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呢?
他们是不会理解苏咏霖的。
当然,他们也不需要理解,因为他们的国内也有着复兴会的组织,组织一旦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了,就是他们的生命终结之时。
届时,全新的政权会出现在古老的土地上,给古老的土地带去新的生机。
第1572章 苏咏霖其实还是挺有钱的
整个洪武十二年的下半年,苏咏霖除了处理军务之外,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的组织工作上。
中央代表们人数有限,好解决,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
民众代表则不然,全国每一个省每一个州府乃至于每一个县都要有合适的代表,人数不用太多,但是三四千人也是需要的,更多一点的话,五千人都未必打底。
这还是第一次全国性质的民众代表会议,这个制度在中都推行顺利的话,将来每个行省乃至每个州府也是需要的。
这份民主权利不能只在中都出现,地方政府也是有一定自主行政的权力的,他们的行为也需要强力监督,地方性质的民众代表会议也在苏咏霖的计划之中。
但是当前来说,还是尽快把第一次的会议给办好,给全国打个样,积累一些经验。
所以苏咏霖以复兴会主席的身份不断和全国各地进行联系,安排民众代表前往中都的事情,或者走陆路,或者走水路,或者水陆并进,总而言之争取让全体代表在洪武十二年年底抵达中都。
与此同时,因为现在开始赶制修建开办千人级别的会议所需要的场馆已经是来不及的,所以苏咏霖决定就地取材,将皇权时代的皇宫拿出来使用,作为大明告别皇权时代的象征。
毕竟不管怎么说,大明都是个民主共和国了,还保留皇宫作为行政机构所在地,是不合适的。
民众代表会议所需要的场所特别大,特别宽广,所以苏咏霖决定以万民殿作为基础进行改建,将万民殿和万民殿之前的大广场一起改造,变成民众代表大会的会场。
中央代表会议人数少,苏咏霖就把自己日常处理政务的养心殿拿出来作为基础进行改建,变成中央代表会议举办的场所。
两座宫殿正好一前一后,属于一整个建筑群,过去是国家行政中枢,未来也是。
只是属性完全不同了。
不仅如此,到时候苏咏霖也不打算留着所谓皇宫的名义了,也不会继续住在皇宫,他准备带着家人离开皇宫,在中都城内购置一处房产作为住所,和其他官员一样。
而皇宫除了必要的部分留着作为政府办公所在地,有那么一部分苏咏霖决定开放,作为博物院一样的存在,面对全国民众开放,欢迎大家前来观赏皇宫的模样。
既然决定罢黜皇帝,那就要干脆彻底,不留一丝念想,自己搬离皇宫到外面去住,最合适。
而作为皇权时代压迫剥削的象征,皇宫的重要建筑群为民众所用,其他部分作为博物院给民众观赏,再美妙不过了。
苏咏霖亲自监工,参与讨论把万民殿和养心殿进行改建的工作。
除此之外,他又着手在中都城内挑选未来自家的住所。
最后,他选中了一处距离辛弃疾家和孔茂捷家很近的地方,还是一块空地,他自己掏钱买了下来,然后决定自己请人建造房屋。
苏咏霖其实还是挺有钱的,放眼整个大明也能算是富豪级别的人物。
当然,他没想象中那么富可敌国,因为他不置办皇家产业,早些时候几乎没有攒下什么钱,只是用财政部提供的皇家经费,连少府这样的钱袋子机构都没有。
这个阶段苏咏霖个人属于是彻彻底底的穷光蛋,没有个人财产。
后来他开始写书,放在书店里销售,比如《洪武政论》三卷,《苏咏霖选集》两卷,《苏咏霖故事选》一卷。
因为这些都是全国性质、乃至整个大中华地区的畅销书,甚至于西域诸国也会购买,所以销量极大。
因为这些书都是苏咏霖个人著作,所以苏咏霖靠着卖书的版税获取了大量收入,缴纳税收之后,就是他的个人合法收入。
接着是第三次大清洗之后,他决定扫除皇帝的神圣属性,于是提出给皇帝发工资,他的工资当然是全国最高的水准,所以这就成了苏咏霖第二份个人合法收入。
当然,都是税后,干干净净。
不管是财政部审计司还是复兴会监察部还是朝廷都察院,就算他们一起上,用放大镜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审查,也绝对查不出任何问题。
这两笔固定收入之外,苏咏霖个人就没有其他的收入了。
朝廷全部的财政收入归于国库,他分文不取分文不动,财政收入再高也与他个人毫无关联,他个人的清廉是无可置疑的。
至于他的家族,其实也就是妻子的家族赵氏家族,那也是干净得很。
赵惜蕊担任复兴会妇女部主任,有一份不错的工资收入。
赵作良担任中央尚书台尚书令,有一份很高的工资收入。
剩下那个在河西行省担任某州司法分局主管的二儿子还有一份工资收入,在老家耕田种地的大儿子有一份种田收入,三儿子还在政法大学内攻读法科,准备科举考试,只花钱,没收入。
除此之外,赵氏家族也没有其他的收入了,干干净净,每年的收入都主动交给审计司审核,没有一点问题。
所以广义上的苏咏霖家族也非常干净,没有任何财产上的问题。
苏咏霖和赵惜蕊夫妻两个的收入都是赵惜蕊打理,日常花销主要在孩子上面,给孩子购买一些母婴用品,有些还要专门定制。
苏咏霖和赵惜蕊本人都不是花钱的主儿,日常消费啥的也很有限,吃喝用度基本上都是朝廷法定福利囊括其中。
所谓的御膳房在苏咏霖领工资之后就是他个人支出养着,与国家没有关系,这是他们一家子支出当中最大的一笔。
但是相对于苏家家庭收入来看,这些支出都是小数字,无所谓。
所以那么多年下来,属于这个四口之家的存款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拿出来买地盖房子什么的都不是难事,甚至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搬出皇宫之后,苏咏霖还打算进一步精简生活。
第1573章 或许整个历史上也只能看到一次
既然要离开皇权时代,当然要以身作则,一些带有皇权性质的特殊存在就不该继续保留了。
首先把御膳房给裁撤掉,不需要这个惹眼的专门为他一家子服务的机构,不搞啥特殊化了。
然后就是要把全部的宦官和宫女一并裁撤掉。
现在留在皇宫里为苏咏霖一家子服务的宦官内侍和宫女基本上都是完颜亮时期留到现在的老人,十几年了,留到现在的数量不少,但也不算太多,四五百人的样子。
完颜亮生活奢侈,当年宦官和宫女的数量还是很大的,苏咏霖攻克中都之后做了一番考虑,然后把他们留了下来继续在皇宫工作,但是从此以后不再对外招募宦官和宫女。
当时他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不做皇帝了,就可以把这些宦官和宫女全部遣散,省时省力,还不用多花什么钱招募新人。
当然了,这些宫女和宦官被遣散之后的去处苏咏霖也为他们考虑到了。
一些相对年轻精干的留下来,作为日后皇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做一些养护和清洁方面的工作,这方面,他们很专业。
剩下来需要遣散的也做好了安排。
有家人的为他们联系家人,看看家里面愿不愿意接他们回去,愿意接回去的就接回去。
没有家人的,五十岁以上的,不管是宦官还是女官,直接集体送到中都救济院生活,以鳏寡孤独的标准给予照料,使之安度晚年。
五十岁以下还相对年轻的则送去技能培训班培训一些用得着的技能,然后安排中都的纺织工场接收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
原本就有专业技能的直接送到对口工场内工作,也不算耽误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这些人都是等到了五十岁再送到救济院中生活,安度晚年,反正不会让他们的生活没有着落,会让他们吃饱喝足,安度晚年。
听到风声之后,接替前任侍奉苏咏霖六年的贴身大宦官周福和侍奉赵惜蕊十几年的女官蒋小柔一起来到苏咏霖和赵惜蕊面前,希望看在他们服侍了夫妻俩那么久的份上把他们留下,让他们继续侍奉。
苏咏霖和赵惜蕊合计了一下,想着用惯了的老人比新人要更方便一些,省得那些磨合期了,于是两人决定以个人身份雇佣周福和蒋小柔作为苏家的佣人而留下来。
接着苏咏霖觉得干脆从用惯的人手里面挑几个最能干的雇佣下来到新家里办事,倒也是最方便快捷的选择。
他和赵惜蕊的工作都比较忙,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什么的不能亲历亲为,这一点还是有必要的。
他们精挑细选,挑了一名宦官和三名女官留下来,以个人身份雇佣他们,签订雇佣合同,让他们在新家继续服务。
其他的也就能省则省,一家四口住的地方不需要多么奢侈华贵,能住的舒服愉快就可以,不要花太多的钱。
因为他还有一些想要做的事情,需要花不少钱。
苏咏霖的一系列的行动在中都朝廷和复兴会体系之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尤其是苏咏霖为自己选择的新家的建筑工地那边,几乎刚一开工就引来了一批一批的官员和复兴会员前来圣地巡礼。
原因无他,大家都觉得亲眼目的一个拥有实权、地位威望堪比神明的皇帝主动放弃皇帝身份和很大一部分权力的事情估计这辈子只能看到一次。
或许整个历史上也只能看到一次,所以他们非常开心,非常愉悦。
这位堪比神明的皇帝为了把事情做到位,连皇宫都不住了,表示要把皇宫让出来给行政和旅游来用,一部分用于行政,一部分用于建造皇宫博物院,给天下人来观赏。
他自己买了一块地,自己盖房子自己住,自己花自己写书挣的稿费,不花国家的钱,自己管好自己的一切,不要国家费力。
作为一国领袖,手握大权,能做到这个地步,大家都觉得实在是无话可说了。
原本他们就崇敬苏咏霖,现在感觉单纯的崇敬已经不能表达他们心中的情感了。
但是到底该怎么做,他们也不知道,只能来这里搞圣地巡礼,看着苏咏霖的房子一天一天的落成,用信徒般虔诚的目光注视着这栋房子,以此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苏咏霖不在乎这些事情,从洪武十二年九月以后,苏咏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安顿抵达中都准备开会的民众代表身上。
中央代表各自有各自的职位和进入京城的流程,他们自己安排就可以,简单方便。
民众代表大部分这辈子活到现在连所属县域都没有出去过,离开家就找不到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同时他们也不可能有充足的财力支撑赶路的费用,所以这笔钱必须由朝廷来出。
苏咏霖安排全国每个县的复兴会组织和官府安排好民众代表的出行工作,将路线规划做好,然后通知沿途每一个途径驿站,让驿站方面也有个准备,以免人来太多而没有充足的食物储备。
还好,大明发达的官道驿站系统给大量民众代表前往中都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除了一些地域偏远地区的代表,中原和江南地区的代表抵达中都都不是难事。
两广地区的代表也不难,通过水路就能较为快捷的抵达中都,能省掉不少时间。
偏远内陆地区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一路翻山越岭前进艰难,赶路时间普遍在两个月以上,所以需要提前出发才能赶上洪武十三年的代表大会的召开,否则就要迟到。
所以洪武十二年九月下旬的时候,就有民众代表开始赶路前往中都了,到洪武十二年十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民众代表都已经开始赶路。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中旬,第一批来自川蜀地区的二百一十三名民众代表抵达了中都,苏咏霖亲自在中都城以南的驻军亭驿站接待了他们。
驻军亭驿站为了这批民众代表的抵达准备了很多食材,还从中都各大饭馆紧急抽调二十名熟练厨师赶赴支援,给这一批来自川蜀之地的民众代表准备了相当丰盛的【川菜】。
这个时代,八大菜系什么的还没有影子,但是美食的地域性质已经渐渐成为了大家所公认的事实,早在北宋时期,汴梁城内的各大饭馆就有【南食店】【北食店】【川饭店】之分别。
当时的南食店主要指岭南和东南沿海一带的食物,主要以鱼虾蟹为主,北食店则主要以五谷杂粮食物和家禽类肉食为主。
当年,南方人喜欢咸,而北方人则喜欢甜,之所以现代南北口味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