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8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届时苏咏霖理想之中的完美版图也会成为现实,大明在战略上的全部难处都会得到解决。
  唯一的难点在于战后治理和明国自身的人才培养,这些都是需要投入大精力去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面,苏咏霖做出的决定是狠抓教育,并且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准备在利用科举考试选官的时候,除了笔试之外,还要有面试。
  而在整个教育环节之中,为了不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脱离群众、屁股上天,也要添加充分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劳役环节,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身体力行的感知生产的难处和苦处,强化他们的阶级意识。
  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生产,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和明天,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不是为了做主人翁,高高在上,做所谓的人上人。
  虽然说这样做依然无法断绝贪官污吏和上等人的出现,但绝非没有意义。
  事实上,经过这段时间的大清洗之后,苏咏霖也做了一些反思。
  大清洗之后,他发现贪官污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洪武二年和洪武五年乃至于洪武八年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年轻官员。
  年轻官员们大踏步地进入贪官污吏和堕落者的行列之中,使他开始反思明国的教育是不是有点问题。
  他抽时间进入了目前中都各个公办学府之中调研,研究教育方面的一些课程安排和考核标准,最后发现他早期为培养人才定下的一些不让他们脱离群众的措施失效了。
  比如他要求学府每年至少要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农业生产周期实习,但是在实际操作环节之中,因为科举考试完全按照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所以这些生产环节被当作无用环节,敷衍了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中都的教育系统内已经出现了唯分数论的情况,无论是非复兴会员出身的考生还是复兴会员出身的考生,几乎都把分数看作最重要的存在。
  其他的根本不重视。
  有一个学堂的教师就向苏咏霖感叹道——目前明国的教育现状,就是【不论学术之深浅,唯争分数之多寡】。
  对于这个情况,苏咏霖非常恼火,但是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事务投入的精力不足而造成的一些影响。
  比如将为数不多的精力投入中都的政法学校和复兴会内部的干部培训学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础教育的进行。
  比如目前负责名义上管理全国教育事务的还是礼部,而负责科举考试环节的则是名义上礼部下属实际上直接对他本人负责的考试司。
  第二次大清洗结束之后,作为关键先生的耶律瑾取得了苏咏霖的信任,升任礼部尚书,开始全权负责教育和考试事务。
  但是实际上,礼部并没有直接管理全国教育事务的资格。
  自打第二次大清洗之后,礼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样子部门,真正管理全国学校建设、学生入学、教育内容和教材管理的,是财政部、民政部、考试司三个部门的联合体。
  财政部负责出钱建设学校,民政部负责统计人口,安排学生入学,考试司负责针对考试内容准备教材,并且选任教师。
  而在实际操作之中,这一运行方式有一定的混乱性,容易出现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但是最终导向都是以考试司的考试内容为主。
  简而言之,这一套体系的直接目的是定向培养适应考试内容的考生,并且根据考试内容选拔合格的考生,然后录取成为官员,进入各个体系之中。
  在这套体系主导之下,选拔出来的人才的确都是有优秀的专业能力的,比如法科与工科的考生,都是很有专业素养的,专业能力绝对过硬。
  但是其中有几个是心怀理想的,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洪武四年之后,苏咏霖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了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上,对内部的一些问题关注度不够,导致内部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育层面也出了很大的问题。
  发现这些问题之后,苏咏霖深深感到自己的失误,痛定思痛,决定进行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改革。
  首先就是把所有的教育方面的权责全部收归礼部,然后将礼部更名学部。
  礼部原先负责的那些祭祀、典礼之类的职责部门全部转移出去,转移到宣徽院当中,将来就由宣徽院负责执行相关的职责。
  学部完全承担起教育和考试方面的职权,剥离其他的职能。
  其下设学校司、教育司和考试司三个部门,分别负责学校建设与行政管理、教育内容制定和管理以及考试相关规定的制定和管理。
  耶律瑾由礼部尚书平级转任学部尚书,依旧负责考试司的工作,原左侍郎杜致负责学校司的工作,右侍郎卓北负责教育司的工作。
  杜致和卓北都是复兴会员的身份。
  耶律瑾虽然不是复兴会员,但是和天网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且一直负责考试司的工作,是苏咏霖意志的坚决执行者,苏咏霖很信任他。
  通过这一番规模调整,苏咏霖得以将一团乱麻的教育状况理顺,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就有了头绪。


第1420章 他还很年轻
  就目前来看,明国吏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考试环节,而是出在考试之前的环节。
  基础教育没有做好,革命的火种没有根植在学童们的心中,只靠政法学校和干部学校这两所最高学府的培养,显然不足以将革命意志传承下去。
  痛定思痛之后,苏咏霖决定对教育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投入相当的精力进入其中。
  他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理想主义者,哪怕进入现实社会之后理想主义者被不断消灭,但是总有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理想主义者。
  一个理想主义者建立的国度,需要更多的理想主义者来维持、来建设。
  现实固然残酷,但是如果没有理想主义者的前仆后继,现实便是残忍,乃至于惨绝人寰。
  改革最重要的核心点便是财政问题。
  苏咏霖在教育会议上将财政部和民政部迁移出了教育问题的决策环节之中,要求财政部和对待军队一样,每年单独设立一定规模的教育经费支出,单独记策。
  这笔经费的支出就不需要财政部干涉怎么使用了,由学部负责管理和使用这笔教育经费,财政部只有审计司有审核的权力。
  民政部方面也只需要提交人口数据,对学部进行适龄幼童入学工作方面的数据支撑,其他的事情不需要民政部干涉。
  把上层建筑搭建好了之后,苏咏霖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教育会议,确定了教育工作的目标和重要性。
  “教育是为了培养大明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不是为了培养人上人老爷们,我听说现在的中都学生之中都流传一句话,叫分数才是我们的天,我也听一些教育工作者谈论过,说现在的教育是不看学术,只看分数。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适应科举考试的氛围,从蒙学堂出来之后,在州府学校乃至于县学之中,就开始广泛安排学生们进行模拟科举考试,有些地方半年一次,有些地方三个月一次,有些地方甚至一个月一次。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在科举考试方面有极强的实力,可以不断让科举考试出现高分考生,但是这样做对于革命事业来说难道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吗?我们搞革命工作,难道是在试卷上搞吗?”
  时值大清洗刚结束没多久,苏咏霖的赫赫威风给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所以当苏咏霖对教育工作提出重大不满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敢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唯有耶律瑾从现实角度给苏咏霖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主席,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是不是有些不好,但是就选拔方面而言,我们暂且找不到比用试卷考试更好的方式了,糊名试卷真的……很公平。”
  耶律瑾所说的苏咏霖当然也认同。
  “我从未说过我反对试卷考试的选拔方式,但是我认为不能单单用试卷考试的方式来决定一切,我们选拔的是治国理政的官员,官员需要的一些素养试卷上考察不出来。
  另外,我更加注重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足量加入生产环节的实习,要让所有读书的学生从最开始就知道生产艰难,就知道百姓供养一个脱产读书人到底有多难。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童不知道自己可以读书识字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他们没有怀着敬畏和感激的心情去努力学习。
  他们没有去深刻了解他们之所以可以免费读书学习是因为前人拼了性命的革命,是因为斗争,如果他们连这些都不知道,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官僚。”
  苏咏霖拿出一份名单拍在了自己的桌案上。
  “本次整风行动,洪武二年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里,有七十多名犯罪者,洪武五年选拔出来的官员里,有五十多名犯罪者。
  更令我生气的是,洪武八年选拔出来的官员里,有三十多名犯罪者,审讯官员考察了他们的革命理论水平,一塌糊涂,基本上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未来能成为革命事业的推动者吗?不能,他们只能成为传统的旧官僚,成为我们的敌人,从我们自己的学堂里,培养出我们的敌人?这未免太可笑了。”
  于是耶律瑾也说不出什么其他的意见了。
  看着大家都没什么意见了,苏咏霖点了点头。
  “总而言之,接下来我们工作的第一步是理清全国学校的数量和地点,还有学生数量、教师数量、教学环境与内容等等,我准备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巡查清楚全国的学校情况。
  然后我们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对全国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怎么学,学什么,进行彻底的统筹规划,再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和产业,对学生参加生产了解生产这件事情做合理的安排。”
  苏咏霖把这个全国教学工作大排查的任务交给了耶律瑾。
  “耶律尚书全权负责此次的教学检查工作,整个学部全部的人手都投入进去,如果人手不足,可以向我申请援助,我会把内阁人员交给你帮忙协助调查,总而言之,最迟一年,我要看到详细的报告。”
  耶律瑾站了起来,向苏咏霖行礼。
  “喏。”
  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被苏咏霖推动下去,准备进行一定程度的大改革,不过这在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未来还需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人才调整与优化。
  这很难,很辛苦,但是唯一值得庆幸的是——
  苏咏霖还很年轻。
  而就目前来看,发起战争所需要的战略储备工作明显更加直接一些。
  比较重要的战略储存工作就在河西行省、四川行省和广西行省三地,这三个行省分别承担着西辽攻灭战、大理攻灭战和南越收复战三场战斗的后勤运输任务。
  而就目前来看,储备做的最好的毫无疑问是河西行省。
  自打西夏灭亡之后,四五年的时间里,河西行省没有大规模战争,只有小范围的治安战,而近两年更是一点动乱都没有。
  明国在当地的统治非常稳固,河西行省一把手周琳在这里成功推动各项政策,使得当地进入了发展的良性循环。
  大批党项人、契丹人和羌人等族群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和谐,大家耕田的耕田,放牧的放牧,做生意的做生意,学习的学习,都在享受着难得的和平,社会矛盾极大缓和。
  周琳还根据中央要求,在这里推行各项利民政策,大规模修建交通道路和水利工程,利用牲畜粪便大规模建设堆肥工场,将宁夏平原跟河套平原这两块农业宝地建设的非常不错。
  最近三年,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的农业生产非常成功,连年丰收,给西辽攻灭战积蓄了相当庞大的粮食储备,苏咏霖连续两次表彰周琳和整个河西行省的行政团队,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满意。
  经济和政治上的准备,河西行省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至于军事上的准备,姜良平和他统帅的第六兵团也做出了相当不错的工作。
  在第二兵团相当数量的成熟军官和政工干部的协助之下,洪武六年左右,第六兵团的组建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军队编制完成,各项军事训练同步展开。
  到洪武九年五月第六兵团举行兵团大比武的时候,枢密院和参谋总部的专业军事人员前往视察,给出了相当不错的评价。
  军事观察组认为第六兵团的军事素养已经达到了明军的整体平均水准,接下来能否成为主战兵团就不是军事训练能够达成的,需要经历真正的战火磨练才能实现。


第1421章 斗富潮
  苏咏霖得知第六兵团的具体情况之后,对姜良平的工作表示满意。
  这些出身贫贱的优秀人才到底还是得到了发挥他们能力的平台,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