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9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最后双方的支持者数量都不能达到规定的三分之二多数,眼看着提案流产,苏咏霖却认为这个策略其实应该得到重视,于是居中调和。
  他建议提案的农业方面的代表将原有比例下调,让出更多一些的资源给到军队,因为英勇的革命军人确实需要更多的优质兵器来为国效力。
  最后,双方各退一步,勉强达成了三分之二多数,该提案得以通过。
  接着,一个提案接着一个提案被提出来,大家彼此争论不休,上午争论完中午一起吃饭,吃了饭午休片刻,又开始了下午的争论,晚饭过后稍事休息,又争论到夜里。
  很多代表兴致勃勃,精力仿佛多的用不完。
  一些提案没有得到通过的代表回到住处后也不急着睡觉,打了鸡血一样,精力十足的进行提案的修改。
  提案得到通过的代表也不急着睡觉,和同僚紧急磋商是不是还有可以拿出来商讨的提案,继续开小范围的会议直到下半夜。
  苏咏霖倒是没有这些想法,回去之后就上床休息,早上起了个大早,锻炼一会儿身体,擦擦身子刷牙洗脸,美美的吃个早饭,然后亲自把苏泽英送到中都中学堂,再去开会。
  第二天的会议一样激烈,第三天第四天也是一样。
  大家卯足了劲儿,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拿出诸多议案争论商议,誓要争一个对错,誓要把自己的治国理念贯彻到底,就算有再多的阻碍也不会退缩,除非事实证明自己错了。
  或者苏咏霖说自己错了。
  最后,因为会议争论太多,议论进程太长,议论的议题也太多,不得已,苏咏霖宣布中央代表会议延期一天,一天之后还是不行,只能再延期一天,让他们继续争论。
  接着还是不行,苏咏霖干脆宣布再延期三天。
  这场会议便持续了十天十夜。


第1581章 训政时期
  尽管经过了十天十夜的口舌之争,代表们依然精神十足,中气十足。
  一些代表为了维持自己的震慑力而大声说话,最后甚至吵得喉咙嘶哑、失声,不能继续说话了。
  再往后面,苏咏霖感觉持续下去的话他们至少能继续吵个五天五夜没完没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只能强制宣布会议结束。
  “目前达成的预备提案就算只有七成通过,所有的事情也足够大明做上五年的,我知道你们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但是五年的时间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而且我们也不好说五年之后会发生什么。”
  苏咏霖站起身子,大声道:“我们定下的计划最合适的就是五年的计划,超过五年,我便觉得会把控不住,太假太空,没有意义,所以诸位还是要多多理解这场会议的根本意义所在,不要为一时的意气之争而浪费大家的时间!”
  苏咏霖接着严肃点名批评几个嗓门特别大、气势特别凶悍的代表,让他们在会议上收敛自己的脾气。
  虽然过程有些曲折,整体氛围也绝对算不上和谐,某些人就差撸起袖子在苏咏霖面前真人快打了,但是这场会议还是圆满的结束了。
  原本五天的会议时常直接延期到十天,讨论了一百五十多个议案,最终达成的议案数目有六十八个。
  因为此时已经是洪武十三年的正月十六日了,原定于十五日召开的民众代表会议不得已延期到二十日。
  中央代表会议的一些议题还需要时间来整理,通过的预备提案还需要时间印刷并且传达给每一名民众代表。
  另外,针对一些民众很难了解到的议题的内容,苏咏霖还决定需要召开几场会议,带着大家进行集体学习,增进必要的学识,以备他们在正式的会议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虽然之前的两个月时间里,苏咏霖已经派遣一些复兴会员组成学习指导小组组织民众代表进行集中的突击学习,对一些国家运转方面的知识进行传授,但是苏咏霖还是觉得不够。
  于是接下来的四天大家就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会议的召开,苏咏霖亲自上阵主持学习会,为缺乏必要知识的民众代表上课。
  在这个过程中,苏咏霖感觉到了治国理政还真的不能全靠理想,必备的学识真的少不了。
  这些关乎国家运转、一亿八千万人生计的事情,还真不能任由一个普通人来做决断。
  他感到自己在民众代表会议之前举行一个中央代表会议是有必要的,这至少能把民众代表会议的议程给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而不会让议程飘到某个完全无法设想的奇怪角落里去。
  与其同时,他也感到教化民众开启民智的路途还是任重而道远的,这次会议要是没有自己带领一群国家精英把控方向,根本不敢去想局面会歪到什么地方去。
  他很想把权力交给民众,很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但是一般民众显然没有这个素质能够承担起一亿八千万人的未来。
  这份责任太沉重,这份权力也太庞大,一般人根本把握不住。
  尽管这些民众代表已经是大明现阶段产业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基层劳动群体当中的佼佼者了。
  实际上,他们也是平民中的精英。
  他们或者工作努力,或者认真勤劳,或者想到了特别的方法帮助大家增加生产量、降低能耗,他们很聪明,他们有着能让群众信服的能力和名望,已然不同于一般群众。
  尽管如此,他们现阶段的素质也并不能承担起国家最高权力决策机构的重任,所以需要长达两个月左右的突击学习才能勉强跟得上大会的进度,能够初步理解这场大会的意义和大会的内容。
  而这其中并不能缺少了苏咏霖的引领和主导。
  所以本质上来说,这一次的民众代表大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超脱于时代,依然是苏咏霖凭借威望把持着最高权力来推动的特殊情况。
  硬是要说的话,这一次民众代表大会最多只能算是苏咏霖凭借威望推动下的特殊【训政】,而不是什么宪政、民主。
  没有苏咏霖带领九人决策小组和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复兴会员夙兴夜寐的教育和指导,这些民众代表是不知道自己手里的票该怎么使用的。
  这种状态的民众代表根本不能决断国家大事。
  所以苏咏霖是打算在民主共和国建立初期,给国家留下一个【训政】的阶段,为大明从帝国转型到民主共和国留下缓冲期。
  在这个阶段内,由他和九人决策小组掌握全部权力,主导大量富有从政经验的复兴会员前往各地指导以民众代表为首的民众们了解国家政治。
  因为长期的封建农业生产模式下,民众并非不愿意关心政治,而是没有素质和条件关心政治。
  封建王朝不会主动普及教育,更不会让民众吃饱穿暖有心思关心政治。
  他们非常忌讳民众关心政治,他们只需要民众充当缴税、卖命的工具人,最好什么思想都不要有,那就最好了。
  少数有素质有条件的人想要关心政治,结果也没有渠道能关心政治,最后民众对政治的关心只能表现为野史和八卦,根本没有任何政治素养。
  所以现阶段,除开接受足够多教育的明军士兵之外,大明的民众基本上不具备宪政民主国家公民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事实。
  若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需要国民具备政治素养,哪怕是稍微少一点的政治素养。
  所以苏咏霖希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帮助民众逐渐了解国家政治的内容,然后从基层做起,在每一个行省、州府、县都逐渐建立起当地的民众代表会议,掌握地方决策权力。
  当这个体系完成的时候,也就是大明训政结束的时候。
  到那时,在较为理想的状态下,大明就能顺利过渡到宪政状态,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民众有经验的、政治秩序井然有序的民主宪政国家。
  那才是完全体的大明民主共和国。
  但是就目前来看,大明想要达到这一理想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训政状态可能会较长的维持下去,且在训政时期必然会经历很多很多的政治斗争,苏咏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看到宪政时代的来临。
  所以在晚上吃饭的时候,苏咏霖就在饭桌上对赵惜蕊表达自己的纠结和忧虑。
  “我很想把权力交给民众,至少是监督的权力,我相信这个权力必须要交给民众,才能保证大明以后不走弯路,但是这段时间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民众根本没有能力合理的运用这些权力。
  你就说这次我们选出来的民众代表,数千人,说是一般民众,但实际上他们也是民众当中的精英,不是德高望重就是工作成绩优秀出色,得到了一致好评,如此才能被选为民众代表。
  就是这样一群代表了民众最高素养的代表们,在国家大事面前依然显得懵懂,对很多事情并不能很好的把握和理解,这两个多月以来,经过突击教育之后,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也没那么好。
  民众之中的精英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罗大众呢?我不愿意他们受苦才起兵反抗,现在新的国家建立起来了,我却没有把握能够一直维持现在的局面,我很担心直到我死的时候,都不能让民众有掌握监督权的素质。”


第1582章 唯有在这件事情上,我想当神啊
  赵惜蕊完全能够理解苏咏霖的担忧,但是她觉得苏咏霖是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如此高的自我要求和心理压力,会把他给压垮的。
  作为妻子,也作为同道中人,赵惜蕊觉得自己有必要劝诫一下苏咏霖,别把自己逼得太狠。
  “雨亭,你必须要清楚,咱们大明有一亿八千万的民众,未来的数量还会更大,他们大多数在大明建国前都是文盲、半文盲,你难道觉得短短十几年就能让他们什么都能学会吗?
  一个传统儒家精英尚且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学习、考试,然后再经过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最后才能成为成熟的官僚,等他们真正开始主导国政的时候,几乎都是四十岁往后了,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受教育程度远不及他们的民众呢?”
  苏咏霖明白这一切,但是就是因为他明白,所以才更加不能容忍状况继续这样发展下去。
  “惜蕊,我正是因为了解这一点所以才那么急切的想要他们多学一些知识,你要知道,教育资源无论在何时都不是一种能够简单下达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资源。
  也就是我们现在有了纸张和印刷术,有了普及教育的技术基础,放在几百年前,教育是上等人独享并且赖以维持地位的奢侈资源,极少数人才能享有,并且以此拉开和群众的距离。
  但尽管如此,在技术上实现了可能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依然难度重重,所以我才会通过彻底的革命扫清上等人,这样才能顺利把教育普及下去,让农民也能受教育。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尽管我努力控制,可是精英人才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差别还是大大的拉开了,知识面上的不平等必然在现实生活中带来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乃至于权力层面的碾压。”
  赵惜蕊思考了一会儿,消化了一会儿,觉得苏咏霖的意思可能是担心文化继续被垄断。
  “聪明人和凡人之间的区别是天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掌握一样的学识,这不也是肯定的吗?雨亭,你别太担心了,现在普及教育已经是民间共识,没那么容易被推翻的。”
  苏咏霖缓缓摇头。
  “我现在正在努力推动平等教育,让咱们的干部们的孩子和普通民众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在同样的学堂里上课,争取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如此才能真正的抹平距离。
  但是原生家庭的差距对于后代的差距也是非常恐怖的,惜蕊,你觉得泽英能取得全年级第一的水平和你在他课后悉心的教导有没有关系?和他本身从小耳濡目染的东西有没有关系?”
  这还真是把赵惜蕊给问住了。
  认真的想了想之后,赵惜蕊不得不点头。
  “你要这样说,我还真是无法反驳,小时候他课后回来的时候,我就会逼着他学习,演练习题,温和课程,预习新的课程,而且这孩子也聪明,一点就通,所以……”
  “一般人家孩子的父母都在为生计努力操持,他的同班同学多是中都商业街上做生意的小生意人,哪里有那么多功夫管顾孩子的学业?”
  苏咏霖摇头道:“孩子天性爱玩,自控力差,没人监督很难成才,所以我要求学校尽量延后放学时间,以学校的强制力让所有孩子尽量具备同样的学习时间,控制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的程度。
  可尽管如此,家庭之间的区别还是不可遏止的影响到了孩子之后的成长,官员家庭的孩子和中都城居民家里的孩子之间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