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兵团的北伐开始之后,苏咏霖又接到了来自四川行省方面官府和驻军的消息汇报。
简而言之,大理国为了回应苏咏霖的要求,已经出兵协助大明打击那些生活在川南地区的反明派蛮人部落了。
反明派部落一般生存在深山老林里,当地明军对于道路不太熟悉,打击起来颇为费尽,但是大理国军队显然对道路比较熟悉,不仅自己出兵打,也给明国派来熟悉道路的向导。
于是从洪武十年二月开始,徐通率领第八兵团对川南地区的反明派部落武装展开干脆彻底的围剿,对反明派部落采取强力打击的强硬态度,彰显明国中央决不妥协的态度,顺便震慑中间派的部落。
这场作战因为有了熟悉地形的大理向导,还有大理军队从南向北的进攻,使得明军和大理军队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对一些自以为防御成功的反明派部落武装展开了灭顶式的摧毁打击。
到四月中旬,这场规模不大的局部性战争已经进行了两个月。
第八兵团累计摧毁了反明派部落十三个,消灭反明派部落武装一万三千多人,俘获反明派部落武装四万余人,俘获口众超过十万。
第1445章 大明会要求大理国遵照大明的法令办事吗?
这两个月的战争没有大规模对战,有的都是小规模破袭战。
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这些山地密林未开发地区,想要搞大规模作战是不现实的。
只有小规模化整为零式的破袭战才有搞头。
这需要明军的高度纪律化,还有小单位的作战能力,以近乎游击战争式的战斗模式展开攻击。
这对于封建旧军队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以封建旧军队的纪律状况来看,但凡化整为零开打游击战,大头兵们要做的第一件事绝对不是按照命令作战,而是开小差。
那么好的逃跑机会,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所以给长官欺负的要死要活的大头兵们怎么能不立刻开小差跑路?
一个师能给你跑得就剩下一个连,最多算上一个师部,但凡多一点都能算你师长爱兵如子,所以封建旧军队注定无法化整为零打游击作战。
而在这种密林山地地形,大兵团无法展开,只有化整为零的战斗方式最有效果,所以封建王朝面对这些边疆部族,往往很是无奈。
明军则不然。
这帮反明派武装部落也算是运气不好,撞上了铁板,正好碰到了史上最强明军,也是最有纪律性的明军,偏偏还把他们当作传统的中原王朝的笨重对手。
于是他们惨了。
在徐通的规划下,明军以营为作战单位,舍弃最擅长的大兵团联合作战,以一个营或者两个营的组合发起对一个或者两个部落的专门打击,明确路线,多线出击。
一边打,一边用火油纵火焚烧树林,通过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小规模破袭战,徐通逐渐实现积小胜为大胜的战前布局,将川南地区的反明派部落剿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剩下的彻底失去了和明军一较长短的勇气,且不认为投降有好下场,只能选择一路往东南方向逃,似乎是要逃到东南亚方向。
但是就徐通所知,他们途中需要穿越大量原始丛林才能找到人类聚居区,活着抵达目的地的可能性非常之低。
可以说,在大理国的协助之下,经过这两个月的小规模战斗,明国基本上剿灭了川南地区的反明派部落武装,初步对川南山区进行了统治权力的深度辐射。
大明官府在这一地区说的话管用了,那些部落都会听从了,不会阳奉阴违了。
比如大明官府在一系列的剿灭作战之后要求一些亲明派部落和中立部落从他们原先的居住地迁移出来,到大明官府划定的区域定居,方便大明官府对他们进行人口普查和正式治理。
原先这种事情想都别想,这些人根本不会答应,甚至还会立刻造反。
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种事情的可行性,并且派人和大明官方对接,商讨一系列的可能性,寻求更优厚的政策待遇等等。
这是统治权的贯彻落实。
第八兵团的战士们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在这场战斗之中,苏海生和其麾下第二兵团驻防军队担当的是后勤保障任务,主要作战任务全部交给第八兵团的新兵蛋子们,让他们和反明派部落武装展开生死拼杀,以此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
值得高兴的是,第八兵团的新兵蛋子们承受住了自然环境和敌人战斗力的严峻考验,成功完成了使命。
虽然他们自身也付出了一千多人阵亡、伤病而死的代价,但是相比于战果来说,这些损失并非不值得。
徐通在最后一个剿灭的反明派部落驻地废墟之中立碑,纪念为了获得这场胜利而牺牲的年轻战士们。
他学习苏咏霖,将明军整个剿灭敌人的过程镌刻在石碑上,向后人宣誓大明对这片土地的主权以及大明为了获得胜利而付出的代价。
这些年轻战士们值得被人永远铭记。
如此一来,最后剩下的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也就是大理国方面为明国提供的帮助。
本次军事行动,大理国出动了五千多名士兵,由之前出使大明的高贞明担当领军将领,配合明军主力执行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军事行动,付出了一些伤亡。
于是战后,徐通分配给了大理军队一部分战利品,并且向苏咏霖上表,彰显大理军队和高贞明的战功,向苏咏霖请求嘉奖。
最后为高贞明获得了苏咏霖给他的实物奖励,以及大明官职、勋位奖励,对此,高贞明十分感谢徐通,向徐通送了不少礼物,还试图向徐通赠送大理美女,供他享受。
礼物徐通全收了,转手就放到了军用仓库里面储存起来,入了公账,用来进一步改善军队士兵的待遇。
至于大理美女,徐通没要。
“千年前,中原有战神,名为霍去病,他曾说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我虽然远不如霍去病,但是也愿意效仿他,大明一统尚未实现,我又怎么能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呢?”
高贞明很佩服徐通这种嘴和手里的刀一样硬的人。
他笑得有些暧昧。
“就算是您收下,这些女子也不过是您的妾室,再不济,拿她们当使唤丫头、通房丫头,怎么都行,她们容貌艳丽,温柔可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都略通一二,绝不会让您觉得枯燥乏味。
再者说了,您还没有结婚,没有妻室,无人照顾,这行军作战之余,房中总还是需要一些贴心人的,为您端茶递水,服侍您的起居生活,为您洗衣叠被,或是暖床,难道不好吗?”
徐通面不改色,摇头拒绝。
“我是复兴会员,复兴会对于会员是有要求的,纳妾、通房丫头这种剥削和压迫的旧时代象征,复兴会员决不能为之,高将军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实在不能接受。”
高贞明面色渐变。
“我听说过复兴会,不曾知晓您也是会员,且会员不能纳妾,连通房丫头都不能有……这未免有些不讲情理吧?”
徐通缓缓摇头。
“我是复兴会员,是一个革命者,纳妾这种旧时代上等人老爷们的享受,是革命者必须要回避的,大明虽然还没有明令禁止所有人纳妾,但这个命令也就在两可之间,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现实。”
徐通打量了高贞明一会儿,笑道:“还好,大理国虽然是大明的藩属国,倒是不必按照大明的规矩办事,若是如此,高氏家族恐怕会有不少人从心底里感到不满意。”
高贞明读过《洪武政论》,对苏咏霖和明国的政策略绝非一无所知,正因为此,他和他背后的高氏家族才会感到忧虑。
“虽然这样问可能有些犯忌讳,但是就您看来,大明会要求大理国遵照大明的法令办事吗?”
高贞明试探着询问徐通:“我也读过皇帝陛下的大作,深深感到皇帝陛下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之心,只是不知道皇帝陛下对大理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要求,这方面,您以为如何?”
第1446章 吾辈穷极一生之理想
徐通听出了高贞明的言外之意。
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回答的必要,但是既然他想知道,徐通就满足他。
“对大明来说,要求别人做到之前,自己要先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做到,所以大明会作为表率,做到自己要求自己做到的事情,然后再说其他,高将军以为呢?”
高贞明联想到刚才徐通拒绝美女的事情,心里一沉。
这种言论对于大理权贵们来说可绝对不算友好。
“您说的是……”
“大明是革命之国度,革命者最痛恨的就是利用权势欺压弱小、剥削弱小的行为。”
徐通笑道:“高将军既然读过《洪武政论》,那么这些专业术语我也就不做解释了,该说的我已经说了,不该说的我当然也不会说,高将军只需要知道,关于革命,大明是认真的,我也是认真的。”
高贞明咽了口唾沫,笑的比哭还难看。
“久闻大明皇帝陛下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不曾想还有如此为国为民之心,实在是天下人的福气,也是吾等的福气。”
“是天下绝大部分人的福气,但并不是剩下的那一小撮人的福气。”
徐通意味深长地笑道:“那一小撮人是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仇视革命力量,就算军事力量不如我们,也会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颠覆我们,让我们失败,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消灭他们,把公平带给剩下的绝大部分人。
诚然,我们都知道这一小撮人往往掌控着最高权力,拥有强大的武力,所以大明必须要拥有比他们强大无数倍的绝强武力,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想要做到的事情。”
高贞明又咽了口唾沫,觉得自己心跳加速。
“您说的是,您说的的确是这样的,大明乃天朝上国,大明想要做到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阻挡,大理绝对会追随大明的脚步。”
“天朝上国也是旧时代的说法了,傲慢,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沉溺于虚幻之中,大明不需要这个称谓,大明是红日,瞧见我们的国旗了吗?”
徐通伸手指向了正在军营中飘扬着的明国国旗:“这面国旗,名为日月同辉天下红,天下红!吾辈穷极一生之理想,天下红!”
高贞明抬头,顺着徐通手指的方向看了看明国的国旗。
国旗这个概念他觉得挺新鲜,之前是没听过的。
旗帜大家都有,军队里的旗帜,宫廷里的旗帜,私人性质的团体性质的,祭祀性质的,有些大家族也有自己的旗帜,唯独没有国家性质的旗帜。
因为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人可以将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整合,找到一种全国上下畅通无阻的国家理念。
所以当然不会出现国旗。
更遑论这面大明国旗的恐怖内涵。
日月同辉天下红?
这日月,说的是大明的日月,还是其他国家的日月?
难道说大理国土之上的人们抬头就看不到日月吗?
若是这样说,岂不是普天之下的任何一块能看到月亮和太阳的土地都要成为大明的“红土地”,大明国对疆域的野心如此恐怖吗?
高贞明越想越觉得不安心,越想越觉得自己窥破了什么恐怖的秘密,总觉得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但是没有。
徐通没有为难他,还为他申请嘉奖,让他得到了大明的赏赐、官职和勋位,让他甚至有了大明的身份,这也让他更加疑惑,他不知道大明究竟想要对大理国做些什么。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因为就算他知道,就算他背后的高氏家族知道,他们也没有力量改变这个结局。
因为大明有着超越大理国想象力极限的军事力量。
而军事力量,是这个人类世界最根本的力量。
大理不能改变什么,苏海生却想要改变一些什么。
初步认可了第八兵团戍边、开疆的实力之后,留在成都、坐镇后方的苏海生向苏咏霖上了一道关于军事调动问题的奏表。
这份奏表的意思就是他已经初步认可了第八兵团的训练成果和战斗力,根据这一场战争的结果,他认为第八兵团已经有了独立镇守川蜀且进一步开拓边疆的战斗力。
言下之意就是第二兵团继续派驻军队留在川蜀之地的意义已经不大了,继续留在这里无非是浪费资源,第二兵团的主战老兵们应该放在更加需要他们的位置。
比如西域之地。
苏海生不久之前得知了苏咏霖的西域战略,当时就对这个战略特别向往。
他觉得西域战略必须要有他和第二兵团的参与,还主动为西域战略建言献策,把自己多年思考所得全部告知参谋总部,得到了参谋总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