办公地点都设在研发司内,就近监督、帮助研发司的工作。
但凡是对国家事务有较高视野的人,现在都把目光放在了研发司里,放在了火车研究小组内。
数年前,谁都不会想到苏咏霖近乎一意孤行推行的火车研究计划居然在此时此刻成为了大家迫切需要的存在。
大部分人不得不再一次承认苏咏霖的高瞻远瞩。
在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这一天的到来,并且竭力推进这件事情。
而搞笑的是,现在迫切需要火车诞生并且进入运营的一群人里,相当一部分在当初都是强烈反对苏咏霖挪用大量建设资金投资给研发司的。
可是现在,他们都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错得很离谱,知道火车这样特殊的存在到底可以给大明带来什么。
除了日常要做的事情之外,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急”字,恨不能自己亲自上阵指点江山,让技术工人们立刻研制出成熟的火车。
但是很可惜,他们根本不懂个中道理。
看着技术工人们用纸笔写下大量他们根本看不懂的计算公式的时候,看着技术工人们为了一丝一毫的距离差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他们也只能感受到名为【隔行如隔山】的失落。
还好,大明不是只有那么一件事情要办,财政部的眼睛也不可能只盯在工部一个部门身上。
比如现任高丽国相胡玮就在共和二零一七年年初向朝廷上表,称高丽王国五年计划已经顺利完成,五年前向朝廷立下的誓言已经全部做到,目前高丽王国已经准备好了一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执行委员的部分委员不清楚这件事情,苏咏霖自己都忙了那么多年,也几乎忘掉了五年前他和胡玮之间的约定。
不过还好,胡玮是个很守信用的人,说五年就是五年。
用了五年时间,胡玮顺利完成了苏咏霖交给他的任务,成功把高丽打造成了一台战争机器。
第1640章 清剿南宋余孽
胡玮在高丽实行了和明国本土一样的政策。
他联合复兴会组织和军队力量消灭了高丽的地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阶级,将他们连根拔起,使得高丽原先的统治阶层全部覆灭。
他们覆灭之后,明国势力填充进来,大量的集体农庄和手工工场取代了基层统治单位,填补了这一空缺,使得高丽的整个体制已经完全对上了明国的体制。
集体农场和手工工场不仅可以提供粮食和军械,还因为基层组织架构的完善,进行战争动员的时候,也会具有明国本土一般的优势,可以快速实现战争动员,为大军后勤提供可靠运力。
不仅如此,胡玮经过五年的辛勤工作,为大军的战争积蓄了大量粮秣和军需物资。
据他自己所说,他所积蓄下来的粮食和军械屋子大概是可以提供大军征战所用差不多一年三个月。
这可不是单纯的大军驻扎在原地使用一年三个月。
而是在十万大军出动征战的基础上,加上动员十五万至二十万左右的民夫,还有五万左右的马、驴子和骡子等牲畜,包括后勤方面的一切人员和牲畜在内。
大军出动征战,后勤人员辛苦运输,从高丽港口出发抵达日本列岛,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巨大的战争消耗和后勤消耗,足以供这一系列人员一年三个月的消耗。
战争期间自然是需要保留一部分人员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
在战争体制之下,如果战争持续超过一年,那么下一年度收获的食物和各大工场加班加点制造军械,那么一年积累所得又可以为大军提供三个月左右的粮食物资。
也就是说,如果战争时间持续一年以上,高丽行省总共可以以一个行省的地区为所有战争所需要的人员独立提供一年半的物资支撑,甚至不需要辽东行省的帮助。
苏咏霖得知以后立刻派遣一支计吏团队渡海前去核实,两个月以后,共和二零一七年三月初,计吏团队回来了,说物资数量不对。
胡玮保守了。
起码保守了两个月的物资量,实际上高丽积蓄的物资量足够大军远征日本一年零五个月的使用。
问他原因,他说这两个月的物资量必须要空出来留作余地,因为大家需要考虑到大军渡海远征日本列岛可能遭遇到的海上风暴。
这五年他不断派人考察从高丽渡海远征日本列岛的路线,向熟悉这一航线的商旅询问水文状况,得知渡海远征风险很大,一个不小心就会遇上海上风暴。
海上风暴对船只的伤害极大,一旦遇上海上风暴,那么一整个船队的物资都可能倾覆,就此损失掉,不能用作战争使用。
所以这两个月的物资量是算在了预备损耗当中,给整体损耗留余地,让军队更加理智的安排作战任务。
好家伙,他居然做到了这个地步,苏咏霖都忍不住的要为他鼓掌。
而既然他的准备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适时的开启这场作战计划,也就对不住他和整个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