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7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觉得这些都是他闻所未闻的。
  比如他很难想象军队休息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一名士兵正在和另外一名士兵就一座建立在山腰上的军事要塞该如何攻打进行辩论,一人主守,一人主攻,两人争论的不亦乐乎。
  他也很难想象他最初看到的明军后勤队伍并没有持械士兵的随从,没有持械士兵的监视,而那些辅兵和民夫看上去干劲十足,面色上也看不到什么受到虐待的样子,井然有序,似乎也并不打算趁机逃跑。
  他更难想象的是那些任打任骂低声下气的面黄肌瘦的老农居然会在明军政工干部们的带领下勇猛的冲击地主老财们的家门。
  他从未想象过这些天生奴隶一般的人居然也会露出自己的獠牙。
  跟着明军行动的时候,他只觉得自己看到一切都在刷新自己的世界观,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可以说是天翻地覆。
  种种不曾看到也不可能想象到的事情都在真实的发生着。
  他读过《洪武政论》,是吴璘推荐他读的,他当时认为苏咏霖是嘴强王者,打嘴炮非常凶狠,真的落到实处未必可能。
  可现在看到的一切都在告诉他,苏咏霖不仅嘴炮犀利,手上功夫更是天下一流。
  以明国强大的国力为支撑,以强悍的军队作为行动依仗,辅以如此强大的动员民众的能力,吴拱初次感知到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敌人。
  或许,就算没有他的带路,明军也可以顺利通过川北防区,这一波流军政攻势打下来,吴拱想不到任何可以应对的办法与可能。
  他只觉得自己面对这样的攻势除了战死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但是自己要是死了,吴氏家族恐怕也讨不到好。
  这种被全方位碾压找不到任何一丝反抗成功的可能的感觉,真的很让人感到窒息、绝望。
  结束吧,这一切都早点结束吧,真的,累了。
  吴拱深深的叹了口气。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襄阳知府已经不复存在了。
  甚至那个打算在汉中和明军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决战的将军也不存在了。
  认清楚了现实的吴拱已经可以接受这一切了。
  随着他的放弃抵抗,明军迅速越过汉中,进入蜀中,于十二月初开始对蜀中进行军事占领。
  蜀中绝大部分兵力现在都集中在成都周边打内战,除了成都周边武德爆棚之外,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无政府状态或者封闭自保状态,面对明军的进攻,毫无抵抗力。
  明军基本上等于是在横扫千军,一招横扫千军就能轻而易举地消灭掉抵抗势力。
  隆庆府、阆州、蓬州、渠州、绵州、潼川府、果州、广安军……
  这些地方基本上没什么像样的抵抗势力,但是小型割据势力数量还真不少,一个两个扯虎皮做大旗,搞的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
  结果明军杀过去,城池城门洞开,小型割据势力的首脑们举着明字旗帜出来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就没遇到过闭门死守的。
  想来,这些人也是被米骚动和交子热折腾的要死要活了,没有大势力过来的时候做个大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大势力来了,他们还是很明智的选择了投诚。
  苏海生亲自领兵进攻潼川府的时候,也大体上没遇到过什么抵抗,倒是进攻到铜山县的时候,遇到了慌慌张张领兵回防的谢庆生和他的两万人不到的军队,双方展开的是一场遭遇战。
  面对这场战争,苏海生指挥的明军给一旁观战的吴拱展现了一下什么叫《碾压》。
  步兵面对面的碾压,骑兵迂回包抄的碾压,一场平地上的遭遇战,硬是被明军打成了歼灭战。
  明军士气爆棚,几乎从一开始就打得谢庆生所部毫无反抗能力,一直都被压着打。
  不过半个多时辰,明军就完成了对谢庆生所部的分割包围,再半个时辰,谢庆生的中军被明军悍将韩蒙率领精锐骑兵冲垮,谢庆生都没来得及抵抗,被韩蒙一枪刺穿了喉咙,阵斩。
  吴拱咽了口唾沫,暗自盘算了一下自己面对这支精锐明军的话能打到什么地步。
  嗯,他唯一感觉能比谢庆生更好的就是自己的亲兵队伍更善战,应该能护着他逃离战场,保一条命,除此之外,他也就是个谢庆生第二了。
  不是他们不会带兵,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
  明军真的太强了。
  很久没打仗的齐鲁兵团养精蓄锐已久,真的非常非常的渴望一场战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过去都眼睁睁看着河南兵团建功立业打胜仗,自己却捞不到什么仗打,就挺难受的。
  而现在这场胜仗打得酣畅淋漓。
  兵团士气大振,遂一发不可收拾。
  以此为开端,十二月中旬,苏海生在潼川府整兵,然后兵发怀安军,轻取金水县,而后锋锐的枪尖直指成都。
  与此同时,右路之天兴军下绵州,破汉州,过彭州,轻取九陇县,兵锋直指成都。
  左路之神锐军破广安军,入合州,荡平合州群贼,再兵分两路,一路南下昌州接应徐通之革命军,一路兵锋直指遂宁府,兵进遂宁府,于十二月二十三日破遂宁首府小溪县,兵发普州。


第1282章 大明爸爸来了
  明军的攻势极为凶狠、凌厉,而川蜀众军阀根本来不及反应。
  十二月初,他们得知明军行动,除了侯浦大惊之下不管不顾的带兵北返救援老巢,其余四个军阀赶快召开了一场紧急应对的会盟。
  陆(禾兆)、杜刃、刘壮刘实兄弟和谢庆生四人的势力暂时还没有在明军的威慑之下,所以他们尚且还能维持冷静,聚在一起开了一个紧急应对会议,商讨着该怎么应对眼下的局势。
  有的说要联合起来组成联军反击明军,有的说应该分头防御明军,也有的说应该赶快拿下成都再反击明军,还有的说大家干脆投降算了。
  投降当然不可能,这些人一个两个都觉得自己和明国八字不合,尤其是他们麾下那些地主豪强出身的幕僚们,更觉得投降明国就等于自杀,他们才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赶快否决投降的议案。
  那么接下来就是怎么打的事情。
  陆(禾兆)建议组成联军,由联军负责对抗明军,因为明军很强,单独一支人马只会被他们各个击破,眼下他们七大军阀只剩下四个还在成都,还能团结抵抗,要是连他们都分裂了,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大家各自回去洗干净脖子等着明国来收拾他们吧。
  陆(禾兆)的建议当然是有道理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分头抵抗明军是错误的,应当集合全部的军队一起抵抗明军,这样才有胜利的可能。
  但是话又说回来,联合归联合,这个仗怎么打,怎么确定大家的指挥和任务,谁主要负责指挥,谁主要负责执行,这些都是问题。
  于是一群人就开始明争暗斗了。
  陆(禾兆)觉得自己的实力最强,应该自己负责全盘指挥,做盟主。
  杜刃觉得自己跟随吴璘战功最高,应该自己负责指挥。
  谢庆生觉得自己跟随吴璘时间最长,资历最深厚,战前的军职也最高,应该由自己来负责指挥。
  刘实直接推荐自己的哥哥刘壮做盟主,理由是他是唯一一个不属于宋军体系的领导人,他来负责指挥可以没有私心。
  四方面都认为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也都不打算接受各自的议案,场面一时间陷入了僵局,他们连成都都不打了,就在城外面商量吵架,拍桌子砸板凳,吵得不亦乐乎。
  一直到侯浦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潼川府老巢受到威胁的谢庆生大惊失色之下不管不顾带兵返回潼川府之后,最后剩下的三支军队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不认为和明军正面对抗是明智的选择,奈何谢庆生部下一大堆人的老巢就在潼川府,地主豪强们思念家人,担忧家人,必须要回去。
  谢庆生无奈,只能带兵会去,其余三人无论怎么阻拦都拦不住谢庆生。
  别的事情他们不敢说,但是他们敢说再怎么搞下去,他们真的要被各个击破了。
  三方面十分紧张,也不敢吵了,纷纷把自己的底线摆出来,一通妥协之后,终于答应让陆(禾兆)做盟主,全面指挥他们三支军队。
  但是在大家的老巢受到威胁的时候,陆(禾兆)必须要统一为他们提供粮秣,且军事行动的时候大家各自的军队必须各自占三分之一的数额,指挥层也必须由三支军队的首脑参与进去,但凡遇到大事,大家必须要统一商量。
  三方面都不满意,但是这也是三方面都能接受这样的局面。
  然后,三方面开始商量接下来是先打成都还是先抵抗明军。
  就又吵起来了。
  有说攘外必先安内的,有说击退了明军什么都能得到的,反正争吵不休,而在他们还没有吵出一个结果的时候,谢庆生被打到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了。
  潼川府完了。
  这下三方面势力彻底傻眼了,直到此时此刻,他们才恍然意识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明军是不是有点太强了?而且明军是不是已经快要打到成都了?
  三方面势力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陆(禾兆)问了一句——谁愿意去守怀安军?
  当然没人愿意去。
  甚至于接下来该怎么打都没有人能够说出来了。
  之后的事情毫不意外。
  三方面势力对于凶悍的明军已经没有了任何在成都城打赢一场仗的信心,而且杜刃和刘壮刘实兄弟的老巢大概率是回不去了,所以他们很快达成了新的协议。
  杜刃率军进驻隆州,刘壮刘实兄弟率军进驻眉州,陆(禾兆)躲在更南边的嘉定府。
  杜刃和刘氏兄弟通过答应听从陆(禾兆)的命令、帮助陆(禾兆)顶在北边防御明军作为代价,换取了驻军隆州、眉州的资格。
  然后他们立刻派人回去把军中高层的家人们快速接过来避难。
  至于其他小人物……
  死就死吧,他们也不在乎。
  陆(禾兆)也很愿意答应这个要求,因为他觉得这样一来,就算被打败,也有人能在前面帮自己顶着,见势不妙,自己多少还有逃跑的机会。
  明军的势头有点太凶狠了,以至于他们这边还在争权夺利呢,刚反应过来,就得知明军已经打到面前了。
  这还搞什么?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
  一群本地地主豪强拥护起来的军阀能有什么格局呢?
  他们的格局甚至不如死守成都的马永康和吴挺。
  马永康和吴挺好歹是提前做了布局,投降了明国,在知晓未来的前提下利用坚韧的城防,尽最大的努力在十多万军队山呼海啸般的攻势下撑了两个月左右,终于坚持到了明军来援。
  而这帮军阀满脑子都是做大王夺鸟位,除了陆(禾兆)稍微注意了些成都方面的消息,其他的都等于是睁眼瞎,只看着眼前,从不看四周和未来。
  十二月中下旬,随着围城军队的相继撤退,被切断内外联络的成都城内实际上已经有了关于明军抵达蜀中的推断,而随着围城军队的全部撤退,这种推断最终被证实。
  只是他们依旧不敢贸然出城,还是担心会有问题。
  一直到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军先锋骑兵冲到成都城外挥舞着明军战旗向城内高声呼喊着明军胜利的口号的时候,马永康和吴挺等人站在城头上,终于忍不住的热泪盈眶了。
  终于来了,终于来了。
  大明爸爸,我……我等你等的好苦啊!
  封闭两个多月的成都城门再次打开,一度岌岌可危的成都城终于得到了保全。
  明军先锋大将、齐鲁兵团直属骑兵队正将陈启先率领明军先锋军进入城内,会见了热泪盈眶的马永康、吴挺等人,与他们正式见面。
  十二月二十九日,明军南下大军主将苏海生抵达成都,进入已经被明军接管城防的成都城,会见了马永康、吴挺等人,并且正式接受了他们的投降。
  明军入川战役,至此可以算是成功了。
  虽然还有一些小鱼小虾没有解决掉,但是既然明军已经抵达了蜀中平原,他们就断然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这一战,赢了。


第1283章 这问题有点直接啊
  苏海生抵达成都成的时候,陈启先已经先一步对成都城做了一些安排。
  比如将全体原本的宋军送到成都城外面,搭建营垒容纳他们,并且让他们交出全部的武器装备,成为正式的降卒,并且派兵监管他们。
  又比如将军官和士兵分开监管,军官居住在一边,士兵居住在另外一边,双方各自不接触。
  原先被马永康等人发动兵变捉拿的全体成都朝廷的本土派文武官员都安置在成都城东南角落的大院子里面,男主人和其余家眷分开来居住,彼此不得互相见面。
  马永康等人也被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