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光也知道伦巴林父亲的事情,所以颇为理解他的痛苦。
“你父亲的事情我们感到很遗憾,仇我们一定会报,但是不必让仇恨蒙蔽了双眼,钱,我们有的是,同志却不多,因此同志非常可贵,你不要担心没有钱用,只需要担心我们的同志不够多、不够坚定。”
伦巴林知道齐光的意思了,他泪流满面的向齐光表示了感谢,并且开始向他请教该怎么组织人员建设起一个顽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复兴会在真腊国的革命行动正在秘密展开。
按照苏咏霖之前的规划,整个海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是按照设立天网军活动秘密基地、设立商业代办处、设立复兴会秘密组织这样的路线来行动的。
天网军收集情报,商业代办处作为遮掩真正目标的掩饰,复兴会秘密组织则是最终目的。
按照这个行动计划和规划,占城革命获得了成功,当然,这多少有点意外属性在里头,但是大体的行动规划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真腊国目前已经完成了商业代办处和天网军秘密活动基地的准备,而复兴会秘密组织也在组建当中,且真腊国目前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治核心,所以真腊国是下一个行动目标。
除此之外,蒲甘国和三佛齐国就是再下一批次的行动目标了。
第1629章 世界革命果然是应该推进的
行动在蒲甘国的天网军秘密基地已经随着第一批商旅的正式进入而建立起来了。
而为了建立商业代办处和复兴会秘密组织,苏咏霖以国家使节团的名义派人进入,使节团由正式的外交官员、复兴会政工干部还有熟悉当地情况的扮成商旅的天网军密探组成,大家一起行动。
这是大明首次派官方人员前来蒲甘国。
蒲甘国王那罗波帝悉都继承他的祖父和父亲的基业,接手的是一个统一程度较高的封建王朝,这个国家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国内遍布佛寺,僧侣的地位很高,寺院财产非常丰富。
对于大明这样一个彻底的世俗国家,和这类国家打交道其实是不太容易的,因为除了商业关系,也不太好找到切入点。
不过对于接近四川云南地区的国家来说,大明享有一个意外的悠久历史的传承切入点——诸葛亮。
根据在蒲甘做生意的天网军密探交代,蒲甘北部地区有诸葛武侯庙,当地人对诸葛亮保持着祭祀,对诸葛亮颇为崇敬,对于大明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和当地人打好关系的奇妙切入点。
当时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苏咏霖就在执行委员会内部会议上深深的感慨。
诸葛亮已经去世快一千年了,但是他在千年前留下的丰厚遗产居然到现在还能发挥出用途,一个人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如此坚定的不容易被抹掉的足迹,到底是多么了不起呢?
苏咏霖不是一个喜欢个人崇拜的人,但是总觉得面对诸葛亮,他这个占尽历史优势的穿越者是需要去顶礼膜拜的。
不过国与国之间的往来素来和民间往来不同,民间往来可以寻找共同的历史记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却不然。
那罗波帝悉都对于大明使节团的到来貌似欢迎,用最隆重的礼节亲自接待,但是他眼中的戒备和疏离是无法掩饰的。
使节团长、田珪子器重的部下、复兴会总理办公室秘书长宋祥希知道这位国王对自己的到来产生戒备的原因。
无非是第八兵团徐通所部在大理行省和蒲甘王国边境处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徐通正在率军围剿大理国内权贵、地主阶级的余孽,他们从大理中部和东部窜逃到了蒲甘国边境地区。
对于那罗波帝悉都的警惕,宋祥希给予了相当明确的回应,称这就是大明剿灭逆贼的军事行动,将局限于大明国境内,不会牵扯到蒲甘国。
那波罗帝悉都对此不置可否,但是这的确是他对明国怀有疑虑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只是使节团来访,他不至于如此警惕。
大明的富庶和商品的珍贵他当然知道,虽然他不了解大明,但是他了解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陶器,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属于硬通货的超强拳头产品,他作为一个王者不可能不了解。
他也非常想要数量更大、价格更便宜的这些商品,如果能够通过和大明产生官方联系而获得这样的好处,那么他觉得其他的只要不涉及到国家主权,都可以商量。
比如那些对大明有所了解的商人所说的什么藩属国之类的。
但是大明貌似并没有如此的想法,真的就只是来谈生意的,希望在这里设置一个官方性质的代办处,设下使节常驻,如果蒲甘国方面有什么商品方面的需要,只需要和代办处下单,代办处会帮他们全部处理。
他们只需在国内等着收货就可以了。
大明准备加强海上商运的力度,送货上门,不再需要他们出动大量人力物力去购买了。
而且在价格方面,也会比原先的价格有所优惠,全看那波罗帝悉都对于代办处的支持以及对于明国商人到蒲甘国来做生意的保护程度。
那波罗帝悉都明白了,明国这是上门推销来了。
这倒没什么奇怪的,不过那波罗帝悉都觉得这些商品明明就非常抢手,根本不需要推销也能卖出去,无数海商抢破了头也想要得到和大明做生意的机会,大明怎么就想到要送货上门了呢?
对此,宋祥希的解释很简单。
大明革新了技术,商品产量得到了提升,如果只是按照原有的方式等人上门来买,会造成产品的堆积,所以需要主动出击,以更高的频率和数量对外销售大明的产品。
谁不想多赚钱呢?
相对应的,大明也会相对下调产品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购买也可以得到优惠,大家双赢。
那波罗帝悉都点了点头,思考了一番,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
但是他还是很好奇,不知道大明为什么不和他商量藩属国的事情,据他所知,大明国应该是习惯于让域外小国成为他们的藩属国并且进贡之类的,怎么宋祥希不说呢?
对于这个问题,宋祥希笑了笑,表示大明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
大明现在并不追求藩属国之类的存在,大明更加希望和世界上的诸多国家实现友好往来,大明对于名分这一类的东西已经不再追求了。
对此,那波罗帝悉都感到意外,但是对方既然这样说了,他也没必要上杆子求着人家做藩属国,现在只要明军大部队从边境撤退,那么他就愿意和明国进行一系列友好往来。
宋祥希表示非常高兴,并且以大明国的名义向那波罗帝悉都赠送国礼。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祥希和那波罗帝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也在那波罗帝悉都的安排下游历了都城周边地区的山山水水,还有一系列壮丽的佛寺建筑。
那波罗帝悉都自豪于他的这些奇观建筑,认为这些奇观建筑代表了他的国家的强大与兴盛,并且向众佛表达了信仰的虔诚,一定可以由此得到众佛的庇佑。
宋祥希对于佛道之类的没有任何兴趣,他礼节性的称赞这些庙宇建筑的壮美与奢华,对镀金和纯金打造的奢华佛像也是极力称赞,看上去非常喜欢这一切,实际上则颇为不屑。
他的眼光放在了尚未彻底完成的寺庙建筑群落工地上的那些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苦工身上。
他们没有足以遮蔽身体的衣服,也很明显没有得到足以饱腹的食物,更不可能得到足够他们生活的工钱,却要为此承担如此庞大而辛苦的重体力劳动。
男人,女人,老人,孩童,看着那些最多只有四五岁却一样被驱使着和大人们一起驮运建材的孩童,他只觉得内心一阵一阵的不舒服。
这让他不由得不想到过去的岁月里被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们驱使着付出辛苦劳动的贫苦民众们,包括曾经给地主家做苦工的年幼的自己。
现在,苏咏霖建立了大明民主共和国,结束了中国民众的苦难,而眼前的这一切告诉他,这个世界上的苦难还远远没有消失。
世界革命果然是应该推进的。
如此深重的苦难压在身上,这片崇佛的土地上又如何没有革命的土壤和火苗呢?
第1630章 果然,他们就是虫豸
宋祥希对佛教没有任何深入了解。
他只是大体上知道佛教有很多不同的教派,彼此之间的矛盾比较大,行事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他年幼时也听自家老人说过,说佛教徒总该是要遵守戒律的,什么不能杀生,不能吃荤腥之类的,反正规矩挺多。
所以他觉得僧人应该是一群规规矩矩的人。
在他的理解中,有一些传承久远的戒律,不管你是什么派系的,都该遵守,佛教徒应该是清静无为且清心寡欲的,而且应该仁慈,讲究一个普度众生。
可是在他面前的这些崇佛之人,给佛像镀金,或者干脆用纯金打造佛像,把佛寺弄得金碧辉煌无比奢华,自身的装饰也是极尽奢华,金光闪闪,仿佛这样就能表达自己的虔诚。
不是说好要普度众生吗?
怎么现在却只顾着给一座雕塑塑金身、给自己穿金戴银了呢?
难道说不同教派的佛教徒之间的区别就那么大吗?
就完全看不到那些苦工们正在不断地死去吗?
或许他们是真的看不到吧,就和当年金国和南宋的那些老爷们一样,他们只能看到人,尤其是才子佳人,牛马他们是万万看不到的。
这样的国度,如果引入复兴会,再暗中接济一下,想要发展起来绝非难事。
或者,大明周边都是这样的国度吧?
面对这些国度,面对这样一群虫豸,大明的世界革命理论想要成功,绝对不是不可能的。
这些吃苦受罪的人,这些惨遭压迫的麻木的人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这个契机一旦诞生了,他们所爆发出来的怒火,足以熔炼黄金。
这一刻,宋祥希对于这个世界革命的远大目标再也没有任何疑虑。
宋祥希和蒲甘国的外交进行的非常顺利,外交会谈期间,徐通率军收拾掉了全部的大理反动势力余孽,只在边境进行了部分设防,军队主力回撤,没有进犯蒲甘国的意思。
那波罗帝悉都对大明的“诚意”那是充分的感受到了,设宴款待宋祥希,答应了大明设立代办处的要求,并且允许大明商人到蒲甘国做生意,承诺保障大明国商人的安全。
当然,他希望大明国商人尽可能在蒲甘国北部地区活动。
对此,宋祥希也有一些了解,根据天网军的说法是,蒲甘国北部的族群和南部的族群常常会有点小摩擦、小动作,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协调,不是那么友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蒲甘国中央政权不够稳固,对于南部族群来说,蒲甘国的军事力量还是足够的,只是大家就不那么心服口服,总有些特别的看法想要表达。
宋祥希于是明白了那波罗帝悉都的意思,表示自己这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宋祥希带回了大明需要的外交关系和商业关系,以及那波罗帝悉都了解到大明一些特产的价格之后豪掷千金下的一笔巨单。
别说小国还是大国,但凡是能做到这种统治者地位的人,绝对不会没钱,在为自己花钱这方面上,他们特别舍得。
果然,他们就是虫豸。
而另一头,在三佛齐国,情况又有所不同。
因为商旅船队航海的路线问题,他们最早就在三佛齐王国找到了想要设立航海中转站和驻军点的港口。
这个目标港口位置在被称为蒲罗中的地方,而这个地区,就是未来的新加坡。
根据商船队的汇报,他们在航行的过程中相中了这个地区,这里属于半岛末尾地区,和三佛齐王国控制的另外一块岛屿夹海相望,想要从三佛齐王国抵达细兰国和注辇国,最好就是走这条通道。
而当前,这里并不是三佛齐王国所在意的港口地区,对这里的建设也仅限于原始发展,无限接近于不发展,还是一派原始景观,人口数量不多,不可能对明国发展当地造成影响。
王国所在意的是国都所在的地方,称之为巨港,非常繁荣,他们不在意蒲罗中。
因此,商船队的报告认为获得这里建立起属于大明的航海港口、驻军基地,应该是非常非常合适的。
而根据天网军的报告,三佛齐国是个岛屿国家,海洋国家,当地人民民风剽悍,擅长水战和陆战,曾以此称雄。
三佛齐当地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相对繁荣,人烟稠密,一部分人习惯在水上架房屋居住。
但这不是说他们没有城市,他们也有大城市,城墙周围长几十里,规模还真是不小,且样式和中国城墙颇为相似。
三佛齐王国的国王出入乘船,文字用梵文,过去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