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赵不息冷哼一声。
“话虽如此,既然你能解决之前的问题,为什么眼下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呢?户部尚书就是为国际解决问题而存在的,若是不能解决问题,我要你何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臣已尽最大之努力,实在是没有更多的办法了。”
蒋扶苦着脸说道:“国库里的钱不会平白无故的变出来,还请陛下明察,若仅仅只是激励士气的赏钱也就算了,关键还有很多士兵斩获赏赐,这些赏赐数额都比较大,且立下斩获功劳的士兵很多,国库是真的拿不出这笔钱了。”
赵不息心里一阵烦闷。
缺钱,缺钱,缺钱,什么时候都在缺钱,自打自己做了皇帝之后,就没有一刻是不缺钱的。
他顿时感觉皇帝说是富有四海,说是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皇帝哪有什么四海?
这里也缺钱,那里也缺钱,搞得都能和叫花子诉苦。
作为曾经的财政工作者,赵不息当然知道搞钱不容易,也知道官员贪腐,所以才借着马永康的主动逼迫一批高官辞让俸禄,以此作为缓和财政的手段。
但是要花钱的地方还是太多了。
思来想去,赵不息觉得军队必须要赏,国库也是真的没钱,既然如此,那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
他让其他所有官员都回去,只留下了蒋扶一人。
“既然国库没有钱了,那么,就开印交子,先用交子应付军队,应付过这一阵子之后再说别的问题吧。”
第1239章 最少也要五十万贯才够吧
开印交子?
听到赵不息这样说,蒋扶愣住了。
诚然,开印交子确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开印交子就能得到大量交子,交子只不过是一张纸,朝廷缺什么也不会缺印钞的纸。
印交子之后就能得到大量代表钱币的交子,发出去,就能缓解危机。
然而这是一时的,甚至可以说是饮鸩止渴。
问题不在于交子本身,而在于交子对应着同等数量的铁钱。
经济若要平稳运行,有多少铁钱就只能发行多少交子,或者稍微超发一些些也不是太大的问题,适当的通货膨胀并不会导致经济局面的崩盘,还会给人一种经济繁荣的感觉。
可是如果朝廷本身财政困难、没有那么多的铁钱却还要印刷更多的交子,以至于这些交子不能兑换交子面值那么多的铁钱,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兑换不了铁钱的交子只是一张废纸,一张废纸是没有意义的,超发交子太过只会造成交子崩溃、朝廷信誉崩溃,民间拒绝接受交子,只认同实实在在的铁钱。
那么交子就废了。
过去的历史中,因为朝廷的乱操作,交子包括会子在内的纸币都贬值、崩溃过好多次,以至于民间对于纸币的看法从来就不是太好,觉得纸币拿在手里不稳当,只有实实在在的货币才是最稳当的。
但是如果只是少数的话……
或许可以。
所以蒋扶稍微愣了一下之后便觉得自己知道了赵不息的想法,便点了点头。
“如果只是几万贯钱,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朝廷只要稍微收着点,缓缓控制这批交子,不要一口气全部用掉的话,还是可以维持局面的,到那个时候……”
“几万贯怎么够?最少也要五十万贯吧?”
赵不息打断了蒋扶的话,立刻开口道:“数量少了怎么够?几万贯有什么用?没有五十万贯,朝廷能有足够的钱来渡过难关吗?”
“啊?”
蒋扶愣住了。
五十万贯?
是我听错了还是赵不息说错了?
他不知道过去每年川蜀铸造铁钱不过十万贯左右吗?
五十万贯?
蒋扶试探着开口道:“陛下,从前每年川蜀之地所铸造之铁钱不过十万贯上下,交子也是配套印制发行,五十万贯钱的交子?这……陛下说的是五万贯吗?”
“五十万贯!我说了!五十万!你没听错!”
赵不息皱眉道:“五万贯只够应付军队一次,多来几次呢?朝廷不还是没钱?就当下这个局势,朝廷唯一的依靠只剩下了军队,要是军队为此感到不满,我们还怎么办?
我倒是感觉连五十万贯交子都不够,说不准之后还要多印几十万贯才够用,照现在这种官员贪污严重的状态,也不知道放下去十万贯,能有几万贯落到实处。”
蒋扶被惊呆了。
每年只铸造十万贯左右铁钱流入市场的川蜀之地,忽然要挤进去五十万贯左右的交子……
这……
交子要废掉的吧?
大家都不是傻子,刚开始这些交子或许还有用,但是时间稍微拉长一些,让市场反应一下,市场会很敏锐的发现交子超发而铁钱数量没有增长,如此一来,交子的价值就会下降。
再等一阵子,交子就崩了,对交子素来不怎么信赖的人们会立刻用交子去兑换铁钱在手,直接抛弃交子,这种恐慌行动将进一步将交子的价值击穿。
交子成了废纸,市场上人人都在收集钱币,人人自危,不接受钱币之外的任何交易方式。
届时,整个川蜀的经济都要爆发危机,直接进入通货紧缩状态。
一边是军事危机,一边是经济危机,那么政治危机的爆发也就是时间问题罢了,作为搞经济工作出身的官员,蒋扶不认为赵不息对此毫无预见。
“陛下,开印交子赏赐士兵并非不可以,五万贯也就算了,可要是五十万贯的话,这样做的后果……陛下想必十分清楚,这是仅此一次的手段,而且一旦使用,万一遭受反噬,朝廷会非常被动,后续将毫无还手之力。”
赵不息阴沉着脸,沉思了一会儿,缓缓点头。
“我当然知道,所以打算用这最后一次的机会,赌一把,来个大的,只要赌赢了,咱们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大的?”
蒋扶愣住了,开口道:“陛下的意思难道是……”
一阵疑惑之后,蒋扶忽然张大嘴巴,倒吸一口冷气。
蒋扶明白赵不息这打的是什么算盘了。
交子作为纸币最早是北宋时期川蜀十三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的私人通行票据,仅仅只是为了他们这个系统之中的商业贸易而诞生,只是后来交子的优势太过于明显,愿意接纳的人越来越多了。
北宋政府一看纸币很有搞头,于是就立法把交子收归官方发行,交子也就完成了从私交子到官交子的转变历程。
不过交子的发行权虽然被官方收取了,但是兑换业务并没有完全归属于官方,虽然两宋官方都设置过一些官办机构来经营储蓄、纸币兑换业务,不过只靠官府设置的那些机构显然不足以满足民间所需。
所以在地方上一些很有名望和信誉的人也会开办解库、兑便铺之类的私人金融机构。
解库和兑便铺子带有一些私人银行的性质,算得上是早期银行,从事的也是吸收储蓄、放贷出去之类的金融业务,用以满足民间所需。
蒋扶自己就是这些民间储蓄机构的受益者之一。
蒋扶早早丧父,家里全靠母亲支撑,母亲又苦又累也赚不到足够的钱,眼看着没钱供他读书了,蒋扶要放弃读书外出谋生了。
当时他的母亲向宗族求助,蒋扶的一个经营商业颇有家资的远房叔父欣赏蒋扶的才能,于是在蒋扶家乡的一间解库中存了一笔钱作为资助蒋扶读书的费用。
后来,蒋扶的母亲每个月从解库中支取一笔钱出来作为蒋扶读书的费用,蒋扶家里的日子顿时宽裕了许多,母亲也不用那么辛苦劳累。
靠着这笔资助,蒋扶考取了功名,做了官,之后还给那位资助他读书的远方叔父丰厚的回报。
所以这些民间金融机构还是很有一些意义的,平日里也能用利息吸引不少储户进行储蓄,能够办成不少事情。
在蒋扶看来,赵不息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将金融风险转嫁给民间解库、兑便铺子,朝廷则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获取数量庞大的钱币,重新充实国库。
印交子的权力在朝廷手中,朝廷只要开印交子,然后把交子扔出去,利用民间兑换业务的繁盛和官方兑换业务的繁琐,以此作为优势,将交子兑换钱币业务大幅度挤压到民间,掏空民间钱币储蓄,为朝廷转移风险。
操作的好,朝廷一时间可以解决用钱的问题。
但是对于民间……
那可就是灭顶之灾了。
第1240章 川蜀穷鬼已经山穷水尽了
同为经济工作者,蒋扶觉得赵不息不会不明白他所要做的事情会造成什么后果。
可是赵不息还是决定这样做了。
所以作为户部尚书,蒋扶觉得有些话他必须要说出来。
“陛下,如此固然可以渡过难关,但是民间解库和兑便铺等恐怕会出一些问题,交子也很有可能大规模贬值,届时……这交子可能还不如废纸,而且民间解库、兑便铺子损失过于惨重的话,可能真的……”
要出事的。
会出大事的。
蒋扶说的绝对是真话。
而面对蒋扶说的真话,赵不息却一脸不快。
“我当然知道会出什么问题,可现在是考虑这些的时候吗?解库和兑便铺子出了问题,那是民间的问题,国库空了,朝廷就没了,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国库!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赵不息说着说着,忽然想到了什么,思虑片刻,咬了咬牙,下了一个非常狠的决心。
蒋扶不解。
“一不做二不休?陛下何意?”
赵不息看了蒋扶一会儿,低声道:“加印的交子可以多一些,然后尽快派一些人佯装平民,持这部分交子前往民间各地解库和兑便铺少量多次的兑换钱币,亦或者用各种理由借款,所得钱币全部送入国库储存起来。”
蒋扶听后愣了一会儿,随后大惊失色。
赵不息不会打算自己主动引爆民间埋下的雷吧?
这一手弃车保帅未免太狠了一点吧?
不仅要赚有钱人的钱,还要亲手把有钱人送入地狱?
“陛下,这……”
“保国库还是保解库,保朝廷还是保民间,这种问题,不需要我告诉你该怎么选择吧?蒋部堂,有朝廷,才有一切,没有朝廷,万事皆休!”
赵不息面色不善的看着蒋扶,对他进行了最为严厉的警告和威胁。
蒋扶咽了口唾沫,一颗心脏砰砰作响。
别人不知道,他们这些搞经济工作的人难道还不清楚吗?
这些解库和兑便铺子背后都是些什么人在做靠山,他们不知道吗?
这年头随随便便一个毫无背景的人就能搞金融?
赵不息这样搞,显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显然在成都朝廷和官僚们的连番操作之下,川蜀穷鬼已经山穷水尽了,没有油水可榨了。
他们现在就是一群骷髅外面罩着一张人皮,强行撑起一个人样子,连骨髓都没有了,敲骨吸髓都办不到,敲一下立马碎成一地的粉末,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赵不息别无选择,为了自己的生存,要开始对有钱人下手了。
可是……
有钱人才是大宋的根基啊,对自己的根基出手,和自己用刀砍自己的脚有什么不同?
这些解库、兑便铺子背后到底是哪些人在做东家,和朝廷官员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可都不好说啊!
他感觉以那些人的智商,不会那么简单就被骗过去。
一开始可能还好,时间稍微长一点,外头那些解库和兑便铺子的掌柜们一定能发现端倪,发现有人正在收集民间钱币。
虽然这个时间还是需要一些的,而在这段时间内,只要操作得当,朝廷可以从民间获取大量的钱币存于国库,国库的用钱荒或许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但是这样一来,民间的整个商业环境估计距离彻底崩坏也就不远了。
之前明国和临安伪朝的经济封锁已经重创了川蜀经济,很多解库和兑便铺子因为一些商业性质的投资血本无归而破产,连带着一大批储户也因为这件事情而破产。
只是当时的成都朝廷尚且知道要稳定经济稳定局面,所以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抓了一批无力偿还储户款项的解库、兑便铺子的主人,以此缓和民间舆论。
虽然不可能还钱就是了。
紧随其后的米骚动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反正因为这一波经济封锁而破产的民间人士基本上都参加了米骚动,并且在之后的镇压行动中作为反抗者被杀掉了。
没了闹事的苦主,所以这一波金融危机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去了。
幸存下来的解库和兑便铺子也因为这一波冲击而感到时局不妙,主动关停者不在少数,剩下来还在开办的不是资本雄厚的就是胆子大的。
或者说,是后台硬的。
蒋扶还没当户部尚书的时候就听说有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