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7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么样,你愿意去吗?”
  徐通接过了这份测绘较为详细的川蜀地形图,看了看。
  “我是一个复兴会员,复兴会交给我的任务,就是我的使命,我不会回绝我自己的使命。”
  苏咏霖笑了。
  “真的吗?你现在是江西分部的军务部副主任,以及一支军队的正将,地位很高,本来没有必要孤身犯险,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对你来说某种意义上并不公平。”
  “革命才是最大的公平,我的一切都是革命给我的,所以哪里需要革命,我就到哪里去。”
  徐通咧嘴笑道:“而且我相信我自己,就算现在暂时离职,将来我还能做到更高的职位,带领更多的军队!”
  “好样的。”
  苏咏霖拍了拍徐通的肩膀,笑道:“我会力所能及给你安排支持,但是除此之外,你就要靠自己了,如何发展军队,如何发展根据地,如何在尚且弱小的时候对抗吴璘,全靠你自己。
  我会安排军队时刻威胁川蜀北部和东部,逼迫吴璘投入大量兵力防守,不能全力以赴对付你,你要抓住机会抓紧时间,竭尽一切可能在川蜀之地建立我们的根据地,这对大军南下之后的治理也有很大的意义。”
  “我明白。”
  徐通收起了地形图,站起了身子,向苏咏霖行了一个军礼。
  “属下绝不辜负主席的期待!”
  “务必小心。”
  苏咏霖给他的嘱咐不多,因为苏咏霖觉得徐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战士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战士而言,信任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放手让他操作,他一定会给苏咏霖带来巨大的收获。
  选定人选之后,复兴会组织部以最快的速度给徐通配备了完善的基础队伍。
  组织部给徐通安排了一批精干的政工干部、经济干部和军事干部,不仅如此,还从火器总局里面抽调了几个掌握相关技术的匠人纳入进去,准备让徐通等人入川之后自己找原材料打造火器部队。
  洪武六年四月中旬,苏咏霖在中都组建了复兴会川蜀分部。
  以徐通担任复兴会川蜀分部主任兼军务部负责人,以徐通的老搭档、毅勇军书记官周蔷担任复兴会川蜀分部副主任兼庶务部负责人。
  川蜀分部成立之后,各成员进行了最初的磨合与了解,然后就一起前往开封,并且进一步前往襄樊之地做准备,然后他们将在河南兵团与天网军的帮助下从山区进入川蜀之地。
  天网军会联络川蜀内的组织在另一头接应他们,带他们前往安全的地方,休整之后再进行活动的准备。
  他们需要通过天网军了解一下川蜀地区的内部情况,然后再考虑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发起行动。
  可以明确的是川蜀之地虽然有革命土壤,但是限于地理环境的封闭和道路难行,除了成都府一带,这里的人们似乎对明国革命都没什么了解,也不清楚明国的政治生态。
  所以和当初江南西路的情况一样,需要本地发生一些反抗朝廷的自发行动之后,复兴会组织才能见缝插针介入进去。
  而川蜀之地会发生针对成都朝廷的自发反抗行动吗?
  毫无疑问。
  这是当然的。
  面对明国发起的经济制裁所引发的经济衰退,成都朝廷并没有应对的措施。
  当初这样的情况一样出现在明国,商业金融泡沫破灭之后,明国一样有大量的城镇失业人口。
  但是明国经历了完整的社会革命,朝廷手里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还有资金,足以将城镇失业人口安排回他们的原籍务农。
  庞大规模的国有农业土地成为了这场商业危机软着陆的最大依仗。
  苏咏霖在刺破虚假金融泡沫的同时,着手安排基层组织大规模转移城镇市民阶层回归土地,成功保护明国经济和局势软着陆,稳定了明国的基本盘,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这场危机,重新开始发展。
  如今明国农业生产总量连年攀升,商业金融破灭之后带来的影响已经被幅员辽阔的国土给充分的缓冲、消失了。
  但是成都朝廷有这个本事吗?
  没有的。
  如果他们的领导者是诸葛亮,那么成都朝廷说不定还能挺一两个回合,但可惜的是,千古只有一个诸葛亮。


第1201章 米骚动
  就当前川蜀地区的情况来看,川蜀本地的土地兼并情况也是相当的糟糕。
  大地主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良田,而大量失地无地农民被迫进入城镇谋生。
  放在任何一个朝代这也是要出大事的节奏,但是宋朝不一样,规模远超历朝历代的商品经济给了这群失地农民一个活命的机会。
  放在川蜀当地,那就是规模庞大而繁荣的丝织手工行业恰好也需要大量人口充当劳动力,所以失地农民多少还有个去处。
  他们靠着做手工工作赚取工资,再从大地主们办设的粮铺中购买粮食养活自己,成为早期的无产者、工人。
  他们的生存依赖于商业活动,而南宋商业的本身也非常脆弱,所以当这种极度依赖外部出口的经济模式遭到经济封锁的打击之后,被虚假繁荣压制住的坏影响就爆发了。
  商业持续不下去了,没钱开工资了,失地农民在城镇里找不到事情做,又回不到土地上,没有收入,就要饿肚子,肚子饿了,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
  小偷小摸都算是有良心的人才能做出来的,那些本来就比较野的,现在已经是半公开的强盗了。
  从洪武六年五月到洪武六年七月,三个月间,仅仅是成都一地,就发生了盗窃案一百六十次,抢劫案七十八次,持刀伤人案九十三次,聚众喧闹劫掠案六十九次,共计造成人员死亡二十一人。
  成都官府对此头疼不已,官差们连轴转,抓捕持刀伤人的家伙,而对于数量更大的小偷小摸和抢劫,那就无能为力了。
  成都治安环境快速恶化起来,民怨沸腾。
  而这还不算最严重的情况。
  伴随着城镇工商业的大规模倒闭、关停和工商人口的大规模失业,至关重要的粮价开始悄悄上涨。
  乱世中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粮食。
  局势一乱,人们就开始大规模屯粮,而粮商们也会迅速发现发财的契机,立刻开始提高粮食价格,炒作粮食危机,借机大规模敛财。
  他们才不管什么国家财政危机,他们只要钱。
  危机的时候不敛财,还要在什么时候敛财?
  于是从洪武六年五月到洪武六年六月初,成都粮价上涨三分之一,民众怨声载道,失业的城镇市民阶层群情激愤,多次出现包围米店声讨粮商的情况,双方的对立情绪十分严重。
  民众怒斥粮商没有良心,囤积居奇,就知道赚钱不知道人命。
  粮商大怒,冷笑着说爱买不买,有本事进来抢,来一个他就报官抓一个,让这群刁民没好果子吃!
  双方对立的情绪不断地累积,不断地增强。
  而在此期间,并没有任何官方人物出来疏导,粮食价格连连攀升,到六月底,粮价较四月份的时候已经翻了一倍。
  粮商们赚的盆满钵满,失业的平民们为了吃一口粮食几乎耗尽全部储蓄。
  于是,洪武六年七月初三,在成都粮价再一次上涨之后,成都城内出现了第一个被饿死的人。
  再到七月初六,已有二十多人被饿死。
  七月初八,一家六口人因为绝望而集体上吊自杀。
  七月初十,一百多快要饿死的人跪在成都最大粮铺面前求他们施舍一些粮食,被粮商喊来官府差役暴力驱赶,用木棍责打,当场打死十三人,场面一片混乱。
  失业者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七月十一日,一场一千五百多人的集体冲击米店事件爆发了。
  米骚动在成都出现了。
  米骚动发生的当天,徐通和川蜀分部的同志们刚刚抵达成都城才一个星期,正在通过天网军的成都关系网络对成都朝廷内部关系进行梳理,研究成都朝廷的组成部分与行事风格。
  而在此之前一个月,他们已经抵达了川蜀,和川蜀天网军的密探接上了头,位置是忠州临江县。
  川蜀天网军的组织是天网军第七行动组,组长徐武。
  他们在川蜀地区的发展还是不错的。
  第七行动组是根据天网军总部的指示从第二行动组分出一批骨干成员组织的。
  根据苏长生给他们定下的策略,最开始依靠组织提供的雄厚资金招募人手做船运生意,后面人手扩大之后就开始给当地官府送钱送好处,用钱开道,利用官府的拉偏架逐渐垄断当地船运生意。
  之后他们利用垄断生意赚来的钱在忠州购置大片领土,明里暗里收留了很多没有土地的流民来耕种土地。
  如此一面获得粮食出售赚钱,一面养活这些没有土地的流民,并且挑选优秀有资质的,对他们进行情报人员的训练,以此扩大天网军在川蜀的分支的力量。
  徐通和川蜀分部进入川蜀的时候,第七行动组的组长徐武直接动用船运力量把他们一路运到到了临江县的安全地区,并且给他们提供相当重要的帮助。
  包括川蜀地区宋军驻军的地区、数量、统兵将领、军队素质、各地官员姓名、家底、个人素质等等等等。
  基本上徐通想知道的消息,他都能知道,而且徐通还得知包括在成都朝廷之中,川蜀地区三分之二的州府、县府内,都有第七行动组的眼线定期给他们提供情报。
  简单来说,徐通等人想要在川蜀地区展开行动,军事行动也好,政治行动也好,已经开了全图的三分之二地区,且都是川蜀精华地区。
  徐通非常高兴,甚至都想要当场和徐武结拜兄弟了,反正两人都姓徐,还都是单字名,听上去就和亲兄弟一样。
  和徐武进行了一番交谈之后,徐通大致了解了他抵达川蜀的这个阶段川蜀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
  然后徐通决定到成都去一趟,看看成都是个什么情况,要是成都都因为这场经济危机混乱了起来,那么整个川蜀的大乱也就近在眼前。
  一番休整和准备之后,徐通等人一起前往成都观察,一路上也在不断考察川蜀地方的一些社会情况,等他们抵达成都入住专门为商人准备的旅店之后七天,米骚动爆发了。
  倒霉的成都朝廷还在那边想着要怎么富国强兵对抗明国和江南国的军事入侵,但是内部危机已经爆发了。
  面对着成都朝廷内部人员基本上没有任何准备的内部危机,成都朝廷的应对也是相当失败的。


第1202章 必须要出重拳!
  成都朝廷的高层普遍脱离群众,也不太乐意和群众有什么接触,居住在自己的高端圈子里,就像生活在一座象牙塔里一样开心愉快。
  唯一让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就是蜀锦生意做不起来了,没钱赚了。
  但是对于民众失业没收入没饭吃的事情,他们毫不在意,或者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直接接触群众的都是低下的办事官员、小吏,只有他们知道实际情况。
  小官小吏们报告什么,他们就认为是什么,指望他们亲自进入民间和百姓亲切交流搞清楚实际情况,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
  高官和民众之间的距离说是空间的距离,但更可以说是阶级的距离,说是无限小,但实际上无限大。
  而底层办事官吏们更愿意讨好自己的上级,粉饰太平,歌舞升平。
  面对成都街头出现失业人群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解决,不是上报,而是隐瞒,只要隐瞒不让上级知道,那就岁月静好,万事大吉。
  所以当街头开始出现失业人员的时候,他们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所以没有行动,也没有向朝廷报告街头发生了什么,脱离群众的高官们也什么都不知道,后知后觉。
  当街头失业人员开始因为饿肚子而小规模偷盗、抢掠的时候,他们当中的极少数人觉得可以行动了,但大部分人却十分消极,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横竖只是几个刁民闹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抓起来完事儿。
  当街头失业人员结成团伙进行集团犯罪并且大有把事情直接闹大的趋势的时候,办事官吏们面对成群结队的刁民们感到恐惧,觉得他们或许可以做点什么,但是他们人手不足,很多事情已经做不到了。
  等洪武六年七月成都爆发一千五百多人参与的米骚动的时候,当成都城内七家米店遭到民众暴力抢夺、多名粮商被愤怒的民众拳脚相加干死的时候,底层办事官吏们意识到他们当初或许可以做点什么,可是已经太迟了。
  面对民众的怒火,他们束手无策。
  成都城内发生的米骚动很快就强化爆发了。
  原本是数个抢掠团队共一千五百多人对七家米店的抢掠行动,但是这些人抢到米粮之后,原本慑于官府威慑力不敢行动的其他成都居民也蠢蠢欲动,在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