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真的就是大家的祖师爷,理论都是他提出来的,时间也是他亲自带着大家闹开的,办事方法,组织手段,都是他一手缔造。
祖师爷亲自带大家闹革命,那场面,那气势,那规模,人山人海不足以形容。
很多地方的农民被苏咏霖鼓动起来之后,甚至主动跟随苏咏霖的队伍从一个县跑到另外一个县去闹革命。
这起到的效果绝对比照本宣科式的念经要好得多,也绝对不是说岭南地区的农民就没有革命性。
所以很多广州复兴会组织的年轻会员都情不自禁地跟在苏咏霖身后,响应他的号召,喊着革命口号扑向了当地的地主豪强们。
“跟我一起来!消灭这些可恶的剥削者!推翻他们!拿回属于你们的东西!死亡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是整个世界!”
也不管农民们能不能听懂,也不管有多少人真的理解什么是革命,苏咏霖就是要这样说,要这样做,要把这样的热烈场面深深的刻进他们的脑海当中,让他们无法忘怀。
只要这人潮汹涌中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够通过这场运动发现什么了解什么,对于苏咏霖来说,就是一场绝对的胜利。
在这场革命之后,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人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革命,热爱这种氛围,然后投奔复兴会,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对他来说,也就是一场绝对的胜利。
于是他振臂一呼,群众群起响应,老爷们遂在人潮汹涌之中被淹没、被践踏、被消灭。
岭南战役结束之后,岭南大革命轰轰烈烈的爆发了。
然而此时此刻,距离岭南非常之近的李氏王朝的君臣们还不知道苏咏霖亲自带人在岭南闹革命的事迹。
他们目前的关注点在于苏咏霖派来的使者对他们进行的几乎等同于是威胁的警告。
苏咏霖派来的大明使者一共三人,一名正使两名副使,还有一支五十人的全副武装的护卫队。
他们大摇大摆的从大南关南下,直接找到当地官员,告诉他们自己是大明使者,要见南平王。
当此时,南越实际上已经在边境谅山地区集结军队了,前来迎接他们的南越官员特意让他们看到了南越在谅山地区集结的军队,试图震慑一下他们。
但是他们貌似对此毫无反应。
第1363章 南越需要强硬
明军南下攻灭南宋的消息其实已经被李天祚和苏宪诚为代表的南越高层知晓了好一阵子了。
他们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明灭宋的战局,并且第一时间得到了明军攻占大南关的消息。
南越此前和占城国发生了一点小摩擦,苏宪诚率领南越的军队打了一场胜仗,把篡位国王邹亚娜打的向大明求援,所以他们此前并没有向北争锋的意图。
虽然国内一直都有北进派,不过因为之前和南北宋发生的不愉快的、不成功的战役作为前车之鉴,南越始终没有把北进当作国家战略,始终维持着和宋国的宗藩关系。
尽管宋朝一直不肯承认他们是独立国家这一点一直都让南越李氏很不爽。
然而明国的异军突起改变了这一现状,使得宋国的存亡有了不确定性。
宋国一旦灭亡,他们和新的明国之间该如何处理宗藩关系,就很成问题,这使得他们内部争论不休。
有人觉得明国是异端,不能与之相处,需要对抗,与之相处是与虎谋皮。
有人觉得明国太强,不和他和平相处的话,会被他们直接用强大的军力平推,他们会直接死掉,连与虎谋皮的机会都没有。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个问题始终不得解决。
然而此时此刻,这个问题终究也成为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明军很快就攻占了大南关,这意味着南宋彻底被消灭了,明国统一了中原和江南,消灭了割据势力,成为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王朝。
这种局势让南越上下都感到十分的不安全。
加上之前他们就得知明皇帝苏咏霖下诏册封占城国王邹亚娜,把那个篡位者册封为国王,结成宗藩关系,这就意味着明国已经和占城国达成了同盟关系,事实上的南北夹击局面已经形成。
这无疑更加催动了南越朝廷上下的不安气氛。
于是他们一边在南部边境布置军队防范邹亚娜那个疯子,一边又在谅山地区集结军队,以防范明国。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但是南越没有选择,必须如此。
然后明国使者就来了,大摇大摆的过来,给他们提了两个近乎于威胁的要求。
第一,立刻罢兵休战,不准继续南下攻打占城国,之前占领的土地必须要归还占城国,再不准起兵戈。
第二,听说你们内部自称大越国,且南平王李天祚自称皇帝,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如果有,大明需要一个明确的解释,如果没有,那就要拿出证明来。
第三,听说你们内部经常非议大明的政策,大明对此很不满意,需要你们给出解释与合理的证明。
如果没有证明的话,大明之后会做什么,可就不好说了。
我们内部的自我称谓还有对明国的非议……还需要解释吗?
你们自己不懂吗?
若是如此,这不就是明晃晃的战争威胁吗?
南宋虽然在法理上不承认南越国事实上的独立,但是也从未干涉过南越国的内政和内部称呼,他们自己关起门来做皇帝,又不对外声张,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而且各藩属国几乎都是这样的,过去的中原王朝似乎也没有在意过这个问题。
怎么的?
你明国想干什么?
明国想要干的事情难道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明国使者抵达升龙城之后,李天祚还想摆谱,没有立刻接见他们。
结果第三天,南边传来消息,说占城国王邹亚娜集结军队,有向北靠拢的趋势。
第四天,大南关方面传来消息,说大批量的明军正在回撤,但是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明军停驻于此,数量不会少于一万,且正在整修大南关关城,一副常驻与此的样子,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演武。
李天祚立刻感到十分担忧,立刻和苏宪诚、黄义贤、李公信等信任的重臣商量这件事情。
难道明国真的打算不顾刚刚打完岭南战役的状况,联手占城国一起向南越发起进攻?
商量来商量去,几个人的意见基本上是一样的,觉得这大概率是一场军事讹诈,而不是真正的战争,但是根据南越朝廷的反应,随时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可能性。
这个问题上大家达成了统一意见,可是在如何应对这个问题这件事情上,大家无法达成统一。
苏宪诚是强硬派,认为明国选择和占城国结盟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意味着明国对南越李氏基本上是很不满甚至是敌对的。
他们知道南宋对南越的态度,知道南越内部的一些事情,并且似乎对南越的土地有垂涎之意。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南越必须要以强硬态度应对明国的根本原因是明皇苏咏霖那莫名其妙的革命意图和理论体系对南越朝廷的冲击太大。
既然苏咏霖靠这一套建立了明国,就充分证明了这一套理论的可行性和生命力,也证明了底层百姓一旦被发动起来,也是足以颠覆一切的,这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一群泥腿子奋起反抗之后居然能连续消灭中原三个国家实现统一,这未免太可怕了。
苏宪诚认为绝不能对明国的军事讹诈妥协,必须要维持独立自主,否则迟早要被明国软刀子杀人,把大家都给挂上东南枝。
他们南北两路放置兵马,明晃晃的军事威慑,还提出了那么多诛心的问题,切丝毫不谈及南越在明国宗藩体系之中的地位。
这很明显就是一场军事讹诈,南越一旦妥协,明国必然得寸进尺。
所以,必须要摆出最强硬的姿态。
通读三遍《洪武政论》第一卷 和第二卷的苏宪诚深刻的认识到了明国的危险性,然后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分析了当下的局势。
“当前,明国虽然看似强大,但是刚刚消灭宋国的明国在岭南立足未稳,岭南一定还有很多敌对者,对他们口服心不服,他们如果真的和我们大打出手,这些人会旁观吗?会仅仅只是旁观吗?
我们完全可以现在就派人潜入岭南,联系那些与我们有过商贸往来的土司,以利诱之,换取他们在明军进犯大越之时从背后偷袭明军,明国试图对我南北夹击,大越就不能对明国南北夹击吗?”
苏宪诚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话说的没毛病。
不过黄义贤和李公信都对此持迟疑态度。
他们和苏宪诚的私交不错,只是在这种军国大事上,私交派不上用场。
黄义贤是中间态度,既不愿意和明国兵戎相见,也不愿意直接妥协、什么都不做。
因为他也读过《洪武政论》,并不愿意成为苏咏霖笔下的上等人、剥削者,然后被挂上东南枝。
“苏公所言虽然激进,并非老成谋国之见,但是其所言并非没有道理,明国刚刚攻克岭南,覆灭宋国,正是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平定地方,贸然开战,岭南不稳,绝对不是明国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点,以谅山军备为后盾,和明国谈判,晓之以利害,让明国答应回到故宋旧制上,绝不允许明国干涉我国内政,同时,严防明国人员进入我国图谋不轨!”
第1364章 这里是大越国!不是明国!
黄义贤提出的这个看法最为中肯、妥当,所以李天祚也非常欣赏这种看法。
能不打仗当然最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级的退敌手段,而且还非常经济实惠,不需要花太多钱,不然一旦打起来,那可真是花钱如流水,心疼。
所以李天祚还比较倾向于黄义贤的建议。
三人里面只有李公信建议李天祚不要试图试探、激怒明国。
他建议以妥协为主,换取更大的行动空间和谈判空间,借此机会摸清楚明国的底牌和根本需求,然后再做出决断。
总而言之不要用言语和军事激怒明国,尽可能避免战争。
“明国自山东起事,不过是造反起家,却一路颠覆金国,覆灭宋国,剿灭西夏,北伐草原,四面征战从无败绩,中原各国毫无还手之力,可见明国之强悍。
加上其刚刚覆灭宋国,士气旺盛,军心坚韧,正是兵锋锐利的时候,实在不是我国应该与之硬碰硬的时候,陛下何不妥善思考回复明国之问题,虚与委蛇,使其懈怠,总比直面明国之兵锋要好。”
这个说法有点太软弱了,让一直以来在东南亚地区都颇为强势的李天祚有点不能接受。
“明国固然是大国,大国难道就没有力有不逮的地方吗?岭南远离其核心,用兵困难,后勤艰难,必然不可久战,我军民一心,固守天险,以有备对抗仓促成军,难道不是优势吗?”
李公信苦心相劝。
“明皇善于用兵,麾下军兵皆虎狼之辈,以万钧之势而来,绝非善类,我国虽然有兵力,尚且不及宋国,遑论明国?明皇之询问,明显是有备而来,应该是一种试探,我们应当以较低的姿态回复明皇。
先想办法把这件事情糊弄过去,不要让明国有兴兵南下的借口,需知目前明国主力大军集结在岭南,若要南下,并不是难事,对我威胁极大,陛下有志向,老臣亦为之欣喜,可明国终究是大国,强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明智的行为。”
这下不单单是李天祚,苏宪诚和黄义贤也对李公信感到不满。
尤其是苏宪诚,刚刚取得了对占城国的军事胜利,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不能接受李公信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说法。
“明国固然强,固然大,我大越就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地方吗?明军远离中原作战,后勤艰难,我大军只需要扼守谅山,再分出兵马偷袭明军粮道,甚至不需要太多次,一次成功,就能极大威胁到明军。
更何况明军自北方来,定然不熟悉本地气候,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则极易引发时疫,一旦如此,则军队没有战斗力,还能与我对抗吗?放着如此之大的优势而妥协,这才是不明智的行为吧?”
李公信的建议被李天祚不认同,被苏宪诚和黄义贤反对,已经不可能通过了。
李天祚更为其感到愤怒,于是决定采用苏宪诚的方案,强硬对抗明国,让明国知道南越不是好对付的,将来也不要再用如此眼光看待南越国,如此争取国格、尊严。
苏宪诚还公开上表给李天祚,认为这样做,并且成功,南越国才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否则南越国的存续都将成为巨大的问题。
此时此刻,实际上已经是危急存亡之秋了,苏宪诚决定竭尽自己的权力,为南越李氏王朝的生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