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8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宣布集中最后的兵力,将首都留守军队、逃回来的败兵和紧急拉壮丁拉出来的壮丁集合在一起,勉强凑出三万多人,要死守非洛斯固,和明军决一死战。
  如果战败,他就自杀。
  他公开表态,说自己宁愿自杀都不愿意向明军投降,还亲自向守军们发表演说,赐予赏钱和食物,试图以此激励士气,鼓励士兵死守首都。
  大头兵们被激发出了一点士气,拿出了死守非洛斯固城的架势。
  但是非洛斯固城内的权贵官僚们不愿意了。
  他们家大业大,不比吉亚苏丁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比大头兵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滚刀肉属性,他们不要面子,他们要里子,他们要活下来。
  他们三五成群前往劝说吉亚苏丁,或者跪在地上痛哭,或者趴在地上痛哭,或者滚来滚去的痛哭。
  反正核心思想就是一个。
  别打了,投降吧,再打下去大家都要陪你一起死了。
  吉亚苏丁大怒,说要惩罚这些人,结果这些人完全不怕,瞬间变脸,说吉亚苏丁如果一意孤行,后果自负。
  吉亚苏丁恼火上头,要求身边的士兵将这些人全部抓起来处死,但是让他惊恐的是他身边的士兵也完全不听他的命令,只是漠然的看着他。
  显然,他们也不想死。
  吉亚苏丁太失败了,失败的让他们心寒,他们觉得跟随吉亚苏丁已经无法获得任何好处了,连生命都有危险,那还为什么要执行他的命令?
  吉亚苏丁这才意识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权力或许已经不是那么稳固了,一旦城中人决定甩开自己单独和明军和谈,自己就是他们的筹码,一切就都完了。
  想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吉亚苏丁宣布停止抵抗,决定和明国和谈,结束这场战争,把和谈主动权拿到手里,避免自己的地位在和谈过程中动摇,以至于被人篡夺。
  得知消息的苏海生很高兴。
  因为他的后勤也不是那么稳当,这次出兵准备仓促,攻破古尔王朝的北部城市群已经是他能办到的全部,更多的他已经办不到了。
  后方明确告诉他已经不能提供他继续南下进攻古尔王朝的粮秣,若要继续前进,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重新筹措粮草,或者他们以战养战,利用缴获的粮食继续打下去。
  苏海生倒也没有完全覆灭古尔王朝的想法。
  古尔王朝虽然和明国比起来是个小国,但是在中亚地方也是个大国,彻底消灭它,不是三万人能办到的。
  攻打非洛斯固只是他的佯攻,他也在想着找个方法和古尔王朝和谈,要点好处结束这次出征,回去整顿内务,结果古尔王朝率先撑不住了,结束了这场战争,并且请求和谈。
  和谈这种事情自然是谁主动谁认怂吃瘪,人家说什么你都要听着,而苏海生的要求无外乎割地赔款,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要求古尔王朝赔偿明军全部的军费和损失,包括战死士兵的福利费用也要他们全部赔偿,要求天文数字的赔款。
  还要求古尔王朝交割安狄枯、班城、撒普儿干这三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将整个明军占领区全部割让。
  又要求在古尔王朝首都设立明国领事馆,专门管理古尔王朝国境内的明国人的事情。
  古尔王朝还需要和明国签订商业贸易协定,明国商人在古尔王朝内做生意免交关税,且牵扯到什么事件当中的话,古尔王朝没有处置的资格,只能交给明国领事馆处置。
  一系列的要求听的古尔王朝方面的使者是目瞪口呆。


第1497章 边防军
  苏海生这一系列的条件听的古尔王朝的谈判使者目瞪口呆。
  他们倒是感觉后面两个还好,前面两个实在是受不了,于是请求苏海生不要那么狮子大开口,稍微少一点,他们也好回去有个交代,否则实在是不好交代。
  苏海生皱着眉头。
  “要得太多了?不然我带着大军去你们的首都继续谈判?那样的话就不多了,对吧?”
  苏海生对这个主动凑上来找打的对手很是不爽,对他们没有半分好脸色,除了强硬就是更加强硬,一点好颜色都不给。
  于是古尔王朝使节团被迫带着这些消息回到首都商议,看看到底该不该答应。
  最后的结果是支持的人比不支持的人多,势力更大,不支持的人主要就是吉亚苏丁和根基老巢就在北部边境的一些官员、权贵。
  他们非常反对这种议和方式,因为这会极大损害他们本身的利益。
  但是他们的声音太小,吉亚苏丁本人又刚刚遭逢大败,权力地位动摇,说话不那么好使了,所以也没用。
  最后,以素来对吉亚苏丁不满意的地方实力派代表人麦尔祖格为代表的投降派压制住了抵抗派的声音,决定和明国和谈。
  接着麦尔祖格作为代表,亲自去和明军谈判,在谈判桌上,他唯一的诉求就是古尔王朝大战之后损失惨重,财政不济,明军看看能否稍微削减一些赔款数额,他们也好对内部交代。
  苏海生看着这个麦尔祖格低眉顺眼的样子,颇感愉悦,想着卖他个面子,以后或许有用,便决定答应他的请求,将明国方面要求的赔款数字下调了三成。
  麦尔祖格喜出望外,向苏海生表达了深深的谢意,随后向苏海生赠送了数量不少价值不菲的私人性质的礼品,表示自己很愿意和大明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负责人打好关系。
  苏海生顿时感觉这个人有点不一样,便询问他在古尔王朝内部担任的职位和他本身的身份。
  当他得知麦尔祖格在古尔王朝内部的职责相当于前宋宰相团队当中的一员且还有地方实力派身份的时候,便意识到了这个麦尔祖格如此讨好自己的缘由估计没那么简单。
  他进一步联想到古尔王朝刚刚遭逢军事失败,领导人惨败,威望实力大减,原先被压制住的内部矛盾现在估计已经压不住了,颇有冒头的趋势。
  而这个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想要与他建立关系,用意是再明显不过了。
  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有些人看到的是危,所以忧心忡忡,有些人看到的却是机,所以野心勃勃、兴致昂扬。
  这个麦尔祖格显然属于后者。
  中央权力的衰微,意味着地方势力的抬头,意味着他们这种地方势力的代表人有机会了。
  对于这种人来说,国家利益屁都不是,他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人心中到底有多少家国情怀也很难说。
  或者说他们普遍没有明国人那么浓重的家国情怀,他们都是属寄居蟹的,国家政府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更换的暂住处罢了。
  如果让古尔王朝完蛋可以使得他们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加速推进这一进程。
  而目前来看,麦尔祖格对苏海生有利益上的需求,或许是希望通过苏海生来压制古尔王朝的中央势力,方便他们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海生的确有这个能耐。
  根据苏海生目前所知道的消息,他得知苏咏霖面对大明全新的军事形势,正打算建立起一个边防军的机制。
  同时,苏咏霖也准备任命他在担任第二兵团司令官的同时,常驻西域地区,担任大明在西域地区的边防军主帅。
  因为大明经过实际考量之后决定不在西域地区设置主战兵团,而用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的军队轮流驻守西域,维持在西域的军事存在。
  所以目前来看,在明面上,西域地区没有直接的军事负责人。
  但是这一地区不能不安排军队,也不能没有最高军事负责人,军队驻地分散,更加需要一个统一号令来统御军队。
  所以思来想去,排除成立西域兵团的可行性之后,苏咏霖决定在不增加军队数量的前提下搞点变通,利用现有精锐兵团的战斗力来做点什么。
  大明如今已经有八十万规模的陆军正规常备军和九万人规模的北海、东海和南海三支水师,还有五万人编制的虎贲禁卫军,现役常备军都已经达到了九十四万的规模。
  编制庞大,战斗力强大,已经基本上满足了防御和开疆拓土的需求。
  更别说散布在全国各地民兵性质的每一个行政村的村民自卫小队、乡中队、县大队,还有一系列在革命战争中因为种种原因主动或者根据政策退役的退役士兵。
  真要搞全国动员,明国能够拉起来的军队数量是可以创造历史破纪录的,只要有足够的交通运输能力,真就打遍全球无敌手。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军是没有必要的,只会把用来发展经济和科技的费用都用来养兵,不利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所以苏咏霖准备在之后的岁月里引入规范的兵役制度和退役制度,将军队总人数固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不断更换新鲜血液。
  他打算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着力于增强对军队的训练和战斗力维持,将军费用在刀刃上,精兵简政,控制军费支出,防止明国走上爆兵歪路。
  在此基础之上,苏咏霖和辛弃疾、马维英等军事领导人一起搞头脑风暴,最后想出来一个边防军制度。
  这个边防军不是军队番号,而是一种机制。
  即在不打乱现有主战兵团编制规模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边防军框架,为这个框架搭建一个指挥体系,而框架内可以填充任意一支军队接受这个指挥体系的指挥。
  投入边防军框架内的军队依旧维持原有番号和编制所属,但是在军事行动方面,听从边防军司令的指挥,而不是编制所属兵团司令的指挥。
  比如苏咏霖为了应对西域和中亚地区多变的军事形势,准备设立西域边防军,将西域驻军六万人投入西域边防军框架之中。
  第一批西域驻军是第二兵团的第四军和第六兵团第十六军,第四军自然而然接受苏海生的指挥,但是第十六军原本不属于苏海生指挥。
  但是在边防军机制之下,苏海生不以第二兵团司令官的身份指挥第十六军,而以西域边防军司令的身份指挥第十六军。
  不只是第十六军,全国八个主战陆军兵团乃至于虎贲禁卫军的任何一支军队被投入到西域边防军框架之中,都会听从边防军司令的指挥。
  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苏咏霖考虑到大明疆域广大,很多事情具有突发性,边境地区往往来不及请示中都就必须要进行行动,否则会遭遇非常严重的战略问题。
  但是苏咏霖无意增加军队编制,就决定利用现有的基础搞一个全新的机制,用这个机制来应对目前的局面。


第1498章 西域大移民
  过去,因为没有准备适用的指挥体系,所以苏咏霖都是用完整的兵团来戍边,用兵团指挥体系来代替边防指挥体系,为此支出了庞大的物资运输成本,耗费很大。
  而边防军指挥机制一旦建立完成,驻守边境的军队数量就可以缩减,各兵团内部的建制兵力想要机动也会更加灵活。
  以及将物资从储存地运送到边境所需要的运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会节省相当多的军费支出。
  军队主力可以在物产丰富的地区驻扎、训练,就地取用物资,大大减少物流运输成本,给国家省钱,军事任务可以交给边防军来完成。
  而边防军又不是一个编制,任何一支军队都可以投入到边防军体系当中,可以多,可以少,少则三万人,多则三十万人,或者戍边,或者开疆拓土,边防军的框架内都能接受,来者不拒。
  大家都可以有作战的机会,军功升迁雨露均沾,大家都有美好的明天。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于是在西域战事期间,苏咏霖着手准备这一策略的正规化,填补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拿到联合军事会议上和大家一起商讨,头脑风暴,进行政策上的完善。
  最后,在洪武十一年九月底,苏咏霖正式决定执行边防军制度,并且首先宣布建立西域边防军司令部,任命苏海生为第一任西域边防军司令。
  边防军司令部的权限很大。
  边防军司令不仅有边防军的统御权力,也有快速调动军队进行防御作战和防御反击战的权力。
  除了主动发起军事进攻、向外国进军需要向朝廷申请得到允许之外,一系列的突发状况下,边防军司令都可以灵活处置,便宜行事。
  当然了,边防军司令部也会完整设置政工部门和参谋部门,一应俱全。
  整个边防军司令部建制独立于兵团建制之外,使得这个边防军司令部具备快速灵活执行任何军事任务的所有能力。
  这是在明军向外开拓、输出影响力的新背景之下所需要设立的全新部门。
  而就目前来看,需要设置边防军司令部的地方不多,北部草原地区需要一个,安南之地需要一个,未来平定大理之后也需要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