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或许可以得到性质较为稳定的火药。
然后看看是加了水的比较好还是加了尿的比较好,亦或是两种都不行。
那就头疼了。
可没有比水和尿更容易获取的低成本液体了。
这边火药风干着,那边回师的工作也在快速进行之中,刘喜为了活命、为了得到赏识,非常卖力的干活儿,仅仅三天就差不多把一条可以使用的航道清理出来了。
于是胜捷军好不容易通过大战缴获的战利品也可以全部拖上船带走,然后回到泰安州,好好的强化一下自己。
七月初九,苏咏霖踏上了回师的道路,胜捷军正式凯旋。
回师的路上,苏咏霖在船上亲自观察了风干之后重新研磨的火药。
他发现加了水和加了尿之后风干研磨的火药都比之前的性质要稳定,放在桶里使劲儿摇晃一阵子也没有用料自行分离的情况。
捏了一小撮放在手心上细细观看,可以发现大小不一的火药小颗粒,这就说明最起码的火药颗粒化已经实现了。
真有点意思。
不过这样还不够。
“火药颗粒不能太大,可以制作小型网兜,把网孔的大小恒定,把研磨出来的火药放在网兜内做筛选,太大的颗粒便可以留存在网兜上做进一步的研磨,直到合格为止。”
“喏!”
林景春立刻安排下去,然后苏咏霖下令用飞火枪试验两种火药点燃之后喷火的情况,各制作五支。
为了做出比对,还拿了另外五支使用传统火药的飞火枪做实验。
一共十五只飞火枪点燃引线之后伸出船体,接着便是盛大的喷火场景。
用水和尿加工之后的火药明显喷发起来更加给劲儿,不仅喷发距离更远,喷发时间也更长。
而原先传统火药的喷发则不那么给力,甚至还有一支哑火了。
而加工火药的十支飞火枪无一哑火。
加了水和加了尿的火药喷发比对起来则差距不是很大,加了尿的似乎喷发起来更强劲一些,但是也没有过于明显的差距。
接着,苏咏霖又让士兵拿加工后的火药做喷发试验,把两桶火药都给用光了,进一步证明了加工之后火药的性能更加稳定。
林景春等人一脸惊喜,感觉这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成就。
最后苏咏霖拍板,选择用尿来作为火药加工的最佳选择。
理由很简单。
水还能喝,正常情况下则没人会喝尿,人体本身就是个天然的产尿机器,只要有水喝,就能不间断的产尿,源源不绝。
所以用尿液来加工火药实在是便宜不过,胜捷军方面最多承担一个运输成本。
虽然说这个解决方案的确是有点重口味了,但是这也没什么不好。
关键是简单、便宜,可以快速形成一个生产规模,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现在没有什么钱的胜捷军十分需要这种低成本的问题解决方案,只有成本足够低,才能在这时候真正派上用场。
这种时候追求什么高大上纯粹是脑袋不好,不论多强大的武器,只要不能量产列装,那么对于军队来说就没有本质上的帮助。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至于工匠们反映的工作环境恶劣,很容易头昏脑涨等问题,也只能请他们开窗通风,轮流换班工作,并且用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格坚持下去了……
和生产成本比起来,工作环境什么的实在是特别微小的问题,不值一提。
打定主意之后,苏咏霖就和林景春等人定下了加工火药的诸多细节问题,做了一番规定。
比如一定要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风干火药而不是在大太阳底下晒干火药。
比如储存火药需要做好防潮湿的工作,一定不要大规模聚集摆放,而要分置多处进行摆放。
还有一些他能想到的细节问题都写在了纸上,让工匠们牢记,并且遵守相关规则。
想了想,苏咏霖还增加了一条规定。
关于火药的任何讯息都不能对外部提起,所有知道的人都要守口如瓶,如果发现讯息泄露,视若违反军法,后果自负。
苏咏霖还专门为此制定了相当严苛的“连坐”法,专门用于与火药相关的工作人员身上。
林景春感到惊讶,但是苏咏霖既然破天荒的展现出了严苛的一面,只能说明他特别在意火药问题。
林景春于是没有反对,选择了支持。
至于接下来火药喷发产生的烟雾比较大的问题,苏咏霖感觉暂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无烟火药诞生以前,这个问题无解,而无烟火药已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了。
只能放下了。
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苏咏霖一边保持着相当规模的情报探查和收集工作,一边回到泰安州开始俘虏消化和军威宣扬工作。
俘虏要消化,军威也要宣扬,他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但是一个战场上的战争结束了,并不代表其他战场上的战争也结束了。
一场大的战争,不是一两场局部战斗就能决定胜负的。
苏咏霖赢了,不代表光复军赢了。
汶水之战结束的同时,金军主力三万余人正在向沂州方向金军,领军者就是术虎思济本人。
术虎思济给夹谷阿速送去军文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出兵了,出动兵马也不是他所说的两万人,而是三万人。
因为出兵前夕徒单京从大名府路千方百计凑出来的支援军队一万人终于抵达了。
术虎思济狂喜,立刻把这一万人编入讨伐军之中,宣布进军。
第120章 赵开山满脸得意
军队人数多,术虎思济当然是高兴的。
但是耶律成辉不高兴。
负责后勤的耶律成辉本来希望术虎思济不要带那么多人出动,不然的话为两万人准备的军需物资就会出现一些缺口,并不好补充。
而且进军沂州方向也没有汶水这样的河流可以帮助他们,所以基本上要靠陆路运输,效率大降,成本陡增。
对于刚刚遭到大乱的山东西路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很多官员都在向他诉苦,所以他希望术虎思济可以理解他一下。
“刚刚遭遇祸乱,各地行政尚且没有完全恢复,眼下就要供给数万大军后勤给养,难度未免太大,还望统军使多多考虑吾等难处,莫要强加。”
耶律成辉这话就说的非常谦卑,姿态也很低。
可是术虎思济并不打算理解他们的难处,而是大怒,指着耶律成辉的鼻子狠狠地斥责他。
“国家大事,岂能因为耗费多寡而做出抉择?国家之事,就应当不惜一切代价!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又如何能担任重要职责?
你们难处大,我的难处就不大?山东乱贼起,遍地烽火,到处都是贼寇,每时每刻都在杀人!是人重要,还是你那点粮食财货重要?”
这话术虎思济说出来是脸不红心不跳,好像不理军务、贪污军费和军用物资用于个人享受的那个人根本不是他。
准确的说,术虎思济这家伙的贪名在整个山东地区都是有名的,大小官员对于他的贪那是相当的了解。
每年朝廷拨给山东的军费到底有多少真正的用在军队身上,山东的军队到底是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眼下山东的局面之所以糜烂到这个地步,要说术虎思济没有责任,那纯粹是童话。
不过这并不妨碍术虎思济这位新晋官僚极为熟练地甩锅。
耶律成辉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加班加点的保障术虎思济的后勤,同时还要为夹谷阿速的后勤费一些心思。
但是比起术虎思济的大手笔,夹谷阿速那真的是相当的省功夫了。
所以耶律成辉就把夹谷阿速那边的事情交给副手,自己专心给术虎思济筹备后勤,以免被他继续恐吓、为难。
一边办事,耶律成辉心里也是老大的不满、怨恨,深恨自己势不如人,不能反制,只能被动遭受此等压迫和羞辱,实在丢脸到了极致。
术虎思济这边本来也没打算自己亲自带兵出动,但是因为外地军队来了,为了方便统一指挥,不会闹出乱子,他才临时决定以统军使的身份亲自带兵出征。
这样就不会有人产生指挥权的矛盾。
山东西路和大名府路,不同地区的建制军队之间出现矛盾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兵隶属的猛安和谋克都不一样,各自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也很好理解。
所以得要一个能说话算数大家都听从的人来统一指挥。
只能术虎思济自己上了。
临出征之前,术虎思济下命令给徒单京,让他尽快整顿更多的军队到东平府集结,然后往济南府方向而去,促成实际上的三路进军,尽快把光复军打垮,把山东恢复原样。
术虎思济统领三万主力军向兖州方向开进,准备经过兖州直扑沂州,在光复军的老巢大开杀戒,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这三万军队里有两万人都是汉人签军,但也有一万人的女真正兵,并且其中四千人都是骑兵,剩下六千则是步军。
也就是时间紧迫,没能收集更多马匹以供军需,但是这四千骑兵各个都是一人双马,比起夹谷阿速那边的一人单马要好多了。
有这样规模的军队,术虎思济就不相信自己无法讨平山东乱贼。
跟他差不多,赵开山现在也觉得自己不可能会失败。
通过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把苏咏霖和孙子义都赶到北边去之后,赵开山通过给苏咏霖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减轻了心中的负罪感,然后就心安理得的开始大规模扩充军队。
他宣布正式改组原先编制略显混乱的光复军,苏咏霖和孙子义那边他不管,他把自己这边稍微整理了一下。
他也知道那些投靠他的地主乡绅武装并不是多么靠谱,所以他主要就是扩编了最早拥有岳家军军号的自己的嫡系军队。
比如把儿子赵玉成统领的背嵬军扩编到了一万人,还配有两千多匹战马。
他精挑细选个子高大身体强壮的士兵进入背嵬军,竭力强化背嵬军的装备和兵力,试图把背嵬军打造成标杆式的光复军最强一军。
其余各军他也没有亏待,都是他的嫡系,能加强都要加强,当然军队素质方面就不是那么在意了,主要是人数。
强拉来参军的和主动投军的人这一段时间都很多,赵开山的嫡系部队膨胀的很快。
因为采纳了苏咏霖不给士兵脸上和身上刺字的建议,光复军没有宋军那种刺字制度,士兵脸上不刺字,所以乱局之中,居然有了主动投军的人存在。
当然,攻城略地之后投降的汉人金兵肯定是全部纳入队伍里,然后拉壮丁的事情也有部分地区在做。
但是不得不说,因为苏咏霖先期的宣传投入,光复军的整体形象在山东本地人眼里还是很正面的。
一阵鸡飞狗跳之后,在苏咏霖和夹谷阿速血战的时候,赵祥的选锋军扩编到一万五千人,赵开河的踏白军扩编到一万两千人,陈乔山的破敌军扩编到一万七千人,李啸的游奕军扩编到一万六千人。
赵开山的嫡系部队人数扩充很快,已经发展到了七万人,正在往十万的数字一路狂奔而去。
这还只是他的嫡系,那些依附于他的地主乡绅武装也是积极扩军备战,一个两个都不断增兵,一举把赵开山控制地区的光复军人数提升到了十万以上。
不说是不是乌合之众,至少人数上是足够的,看起来光复军军容庞大,十分威武,有了问鼎天下的势头,于是很多地主乡绅积极投身光复军阵容,为光复军提供粮饷,换取政治便利。
之前的分裂危机之后一度有些沉寂的光复军军势再度上扬起来,有一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感觉。
所以很多赵开山的亲信都说厉害的还是赵开山自己,就算没了孙子义和苏咏霖又如何?
光复军不还是那么强大吗?
这就可以判断光复军强大与否和苏咏霖、孙子义并没有直接关系,重要的是赵开山自己。
这让赵开山也渐渐兴奋起来,心情变得很好,把之前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个欣欣向荣的局面,并且准备再次主动发起进攻,一举占据山东西路重要地区。
这样,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光复军领帅和起义唯一领袖了。
这样的气势一直维持到苏咏霖的警告送来。
苏咏霖送去了两次警告,一次是得知金军要攻打泰安州的时候送了一次警告,一次是打完夹谷阿速以后送去的警告。
开战之前的那份警告被赵开山视为求援信,得到警告的时候赵开山还有点高兴。
他感觉自己要是能出兵相助,之前那种尴尬也就不复存在了,还能让苏咏霖心悦诚服。
好事啊。
此时正值军队改组集训的时候,他的一些亲信部下都集中在临沂城,于是他把亲信部下们召集过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