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放过这群敢于挑衅大明国威的狂徒,他要把他们打到灭种为止。
剩下疲惫的明军士兵们负责押送这数量极为庞大的战俘们向南返回汪古部驻地,用汪古部驻地暂时安顿这些战俘,好好休息一阵,并且联系明国国内方面来处理这些战俘和战利品。
这是韩景珪这一路骑兵北伐的战果。
第1436章 他们成为了历史名词
除了韩景珪所率领的一路明军之外,还有两万明军骑兵由韩景珪部下大将钟学民率领。
钟学民与塔塔儿部东拼西凑出来的一万骑兵合兵一处,北上迎敌,遇上了从这一路南下的林中部落联军三万余,外加十五万左右的部落联盟口众,声势浩大。
和汪古部骑兵很有自我认知的情况一样,这一万多被林中部落的骑兵们打得抱头鼠窜鬼哭狼嚎的家伙们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全靠大明爸爸的骑兵陪同才敢北上。
钟学民也看出了这支骑兵的不堪用,于是果断作出和韩景珪一样的决定。
大战之前,钟学民让他们全部后退,不要碍手碍脚,然后率领两万明军骑兵正面迎战三万游牧骑兵。
塔塔儿部骑兵如蒙大赦,转进如风,一溜烟就跑得没影儿了,可谓是“草原神兵”。
碍事的存在没有了,钟学民缓缓拔出腰间战刀,用凶狠而坚定的眼神看着逐渐向明军大阵逼近的林中部落联军。
“大明万胜!!!”
他下达了进兵命令。
明军骑兵轰然出动,正面迎上,毫不畏惧。
结果也和韩景珪那边差不多。
双方血战两柱香左右,林中部落联军开始溃退,再一柱香,明军绕后抄了他们的退路,将他们合围起来,之后执行分割包围的战术,将这三万联军骑兵打得全军覆没。
明军的优势装备和精良训练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林中部落联军面对明军压倒性的优势,兵败如山倒,之前的气势全没了,只剩下逃跑的力气。
大获全胜之后,钟学民没有停止进攻。
和韩景珪一样,他继续北进,发现了跟在这伙骑兵后面的部落联盟口众,便一鼓作气冲上去,用骑兵投掷型火器把他们搅得天翻地覆,一路猛冲猛打,毫不留情,见人就杀。
血战一昼夜,明军杀死联军骑兵超过一万人,俘获林中部落口众十三万余,缴获牛羊马等牲畜十余万,获得其他各类战利品不计其数。
钟学民也没有就此打住,随即整顿出了五千名精锐骑兵,一人三马,携带大量奶制品、肉干和大烙饼,顶着寒风一路追击向北,誓要将逃跑的家伙们全部消灭掉。
打到他们灭种,下辈子投胎都不敢再来侵犯大明的势力范围。
洪武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左右,两支骑兵做出了一样的选择,一同向北进击,沿途不断击杀遇到的逃窜者,还将沿途遇到的各游牧部落驻地当作给养,就地消灭,就地补充给养和牲畜。
洪武十年正月初四,因为向北进军过于深入,天气实在是太冷,随军牛羊牲畜出现成批冻死的情况,韩景珪和钟学民都感觉继续下去实在是顶不住了,便果断停止继续北伐,打道回府。
这一次北伐,他们没有抵达传说中的苏武牧羊的北海。
但是他们留下了行军记号,记住了行军道路,准备今年开春天气转暖之后再申请发动一次北伐,扫灭沿途没有发现的游牧部落,真正抵达北海。
洪武十年正月九日,两路骑兵全部取得空前大胜的消息传回中都。
苏咏霖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将此事公之于众,让民众们一起高兴。
紧接着苏咏霖便得知韩景珪和钟学民两路大军一同发起进一步北伐的消息,对此,他表示有些担忧,担心过于寒冷的天气会让两路精锐受到意外的损失,为此他十分担忧。
不过很快,洪武十年正月十三日,他就得到了两路大军安全返回的消息。
两路大军损失了一些牛羊马,还损失了一些战马,有一些士兵冻伤,但是整体来说损失不多,大体上保全了本次北伐的主力。
且本次北伐因为敌人主力过于自信,过于接近明军集结点,明军得以轻而易举将他们全歼,包括本身部众在内,被一网打尽。
明军战损相当之小,至少相对于巨大的战果来说,是这样的。
连着血战肉搏加北伐,一共战死了六百五十七名骑兵,受伤者偏多,不同程度轻重伤员超过三千,又损失战马三千余匹。
而取得的战果是在肉搏和追击战中杀死林中部落联盟骑兵超过四万人,俘获口众二十五万余,获得牛羊马三十万余。
等于明军和林中部落联盟骑兵的战损比已经超越了唐朝全盛期对外战争获胜之后的战损比,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准。
基本上取得这样的战损比,就可以断定明军骑兵对游牧骑兵也是降维打击的水准了。
这一战给苏咏霖提供了巨大的信心,让他坚信大明骑兵经过训练和科技的加持,战斗力方面已经产生了进一步的飞跃,就算对上传说中战斗力很强的西辽骑兵也能打出漂亮的战损比。
这一战从十一月中下旬正式出兵,到正月中旬结束,历时两个月,消耗的粮草物资还是很大的,基本上把大同行省多年的储备物资消耗的七七八八。
不过战果更大,如此之大的战果,足以填补此次作战的消耗量。
而且,更大的战果还没有获得。
苏咏霖耐心的等待着更大的战果的消息。
然后,在洪武十年的正月二十日,苏咏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
在战争过后、汪古部与塔塔儿部的狗大户头人们全部都来参与的感恩庆功宴会上,韩景珪和钟学民联手行动,在庆功宴会上把两个部落的狗大户头人们一网打尽。
狗大户们没有任何反抗,明军行动的时候,他们喝的酩酊大醉,好些人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阶下囚并且永远都将成为阶下囚了。
狗大户的头人们被拿下之后,休整结束的明军骑兵们快速行动,用最快的速度奔赴两大部落的驻地老巢,将已经遭到严重削弱的他们顺利拿下。
整个过程并不凶险。
失去了统一指挥的他们面对大明爸爸的突然翻脸,显得手足无措,惶恐不安,但是明军并未大量杀人,而是要求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主动配合明军,不要反抗,这样就能保住性命。
除了极少数感觉不对拔刀抵抗的人,大部分人其实都是不敢反抗的。
敢于反抗的人太少,被明军三两下解决掉,而剩下的人在这些人被杀死之后,便也就直接跪在地上求饶了。
两天之后,汪古部和塔塔儿部就全部成为了历史名词。
大明又多出了六十五万左右的俘虏。
连带着本次战争获取的二十五万左右的战俘,总共获得口众超过九十万。
而且汪古部和塔塔儿部这两个部落可不像林中部落联盟那群穷鬼一样,那么多部众,加在一块也只有三十万牛羊马。
他们富的流油,广有财产,头人们个个都是草原巨富,明军为此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牛羊马。
这场行动因为汪古部和塔塔儿部的过于拉跨而几乎没有流血,明军顺利达成了战略目标,苏咏霖为此十分高兴。
第1437章 草原上会遍地飘扬大明国旗
根据战前的战略规划,对于这大量的俘虏,明政府会进行甄别。
这第一步就是将林中部落联盟的俘虏和汪古部、塔塔儿部两个部落的俘虏分开来。
林中部落联盟的全体俘虏和汪古部、塔塔儿部两大部落的上层性质恶劣,全员恶人,必须要进行严肃的处理。
具体策略就是挑选其中的生育适龄女子编入明国户口当中,然后送到各个边远地区和当地的光棍们婚配,帮助他们组建家庭,增加边境地区的人口和稳定程度。
没办法,明国各个边境地区生活环境恶劣,就算是愿意响应国家号召迁居到边境地区的居民们也多数不愿意前往这些苦寒之地屯垦定居。
愿意定居到那些地方的多数都是在历次战乱中失去家园和家人的穷困单身男子,他们看中了边境地区优厚的移民政策,所以愿意前往。
而女性则大多数不愿意前往边境地区定居。
边境地区的“移民实边”政策是必须要推行下去的,为此,苏咏霖想了很多办法,也不能改善边境地区的人口结构。
最后辛弃疾提出来可以从北伐战争中获得适龄女子,将她们挑选出来,编入国家户口之中,分配到边境地区和光棍们婚配,让他们在当地繁衍生息,如此就能解决问题了。
辛弃疾为大家打开视野之后,林景春紧随其后提出分配完成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俘虏还能做为招募民众定居边境的特别条件,继续招募更多愿意定居边境的单身男子,继续移民实边。
愿意定居边境屯垦建设的单身男子,不仅享有十分优厚的边境定居政策,还能享受政府安排的配偶。
原来边境地区居民不仅免税五年,还能享受政府送地送房子送农具送牲畜的政策,算是直接帮着在边境免费安家,拎包入住。
现在甚至政府还分配配偶。
想来便能够吸引更多单身穷困男子主动前往边境地区定居,增加边境地区的人口数量。
不仅现在的问题可以得到极大改善,未来西域重新拿下之后,也能以此吸引更多的内地因为战乱而出现的单身男子前往边境居住,和驻军共同居住,繁衍生息,逐渐将当地彻底变成华夏本土。
之前这样的建议也只是建议,但是现在却是可以真正实行的政策了。
适龄女子剥离之后,这一部分甄别出来的俘虏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明国建设边疆地区和各地水利工程交通的重要劳动力。
他们会在劳动中幸福美满的度过一生,没有任何怨言的成为建设大明的【砖瓦】,在大明未来建设边疆地区的行动之中,他们都是“重中之重”。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省钱。
毕竟大明出动民夫进行工程建设是要实打实的支付真金白银的。
另外就是汪古部和塔塔儿部两大部落内部遭受残酷严重压迫的底层牧民及其家庭。
明国将会把他们甄别出来,以家庭为单位制造户籍,纳入明国户口当中,给予明国国民身份。
他们拥有丰富的放牧经验,会在未来成为大同行省北部牧区畜牧业的主要劳动力,和未来北上的汉人牧民一起杂居,生活在一起,共同为大明的畜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咏霖为此出动大量官吏和复兴会员前往草原,协助当地军队安排处置这庞大的俘获人口。
对于林中部落联盟的俘虏们和汪古部、塔塔儿部两大部落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处理相对简单,就按照对待敌人的方式来对待就可以了。
而对于数量广大的底层牧民来说则相对复杂一些,但是难度也不大。
这里头的主要原因就是两大部落被明国打服、收下当狗之后,由于贸易的昌盛,明国边境地区的民族矛盾大大缓解,双方不再进行战争,转而用商贸代替战争进行交流。
随之而来的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和平,以及两大部落始料未及的内部阶级矛盾的大大加强。
为了获得更多的牛羊牲畜和各类草原特色手工制品和明国交易、赚取高额利润,汪古部和塔塔儿部的头人们从铁血战士化身和绅,一个两个都打起了赚大钱的主意。
他们被海量财富和奢侈的生活弄昏了头,对于所属部落底层牧民的索取和压迫力度大大增强,到了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地步。
部落底层的牧民们原本也是部落可靠的战斗力,也是部落强大的依仗,靠着对掠夺资源的贡献,底层牧民家庭也能分配到相对优厚的资源,他们的生活其实也不差。
所以这些部落内部的矛盾其实都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区间。
但是在明国的金元攻势下,两大部落的头人们发现他们不再需要庞大的武装集团,反而需要庞大的牧民团体来为他们提供商品。
他们需要数量更大的牛羊马和各类草原手工制品,他们需要数量更大的牧民和手工业者,不再需要那么多战士了。
于是许多战士被迫沦为廉价劳动力,用他们的血泪换取两大部落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的生活和他们奢侈的斗富风俗。
头人们驱使着底层牧民们超量劳动,又超量剥削他们的牛羊马,把他们剥削的惨不忍睹,情况几乎可以等同中原王朝末期。
原本依靠对外输出矛盾转移矛盾而获得较为稳定的生活的两大部族内部矛盾陡然加剧,阶级矛盾快速上升为主要矛盾,且上层统治者缺乏新的转移矛盾的手段和目标。
他们原本依靠劫掠与汉人血泪转移矛盾的手段无法继续使用了,新的手段还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