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忧患。
强大的明国不会因为外部争端而被攻灭,却有可能因为内部腐败而分崩离析,因此,他用了两倍于对外的精力来监督内部,防止他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
这样好吗?
还是不好?
苏咏霖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自己的这种行为。
想了很久,他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干脆先不想这个问题了,先把南宋埋进土里,把碑立好,然后再说其他。
事实上,当苏咏霖成功抵达广州的这一刻,南宋已经完全灭亡了。
这场灭宋战役打了很久,前后数年,打了三次,终于走到了终结之时。
当然,这不是因为南宋很强,明国不能一口气吞掉它。
如果没有崩坏的黄河成为阻碍,那么苏咏霖就会选择养精蓄锐三年,在洪武三年或者洪武四年的时候发起干脆彻底的一次性灭宋战争。
南宋挡不住他,一定会全面失败。
那样的话,明灭宋一定是一场辉煌的全面战争式的胜利。
只是崩坏的黄河的存在作为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牵制住了苏咏霖和明国的步伐,使得苏咏霖不得不用五年多的时间将它完成改道,消除它对明国豪情壮志的负面影响。
南宋之所以还能苟活到洪武八年,也是是因为此。
现在,它灭亡了,不复存在了。
对于这件事情,苏咏霖还是稍微有点情绪的。
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葩存在,不仅让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到了中古时代的顶峰,更创造了很多数百年之后的后人都无法达成的成就。
但是在军事和政治上,这个王朝却又是那么的脆弱、反动,以至于两度死于耻辱,更是以一己之力将中华文明拉入深渊,难以挣脱。
但是在这个由自己创造的位面,苏咏霖相信这个位面的宋也许不会给后人带去那么大的精神分裂式的折磨了。
因为它最终覆灭于革命之明国,而不是蒙元帝国,它的最终覆灭没有带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巨大破坏,明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江南大地的元气。
南宋的统治阶级和协作阶级被明国发动大清洗,从洪武八年八月清洗到了洪武九年十月,在整个江南的范围内荡平了整个剥削阶级。
土地改革深入到了明军所能控制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些角落里,一个又一个新农村诞生了,新农村的诞生,也预示着集体农庄在不久之后的出现,全新的生产关系也将降临在这片富饶的大地上。
江南是幸运的,江南群众是幸运的,历史没有带来太多的遗憾,给后人留下的是宝贵的财富。
苏咏霖认为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对得起人们对他的期待的。
所以在广州城内,在洪武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洪武八年的最后一天,苏咏霖挥笔写下了《大明灭宋记》,以宣示这场战役的最终结局已经确定,无可动摇。
第1354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在这篇文章里,苏咏霖将灭宋的全过程,以及明国灭宋分三次的战略考量等等,全都写了进去。
甚至于明国在南宋内部发展势力、策反儒家读书人加入复兴会然后对南宋反戈一击的事情也写了进去,并没有什么隐瞒。
这是正大光明的正确的事情,应该为后人所知,无需隐瞒。
苏咏霖要让今人和后人都知道,明国灭宋,不是单纯的军事胜利,也是政治和经济还有文化思想上的胜利。
南宋之所以被消灭,是因为南宋全方位落后于明国,被明国全方位吊打,明国灭宋是时代的必然,更是革命胜利的标志之一。
明国的胜利,光芒万丈!
写完之后,苏咏霖下令把这篇文章通过各级渠道广布全国,让全国各地区的人们都能看到这篇文章。
然后他下令将这篇文章雕刻成碑,准备随军行动,在明军彻底荡平全部反抗势力之后,将这块碑安放在终战之地,以示纪念。
除了这些事情,苏咏霖还和在泉州的时候一样,大规模接见了旅居广州的外国商人,与他们做了一番比较深入的交谈。
这里有南越李氏王朝的商人,有被称作真腊国的吴哥王朝的商人,有占城国的人,还有三佛齐王国的人,甚至还有从占领北印度地区的古尔王朝来的商人。
他们国别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也完全不同,但是在广州,他们彼此之间却能大体上和平相处,不搞事情。
这些商人多数掌握了说汉话的能力,苏咏霖与他们交流并不困难,所以苏咏霖很愿意与他们谈论一下他们的家乡。
尤其是南越李氏王朝的商人。
苏咏霖认为李朝是目前明国最主要的南疆威胁,苏咏霖很希望从他们的商人嘴里得到一些干货,来判断李朝有没有北上的意图。
通过和这些李朝商人的交谈,苏咏霖得知李朝目前的政局尚且平稳,国家内部也没什么大的动乱,正处在一个和平稳定的时期。
同时李朝内部对于中原、江南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也有着较为明确的认知。
他们知道明国大概的起家历史,知道明国推翻金国、攻占辽东、覆灭西夏的事情,也知道明国对南宋的战争。
然后这个商人夸赞李朝物产丰盈,粮食产量很高,同时很仰慕中原文化,很想要和中原有密切友好的往来,希望大明国一统天下之后,也可以和周边地区保持友好往来的态势。
这个商人明显没有说太多,也没有让苏咏霖明确得知他想知道的事情。
而关于李朝内部的消息,还是苏咏霖通过当地天网军的线报得知的。
通过当地天网军的努力,苏咏霖得知从明国逼迫南宋割让广州开始,李朝就知道了南宋被明国压着打的事实,并且由此加大了对中原消息的探查,且对明国有十分强的戒备心理。
其主要原因当然是已经在广州港传了几年的《洪武政论》。
这本书的内容太劲爆,又被南越本地商人和天网军密探兼职的明国商人带到了南越国内,已经小范围流传开来。
当然主要是在南越的识字群体当中流传。
南越社会上层和中坚阶层也是用能读写汉字的,对于《洪武政论》甚至不需要翻译就能看懂,这就是文化影响的好处之所在。
所以南越上层社会人士看了《洪武政论》之后大受震撼,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明皇帝苏咏霖是个疯子,说不准有点什么大病。
啥玩意儿都往书里面写,啥东西都能说出来,还能公开出版发售,生怕人家不知道王朝运行法则和权力运行法则,生怕人家不知道权力圈子里头到底都有些什么苟且钻营……
这东西能广而告之?
他们感觉要是有心人吃透了里头的东西,怕不是反骨直接当头盖骨用了,分分钟造反给你看。
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李氏朝廷立刻下令全面封禁《洪武政论》,不准私下里传播,但凡有发现的,定斩不饶。
这是很根本的原因。
另外就是李朝尊奉儒家学说,从唐朝开始就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用儒家思想治国,也有科举考试,考的也是儒家经典。
虽然李氏王朝的“皇帝”李天祚推崇佛教,但是在李朝的地位堪比诸葛亮的能臣苏宪诚非常推崇儒学,倡导儒家思想体系之下的君臣伦理关系,李天祚对此也不反对,儒家思想才是南越李朝的正统思想。
然而明国不这样,明国把曲阜清算了一遍,否认儒教思想在治国领域的运用,认定儒教思想是罪恶的,用自己创造的一套革命思想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那么对于李朝来说,明国就等于是异端。
现在整个李氏王朝的高层权力圈子也是通过儒家学说作为重要媒介构建起来的,明国一旦介入其中,用他们的那套规矩取而代之,大家就都要被革了命了。
又是《洪武政论》,又是否定、清算儒教思想,明国简直是异端中的异端,是个恐怖极了的国家。
这是南越李氏王朝君臣们的一致看法。
也就是明国强大,能把南宋压着打成渣渣,所以李朝不敢在明面上对明国唧唧歪歪,不然他们早就蹦起来和明国激情对线了。
苏咏霖对此倒不觉得有什么意外的。
包括高丽和日本在内,这些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大中华地区的国家在明国公开反反对儒教思想并且自创一套治理体系之后,都是明面上不敢怎么说,但是内部早就把明国骂上了天。
这些事情在他们内部都不是什么秘密,他们也压根儿没什么保密意识,所以只要稍微派人接触一下他们内部,就能得到类似的消息反馈,这也让苏咏霖明确感到明国目前在国际上孤立的处境。
他们的统治者都不傻,慑于明国强大的国力,嘴上是绝对不敢逼逼的,但是出于对同等情况的恐惧感,他们是绝不会接受这种思想在内部的蔓延的。
据说高丽和日本早都已经禁止《洪武政论》任何形式的传抄本在国内通行了。
他们或许并不明白苏咏霖到底是为什么要开创一套理论体系并且重建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从生理上反感苏咏霖和明国。
尽管他们表面上还要尊奉明国为宗主国,接受明国的策封,但是对明国的一切,他们早就开始警惕了。
双方之间的对抗其实已经在看不到的领域展开了。
高丽和日本如此,南越李朝也是如此。
但是和高丽、日本不同的是,以高丽和日本的现状,他们没有威胁明国边疆的军事能力,南越有。
高丽武力孱弱,日本内部分裂。
南越有统一中央,内部矛盾不足以威胁统一的中央政权,且有足够的军事组织能力,之前针对占城国的军事胜利就是明证。
虽然南越未必会出兵挑衅明国,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第1355章 占城国的请求
东南亚诸国虽然相较于明国来说是小国,可是他们的战斗力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确实不低。
在农业社会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优越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东南亚诸国都是武德昌盛的存在,时不时就能和中原王朝对着干。
宋元明清四朝,每一朝都和东南亚发生过战争,也没占到什么大便宜。
尤其是蒙元帝国,在高纬度地区称雄,一旦到了低纬度地区,立刻就变得拉垮了起来,连续三次讨伐南越都不能获得胜利,反而损兵折将,之后还想发起第四次,结果皇帝死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别说中国王朝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诸国在殖民时代早期也都曾遭到他们的迎头痛击,火绳枪、早期火炮什么的他们也同样拥有并且使用,打仗打得很频繁。
直到工业化时代潮流席卷而来,工业化的带英、法兰西接踵而至,他们才被卷入其中碾成渣渣,自此一蹶不振。
当前这个时代,可以算是东南亚诸国武德昌盛的年代,军队战斗力相当不错,苏咏霖有把握打败他们的正规军,却没有十足的把握将其一口吞掉。
因为他的大明也是农业国,不是工业国,无法提供真正工业国的那种毁天灭地的战争动员力。
所以他不得不慎重。
勉励夸奖他们遵守法律缴纳赋税的行为之后,苏咏霖便打发走了南越的商人,接着接见了其他一些国家的商人,最后,他接见了占城国的商人。
和其他所有国家的商人都不一样,占城国的商人除了献上礼品之外,还向苏咏霖提到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占城国王希望向大明称臣纳贡,建立非常纯粹的友好的宗藩关系,至于宋国……那是谁?不认识。
第二件事情,是占城国王希望大明可以斥责李朝,让他们停止进犯占城国,停止这种以强凌弱的行为,挽救占城国于水火之中。
对于这两个请求,苏咏霖有些意外。
“这是正式的国家使节才会向我提出的请求,你们是商人,为什么会向我提出这样的请求呢?”
不只是苏咏霖,在场的市舶司官员也对此感到疑惑和不满——这可不在他们一群商人的责任范围之内,他们也没有在事前提起过这件事情,这明显是突然袭击,是搞偷袭、不讲武德的行为。
占城国的商人显然对此早有预料,立刻下跪谢罪,向苏咏霖承认自己的错误,接着讲述了他们这样做的理由。
他们确实是商人,但是因为在出发来广州之前得到了占城国王的召见,所以某种意义上也能算作是特殊使节,他们此来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寻机北上明国拜见苏咏霖,寻求外交上的突破。
只是没想到他们还没有北上,苏咏霖就自己来了,这可省了老大的事儿了,他们特别高兴。
占城国王的意思其实就是想要重新建立起大明和占城国之间的宗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