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9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知事情最终的结果之后,周维的心态崩掉了。
  在周围人或者不理解或者鄙视或者幸灾乐祸的注视之下,周维怀着一颗崩坏的心要求见苏咏霖,说要揭露潘勇建的罪恶行径。
  周维在皇宫门口当着很多人的面把潘勇建嘱咐部下散布谣言,并且试图以此逼迫苏咏霖在言论浪潮之下立太子的事情说了出来。
  不仅如此,周维还将潘勇建说过的更多敏感的言论暴露了出来,比如他和狄辽之间的矛盾之类的,更有甚者,他还交代了潘勇建畅想未来在皇权社会下为所欲为的美好生活的事情。
  以此,周维指控潘勇建是个彻头彻尾的隐藏在人民内部的敌人的事实,并且试图将自己摘出去,表示自己受到了蛊惑,一时糊涂,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出格的举动。
  就连署名的那份奏表实际上也是潘勇建一个人起草的,与他无关,他只是在裹挟之下没有绷住,所以签了名而已。
  他支持革命,支持苏咏霖的任何决策,并没有任何的为旧时代招魂的意思。
  他是被裹挟的,不是主动的,所以,希望苏咏霖能饶了他。


第1520章 来,给你们看看什么是真皇帝
  周维的这一突如其来的背刺把潘勇建的心态也给搞崩了。
  在潘勇建看来,一切都还没有尘埃落定,你就先把队友给卖了?
  潘勇建反正是没看到苏咏霖真正准备对他们出手的预兆,只是周维这样一搞,他就直接成为了一个阴谋家。
  一个阴谋家在这个朝廷内难道还有什么生存下去的可能吗?
  人憎狗嫌了都!
  他怀着一颗崩坏的心来到了宫门口,对着周维拳打脚踢,怒斥他是个反复无常的混蛋之类的,若不是有人拉住,他怕是能把周维打死。
  周维试图用这样的行为脱罪,但这样只是增加了苏咏霖对他的反感。
  倒是他的自爆让潘勇建的丑恶行径暴露无遗,也让跟随在潘勇建身边助纣为虐的一帮人大白于天下,再无挣扎之机。
  于是都察院在田珪子的指示下介入调查,终于让这场被潘勇建挑起来的特殊事件真相大白。
  洪武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午,在这一整年的最后一天,一场让所有人都提心吊胆好些日子的大事件终于有了一个结论。
  本次的政治风波,是一次被妄图给旧时代招魂的人阴谋发起利用且影响到了大明国方方面面的性质极为恶劣的政治阴谋事件。
  潘勇建当然彻底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还因为搞阴谋耍手段的事情而遭到都察院的调查,已经被确定解除职位,又因为思想堕落的问题,还要面临严重的政治惩戒。
  最好的结果也是被流放。
  周维虽然也被解除了职位,失去了复兴会员的身份,但是因为最后揭露阴谋有一些功劳,所以没有和潘勇建一样被一棒子打死。
  尽管如此,他想要继续从政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经过复兴会监察部的谈话之后,周维同意主动辞职,并且离开中都返回原籍务农,取消一切福利待遇和俸禄,朝廷原先给予的福利全部回收,所有的一切荣耀和过往的辉煌一笔勾销。
  从此,大明的革命这团体内没有这号人了。
  其他牵扯到这件事情里面的除了周维之外,都被严肃处理,结束了政治生命,有些还要被继续处置、问罪,边境拓荒建设团队又要添新人了。
  吏部、复兴会宣传部、学部、农部等各大部门的思想守旧派官员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清洗,苏咏霖对待政治上的敌人从来不手软。
  最后统计一下,足足有六十多名官员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大部分都丢掉了职位和复兴会员的身份,只有少数因为各种原因被记大过处分,停职察看。
  他现在还是皇帝,是比皇帝更加皇帝的皇帝,他想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这就是那群希望他立太子的人所首先得到的【福报】。
  一个旧时代皇帝毫不留情的政治清洗。
  你们不是要真皇帝吗?
  来,给你们看看什么是真皇帝。
  真皇帝不仅代表着庞大的利益,更代表着死亡和恐惧,你们这帮利令智昏的蠢货为什么就是不懂呢?
  苏咏霖十分感叹。
  相比于针对反动势力的处置,苏咏霖在政治改革上所推进的一系列举措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苏咏霖拿出来应对此番局面的策略就是早已提过的中央代表会议制度与民众代表会议制度,是本次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方案。
  中央代表会议制度是要在朝廷、军队、复兴会三大体系内选拔富有政绩、军功的优秀文武官员作为全体公务人员的代表,组成一个集体领导组织,专门对国家大事进行商议。
  商议过程中每一个代表都有表决权,最终表决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三分之二多数为决策通过中央代表会议的标志,以此来为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决策。
  中央代表会议达成的决策并非最终决策,该决策还需要通过民众代表会议的允许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可以真正运行起来的政策。
  民众代表制度更加直观。
  就是从全国范围内的农民、产业工人等基层劳动者和基层士兵当中选择勤劳、肯干、在劳动者群体当中有一定贡献和名望的人,将他们聚集起来,到中都参加会议。
  基层劳动者是大明的组成主体部分,从他们当中选拔出来的代表能够代表大明主体部分群众的看法,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
  民众代表会议将成为大明最终的决策机构,对中都各组织提出的行政方略、军事方略和司法方略等等的大事都有最后决断的权力。
  一应重大决策必需要通过民众代表大会的审核与认可之后才能真正成为合法国策,并且颁布推行下去。
  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民众代表会议有对苏咏霖一票否决权进行否决的权力,也就是说就算苏咏霖否决掉什么事情,只要民众代表会议不认同,苏咏霖也没有办法。
  这是苏咏霖在制度上对一票否决制度的补充。
  苏咏霖之前就陆陆续续透露过自己对于这两个制度的设计。
  而这一次,是完整的将自己对于这两个制度的设计想法提了出来,并且添加了不少细节,将这些细节公诸于众。
  除了这两个关键改革之外,苏咏霖还提出了配套措施,即对明国上层政治制度的其他组织性改革。
  首先,他要将组织部和吏部合二为一,并在事实上以组织部原则为首,建立全新的组织部,总览国家人事大权。
  在复兴会已经深入朝廷方方面面的事实面前,以组织部为大明人才选拔的核心组织,将人事权事实上收归复兴会管理,以稳固革命势力的根基,对反动势力形成事实上的绝对威慑。
  这一举措就从根本上打破了朝廷和复兴会之间原本若有若无的界限。
  人事权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权力,谁掌握了人事权,就会大大巩固本派系的势力。
  复兴会对于大明国人事权的掌控,标志着苏咏霖正式以复兴会强势介入朝廷组织当中。
  此举对于维护革命成果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不可忽视。
  此一决定的颁布引起朝中极大震撼,组织部和吏部当中对此事不太了解的人更是惊讶的无以复加。
  但是最大的两个当事人——组织部主任周翀和吏部尚书狄辽两人一起站出来发表声明,说组织部和吏部坚决支持苏咏霖的改革方案。
  随后,他们开始正式在组织部和吏部当中放风,安稳人心,让官员们知道自己不会被“毕业”,而是另外有职位安排。
  当然了,让每一个人满意那是不太可能的。
  组织部和吏部重组之后,职位显而易见的会有收缩,比如吏部尚书狄辽将出任组织部两位副主任之一。
  他还是承担原先的工作,主要在朝廷官员层面负责人事工作,与主要负责复兴会人事工作的另外一名副主任雷子真携手。
  原先在明面地位上和组织部齐头并进的吏部将失去一批高级职位,不可避免的会对内部原有生态造成一定的冲击,引发一部分人的不满。
  虽然不会无缘无故失去官员的身份,但是有些人的确会失去职位,事实上的降职,成为普通的复兴会办事会员。
  他们的内心会有不满,可这种不满并不能影响到组织部和吏部合并改组的大局面,因为大部分人的利益还是得到了兼顾。
  改革大潮面前,少数人是无法面对这种大潮冲击的。
  所以根据之前的政绩判断,优秀者得到高的职位,平庸者原地踏步,或者下调职位以示警戒。


第1521章 全面拥抱基层劳动者
  该说不说,因为大明官职稳定且有铁饭碗的风范,所以在三次大清洗之后,受到剧烈冲击的部分官员出现了懒政的现象。
  他们开始讲究一个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认为只要不犯错,就能保住铁饭碗,啥事儿都不做也没什么不可以。
  关键是不能做错事,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往后排。
  中央还好,因为有都察院的直接监管,情况尚且还有的说,地方上则更加严重,反正突出一个天高皇帝远,天高任我飞,就比较放飞自我。
  只要不做,就不会犯错,所以我就不做。
  这种情况从洪武十年开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得到地方上复兴会组织和民情咨询室的多次汇报之后,引起了苏咏霖的警惕。
  所以苏咏霖也借此机会告诉他们,吃了这碗饭,就要做这件事情,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不要坑位,那就退位让贤,别以为这是什么铁饭碗,你不动,那我就融了你的铁饭碗。
  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不做不错】信奉者的一次重击,因此此番部门合并中没有升职而是被降职留用的全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怨声载道,却为人所不齿,掀不起任何风浪。
  当然了,他们也不必为此感到多么的沮丧和不满,因为不是只有吏部一个部门被“吞并”了。
  除了人事权之外,军事指挥权也不可忽视。
  过去,苏咏霖以参谋总部指挥军队,以枢密院统领部队后勤,又设复兴会军务部管理军队内部遍及上下的复兴会组织,实际上掌控军队的种种动向,确保军队在革命势力的控制下。
  如今,时机成熟,苏咏霖决定把参谋总部和复兴会军务部合二为一,组建为全新的全国军事全权领导部门军事部。
  该部门同样以复兴会组织为核心领导组织,原军务部主任苏咏霖顺理成章成为大明军事部主任,辛弃疾则以原军务部副主任和参谋总长的身份成为军事部副主任。
  这一改革从事实上确定了复兴会对明国军事权力的绝对领导。
  对于军事指挥权和军队内部组织的完全掌控,使得军队完全至于复兴会的控制之下。
  这一波改革之中,原先参谋总部的部分高级职位也会合并到新建立的军事部当中,中高级职位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削减,自然会有人感到不满。
  但是没办法,苏咏霖的威望太高,军事部更是他亲自提领的部门,参谋总部的部分官员虽然因为职位降低、福利受损而感到不满,可是却又对加入苏咏霖亲自提领的部门感到憧憬。
  这种对苏咏霖的崇拜和憧憬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他们的不满,使得军事部的改组重建所遇到的阻力甚至小于吏部和组织部的合并。
  吏部和组织部的合并真的是争吵不休。
  懒政者虽然不喜欢做事情,但是为了自己的福利而斗争这种事情他们还是做得出来的,并且胆量很大,行动力很强,执行力更是强到爆表。
  幸好在合并之前,潘勇建的爆雷和他所属的亲信集团被一锅端,竞争者数量降低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吏部官员进入组织部转职的难度。
  但是之前长期被组织部压制权力的过往还是让吏部的一些官员很有怨气和看法,对于改组工作不甚配合,给周翀还有狄辽带来了一些麻烦。
  还是苏咏霖的威望摆在那里,人们或许有怨气,或许会摸鱼,会阴阳怪气,却并不敢真正的反对、阻止这场大规模变革。
  哪怕他们的利益真真切切的受损了。
  这是改革最大的难题和死局。
  能够冲过去,改革就成功了,改革者大概率会在多年后变成一具有价值的尸体。
  冲不过去,改革者就会很快变成一具毫无价值的尸体。
  而苏咏霖所处的位置和时机注定了他将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上,以前所未有的庞大推动力推动这次改革,目前来看,他所遇到的阻力将远远小于他的同行们。
  苏咏霖针对上层建筑的大规模改革推行下去之后,唯一保留的朝廷军事部门枢密院则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后勤管家。
  不过枢密院整个领导层除了枢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