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9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决策小组决定根据工人在工场内获得公众认可的荣誉次数、受到工场方面的嘉奖次数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成为工人代表。
  这些属于硬条件,不能妥协必须要有的。
  而除了这些硬条件之外,还要有软条件,就比如派人明察暗访候选者身边人,判断候选者的个人品德,若是品德不佳,则不能成为工人代表。
  产业技能、劳动热情、个人品德三方面全都过关,才能被选拔为产业工人代表。
  确定成为产业工人代表之后,便发给凭证,然后等代表会议召开的时候,由当地官府统一安排,乘公车走官道或者水路前往中都参加会议。
  一应费用,由朝廷财政承担。
  产业工人这边还算是简单的,包括军队士兵也算是简单的,因为人数有限,且工作地点固定,很容易就能选拔出优秀的代表为群体发声。
  农民那是整个大明的根基,从业人数超过整个大明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是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天下第一职业,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和这个职业比拼从业人数。
  而且农民的人数真的是太多了,选拔起来非常困难,且人数也必须要有保障,否则就没有代表性。
  唯一值得安慰一下的是在这个全国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集体农庄的时代,农民的集体化程度大大提升,不复十多年前散装小农经济的状态。
  所以如果以集体农庄为单位来选拔合适的农民代表,从一个一个集体农庄内来选拔勤劳肯干优秀的农民代表,倒也不算太过艰难。
  和工场还有军队一样,由复兴会基层组织领导的集体农庄相当于是农民的组织,组织内部也有一系列的生产比拼,比如“插秧能手”“耕田冠军”“种粮大王”之类的荣誉称号,还挺有意思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大降低了农民代表的选拔难度。
  所以苏咏霖还真是感谢当初自己的果决,这要是继续放任小农经济状态持续下去,这种分散的生产状态之下,鬼知道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足够多的农民代表。
  但是在集体农庄广泛运行在北中国、南中国也开始稳步推行的时候,选拔安排农民代表也就没那么难了。
  至少有的放矢,而不是满地图乱窜,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数量也大大降低了。
  九人决策小组将初步商讨完成的诸多方案拿出来,下达各具体办事部门,分头和办事部门开会,主持各种各样的会议,商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他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把初步草案逐渐完善。
  苏咏霖也严守着自己的政治承诺,在具体事务决策的过程中,只抓军事方面和工部的工作。
  在中央会议代表、民众会议代表的选拔工作上,也只负责自己分管的部分,不去干预其他方面的正常选拔工作。
  只有到了九人决策小组需要拿出正式颁布执行的法令做最后审核的时候,苏咏霖才会行使自己的否决权。
  他会抽时间对诸多即将颁布执行的法令进行审核,把好最后一道关,将一些有明显问题的法令否决掉,要求重新审议、决策。
  至于该怎么重新改进,那就不是苏咏霖需要去操心的事情了。
  四件重要的政治改革工作囊括的需要执行的法令多达上百个,若是放在原先,苏咏霖要开会开到崩溃。
  而在这一次的决策过程当中,苏咏霖本身需要参与决策的只有军队方面和工部方面的事情,其他的决策过程他不参与,交给分管各个部分改革工作的其余八人全权处置。
  苏咏霖以自己无上的威望,在最有可能闹出事端的军队选拔过程中强势镇场。
  有了苏咏霖的镇场,军功赫赫的军将们就算有什么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的地方,也不敢闹事。
  尤其是大明的五虎大将,军功赫赫,威严十足,等闲人等不敢与之争锋。
  就算苏咏霖愿意交出这个权力,以目前大明军事第二人辛弃疾的威望,暂时还不足以镇住他们。
  所以苏咏霖保留军事方面的绝对权力其实也有好处,骄兵悍将们都不敢闹事,涉及到军队方面的改革内容也顺理成章推行下去,没有阻碍。


第1526章 苏咏霖忽然闲了下来
  苏咏霖将大明军队里有军功有威望有名气的军将们都考察了一遍,然后召开军事部全体扩大会议,对人选进行具体商议。
  最后为了实验民主投票的流程,苏咏霖还在军事部内召集上下全部官员,将拥有资格的军官和指导员的名字公布,限定十名军事指挥官和十名政工干部,让大家进行投票选举。
  选择大家心中最有功绩和威望、对大明军事成就贡献最大、最有资格的那二十名军事政工干部。
  最后,在一场耗时一个时辰的颇为新鲜的内部投票选举之后,十名最无可争议的军事将领和十名劳苦功高的军队指导员进入中央会议,成为中央会议代表,并且予以通报。
  以他的无上威望,军队内对这一决定没有质疑的声音,些许牢骚也不敢大声发出,于是军事部的中央会议代表选拔是最早结束的。
  然后苏咏霖又安排军事部内的官员们分组前往各大兵团驻军营地对民众代表会议的代表选拔工作进行筹备,约定期限进行选拔。
  军事部工作组很快组建完毕,将苏咏霖的具体安排指示带到各大兵团驻地军营进行准备工作,准备在中低级军官和广大基层士兵的群体中选拔合适的士兵代表。
  士兵代表的选拔也是有一定门槛的,比如立功次数,杀敌人数,立功等级,出勤率,识字数,精神面貌等等。
  达到这些硬性选拔门槛之后,才能成为候选代表。
  然后军事部工作组需要在军队内进行一定规模的民主投票,让士兵们选拔自己最心仪的、可以代表自己的士兵代表前往中都参加会议。
  因为明军实际上是整个明国最早接受教育的群体,所以明军群体平均文化素养远超此一时期明国国内的其他群体。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着高度的纪律性和组织度以及责任心,以及苏咏霖引入的军事民主之风的浸染,具备民主投票的一切前提条件。
  所以苏咏霖决定在士兵代表的选拔之中优先引入民主投票环节,进行实验,观察民主投票的运行流程,检讨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能在军队内把这一套流程搞得顺畅了,积累经验了,那么未来在工人和农民群体中的民主投票环节也就不会乱来了。
  所有的一切都是第一次,所有的一切都是刚刚开始,有问题很正常,就怕不去搞,也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既然决定要推进大明成为工农之国、民主之国,那么这些事情晚办不如早办,尽快办理,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教训,将这些事情的流程全部确定下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军队的事情解决掉了,工部方面的中央代表和民众代表其实更好解决,三下五除二,该安排的就全部安排下去了,就等着部下执行给他反馈了。
  于是,在一系列的工作安排下去之后,苏咏霖忽然发现自己没事情做了。
  处理完改革工作之后,剩下来的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有一些有固定处理流程的日常事务,不需要他耗费多少精力去办理。
  工部方面,工部尚书时征是个优秀的官员,处理问题很及时,苏咏霖需要关注的基本上只是研发方面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时征都能很好的处理。
  军事方面,也只有在战争发生的时候,他这个军事部主任才需要爆肝,才需要调动军队指挥军队打仗。
  而现在没有战争,改革工作又全部做好了,只要等待结果就可以。
  于是苏咏霖骤然闲了下来,还有点不习惯。
  不得不说,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工作下来,除了给苏咏霖带来病痛和身体素质下滑的负面影响之外,也给苏咏霖锻炼出了超强的工作能力。
  就算三十三岁的苏咏霖在精力方面不如二十三岁的自己,但是三十三岁的苏咏霖在处理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方面也远超二十三岁的自己。
  原本,苏咏霖需要把这些精力和能力平均分配到决策和执行的整个过程当中。
  他需要对民政、财政、司法、外交、军事、科技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全部进行安排,忙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给自己累病了。
  他一个人很难从始至终都一直掌握着绝对权力领导国家。
  这样的人才千年难遇。
  而现在,苏咏霖给自己分配的工作就是军事方面和研发方面的工作,以及最后的政策否决工作。
  以他超强的工作能力处理只有原先大约六分之一左右的工作量,就相当于世界最强百米飞人参加高中生百米赛跑联赛。
  突出一个轻轻松松吊打全场。
  而与他相比,九人决策小组当中的其余人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压力。
  原先,这个国家在实际上是个帝国,皇帝苏咏霖掌握全部权力,也事实上承担了全部的责任,把锅背在自己身上,给其他人遮风挡雨。
  他部下的官员们不管地位高低,只需要在苏咏霖的决策之下具体办事事务就可以。
  苏咏霖是个好领导,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会追究自己的责任,自己背上最大的锅,对部下犯了错误的人往往是惩戒意义大于惩戒举措。
  而现在,从问题产生到研讨到决策到具体的执行,全部是他们来决定和负责。
  他们需要为此承担全部的责任,没人能帮他们。
  然后他们才发现这些原先只有苏咏霖六分之一工作量的事情骤然压过来,就几乎把他们压垮了。
  几人当中最优秀、抗压能力最强的田珪子目前也才把自己分属的工作做完了五分之三。
  其余人都差不多只完成了一半工作,有的甚至一半还不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办理,忙的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各个都是曾经的苏咏霖。
  在这种紧张时刻,他们偏偏还不断的犯一些低级错误,惹得大家更加忙碌。
  什么数字算错了,什么名词写错了,什么时间填的不对。
  然后便是一阵手忙脚乱。
  于是在忙碌的间隙,他们都忍不住的感叹苏咏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工作怪物。
  如此繁杂沉重的工作和沉重的压力居然一肩挑了十一年,当中只有一次掉线,且很少犯错误,带着大明国闯过无数次鬼门关,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大明帝国。
  神啊,真是神啊,权力之神啊。
  这和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比人和猪之间的差别还要大。
  他们一边感叹着,一边又硬着头皮投入到更加繁重的工作当中去,继续处理着仿佛永无止境的政务。


第1527章 火气那么大,当心伤了身子
  苏咏霖这边把工作处理完了之后,彻底闲了下来。
  他回到皇宫里休息了几天,吃吃饭喝喝酒,看看书写写字,每天上班点卯,就没啥事儿了,居然还有空帮着赵惜蕊带小儿子。
  他一边教小儿子读书习字,一边把自己荒废已久的锻炼身体的计划给拿了出来,开始锻炼身体,重塑健壮的体魄和完美的身材。
  那段时间里,连刚刚攻读完小学学位、正准备向更高学位冲刺的大儿子苏泽英都比他更忙。
  他很不习惯这样的生活,十多年来的辛勤工作习惯不是那么短短几天就能改过来的,闲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实在是憋不住了,于是就到处乱窜。
  首先要去的肯定是工部研发部门。
  在研发部门里面,苏咏霖观看技术工人们根据大同煤矿传回来的消息对蒸汽排水机进行改良,又看着技术工人总结出来的种种理论知识,并且试图根据这些理论知识推导出一些重要的科学规律。
  苏咏霖对于这些物理化学上的东西记得实在是不怎么清楚了,也就记得什么万有引力,什么牛顿大爷的第一第二定律之类的,感觉对目前的技术工人们帮助不大。
  但他还是竭尽所能,把自己还能记住的东西全部告诉了他们,希望他们能从这些天才们的灵感与汗水堆积出来的产物里找到一些能够解决他们目前问题的方法。
  至于已经完全不记得或者根本就不懂的东西,苏咏霖也无可奈何,所能做的也只有毫不吝啬的投入资金给到他们,让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大力催动自己聪明的头脑。
  同时,秉持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的理念,从洪武十二年正月初,苏咏霖还对全国民众发布了鼓励发明创造的诏书。
  他公布发明创造的类型以及可以获得的奖励等等,以丰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作为驱动力,大力发动人民群众聪明的脑瓜子,期待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到真正的爱迪生一类的草根发明大王。
  以明国目前尚且薄弱的理工科基础,草根发明大王的意义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