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9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辛弃疾闻言,稍稍愣了一下,没说话。
  其余七人也稍稍愣了一下,都没说话。
  苏咏霖看着他们,长长叹了口气。
  “我知道你们担心我,也知道我对于大明新政的重要性,但是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们不能为了我个人而考虑政策,你们的出发点应该是明国,而不是我,知道吗?”
  “就算如此,我也觉得这样安排并不过分。”
  辛弃疾的声音低了一些,但是他的意志依然坚定:“凡事有一就有二,如果我们不能吸取教训,积极主动的调整政策,下一次作乱为时不晚,这不仅是为了您,也是为了大明国。”
  苏咏霖思考了好一会儿,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妥协,他不想为了自己断绝地方上自主反对中都错误决策的能力。
  哪怕这一决定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危险性,他也不能举手支持。
  于是他坚定摇头。
  “幼安,你如果坚持,我就否决。”
  辛弃疾听了,看着苏咏霖看了好一会儿,抿着嘴唇犹豫了好一会儿,还是开口了。
  “您可以否决,但是我的提案不会放弃,我会在民众代表大会上提出这个提案,提请民众代表大会予以通过,您自己定下的原则,民众代表大会通过的提案,就算是您自己也不能否决。”
  苏咏霖倒是没想到辛弃疾在这个问题上居然如此坚定,这还是他第一次和自己站在完全的对立面上进行政策方面的交锋。
  苏咏霖感到头痛的同时,也觉得欣慰。
  “你的精神和办事方法我是赞同的,你有在民众代表大会上提案的资格,我当然也不能否决民众代表大会的决议,但是幼安,我这样做,是为了给后来者一点力挽狂澜的可能性。
  你要知道,我们的内部,会不断的出现乔丰、鲁甸还有梁元凯、张茗之流,他们在地方还好,但如果就在中都呢?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呢?中都朝廷的权力过于集中,不是好事。”
  “我不反对您的一些想法,过度集权的确不是好事,这是前宋的教训,所以我大明对地方的权责是有规定的。”
  辛弃疾摇头道:“但是兵权例外,兵权决不能分散,不管是正规军队,还是民兵。”
  “现在也没有分散,地方民兵系统只在特定的状态下有自主行动的权利,大规模调动还是需要军事部的许可。”
  苏咏霖苦笑道:“我只是认为,一定程度上的松绑对地方是好处大于坏处的,只是这个程度可能需要随时微调,而不是一口气收走。”
  “您不能说服我,我也无法说服您。”
  辛弃疾微笑道:“这样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就让民众代表大会来决定那一种意见更符合民众的看法吧。”
  苏咏霖无奈,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他没有继续坚持要求辛弃疾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辛弃疾不会改变。
  这个问题留待之后再做讨论,接下来,他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即全力准备、尽快召开第一届中央代表会议和第一届民众代表会议。
  大明需要通过这两场会议的结果正式宣布大明将结束帝国的体制,结束皇权的统治,回归到复兴会理想中的民主之国的状态。
  而对于这个全新的国家体制,苏咏霖和大家商量了一下,准备用一个全新的称呼来称呼这个国家。
  国号为明虽然不会改变,但是国家体制已经在事实上发生了变化,大明不再是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帝国,如果没有全新的国家称呼,那么很容易让人继续默认大明是个帝国,这不好。
  “过去,有很多人以【帝国】的称呼来代替大明正式的国号,这一点我不是很满意,大明不再有皇帝,也不能用帝国的代称来指代大明,我强烈建议选取一个全新的代称,以确定大明的民主属性。”
  九人决策小组于是开始了集体的头脑风暴。
  最后大家比较倾向的一个选择是【民主国】,既然讲究民主,把就干脆让民主概念直接进入国家代称之中,大明可以称作大明民主国,这比什么都来得更加直接。
  苏咏霖更喜欢共和这个名词,于是以共和元年是中华信史开端为理由,认为可以在国家名号中增加共和二字,以【大明民主共和国】或者【共和国】代称大明。
  然后苏咏霖进一步提出没有皇帝之后,帝制年号也就没有了,继续用洪武纪年也不好,大明需要全新的纪元方式。
  又因为华夏纪元工程尚未有突破性进展,目前尚且不能确定以何时作为华夏纪元的开端,所以,干脆采纳可以作为信史且没有什么特殊属性的共和年号作为替代性质的纪元年号。
  以大明的国家属性,将共和与民主并列,赋予共和全新的含义,从而使得共和又能代表新时代,也能代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断绝。
  如此,不仅能用以纪年,更能将某些儒家学者曾提出的华夏文明灭绝传承的论述彻底毁灭。


第1569章 只有铭记,才不会忘却
  苏咏霖推动第二次大清洗的时候,某些儒家学者就曾经大声叫嚣。
  他们说苏咏霖用奇技淫巧代替圣人教诲传于后世,必然会使得中华文化断绝,使得国家文脉断裂,从此中华将不复存在。
  苏咏霖对此说法嗤之以鼻,觉得这些人纯粹是在搞笑,完全摸不清楚这个时代的脉搏。
  但是当时国内有不少官员都暗地里认同这样的说法,对未来的中华感到担忧,以至于这个消息连苏咏霖都有所耳闻,不得不重视起来。
  于是苏咏霖便为此写文章,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嘲讽儒教教棍们的双标。
  要是断了儒教思想就叫毁灭中华文化,那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也是断绝上古的中华文化吗?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昌盛,百家文化难道不是中华文化?
  结果到最后只剩你儒家,百家学说就此式微,照这样说,你儒家难道不是断绝中华正统文化的罪魁祸首吗?
  与你相反,我新文化运动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还保留一部分儒家相关的内容,也增加了其余诸子百家的内容,兼容并包,宽柔并济,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发展之道。
  我大明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如今才是拨乱反正的大时代,少拿你儒教那点子三从四德来佯装中华文化!
  呸!
  当年的那篇文章在明国国内引起了大范围的反响,儒教思想自此开启了全民共嘲模式,大家有事没事就拿儒教的三从四德之类的等级思想来批判嘲讽,儒教正式进入了社死状态。
  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社会上时不时还是会有些人试图给儒教翻案,认为儒教思想才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延续着,苏咏霖搞的这些东西,最终将毁灭中华文化。
  等级秩序,规规矩矩,这才是稳定之道,而苏咏霖打破一切的狂妄之举,必将引来大明的全面崩溃,苏咏霖是要为此负历史责任的!
  当然了,全新的形势下,听信他们这种说法的人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工场代替了原先的封建宗族体制,已经将儒教思想发展扎根的经济基础铲除殆尽了。
  简而言之,儒教思想过时了。
  而现在苏咏霖决定以共和纪年的方式彻底扫除这种狂悖无聊的说辞的存在理由,从文化层面和政治层面为大明的新文化正名。
  在这个大明民主共和国诞生的前夜,这是必要的准备。
  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有极大可能在洪武十三年年初召开,而从共和元年算起来,至洪武十三年,便是两千零一十五年。
  于是苏咏霖建议在大明成为民主共和国之后,在华夏纪元工程完成之前,暂时以共和纪年来替代洪武纪年。
  洪武十三年,便是共和纪年的两千零一十五年。
  苏咏霖的这一建议在九人小组的碰头会议上被拿出来进行讨论,九人小组对此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共和纪年挺好,有人则觉得没有必要。
  其中一种看法是新时代是大明带来的,不是那些封建王朝带来的,文化可以继承传扬,但是历史还是要做明确的切割,之前的都可以舍弃掉。
  与其用共和,不如就用大明国号来纪年,以显示大明和过去的全然不同。
  这样的建议由辛弃疾提出。
  他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传统士人转型而来的革命者,反而更加激进的要求和过去全盘切割,彰显大明的正义。
  他是最支持苏咏霖推动民主共和改革的人之一,对于过去的一切也感到极度的反感,认为那属于国家历史上的伤疤,是压迫和剥削的历史,是必须要否认掉的。
  “采用共和纪年法,把过去的历史全都囊括进来,难道是要大明承认过去那长达两千年的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吗?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行为,应该予以彻底的否认。”
  他的看法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和支持。
  对此,苏咏霖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
  “我采用共和纪年的建议,承认的是历史,不是压迫和剥削,我们应该把纯粹的历史和压迫剥削的过往分开来看待,历史是岁月,压迫和剥削是罪恶,岁月和罪恶,我认为不能等同于一体,你们以为呢?”
  苏咏霖的这个看法,就算是辛弃疾也没有给出否认的答案。
  于是苏咏霖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
  “岁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两千年的岁月,是我们的先人到我们这一代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走过来的真真切切存在的岁月,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掉的。
  如果我们否认了岁月,那我们还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吗?难道说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也成为了压迫和剥削的象征吗?这种说法我觉得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予以认同的,你们以为呢?”
  众人还是无话可说,无从反驳。
  炎黄与华夏,都是文明的象征,是古中国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关键节点,否认掉它们,就等于否认掉自己的一切,否认掉自己的根。
  忘记自己从何而来的话,无论未来能走到什么地方,都是无根浮萍。
  “所以说,铭记岁月,牢记来处,记住这两千年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光辉和荣耀,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苏咏霖看了看辛弃疾平静的面容,点了点头,接着说道:“但是记住光辉和荣耀,并不意味着要忘却暗黑和罪孽,压迫和剥削给两千年来华夏儿女带来的深重的苦难,我们也必须要铭记。
  不仅要铭记,更要大大的宣扬,让民众知道两千年来我们的先人是如何一边被当作牛马一般使唤,又一边被当作稻草轻易蹂躏、舍弃的,只有铭记,才不会忘却。
  我以为,对于我们的先人所遭受的深重的苦难,任何一丝一毫的美化和忘却,都意味着最严重的背叛,没有那种让人窒息的压迫和剥削,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我们为什么要推翻皇权建立民主共和?
  恰恰就是因为这些上等人老爷们两千年如一日的压迫和剥削,是他们两千年如一日的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才最终促成了我们的革命,促成了大明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苏咏霖站了起来,捏紧了拳头。
  “我们不仅要铭记过去的苦难,还要宣扬过去的苦难,让大家一起铭记过去的苦难,绝不忘却过去的苦难,如此,我们的革命才有意义,我们的革命才是正义的,大明民主共和国,才会无比的正义!”
  苏咏霖的话说完了,他发起了又一次的动议表决,并且带头举手。
  剩下八个人里,六个先后举手了。
  和苏咏霖前后脚返回中都的孔茂捷一度举起了手,然后又放下,这让苏咏霖有些意外。
  而态度最坚决的辛弃疾在长久的考量之后,叹了口气,终究没有举起自己的手。


第1570章 苦难是最容易忘却的
  辛弃疾没有举起自己的手,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
  他还是要和苏咏霖唱反调。
  “我承认您说的有道理,但是我依然保持我自己的看法,苦难不是那么容易铭记的,相反,我以为,苦难是最容易忘却的,否则,咱们复兴会就不该出现乔丰、鲁甸,还有梁元凯。”
  闻言,苏咏霖也是难得的无言以对,不知道该怎么说来证明人们可以铭记苦难、不会忘记来处。
  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苏咏霖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愣是要把人们形容的如尧舜一般,那不是他能做出来的事情。
  于是,他苦笑连连。
  “幼安,你所说的我也不是不明白,但是……”
  苏咏霖到底也没能说出什么反对的话语。
  “主席,我并不反对共和纪年,但是我支持幼安的看法。”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孔茂捷缓缓开口道:“我是诸位当中参与审判犯罪者最多的人,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