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于试错成本。
大国国土广阔,核心不一,丢掉一块国土,还有其它更多的国土可以动员反击,几乎不可能被一场战争击溃,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调整策略,完成全新的布局,从而逆转败局。
但是小国不行。
就比如南越,一旦失去了谅州山区,国都直接暴露在明国兵锋之下,处境堪比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北宋和失去襄樊的南宋,结局基本上就是一个字——寄!
如果真的走到了那一步的话……
作为这场败绩的直接责任者,苏宪诚需要为此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1372章 南下升龙城
在作战第四天的时候,眼看战局扭转无望,苏宪诚心如死灰,思来想去,又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升龙城交给李天祚。
陛下,是时候逃跑了,老臣无能,既然不能为您坚守谅州,唯有一死以报国恩罢了。
一旦谅山失守,千万不能留在升龙城,绝不能进行豪赌,必须南撤到拥有险要地形的地方。
同时,务必要小心明国的新式火器。
信送出去之后,苏宪诚收了一下,就准备亲自上战场指挥作战了,结果第五天下雨了,明军停止进攻。
苏宪诚短暂的愣住之后,大喜过望,立刻意识到是因为雨天威胁到了明军的火药,使得他们不敢出战,所以这就是南越军队唯一的机会!
必须要趁着雨天打反击战,趁着雨天夺回失去的制高点,趁着雨天一举扭转战斗的颓势!
于是苏宪诚一声令下,谅山地区驻防的南越军队有相当一部分从防守转入进攻,开始向明军驻军点发动强大的攻势,试图扭转乾坤。
这是苏宪诚作出的第三个误判。
他误以为明军的强大主要是因为火器,认为明军的战斗力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火器带来的,失去了火器,明军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事实却是没有火器的时候,明军也一样强大。
南越军队转入攻势,明军顺势而为,转入守势,从进攻方直接转为防守方,据守制高点的据点,开始打起了防御作战,面对蜂拥而至的南越军队,以弓矢、滚木擂石给予他们巨大的杀伤。
南越军队攻击受阻,苏宪诚却不愿意放弃这个宝贵的反击的机会,强令军队投入更多兵力对明军展开强攻。
南越军队被迫投入大量兵力进入到强攻环节,顶着箭雨和滚木擂石,发起艰难的仰攻。
明军只是坚守,一开始没有主动出击,但是等到南越军队气力不支纷纷退却的时候,明军主动出击。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这优势被明军反过来利用上了,在好几个据点战场上以反击战击溃了前来围攻的南越军队,一波反推,推到了对于南越军队来说非常危险的位置上。
苏宪诚这下傻眼了。
什么叫偷鸡不成反噬把米啊?
这大概就是了。
打来打去,一座山头没有夺回来,反而损兵折将,把军队的士气和士兵的体力都给打没了,军事物资也消耗了不少,但是愣是没有什么成果,甚至还要被明军打反击。
苏宪诚和南越的军官们现在是真的意识到了一个之前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明军的强,是全方位的。
这场雨从第五天的上午下到了傍晚,停了,第六天一早,艳阳高照,明军整装待发,拿出了火药和火绳,展开了新一轮攻势。
等战斗进行到第七天的时候,谅山整个北部山区三分之二的军事据点都被明军占据了,南越军队越来越不敢抵抗,越来越没有战斗意志,最开始那种坚决的视死如归般的冲锋再也看不到了。
被打怕了。
苏宪诚不死心,尝试过绕道偷袭明军的后方,甚至于派兵强袭大南关,但是结果都很不妙。
明军似乎早有预料,做了相对应的布置,偷袭大南关的南越军队被全歼,苏宪诚的最后一搏也失去了效用。
当谅山北部山区的作战局势全面恶化、部分南越士兵甚至开始开小差逃跑的档口,有部下劝说苏宪诚趁现在还能跑,赶快跑,再不跑的话,一切就都来不及了。
这场战争的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南越方面拿不出任何办法来对抗明军的进攻了。
苏宪诚长叹一声,对此感到十分的痛苦。
面对部下的好言相劝,苏宪诚终究没有答应。
他不准备逃跑,他准备留下来战斗到最后一刻。
“陛下信任我,将大军和重要防区交给我,许诺我重要的权力,把国家根本交到我的手上,这本身也是我应该做出的事情,是我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我却没有成功办到。
我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失去了重要防区,使得军队损失惨重,面对如此失败的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升龙城和他们一起逃跑呢?唯有一死而已。”
他拒绝了部下想要带他去其他地方避一避风头的建议,准备继续死战。
但是战斗到了第八天的时候,整个山区防线已经被明军摧毁的七七八八,完全失去了阻挡明军的能力,苏宪诚自己的驻军点都已经暴露在了明军的火炮攻击之下。
南越军队全军崩溃,大量士兵溃逃,苏宪诚的命令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
在明军炮火攻击的时候,部下最后一次建议带着苏宪诚杀出重围,苏宪诚拒绝了,决定遣散部下,允许他们自己逃命,他决定带着剩下的士兵做最后的抵抗。
明军用火炮把军事设施摧毁的差不多之后,便派遣步兵开始围攻,苏宪诚率领最后几十名不愿意离开的士兵展开最后的作战,被明军火枪手全部击毙,死在了冲锋的路上。
明军顺利攻克了最后一座山头,顺利控制了整个谅山山区,随后赵玉成出动骑兵追击窜逃的南越士兵,成功拦截了相当一部分南逃的南越士兵作为俘虏。
随后,赵玉成派兵攻略整个谅州,将整个谅州收入囊中,整个军事行动在洪武九年的三月初胜利结束。
明军用三万五千人的兵力在谅州击败了南越军队六万余人,前后击杀约一万三千上下,俘获四万余人,逃走的南越士兵加在一起也不过数千人,可谓是一场十分惨烈的军事失败。
赵玉成一面向苏咏霖报喜,一面整备军队,准备率军南下进攻升龙城。
见识到南越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之后,赵玉成建立起了充分的军事自信,他相信,就算给他们调集军队防守的时间,在明军的攻势之下,他们也一样是土崩瓦解。
此去升龙城一片坦途,南越必败无疑。
身处惠州的苏咏霖很快接到了赵玉成的军事通报,得知谅山之战花了九天功夫全部结束,他很满意,对赵玉成的军事能力有了进一步的确信,然后他又得知赵玉成已经率军南下进攻升龙城了。
苏咏霖思虑片刻,决定派人快速传令给赵玉成,让赵玉成包围升龙城就可以,但是不要强攻。
第1373章 好不容易得到的独立局面,难道要舍弃吗?
苏咏霖认为此时此刻升龙城的李氏王朝君臣们一定已经在狼狈准备着逃离升龙城了,他们比谁都清楚一旦失去谅山,升龙城就是无险可守的危险之地,绝对不能久留。
所以快点赶过去是可以的。
但是真的攻打升龙城却没有什么必要。
因为明军发动这一战的目的不是彻底吃掉南越。
当前大明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储备能够一口吃掉南越,也没有治理南越之地的行政储备,还需要李氏王朝来稳定南越之地,不使当地发生战乱,以维持和平局面。
所以目前来看,打下谅山占领谅山就足够了,其他的就可以通过外交谈判来办到,驻守谅山的军队还能作为震慑存在,让某些蠢蠢欲动的地方实力派不敢冒头。
命令下达之后,苏咏霖还是安排之前作为使节出使南越的廖兴业继续出使南越,向他们讲明白大明目前需要达成的条款。
首先,他们必须放弃谅州,谅州从此归属大明直接统辖。
其次,李天祚不准自称皇帝,南越也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这里只是大明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李天祚必须也只能是大明安排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长官,不准有其他妄想。
一应皇帝所用器具和朝廷标准配置全部上缴大明,能留下的只有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而存在的器具,所有用度都要得到大明相关官员的许可,绝对不准逾越规制。
再次,大明需要严惩南越朝廷中主张抵抗的抵抗派官员,要向他们问责,要把他们当作战犯来处置。
妄图反抗大明的以及真的上手去反抗大明的,无论是谁,都要被当作战犯来对待,连同本人家族一起交给大明,由大明负责处置。
最后,此番大明发起军事行动的全部费用,都要由李天祚全部负责。
满足这四个条件,大明就承诺停止进军,不再发起进攻,并且将承诺保障升龙城政权存续的必要性。
目前苏咏霖也就那么多的需求,其他的也没有那么多。
既然法理上南越李氏王朝从来都不被承认为独立国家,那么明国无论什么时候收回这片领土也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正如苏咏霖所预料到的,此时此刻,在升龙城,李氏王朝的君臣们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
原本因为他们用不多的兵力在南方边境扛住了邹亚娜的反扑,李天祚正高兴呢,结果就得到了苏宪诚的密信。
李天祚接到苏宪诚第一封密信的时候还觉得这不太可能,有点匪夷所思,不知道苏宪诚到底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信交给自己,所以他派人去问苏宪诚。
人走了一天之后,第二封信送到手里,再一看,李天祚更慌了,苏宪诚直接说自己搞不定明军,明军太凶了,谅山防线挡不住明军,让他赶快跑,苏宪诚会用自己的命帮他拦着。
李天祚有点坐不住了,又派人去问苏宪诚到底怎么回事,然后就找来了黄义贤、李公信等大臣一起商讨这件事情,探讨一下苏宪诚到底是犯了什么错误才会送出这样的密信。
黄义贤和李公信等少数重臣也不能给出什么有效的答案,毕竟离开升龙城南下避难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动摇国本的事情,性质实在是太严重了。
自打赵家天子取了天下,中原王朝就再也没有对南越形成如此恐怖的足以威胁到生存的军事优势,更别说谅山地区自从被李氏王朝的先人用联姻的方法骗到手里之后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有了谅山,就有了升龙城,有了升龙城,就有了南越国。
但如果谅山丢了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苏宪诚送密信的原因是希望李天祚能够尽快轻装逃跑,不用被朝臣阻碍,也不用引起大规模动乱,以免想跑都跑不掉。
但是这一手却起到了反效果,让李天祚惊疑不定,不能确定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他只能派人去找苏宪诚问个明白。
两拨过去询问的人抵达谅山地区的时候,苏宪诚还没死,战局还没崩溃,但是也快了,他大惊失色赶快让这些人回去,带着李天祚赶快跑,不然明军一旦攻破谅山,一切就都完了。
第一批询问使者运气好,跑掉了。
第二批就没那么好运气,抵达之后正赶上明军发动总攻,悲剧的成为了俘虏。
第一批逃回去的使者惊慌失措地把原话告诉了李天祚,让李天祚赶快跑,谅山战局万分危急,李天祚这下慌了,他准备逃跑,但是这个时候,这个消息也被朝中官员知道了。
很多有的没的小道消息立刻传播开来,不仅是朝中官员,甚至连民间都已经知晓谅山之战已经失败了,升龙城一片混乱。
而更关键的是,此时此刻,是否逃跑已经不是李天祚一个人就能做出的决定了,他需要为此负责,他需要参考官员们的意见。
不出意外,官员们分成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政府,什么政局和战局,总能出现主战和主和两种看法,两派人马相爱相杀的历史贯穿古今。
主战派要求坚守升龙城,对升龙城进行战略防御,然后号召全国军队前来勤王,和明军死扛到底,他们相信时间和气候都站在他们这边,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获胜。
他们拽着李天祚的衣袖,不让李天祚走。
他们认为李氏王朝的先代帝王们费尽心思打造出了李氏王朝如今的事实独立局面,升龙城就是这一基业的代表,是他们反抗中央强权成功的象征,是一切的希望。
如果升龙城失去了,如果皇帝离开了升龙城,就代表着他们再也没有独立自主的资格了。
如果不能独立击退中央王朝的军队,李氏王朝也就名存实亡,大家都可以准备着向中都行大礼了。
好不容易得到的独立局面,难道要舍弃吗?
先代君王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