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禾兆)死后,苏海生此次的军事行动也就宣告成功,三个军阀被他轻而易举地扫灭,隆州、眉州、嘉定府宣告平定。
三州府之地追随陆(禾兆)反抗明军的地主豪强群体随之遭到了明军的彻底清算。
明军在三州府之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清算行动和土地改革运动,将他们的家产抄没,家人问罪,土地契约全部烧毁,重新分配土地等等。
通过对地主豪强的彻底清算。明军将当地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扯碎,重建了属于明国自己的秩序。
也就在这个时候,苏海生得到消息,得知徐通也完成了他应该完成的任务。
富顺监和叙州的两支原先的起义军、现在的敌军,被他消灭了。
徐通统领的革命军虽然数量不多、战斗力没那么强,但是徐通也有个优势——火器部队。
说起来,神机营自从建立以来也是历经了很多战争。
从最早的关中平乱,再到河西战役,再到襄樊战役和二次明宋战争,再到现在的川蜀战役,神机营自从成军以来,就没有缺席过明军的任何一次大的军事行动。
历次战斗中神机营的优秀表现已经基本上得到了全体明军的信赖和承认,越来越多的高级军官向枢密院打报告,希望可以给自己的部队也配备一支具有战斗力的神机营。
但是火器制造在目前来说还是明国的绝对高尖端技术,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铺开实现量产。
现在还是在缓慢培养人才、积累技术经验、攻克技术难题,以期在未来实现量产铺开。
现在只能堆人力,堆规模,才能把产量提上去。
在此基础之上,明军第二支神机营也就组建了不到一半,想要完全成军并且形成战斗力,还有一段时间,目前给每一个兵团配备一支神机营的设想还比较难以实行。
第1287章 大自然才是真正的敌人
尽管在使用上和制造上还有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然而神机营的战斗力还是非常直观的体现在了战场上。
徐通以火炮的火力轰击宋军的水师船只,轰击宋军据守的城池,轰击宋军在野外的密集军阵,给宋军带去了巨大的杀伤。
面对周奇祥统领的新乞活军,还有朱良统领的威武军,徐通没有丝毫的收手,反而加大火力,对他们一阵狂轰,将他们全部击败。
对于未曾见过的凶狠火器,这两支也不太算得上是军队的军队崩溃的毫不意外,或者说他们不崩溃才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万人的革命军并不艰难的击破了两支敌对的军队,取得了全面胜利,也由此彻底击破了川蜀之地蜂起的诸多军事势力,将他们一扫而空,取得了川蜀之地的控制权。
说实话,这个过程并不艰难。
基本上从洪武四年以后,明军和其他军事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实际上已经不能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作对比了,这样比较的话只会让双方的对比显得十分难看。
一方像个健硕的世界级别举重冠军,而另外一方则像是个大烟鬼,这对比就过于强烈。
洪武四年以前,明军体制内还多有新补充进入各部的新兵,各支部队从整体新建到个别部队的改组,都需要纳入大量新兵,对战斗力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随着明国政局的整体平稳以及多次战争的历练,还有明军训练体系的越发完善,这一情况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改变。
洪武五年,苏咏霖正式规定新兵训练营新规,规定新兵至少需要经过一年的新兵训练,再通过新兵训练营的结业考核之后,才能进入军队正式服役,成为一名大明士兵。
明军已经彻底成为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军人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明国也有一系列为这个职业准备的配套设施。
所以洪武四年以后,或者说洪武五年以来,明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正式的职业化进程,从兵员素质这个基础项目开始,就已经对同时代的所有军队进行了降维式的打击。
而随着火器的装备和军队教育的持续,明军已然向近代化大跨步的迈进,近代化进度急速飙升,在某些层面甚至有了现代化的影子。
有一支这样的军队,明军在执行军事任务的时候往往已经不把敌方军队的战斗力放在第一位置上进行考量。
而是更多的把敌方军队所占据的地理位置放在第一位上进行考虑。
比如川蜀之战,明军高层最担心的就是蜀道。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明军领导层认为敌人的人力已经不能对明军造成什么阻碍了,大自然才是明军最大的敌人。
高耸如云的山峰,蜿蜒流淌的河水,不可预测的天气,这些,才是明军最大的敌人,而人类敌人已经退居其次了。
所以说吴拱决定投降之后,打败所有敌人占领川蜀之地这件事情在很多明军将领看来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成功,战前预估最大的威胁根本没有成为威胁。
洪武八年的正月,明军顺利剿灭了川蜀之地的全部敌对军事势力,并且逐渐对川蜀之地的各个州府展开占领。
与此同时,蜀中平原以南地区的诸多西南少数居民也成为了明军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剿灭军阀势力的同时,一些贪图钱财而跟随军阀势力一起和明军敌对的川南少数居民军事势力遭到了明军的军事打击,和军阀们一起全军覆没了。
也因此,在明军进入嘉定府、黎州、叙州这些地方的时候,遭到了一定的敌视和抵制对抗行为。
对于这种情况,苏海生与徐通不约而同的下令明军进行坚决而迅猛的反击,将对抗者全部消灭。
明军将敌对部落夷为平地,用火药炸,用火油焚烧丛林,将他们的生存之地也全部毁掉,显示明军强大而凶悍的武力,彰显明国之强大,以此奠定明国强大、不能招惹的强硬形象。
开篇,必须要强硬。
对于这些未开化、奉行丛林法则的族群来说,仁德,他们是不理解的,强大、不可战胜才是与他们交往的前提条件。
要想与他们和平共处并且在之后进行和平改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他们面前彰显自身武力的强大,感受到明国武力的强大之后,他们才会设想武力对抗之外的与明国的相处方法。
根据战前中都方面对川蜀南部少数居民聚居地区的研究和总结,基本上确定当地居住着吐蕃、僚人、羌人、乌蛮、白蛮、摩沙夷、土老蛮、西南诸洞蛮等等少数族群。
他们散布居住在蜀中平原以南各州和各羁縻统治区,在这些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势力范围。
南北两宋包括之前的历朝历代对他们主要实行羁縻统治,以他们原本的首脑为首脑,基本不设汉人官员。
他们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维持着一个时而和平时而互相对战的状态之中。
要说威胁,一定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更大一些,但是要说统治难度,西南各部蛮人绝对不遑多让。
相较于因为地势原因而和汉人有很多除了军事之外的往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西南各蛮族因为交通艰难,很多蛮族几乎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之下,对中原汉文化的了解比北方民族更少。
因为互相之间的相爱相杀过于频繁,大家在历史上往往打成一片,交流十分频繁,所以各自民族文化风俗和语言的交融程度也更高一些。
于是奠定强大的基础之后,苏咏霖可以较为顺畅的对契丹人、党项人等大族群实施治理,并且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
可是轮到西南各蛮族部落,难度还真是不一般的大。
因为交通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央王朝甚至对他们都不想接触,要不是因为统治触角伸到了那边,他们是真的不想花费时间和这群“山林野人”有什么来往。
先天的不足使得双方各自了解对方习俗和语言的人群数量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所以苏咏霖在当时的国务会议上提出,对西南各蛮族部落的政策最开始还是暂时延续南北两宋的羁縻统治制度,与他们暂且维持在一个他们熟悉且容易理解的状态,安抚他们,避免大规模动乱。
等明军在川蜀站稳脚跟,对川蜀人口精华地带的统治稳固了、生产恢复了、社会改造完成了,再腾出手来进行羁縻统治区的治理。
他设想要通过商贸往来的方式,用较为和谐的手段与他们进行交流,首先建立商业上的互信,建立经济往来,然后就可以修路,改善当地的交通环境。
经济和交通的前提有了,才能进一步进行政治上的行动。
而在文化方面,苏咏霖则建议通过【诸葛亮】这一双方都能接受的纽带进行文化方面的接触,通过对诸葛亮的尊奉和祭祀,寻找双方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获得这些蛮族部落的认同。
第1288章 西域之地,咱们得有好几百年没有重回过了吧?
根据情报,中都朝廷得知西南各蛮族部落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对诸葛亮有崇拜和祭祀的行为。
甚至有些部落还把诸葛亮当作神明来祭祀,相当的尊崇诸葛亮,已然将其神化。
很多少数部落之所以愿意和成都平原上的汉人有所往来,主要也是因为对诸葛亮的崇拜。
苏咏霖是没有想到的。
当年诸葛亮治理蜀中时对南中地区的一定程度的介入与开发,居然可以对后来的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蛮族部落对他进行崇拜和祭祀活动。
这些部落或许不知道什么是汉文化,只是单纯的知道诸葛亮这个特殊的汉人,并且记得祖先流传下来的传说中诸葛亮为他们做过什么,怀着对诸葛亮的感激,一直祭祀他直到如今。
这从侧面也能证明当年诸葛亮的的确确为南中地区生活的人们做了很多很多好事,帮了他们很多很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才能被他们一直感念到如今。
当然了,这更能证明后来的统治者没有谁能有诸葛亮的才华与格局,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诸葛亮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苏咏霖甚至想过要是当时的东汉还是统一状态,把诸葛亮放到南中地区做地方官员,给他军政权力,他一定能做出更加耀眼的成绩。
饶是如此,诸葛亮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也充分的显示出了效用,是明国撬动这一地区多年以来形成的羁縻统治格局的支点。
“倘若我们能从这个方面入手,继承诸葛武侯曾经的做法和志向,断绝后世用心险恶之政客那些错误的做法传承,便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成功治理。
我们的目标不是压迫,不是剥削,不是侵略,更不是占领,而是要将这一地区数以百万计的各部落族群真正纳入到大明这个大团体之中,实现自诸葛武侯之后就没有过的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治理。”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苏咏霖设计了很多办法。
比如联合一些与蜀中平原上的汉人进行商贸往来比较频繁的开放部落联合举行祭祀诸葛亮的祭典,把祭祀诸葛亮的祭典组织成双方互相交流接触并且平等贸易的超级商贸大会、超级大庙会之类的。
汉人和吐蕃人、羌人、僚人等等族群都可以在这场大型祭祀典礼上做生意,或者互相宣传本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换本民族的商品等等,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互信。
总而言之,明国应当摒弃诸葛亮之后多数中原王朝那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平等、公平、互惠互利作为主要切入点,帮助他们进行生产的革新、文化的革新。
但凡能过上安稳日子,就没有几个人还会天天想着搞事情的。
而从明国自身的角度来看,西南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比如铜矿。
且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也是明国进一步经营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时候的大后方。
这里不安稳,也就很难谈及对东南亚地区的经营与管理。
所以明国国务会议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先强硬,后怀柔,让他们知道明军的强悍和不可战胜,然后再怀柔对待他们,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秉持着如此概念,苏海生和徐通不约而同的展现了强悍的武力,在这一地区奠定了军事优势。
随着时间的流逝,明军强悍的形象会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
明国的第一个目标也就达成了。
洪武八年正月二十日,徐通和苏海生在叙州会面,两人交流了一下目前双方的军事进展,并且就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军事行动进行了一些交谈,双方交换了不少意见。
包括但不限于苏海生希望徐通把神机营一部的指挥权临时转交给他,方便他在之后的军事行动中做些成绩。
而徐通则认为军队指挥权的归属问题需要上报枢密院和复兴会中央军务部批准,他只有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