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康觉得自己的血压真的要突破防线了。
“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轻易动大将的兵权啊!临阵换帅本就是兵家大忌,更何况还是一口气四个!陛下,此四人虽然有些骄纵,可他们应该也不是会违背朝廷命令的那种将领啊。
吴相公虽然去世了,但是吴相公的儿子,吴挺,不是还在吗?吴挺已经三十岁了,和这些将领多有交情,就算有什么事情,让他出面,也好过直接夺了大将的兵权啊!”
第1264章 大家互不侵犯
赵不息细细一想,感觉马永康说的还真的有点道理。
但是他还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既定方针。
“大敌近在眼前,我必须要掌握全部的兵权,而且现在四大将里面有三个推脱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有异心!我怎么能忍受?”
马永康顿感大事不妙。
“陛下,您……”
“我要斥责剩下三将,让他们立刻回来,否则,就当作叛乱处理!”
马永康眼前一黑,极力阻止赵不息这样乱来,可是还是没用,赵不息坚持要这样做,不停任何人的劝告,连吴璘的儿子吴挺前来劝告都不管用。
马永康无奈之下默默将自己的家人送到成都乡下的大山里让他们躲起来,告诉他们川蜀局势平定之前千万不要随便离开安全的地方,接下来,川蜀会有大乱的。
虽然齐修伟回来吊唁吴璘了,但是赵不息因为恼火,还是把他革职看管起来了。
然后赵不息挑选了自己的堂侄赵信前往接管齐修伟所部的军队,然后立刻把那里的叛军解决掉,再把军队带回来。
然后他下令斥责其余三将,命令他们立刻返回成都述职,如果不回来,那就立刻停止军饷和粮草的供给,并且把他们当作叛逆处理,他们留在成都的家人也会面临危险。
三人派回来吊唁的使者也被赵不息判刑关押起来,不让他们返回。
这个命令传达出去之后,引发了陆(禾兆)、杜刃和谢庆生的极大不安与恐慌,然后就是强烈的愤慨。
他们为了成都朝廷拼死拼活的,一点反意也没有,不过是因为担心所以本人没有回去,结果居然成了叛逆?
回去是什么下场?
齐修伟已经生动的演示给他们看了。
至于家人?
不回去可能朝廷还会投鼠忌器,回去了,就是案板上的鱼肉!
所以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陆(禾兆)、杜刃和谢庆生再次拒绝了返回,并且上表给成都朝廷,表达自己并没有任何背叛朝廷的想法,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皇帝突然间如此不信任他们并且要认为他们是叛逆。
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这个局面。
至于停止供给军饷和粮草的威胁……
陆(禾兆)并不担心,因为他有一大群地主跟随,只要稍微动动手指,就会有人给他送来粮草和军饷。
此时此刻,陆(禾兆)十分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准备。
而杜刃和谢庆生就没有这样的准备,所以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愤怒,然而有军队有武器装备在手,粮饷?很难得到吗?
于是赵不息成功把三名将领逼得和他离心离德。
此时此刻的川蜀内有顽贼兴风作浪,外有明军步步紧逼,交子崩溃,社会经济遭受重创,人心浮动,军心不稳,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赵不息和成都朝廷成功的把原本安稳的川蜀之地变成了一副人间地狱的模样。
从农民到地主,从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到金融从业者与大商人,乃至于官僚阶层,就没有一个阶层是安稳的,就没有一个阶层没有遭到赵不息和他的朝廷的坑害。
赵不息和他的朝廷成功脱离了所有人的支持,成功成为了不代表任何人利益的朝廷,整个川蜀稳定了一百多年的体制在赵不息的操作下,仅仅一年多,就四分五裂濒临崩溃,川蜀社会面临着全方位的重组。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赵不息依然不认为自己正在遭遇灭顶之灾,他依然觉得一切正在往好的方向转变。
得知三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之后,他非常生气,一怒之下下令把三将的家人全都抓起来,扔进牢狱里,以此威胁三将,再敢有什么异动,他就会杀人。
吴挺大惊失色,连忙劝阻,并且用性命担保三将并无逆反之心,赵不息却不理睬他,只是下令让吴挺担任成都驻防军队的将领,统领这支军队,随时做好准备。
吴挺就十分不理解赵不息这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是怎么来的。
他不知道三大将已经快要给他逼得造反了吗?
其实这个时候赵不息已经慌了。
他强撑着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只是在做伪装,不让人看出来他的慌乱,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了蠢事,好像把本来没有反心的三人逼到了墙角里,但是他已经骑虎难下了。
这个时候要是改变做法向三大将服软,他的面子他的声望就完蛋了,他作为皇帝的生涯大概就要结束了。
显然,他现在还是认为自己有声望。
他却不知道三大将已经互相写信串联起来,打算互相协作,以对抗成都朝廷对他们造成的威胁。
在这个过程中,陆(禾兆)把自己控制隆州眉州和嘉定府的办法告诉了谢庆生与杜刃,让这两人惊讶于陆(禾兆)的所作所为,暗地里吐槽赵不息可能唯一没有冤枉的就是陆(禾兆)。
但是事已至此,他们也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只能选择向陆(禾兆)学习,打造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地从朝廷军队转变为军阀,完成自己的军阀化,以获得生存的基础。
另外,三大将开始尝试获得与周边起义军的联系,向他们讲明互不侵犯的意愿。
过去的一切就当做没发生过好了,之后咱们互不侵犯,你们要打击朝廷,我们不管,只要你们不来侵犯我们的领地,你们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成都,随你们怎么搞。
甚至借道也不是不可以。
朝廷不信任我们,要搞我们,那我们也不能傻愣愣等着朝廷过来搞我们,我们互不侵犯,携手共进,怎么样?
这个提议倒是让起义军领袖们十分心动。
三大将和成都朝廷闹得快要分手的时候,起义军这边其实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经过成都朝廷一系列的打击和分化,最初的一大堆起义军到现在还存在的还可以和朝廷军队抗衡的也只剩下三支了。
占领富顺监的王顺统领的乞活军。
退守合州的刘壮刘实两兄弟统领的霸蜀军。
退守叙州的自称威武大将军的朱良统领的威武军。
三支军队的处境不能算不好,但也算不上好。
主要是之前被宋军一波流打得有点狠,有点反应不过来,等宋军因为交子崩溃而放缓攻势之后,他们才勉强站稳脚跟。
之后,本以为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内部充满了悲观主义甚至打算分家的时候,居然意外的不断得到一些人的投靠。
这些投靠农民起义军的人们虽然没钱,但是普遍都是有点能耐的。
他们普遍认字,能读写,会算数,还有很多天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储备,有经济方面的知识储备,甚至还有一些具备军事常识。
这些识字人群的成百上千的加入给农民起义军注入了一阵强心剂,他们各种为农民起义军构建根据地,打基础,联系其他小规模起义军之类的,还真是帮了危难之中的三支大规模起义军很大的忙。
因为他们的帮助,三支起义军终于知道了军阵、军号、军旗等等军事常识,知道了要怎么样和正规军作战,要怎么样避开自身不利的因素,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起义军开始有了像模像样的趋势。
与此同时,根据这些人的建议,起义军领袖们开始有了一些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政治想法。
就比如刘壮刘实两兄弟,投靠他们的破产地主士绅们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在他们听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过去他们为什么失败?
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地主豪强的支持。
第1265章 成为下一个朝廷
我们之前岌岌可危濒临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和地主豪强合作?
刘氏兄弟听了这话,顿时陷入了沉思。
这话听上去和他们起义的初衷有点冲突。
但是经过那些破产者的循循善诱,他们发现情况的确如此。
破产者告诉刘氏兄弟,想要成大事,只靠泥腿子是不行的。
一味的和地方上那些地主豪强作对,与他们对抗,只会让起义军陷入空前的孤立。
泥腿子人多势众不假,但是他们一盘散沙,没有资本,也没有文化知识军事知识等等,是一群文盲,除了他们自己,什么都不能给起义军带来,这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在乱世,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死个人就和死一条狗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无论什么时候,最值钱的都是文化和资源。
泥腿子有人命,却没有资源,没有文化,文化和资源都掌握在地主豪强手里。
所以,要想成就大事,怎么只能依靠泥腿子呢?
可以招募泥腿子来送死当炮灰,而真正值得依靠的,还是地主豪强。
朝廷的军队有各种专业人员帮助,专业素养明显超过起义军,知道他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这一步要做什么,下一步有要做什么。
而起义军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打完了这边就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打哪边,到处流窜,和山上的土匪差不多。
土匪有什么前途?
只能被剿灭罢了。
起义军要想发展壮大、要想站稳脚跟、要想对抗朝廷,就要成为下一个朝廷。
只有成为下一个朝廷,起义军才能真正摆脱这尴尬的局面,走向成功。
修改政策,积极向地主豪强阶层靠拢,维护他们的利益,获得他们的帮助,吸引他们的投靠,如此,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一旦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得到了他们的文化知识与资源的加持,就等于对成都朝廷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成都朝廷的文化和资源减少了,起义军的文化和资源增加了,那么,就能彻底动摇成都朝廷的根基,撼动成都朝廷,让他们走向衰败。
刘壮和刘实两兄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战略层面的计策,听到之后感觉十分惊讶。
他们之前不曾考虑过,也不知道这种计策是否可行。
而投靠他们的破产者们会为他们进行简单通俗易懂的解释,帮助他们理解。
当前,随着米骚动和交子阴谋的出现,成都朝廷已经彻底得罪了川蜀的地主豪强阶层,川蜀的地主豪强们都有大批人因为成都朝廷而破产,对他们充满了刻骨仇恨。
所以,只要起义军稍微转变一下政策,接纳地主豪强,完成自身属性的转变,维护他们的利益,那么,就能立地成佛,白日飞升!
成都朝廷太烂了,大家都不想支持成都朝廷了,只要起义军转变政策,保障地主豪强们的利益,那么大家齐心协力,未尝不能把刘壮刘实两兄弟送入成都坐上鸟位。
所以,只要改变政策,接纳地主豪强们的投效,就能走上全新的道路,前途一片光明!
还等什么?
快点投入我们的怀抱修改政策啊!
刘壮刘实两兄弟对于这些建议,在一开始还是有些犹豫的。
他们可不是什么好出身。
吃够了地主豪强们的苦,为此家破人亡,他们自己对地主豪强也有着非常强的怨恨,之前的起义过程中他们带领破产农民们展开了非常激烈的复仇行动,杀了很多地主豪强。
打土豪分田地是他们起义的口号,也是起义军继续战斗下去的理由。
可现在却要接纳地主豪强们的投靠、停止打土豪分田地的战斗纲领?
这……这不就等于背离了他们的初衷吗?
如此一来,起义军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呢?
两兄弟思来想去觉得不安,觉得对不起那么多已经死掉的老兄弟们,心里还是有些疙瘩,认为地主豪强是真的可恶,他们从情感上很难接受和这群家伙一起合作。
而对于两兄弟的犹豫,投靠他们的人们也有很多方法。
他们已经破产,没钱了,不错。
但是他们还有广阔的见识、聪明的脑袋和漂亮的女儿。
他们是知晓人性的男讲师,三句话,就能让年轻的农民起义者迷失自我,走向堕落。
第一句——只靠泥腿子不能成事。
第二句——为了成为下一个朝廷而战。
第三句——我把女儿送给你。
于是他们把漂亮的、读过书的、气质非凡的、富养起来的女儿送给两兄弟做妻子和妾室。
这一手,起到了奇效,甚至可以说是一锤定音的效果。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刘壮刘实两兄弟若非风云突变起义兵反抗朝廷,终其一生都不可能碰到这种等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