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8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322章 他们不再是腐朽的封建军队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官员们准备润海外的消息在上层圈子里已经不是秘密,但是杭州城内的百姓、小吏还有基层军官、底层大头兵们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情。
  甚至于一些低级官员也被蒙在鼓里。
  在逃命这件事情上,准备逃命的权贵官僚们充分发挥了保密意识,做到了他们过去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事情。
  明国黄河工程已经完工的消息的确传到了杭州来,人们也都知道这个事情,但是暂时还没有人从中联想到明军南下灭宋这件事情,也没人能猜到权贵官僚们已经准备润走了。
  这种事情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大家都把嘴巴管的死死的,转移财产之类的事情都是委托自己家族的人和亲信亲自动手,打着商队做生意的幌子,不劳烦外人。
  所以就目前来说,还没有泄密的情况发生。
  军队里也是差不多的,只有中高级军官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从交好的文官那边得到了消息,知道明国已经基本修好了黄河,不出意外的话,恐怕下一步就是南下。
  中高级军官们也是吓得不轻,除了极少数真的有胆气的,大部分都打算一起润,根本不想留在这里送死。
  但是军队里这些事情就要得到张栻的允许了,没有张栻的允许,他们如何能够甩开军队自己逃跑呢?
  面对中高级军官们私底下的恳求,张栻的态度很明确。
  想走可以,但是必须要留下一笔钱才能走,按照你们各自职位的高低,留下不同的钱财,钱到位了就能走,钱不到位,那就必须留下。
  不少军官暗地里咒骂张栻死要钱,要钱买棺材之类的,心不甘情不愿的交钱,然后果断开始准备逃命。
  和官员们不同,军官们距离杭州城和民众更远,逃跑的牵挂更少一些。
  然后很快,张栻自己控制的两万军队里头的指挥使以上的中高级军官们全都确定准备要润走了,基本上也不怎么来军队了,都在杭州城里面紧张的准备着逃跑路线。
  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因为曾经受到过张浚的恩惠,所以不忍单独逃走,想劝张栻一起逃走,算是有良心的。
  而面对这个情况,张栻直接好言相劝,不收他的钱,直接让他走了。
  中高级军官们准备润了,一些职位比较低的军官也得知此事,私下里也去请求张栻允许他们一起润,说什么上有老下有小,一家老小都很可怜,不想留下被明军杀死或者被明国清洗掉之类的。
  他们不想送死。
  张栻的内心毫无波动,点头,允许他们支付稍微少一些的钱,然后让他们去准备逃跑计划了。
  此后,他们虽然名义上还挂着军队里的职位,但是实际上已经和军队没有关系了。
  如此一来,张栻所部两万人的军队中,中高级军官全部决定润,中低级军官准备润的占了总人数的五成以上。
  剩下来的没有逃跑的中低级军官都是同一个身份——复兴会员。
  于是军队里就开始非常缺军官。
  但是这不要紧,这正是张栻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于是张栻开始了把这支军队调整为明军的火线整编。
  他火线提拔另外一批人手接管自己军中这些空缺下来的职位——明国教官们在训练军队的时候秘密发展起来的复兴会员们。
  他们从明军教官这里学到了相当扎实的军事常识,完全可以胜任基层军官的职位,有一些理论方面比较不错的,也能胜任基层指导员的职位,人力方面完全不怵。
  这一波大变动发生之后,张栻顺理成章的火线提拔这群复兴会员们担任军官和指导员的职位,迅速填补空缺,用一种非常稳妥、平和的方式顺利完成了实质上的兵变。
  这之后,一些关键职位还缺少高级指挥军官。
  两万人的军队总还是需要一些可靠的高级指挥官的,没有高级指挥官,很多事情就不好办。
  当然这不要紧,明军方面早已经把熟悉情况的部分原明军教官派来了,在张栻的任命下隐姓埋名就地任职。
  很快,从底层士兵到上层军官,所有人都知道了这场兵变的骤然发生与他们的实际转变。
  他们不再是腐朽的封建军队了。
  从现在开始,他们是象征新时代的革命军队了。
  他们不再为了杭州城里的那群老爷们而战,而是为了革命事业而战。
  将老爷们打翻在地,让牛马们翻身做主,这是他们的使命。
  连消带打把自己控制的军队变成了明军之后,张栻很快就把他们调入城中,接手城池各处重要城防设施。
  因为沈该的命令到位了,张栻作为平章军国事的权力和地位也已经明确了,所以原先的城防部队没有丝毫的抗拒。
  他们老老实实的接受了换防命令。
  于是杭州城城里城外的一系列城防设施与重点地区的军事驻防都被张栻掌控了。
  而原先属于沈该的那支军队被他打乱重编,编入了自己直属的军队之中。
  沈该军队当中的中高级军官不用他说,他们自己也准备润了,除了各自的亲兵之外,对其他士兵毫不在意,不管不顾,张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反正他们不在乎。
  不明所以的中低级军官们一脸懵逼的被上级军官抛弃,被打散重编到张栻部下,迷迷糊糊开始接受张栻的指挥。
  话虽如此,但是限于人手问题和时间问题,他来不及吞并周麟之的那支部队了。
  可要是不吞并那支队伍的话,又会有其他方面的担忧。
  思来想去,张栻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假装趁机“公报私仇”,把原先隶属于周麟之的部队放在了杭州城东北方向上布防,不让他们进入杭州城,而让他们直接对上那个方向上的明军。
  对于这个安排,周麟之很生气,在不明所以的部下们的诉苦声中找到张栻,问他要个说法。
  张栻面色冷静。
  “我是在给他们逃跑的机会,他们要是进了杭州城,就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了,反正你部下那些高级将官都要跟你一起走,剩下来的我也没兴趣指挥他们,就让他们逃跑好了,这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吗?”
  周麟之气得脸色涨红。
  “张敬夫,你是在公报私仇,对吧?”
  张栻冷笑出声。
  “没错,我就是在公报私仇,那又怎样?你能拿我怎样?周茂振,你记着,我才是平章军国事,我才是大宋目前的首相,国家危如累卵之际,留下来与国同休的是我!不是你!
  你要是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看法,可以,我退位让贤,这个职位留给你,你来做平章军国事,你来守杭州,我走,怎么样?你要不要接下这个职位?你敢吗?”
  张栻把自己的官印拿了出来,直接放在了周麟之面前,怒斥周麟之,并且开始撸袖子,准备对周麟之重拳出击。


第1323章 国旗
  周麟之被张栻的气势所震慑,不敢言语。
  俗话说狠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张栻现在就是这个不要命的疯子,在大家眼里,张栻什么都做得出来。
  连杭州城他都愿意守,自家人都住在了杭州城里,打定主意全家族和杭州共存亡了,基本上就是满门忠烈了。
  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惹恼了他,鬼知道他能干出什么事情来?
  说不定当场拔刀让自己血溅五步都是可能的。
  周麟之还有想活下去的心愿和打算,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畅想。
  他的家人枝繁叶茂,第三代子孙嗷嗷待哺,他还打算等到了日本之后在日本也要做一番事业,成就一番在江南不能成就的功业。
  所以,他并不想死。
  他从一些往返日本与江南国的商人那边听说日本现在的局势并不安稳,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很尖锐,中央内部也不安分。
  似乎有一个强权人物正在试图统一政府的权威,并且准备对不听命令的地方势力进行打击,为此做了不少努力。
  但是听说他的反对者也不少,所以日本国内有不少人正在进行物理上的交流,彼此之间征战不休,国内政局不稳,所以周麟之觉得此时的日本一定很虚弱。
  面对一个虚弱的小国,他们这群人冲过去,难道不能做出点什么事业吗?
  该说不说,这帮准备从高丽润到日本的人多数都打算抱团取暖,甚至已经有些人商量着要集合大家的力量,在日本身上撕一块土地下来成为他们自己的,然后说不定还有鸠占鹊巢的可能性。
  只要远离明国,他们认为自己在日本也能称王称霸。
  要是将来还有称王称霸的可能,现在为什么要招惹一个疯子?
  看着怒发冲冠且即将上来对自己重拳出击的张栻,周麟之怂了,选择了退缩。
  他转进如风,退避三舍,充分体现了大宋忠良的“优良传统”,逃出了张栻的官邸。
  然后对外表示这是平章军国事张栻的命令,他极力抗争,极力劝诫,但是张栻心意已决,甚至对他拔刀威胁。
  他无能为力。
  沈该退位之后一心一意准备自己的逃跑计划,对这件事情没什么兴趣,张栻和周麟之狗咬狗是他们之间的事情,沈该不干预。
  于是乎这件事情就那么定了。
  原属周麟之亲信统领的两万宋军被安排在了防御明军驻军的第一线上,面对成天进行战备训练的明军,他们瑟瑟发抖,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支军队的中上层军官为此十分烦恼,一边加速准备自己的逃跑计划,一边又不断安抚、欺骗麾下士兵和基层军官,让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次换防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根本不需要担忧。
  因为明国和明军确实没什么动静,所以军队暂时没有什么动乱,高级军官们也争取在军队这边露露面,表示自己还在,表示自己还没走,以此换取士兵的安分。
  但是私底下,他们也是真的在认真准备自己的逃跑计划,他们才不要和大头兵们同生共死,大头兵只有为他们争取逃跑时间的价值,没有别的任何价值。
  整个张栻接掌权力的行动期间,杭州城大体上还是稳定的。
  官僚们搞逃跑计划搞得飞起,军队的人事变动也相当激烈,但是民间对此始终没有什么提前了解的渠道。
  一切都像极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洪武八年的五月间,明国处在战争的准备阶段,没有什么实际动作,而从六月开始,明国开始有了实际的举动。
  首先是六月初二日,考虑到国家即将完成基本上的统一,所以苏咏霖下令朝廷对国旗进行研究,把大明国旗的事情写上日程。
  他在内阁会议上首先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阐述。
  “过往历朝历代,只有国号,而无国旗,充其量把国号写在旗子上,便成了国旗,但这未免太过于仓促、不妥,需知自古以来,旗帜和各类标识一直都是很受重视的。
  从上古时期开始,便有图腾之说,上古帝王会选用强悍的飞禽走兽作为自身势力之图腾,用于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挥舞旗帜向前,便能增强战斗时的士气。
  而往后历朝历代,也出现过一些个人或者组织以统一的旗号作为各自的象征,用以凝聚人心,发动起事,但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旗号,似乎并未出现过。
  这对于我大一统之国是不利的,一个国家,该有一种统一的意识,该有一个统一的旗号来象征此意识,以此为国旗,使之遍布国土,使每一国民都能见到国旗,产生身在此国长在此国之意识,自然而然认同我大明。”
  苏咏霖认为值此华夏神州即将一统之关键时刻,需要一面旗帜来凝聚人心。
  大明需要这面旗帜来宣示河南河北并无区分、江南江北固为一体,宣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汉夷,都是大明疆域、大明子民。
  一面共同旗帜的重要性,是很多人都不曾意识到的,苏咏霖将之提出,将之交付讨论,便在朝廷范围内引起一些议论。
  不过终究这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大事,所以并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只是就这面旗帜到底该怎么设计产生了不少争论。
  有些人建议使用文字,有些人则建议使用图案,有些人建议旗帜上体现出山川壮美,有些人则建议旗帜上出现英雄人物。
  苏咏霖将这些讨论交付国务会议,将整个朝廷、整个复兴会组织都纳入初步讨论,然后很快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比如大部分人都认同旗帜上使用图案而非文字,理由是图案比起文字拥有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不需要让人阅读文字之后再去思考含义,直接就能通过图案认识到含义。
  且使用文字的局限性很大,最直接的局限性就是神州大地上还没有那么多具备读写思维能力的识字人口,扫盲依然是大明目前最艰巨的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