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兴业低声道:“但是问题同样也有,赵司令托我告诉您,军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患瘴气病的士兵,状况不好。”
苏咏霖眉头一皱。
“怎么会呢?情况如何?严重吗?”
“倒不能算严重,军队里提前有准备,只是赵司令会有所担忧。”
廖兴业缓缓讲述赵玉成告诉他的事情。
早在此番南下作战之前,苏咏霖便参考过去历朝历代和他所知道的从北往南打的失败战例,意识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是中原精锐在南方热带地区战力锐减的主要原因,也是热带国家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
就比如说传说中的瘴气,其实倒不能算是什么“气”,而是古人对北人抵达南方未开发少开发地区之后所罹患的各种致死率极高的病症的综合称呼。
而瘴气最直接的来源,其实是群飞的蚊虫,这些携带有恶性疟原虫的蚊虫在南方原始丛林地区繁衍生息,数量极大,群飞起来远远望去宛若一团黑雾,肆意叮咬人群,便使人患恶性病,治愈率极低,死亡率极高。
从汉代一直到唐代中后期,北方一直对南方有“瘴乡”的污名化称谓,对南方有各种各样的偏见,主要也是因为北方人当时去南方几乎就等是去跨越鬼门关。
不知道啥时候被一只蚊子叮咬了之后,就犯疟疾或其它病症,人就没了,从生到死,不过十数日乃至于数日,无药可救,实在是可怕。
宋代之后,尤其是南宋时期,因为客观上的岭南开发,加上越来越多生活在当地的人对瘴气病的认知增加、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增加,使得瘴乡的污名化称谓逐渐消失。
苏咏霖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北方人逐渐能够正视南方瘴气、能够采用预防手段遏制瘴气病的时候,所以苏咏霖为了这场岭南战役,也是提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比如提前让参战的两个主战兵团驻扎在南方,包括第七兵团原本就是江西人为主体的兵团,第一兵团倒是山东人、河南人居多,但是在江南驻扎、作战了数年,多少习惯了一些江南的湿润气候。
尽管如此,军队进入岭南还是有诸多要准备的地方。
苏咏霖在战前就给各兵团下达了南下作战军事手册,要求大规模印刷下发到军队,保证每个队至少有两本,队长一本,副队长一本,全军每个士兵都要牢记在心,严格遵守南下作战手册上的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准喝生水。
而就算是熟水,也绝对不允许选择没有活动水源的水域取水,必须要选择活水水域取水,煮沸之后方可饮用。
军队驻扎地必须要选择在相对开阔且缺少密林的地方,尤其要避开沼泽、死水潭、灌木丛之类的地方,远离之。
如果没有条件,那就砍伐密林,或焚烧之,创造合适驻扎的条件。
军队安营扎寨之后需要烧热水,给士兵洗脸擦身,且每三天至少洗一次澡,遇到合适的活水水源也能让士兵前去洗个澡,有条件的晚上还应该烧水泡脚。
军营中要准备大量艾草,扎营超过一天的地方就要熏艾。
一旦发现“黑气”接近,立刻用艾草熏,或者点火,用烟火气去熏,绝对不能接近。
一旦发现有士兵出现疟疾症状,要尽快进行治疗,且迅速疏散在原先的营房内的士兵,要在原先的营房中熏艾。
随军军医需要准备足够数量的驱逐暑热之气的药材和食材,以备不时之需。
广州方面提前搜寻能够应对瘴气病的药材和医者,转移到军队之中给军队里的军医做科普和药材储备等等。
苏咏霖甚至在出兵时间上都做了准备。
第一兵团和第七兵团驻守南方,在南方作战生活一段时间,熟悉了当地气候,中招概率较小,所以安排他们进攻两广。
而苏咏霖自己统帅的军队因为不熟悉当地气候,所以选择了东南路线。
苏咏霖想的就是打完福建进入岭南之后也该有十一月、十二月了,这个时候也是岭南的冬季,就算是岭南也没有哪种适合蚊虫活动哦高温。
没有高温相助,蚊虫也不会肆意繁衍到处乱窜,所以他带来的北方士兵也相对安全一些。
反正苏咏霖是真的做足了准备,所以一路南下进入岭南之后,军队的处境就还是比较好的,没有遇到大规模瘴气病的威胁。
不过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旦出现疟疾等疑难杂症患者,想要治愈难度还是不小。
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准备了相对充足的医药,从军队南下以来,苏咏霖也接到报告,得知军队中也有三百多名士兵因为疟疾病死,另外因为一些其他暑热疾病病死的士兵也有一百多人。
军医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治愈了一些人,但是还有一些人是救不回来了。
第1367章 目标,谅山
当下,是洪武九年的二月份。
属于岭南的冬季已经过去了,属于岭南的夏季早早到来。
在这片季节变换并不十分明显且有些时候甚至快得让你把握不住的土地上,夏天说来就来,让人没有一丝丝防备。
赵玉成和他麾下的士兵们基本上没有岭南的生活经验,否则他们应该意识到这个时候就应该启用南下作战手册了。
赵玉成本来没有接到任何士兵染病的报告,忽然得知,非常惊讶,一边赶快把染病士兵送到医疗营房进行治疗,一边赶快调查原因。
最后发现是部分军队懈怠了。
因为对当地气候不了解,二月份气温回升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准备,没有严格执行熏艾命令,并且在驻军营地选择的时候也没有严格按照手册规定,以至于出现了蚊虫叮咬带来的疟疾感染。
还好,数目不多,十几个士兵。
赵玉成紧急下令全军熏艾,然后将一些靠近死水潭和丛林的军营转移走,接着就召开会议,严肃批评一些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要对他们进行追责。
赵玉成自己作为主要负责人,也向苏咏霖请求处分。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苏咏霖很不高兴。
“出战之前我千叮咛万嘱咐,怎么还出了这个事情?一路走来,因为疟疾和暑热病症,我们已经失去了五百多名战士,难道还要继续增加吗?往小了说这叫懈怠,往大了说,这就是草菅人命!”
看到苏咏霖不高兴,廖兴业连忙帮着赵玉成解释。
“赵司令和各级干部估计也是勤勤恳恳,这次……”
“勤勤恳恳会出现这个问题吗?”
苏咏霖打断他的话,摇头道:“不管怎么说,这是管理疏忽所致,是对军规执行的不到位,之前出现的情况是无可奈何,他们都严格遵循了军规,却还是躲不开,那不是人的问题,可是这一次,你能说不是人的问题吗?”
廖兴业无话可说了。
苏咏霖思来想去,决定严肃处理这件事情,问责直接负责的军官、政工干部,然后将此事通报全军批评,要求全军在气温回升的阶段做好防护工作。
不要怕花钱,艾草不值几个钱!没了再种,大明有专门的国家药材培育基地,种起来快得很,花不了多长时间!
可是人呢?
没了就没了。
从幼儿到合格的士兵,起码需要二十年时间,二十年!都够种多少艾草了?
虽然南下征战花费了很多费用在后勤保障上,但是只要这笔钱花的到位,能把军队伤亡率降低,那么就绝对是血赚。
事实也是如此。
苏咏霖一手打造的军队医疗体系运转良好,大大降低了明军征战的士兵死亡率,比起历朝历代北方军队南征岭南那恐怖的百分之三四十的损失率,明军简直堪比岭南本地军队。
所以两广之地的反对者们才没有反抗之力,被明军快速消灭掉,这仗才没有打成持久战。
当前明军在岭南的处境并不能支撑持久战,能速战速决是最好的,速战速决也是明军获得胜利并且在当地站稳脚跟的重要前提。
对岭南如此,对南越也是一样。
相关命令和问责传达下去之后,苏咏霖又下令给赵玉成,让赵玉成进行军事上的动员准备,准备开战。
既然李氏王朝那边已经表达出了明确的强硬态度,那就说明这仗不打不行,这要是不开打,他们准能得寸进尺把手伸到岭南来,对明国的岭南建设策略带来极大的影响。
但是因为担心军队的安全卫生问题,所以苏咏霖又下令从各地征调善于治疗暑热病症和瘴气病症的本地医生前往大南关军中,为军队保驾护航。
苏咏霖本人倒是没有从惠州当地离开,他还要继续亲自率领农民发起运动,亲自在岭南闹革命,军事上的问题他对赵玉成有信心。
南越军队虽然有战斗力,但是这个战斗力有多少是建立在高纬度王朝精锐不习惯低纬度地区作战的前提之上,还不一定。
这一次,赵玉成可以做个实验,让战斗力起码在巅峰状态的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明军精锐和南越本地的“精锐”们交手看看,看看到底是谁更能打,看看这小小的一块地方到底是以什么作为底气对抗中央王朝。
赵玉成那边得到了苏咏霖的一系列命令还有处置通告之后,召集所有军官、指导员,对他们通报了苏咏霖的决定,并且再三要求他们谨慎对待军规军法,不管打到什么地方,都要严格遵循南下作战手册当中的内容。
被吓出一身冷汗心有余悸的军官、指导员们连连点头,纷纷表示绝对不会再有任何懈怠。
然后赵玉成开始宣布这一次的作战命令。
赵玉成为全军总指挥,率领第七兵团第十九军和神机第二营共三万五千人的军队,对谅山地区的南越军队展开进攻,争取一口气把它们全部吃掉,给李氏王朝的统治者们一个凶狠的震慑。
与此同时,占城国也会在边境地区发起进攻策应他们的行动,作为牵制。
而赵玉成驻军以来,对谅山地区地形的侦查和驻军情况做了一番充分的了解。
谅山以北,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越北山地,谅山以南,是稻田纵横、水网密布的升龙城北部平原。
如果要在越北用兵,谅山正是锁钥之地,守住它,可将来敌挡在越北山地,拿下它,往南便是一马平川,大军可直取升龙城。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向交趾用兵,谅山都是必经之地,在谅山击败敌军占领谅山之后,基本上就能传檄而定解决战争。
而南越军队如果足够善战、坚韧,只要守住谅山,也能让中原王朝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另寻他路进攻南越本土。
所以谅山之险要可见一斑。
而这一次南下作战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拿下谅山,占领谅山,把这个至关重要之所控制在明军手里,让南越李氏王朝政权彻底失去这道天然防线。
可以说,谅山一带无论什么地形都不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明军的大优势骑兵就要舍弃了。
当然明军一路南下,本身也没怎么用到骑兵,主要还是步兵,这一点无所谓。
接下来就是这个地形显然也并不适合攻城利器大将军炮的使用,只能使用较为轻便的车骑将军炮来作战。
车骑将军炮运输起来也并不容易就是了。
不过为了适应江南尤其是岭南的战场,苏咏霖提前下令工部研发部门根据火器部队的实际需求研制了专门用来运送火炮的车辆。
其车轮较为宽厚,地盘较高,比较能够在不那么平坦的地形上行驶,能够运输相对比较轻便的车骑将军炮。
当然大将军炮就别想了。
大将军炮的重量使得它的发挥场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车骑将军炮才是目前明军的主战火炮,火器研究部门目前也在研究如何增强车骑将军炮的威力。
虽然目前进展有限就是了。
第1368章 赵玉成琢磨不透
除却火炮之外,更加轻便的火枪自然不用说,完全是可以使用的。
只是岭南潮湿的气候和著名的回南天多少会对火绳和火药有些影响,会影响到明军火器的使用。
所以明军南下的时候,火药和火绳使用之前都会放在一个干燥的木桶之中封闭起来,外裹油纸,使用之前才会打开交给士兵,如此可在相当程度上遏制火药受潮、火绳受潮等情况发生。
为了这一战,明军做足了准备,把需要考虑到的和不需要考虑到的全都考虑到了,赵玉成对这一战势在必得,力求突破谅山,威胁升龙城,让南越李氏王朝知道大明的厉害。
当下来说,赵玉成基本上已经知道谅山的诸多险要之处和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性了,也知道南越军队在这一带的军事布防。
他发现他们多利用山地间的制高点安营扎寨,以形成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局势。
明军若要拿下谅山,非要把这些制高点一个接一个的拿下。
而这样做必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