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7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革命军竭尽全力向前迈进的同时,成都朝廷和成都平原上的农民起义军之间的冲突也越发的激烈,成都朝廷和内部离心势力之间的冲突也越发的激烈。
  赵不息通过交子热刮取了大量钱财为己用,充实了成都朝廷的国库,有充分的钱可以赏赐给军队,让军队给他卖命。
  军队在交子崩溃的大环境之下没有别的谋生手段,而成都朝廷可以稳定提供给他们足够的钱币,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着成都朝廷这个看上去很铁的铁饭碗,混口饭吃,顺便杀人。
  有钱财的激励,别无选择的朝廷军队便爆发出了极为强大的力量。
  各地起义军面对军事素质明显高出一截的宋军正规军非常吃亏,野战单挑基本没赢过,死了一地,最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决定放弃野战争锋,专打防御战。
  据城而守,据险而守,反正川蜀别的不多,险地特别多,城池规模也不错。
  我就据险而守,我就不出战,你能拿我怎样?
  宋军还真没办法拿他们怎么样。
  但是还真别说,宋军士兵经过多年成长,那也不是完全听命令的单纯的工具人。
  经过了交子热事件,宋军也对成都朝廷产生了相当的不信任感,觉得成都朝廷信不过,不能全按照他们说的来弄,大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
  何谓自己的想法?
  当下这个经济环境,谁敢保证成都朝廷一定会一直给他们足够的钱财养家糊口?
  必须要增加储蓄的习惯,大量储蓄铁钱以备不时之需,然后,想让成都朝廷一直养着他们给他们一只铁饭碗捧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战争。
  战争时期,朝廷指着他们打胜仗,不敢随意克扣军饷,不敢不给实实在在的赏钱,否则朝廷就要完蛋。
  而一旦没了战争,天下太平了,朝廷甚至会出手裁军。
  那大家不久都没有饭碗了吗?
  所以对军队来说,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养寇自重。
  各路宋军本来都是打着尽快完结战争的想法,但是交子热之后,各路宋军从高层到基层普遍产生了为自己谋利的想法,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养寇自重的想法。
  于是宋军和起义军的战线从七月份之后就基本上维持在了嘉定府、资州、遂宁府、阆州一线,和当地起义军反复“拉锯”,多有“斩获”,但就是基本上没有再向前推进过。
  一直到八月份都是如此。
  战线稳定,多有斩获、小胜,就是战线不往前推进。
  时间短点还好说,时间一长,成都朝廷、尤其是枢密使吴璘都察觉出了一些门道。
  这些家伙不是想养寇自重吧?
  吴璘察觉的比较早。
  他到底是从底层成长起来的将军,对军队里的一些小九九比谁都要清楚,而且外派的将军基本上都是他的部下,他太熟悉这些家伙的行事作风了。
  他经过缜密的观察,意识到军队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符合朝廷的利益,作为朝廷的代表,吴璘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
  于是还没等赵不息责问,他就先派人措辞激烈的批评了四路军队的主将们,让他们收起心里面的小九九,老老实实打仗办事,否则不用皇帝下命令,他就能手撕了养寇自重的混蛋!
  敢养寇自重?
  敢有异心?
  你们问过我了没有?
  我还没死!
  作为吴玠、岳飞死后的南宋第一名将,也是目前整个江南地区硕果仅存的唯一名将,吴璘的威望是不可动摇的。
  尤其在他一手缔造的蜀宋政权的军队体系之中,他一句话,比什么都好用。
  他在宋军当中的威望就相当于苏咏霖在明军当中的威望。
  他一声令下,四路军队的主将不敢怠慢,收起心里的小九九,郁闷的指挥军队对起义军展开猛攻。
  再怎么郁闷无奈,他们也不敢违抗吴璘的命令。
  于是数日之间,宋军战线大大向前推进。
  南路陆(禾兆)所部军队一鼓作气突进到了嘉定府犍为县附近,把嘉定府起义军直接往蛮荒之地驱赶,打得他们毫无还手之力,损失惨重,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
  北路阆州方向上,吴璘旧部齐修伟所率领的军队原先一直停在新井县附近,吴璘斥责过之后,齐修伟所部一口气突进到了阆中县附近,大有包围阆中县全歼阆州起义军的架势。
  遂宁府方向,吴璘旧部谢庆生所率领的军队终于攻克了遂宁县,将遂宁府起义军基本上全部歼灭,战线一下子推到了合州一带。
  资州方向,吴璘旧部杜刃所率领的军队在资阳、龙水两地击破了王顺统领的乞活军,把乞活军压制到了盘石县一带,王顺不得已放弃了盘石县,向富顺监方向转移。
  宋军四路军队全都取得了胜利,眼看着就要把各地起义军赶尽杀绝了。
  但是就在这个档口,八月十五中秋节刚过,吴璘生病了。
  八月十五那天,赵不息宴请吴璘,留他到很晚才派人把他送回家休息,结果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吴璘第二天就感冒了,身子不爽。


第1261章 吴璘病逝
  若是放在往常,这种小病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休息一下,吃点药,也就过去了。
  尤其以吴璘的身份地位,他能享受到的医疗水准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什么药材都能给他用上,他绝对是有安全保障的。
  但是军情紧急,吴璘责任心也强,所以只是让家人去药房抓了几副药回来,稍微吃了些药,就继续投入了工作当中。
  他虽然身体素来强健,到底也已经六十七岁了,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能抗。
  年轻的时候爬冰卧雪、大冬天穿着单衣和金军肉搏厮杀等等的事情,吴璘没少干过,可是他已经六十七岁了,六十七岁的他面对病魔的侵袭,明显力不从心了。
  于是他的病情毫无疑问的加重了。
  感冒之后第三天,他开始咳嗽,第四天,开始大量咳痰,第五天,开始觉得咳嗽的时候胸口处疼痛不舒服。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在家人和部下的强烈建议下找来大夫诊治,被大夫灌了不少药下去,但是病情不见好转。
  大夫要求吴璘多休息,不要总是工作,要放下工作静心养病,结果被吴璘痛斥。
  “军国大事就在眼前,我怎能静心养病?速速治好我的病,不要耽误了国事!若是耽误了国事,我一定狠狠治你的罪!”
  吴璘如此训斥大夫。
  大夫唯唯诺诺,不敢违背,使劲浑身解数,细心熬药给吴璘服用,却始终不能控制吴璘的病情。
  第六天开始,吴璘咳嗽吐痰里会发现痰里面有血丝,且随着时间推移,到第九天的时候,咳痰都变成了血痰。
  家人惊慌不已,赵不息也惊慌不已,马上叫御医前来为吴璘治病,还在整个成都遍寻名医为吴璘治病。
  赵不息在这件事情上绝对尽心尽力绝不含糊。
  开玩笑,吴璘可是定海神针擎天柱一样的存在,吴璘要是没了,他的朝廷和他的皇帝宝座就真的危险了。
  他听御医说治病的药引子需要用到人血,就立刻命令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当朝太子割腕取血给吴璘熬药。
  他听说吴璘的病需要名贵的药材,比如他之前得到的那个珍贵的何首乌,本来打算留着给自己补身体,但是既然吴璘要用,那他就拿出来给吴璘用。
  他又听说成都城内有一个对治咳嗽很有办法的名医,赵不息立刻让人去找。
  结果这个名医在交子热当中赔光了一辈子的积蓄和一家药铺,妻离子散,于数日前上吊自杀了。
  赵不息十分无语。
  但是好在成都是朝廷的中心,医生也是川蜀之地里最多的,不缺医生。
  被朝廷叫去给吴璘看病的医生越来越多,吴璘喝的药也越来越多,药材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但是病情也越来越重。
  生病的第十三天,吴璘在一阵阵剧烈咳嗽之中出现了咳嗽之后短时间内无法呼吸的症状,嘴唇乌紫,整个人倒在床上翻来覆去极为痛苦,眼看着不行了,关键时刻却又恢复了呼吸的能力。
  赵不息给吓得坐立不安,他的家人也被吓得要死要活。
  赵不息干脆下了死命令,这些医生要是治不好吴璘的病,全都处死,他直接调来了一支宫廷禁卫把吴璘的府邸围住,进出都要他亲自允许,医生们只准进不准出。
  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成都的医生们不管是专精什么科目的,只要还没被找到,连夜润外地,躲着不敢回来。
  医生们不想死,竭尽全力给吴璘医治,但是吴璘的病情还是一天比一天沉重,一天内数次出现猛烈咳嗽之后无法呼吸的症状。
  他自己估计也料到了自己大限将至,趁着还有精神,他摒退家人,单独和赵不息谈了谈。
  “老臣自知命不久矣,一生没有立下大的功劳,不能为大宋收复故地、洗刷耻辱,腆居高位而没有建树,心中常常有强烈的不安,为此夙兴夜寐,不敢求功劳,只敢建苦劳,如今病入膏肓,已然来不及为陛下建功立业、荡平群贼,现朝廷外有强敌,内有顽贼,实在是危急存亡之秋……”
  说着,吴璘就咳嗽起来。
  赵不息生怕吴璘就那么咳过去了,赶快给他顺气。
  好在这一次吴璘还能喘的过气。
  “相公是国之柱石,我离不开相公啊!”
  那这绝对是实话,大实话,赵不息绝对没有说谎。
  他是真的离不开吴璘。
  然而吴璘却要离开他了。
  深深叹了口气,吴璘虚弱的抬起头,看着把自己抱住的赵不息,知道赵不息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他不兜圈子了。
  “老臣自知大限将至,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帮助陛下,唯有一子吴挺,常常跟随老臣征战,在那些骄兵悍将面前尚能说的几句话,还有兄长之子吴拱,虽然没有大的功劳,但是在那些骄兵悍将面前也有几分面子。
  老臣留下遗嘱,要他们尽忠陛下,他们不敢不遵从,愿陛下妥善任用吴拱、吴挺,则军队或许可以稳住,另外,军中四大将都是勇猛善战的,但是其中陆(禾兆)狡猾、齐修伟莽撞、谢庆生心思多、杜刃人云亦云,需有人驾驭他们才可以。”
  赵不息一一记下。
  陆(禾兆)狡猾,所以要多多斥责,让他收起自己的狡猾,好好听命令。
  齐修伟莽撞,不可大用,找个机会拿掉兵权,做个冲锋陷阵的斗将就可以了。
  谢庆生心思多,就是容易生二心,要警惕,或许也应该拿掉兵权,不能让这样的人继续呆在军队里。
  杜刃人云亦云,没什么主见,或许可以驾驭,但要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的狗。
  唉……
  军队最重要的是忠诚,可是现在这些人里真的都是些豺狼虎豹,没几个好用的。
  “听懂”了吴璘的交代之后,赵不息心中感慨,十分哀伤。
  “相公为我,为朝廷实在是付出太多了……”
  “为陛下,为朝廷,为大宋,臣不惜一切。”
  吴璘言辞恳切,眼神真挚,一直到死,心里都在担忧着他死后的川蜀局势,但是大宋真的就挺不住了,还想亲自带兵出击,为大宋延续国祚,以全自己的千古名声。
  洪武七年九月初三,吴璘病死于成都,享年六十七岁。
  三十多个医生合力都没能治好吴璘,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和对大臣的重视,赵不息不顾吴璘家人的劝阻,把这三十多个医生全给杀了,给吴璘殉葬。
  然后他下令太子给吴璘披麻戴孝,自己亲自抚棺痛哭,给吴璘追赠太师,追封信王,亲自为他拟定谥号【武顺】,接着赏赐吴璘的家人铁钱铜钱金银珠玉无数,给他的前四个儿子提高官爵。
  说巧不巧,吴璘的丧礼刚刚举办起来,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未能送到的明军进攻川东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成都,算是姗姗来迟。
  这一家伙给赵不息还没有来不及调整情绪的满朝文武一记重击。
  明军开打了?


第1262章 就不知道大宋的太祖皇帝究竟在谁的心里活着
  自从川蜀内乱发起之后,成都朝廷的文官武将们一直都在担心明军会不会趁机干涉他们。
  他们一面往北打探消息,一面往东打探消息。
  川北军区有吴璘留下的两万精锐,还有吴玠的儿子吴拱在那边镇守,加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所以大臣们还不是很担心,觉得就算明军从川北发起进攻,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他们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对汉中地区发起增援。
  但是川东那一块的防线是吴璘上任枢密使之后才安置的,兵马也好,主官能力也好,都不能和川北相提并论。
  且川东地区还有水道可以加以利用,真要打起来,对进攻方来说未必很艰难,所以成都朝廷对川东战区的投入并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