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7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先明国没有设置茶叶司和漆瓷司的理由很简单,不是没有相关产业,而是朝廷没有余力支持瓷器产业,竞争不过南宋,搞不起来出口。
  出产瓷器的窑场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一般来说官窑的生产产品是直接提供给皇族和其他权贵享受的,一般百姓享受不到,商业出口也基本上不搞,不怎么在乎成本之类的,所以技术特别高。
  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汝窑、官窑和钧窑就是官窑性质的窑场,其中汝窑和官窑是纯粹的官窑,产量不大,技艺高深,民间窑场不能相比,而钧窑则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官钧窑则是专门向官方提供服务的。
  除了这三者之外,其余大部分窑场都是民窑,导向是商业导向,主要为了赚取利润扩大规模并且生存下去,为此也发展除了极具特色的高超技艺,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输给官窑的精美。
  只是官窑不在乎成本,民谣在乎成本,多少有些差别就是了。
  宋代的八大民窑系分别是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定窑系、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建窑系和吉州窑系。
  位于北方的有四个,即定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
  位于南方的则是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建窑系和吉州窑系。
  虽然八大窑系里有四个位于北方,但是随着金宋战争和宋室南迁等一系列事件,大量北方陶瓷工匠南下,没有留在北方为金国统治者所用,比如定窑系就有大量工匠跟随宋室南迁。
  他们的目的地是景德镇,他们带去了定窑的烧制技术,与景德镇的烧制技术合二为一,创造了很多珍品,使得景德镇瓷器进入到全盛时期,成为珍品级艺术。
  没有离开家乡留在本地的工匠们也因为战乱或者各种原因消极怠工,不破坏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帮助金国统治者把烧制瓷器的状况恢复到北宋的盛况。
  且金国自从建国一直到完颜亮死在苏咏霖手中,一直处在政治动荡之中,且战乱不断,根本不存在发展烧制瓷器技术的土壤。
  所以,明国无法在瓷器技术上和南宋对抗。


第1185章 明国的经济进军
  对于金国上层贵族们来说,如果需要瓷器来装点门面,直接从南宋进口就好了,没必要投入大笔资金恢复瓷器产业。
  正是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反正南宋每年还要给他们那么多岁币,岁币都是提供给上层贵族享受的,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苏咏霖接手的北方瓷器产业就是一个烂摊子。
  除了规模庞大的磁州民窑依旧顽强的烧制着民间需要的粗瓷大碗等等物品之外,基本上没什么艺术上的成就。
  明国建立之后,苏咏霖和明政府最大的任务是完成社会革命、恢复农业生产、推进科技创新等等,对于烧制瓷器这种艺术上的事情不是很上心,也觉得没什么必要。
  只要能给民众提供足够的日用品就足够了,高品质瓷器对于民众来说没什么意义,是以烧制始终没有恢复。
  而南宋则因为工匠们大量南逃,基本上继承了北宋的瓷器烧制技艺,他们有着广阔海洋市场和大量内外需求,所以对于烧制瓷器的艺术有十分强大的动力去研究。
  于是浙江地区的陶瓷业也得到飞速发展,龙泉窑烧制的粉青和梅子青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景德镇窑因为定窑工匠的大量南下而革新了技术,烧制出了大量珍品。
  修内司官窑的产品也因为政治需求和经济需求快速恢复,基本达到北宋的水平。
  如此一来,此消彼长,明国瓷器产业全方位被南宋吊打,无法在正常的商业竞争中获胜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之前明国虽然也有朝廷官员商议是否要设立大明官窑来烧制瓷器,但是被苏咏霖否决了,认为当前这是没有必要的。
  民间没有需求,官方也不主动扶持,明国瓷器的竞争力那还真的不太够看的。
  不仅瓷器,南宋出口创汇拳头产品之一的茶叶在明国也没什么发展前途。
  一来好的茶园基本上都在南方,二来明国上上下下也没什么人有闲情逸致去品茶——有那个闲情逸致的基本上都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行动中被挂东南枝了。
  革命不香吗?
  公审不香吗?
  清算不香吗?
  把上等人挂在东南枝上做挂件不香吗?
  为什么要品茶?
  大明的复兴会员们和热心围观群众们满脸问号。
  中高端丝绸产业在大明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同上。
  因为这样的原因,茶叶、瓷器、丝绸等南宋出口创汇拳头产品,大明是一样也打不过,三大件全面落败,完全抢不来市场。
  没有市场的情况下设置部门也就显得没有必要。
  苏咏霖为了保全【国家珍稀艺术】所做的唯一努力就是把民间散落的原先官窑内的瓷器工匠们和其他拥有技术的工匠们一起搜罗到工部备案,然后给他们一点资源让他们多少烧一些瓷器,维持技术的传承。
  也算是为以后恢复瓷器烧制的盛况做一点微小的工作。
  很显然,这点微小的工作的成果无法对商业大局产生什么影响,若要翻盘,果然还是要靠军队。
  明宋战争中大明获胜,商业竞争已经被甩在一边,国力竞争才是主流。
  于是乎茶叶司和漆瓷司应运而生,将为大明全盘吞下南宋发达的瓷器产业和茶叶产业,使之成为大明的国营产业。
  而行动的重中之重在于吞下至关重要的海外销售渠道。
  随着林景春的南下整顿市舶司和港口,这些部门的相关人员也要全面南下,对他们负责领域的原南宋拥有的产业进行接收和控制。
  林景春的得力助手、财政部右侍郎于兴言负责带队前进,全面主持对南宋战败者们的不动产业进行清算和接收的工作,力求将战争红利一口气吃下肚子,以免夜长梦多。
  于兴言在林景春南下之后十天左右就带领各部门人员组团南下了。
  他们从襄樊之地进入江南大地,在襄阳稍作休息,开了个会,布置接下来的任务。
  首先第一步,将处在被割让的土地上的相关海贸产业全部接收,确定为茶叶司、漆瓷司和织造总局控制下的产业。
  财政部“悍将”、茶叶司郎中尹子真狂喜着奔赴原先的江南西路、现在的江西行省,将位于江西行省的双井茶、谢源茶和临江玉津茶生产地收入囊中。
  虽然经过战火的摧残,但是三大名茶茶园中的茶树犹在,茶园大体保存完整,茶工被乱兵戕害不少,生产一度停滞,连茶树都被摧毁了一些。
  但是等农民军控制住了局势之后,赵玉成和温安志意识到这些茶园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于是特别下令保护这些茶园,并且将其控制住。
  随后,在农民军的接手管理之下,茶工们缓缓恢复了茶叶的生产。
  所以茶叶司南下进入江南西路之后,看到的就是管理颇为良好的茶园。
  他们立刻将生产这些名茶的茶园全部登记造册,纳入茶叶司的控制之中,每一颗茶树,每一个茶工,全都被登记造册,成为茶叶司珍宝一样的存在。
  除了这些可以立马拿到手的茶园之外,还有不少处在江南国控制地区内的茶叶园属于赵宋宗室子弟们所有,等着他去交接。
  一套交接程序下来,茶叶司能赚的盆满钵满。
  同为财政部悍将的漆瓷司郎中吴浩的心情也差不多。
  虽然他最大的目标之一所在地的景德镇如今还在江南国的控制范围之中,但是南宋庞大的民窑体系之中属于赵宋宗室子弟们所有的实在不在少数。
  虽然漆瓷司目前能够直接掌握的著名窑场只有位于明国控制区内的吉州窑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束。
  眼下,他需要做的是把唯一处在掌控之中的吉州窑整合一下,再把散布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的民窑窑场整合一下,技术人员整合一下,全部集中在吉州,恢复因为战乱而陷入生产停滞的吉州窑。
  吉州窑原先也是很不错的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但是因为江南西路革命战争的爆发,吉州窑遭到了最早的起义军和官军的掠夺与破坏,损失惨重。
  农民军掌握局势之后,赵玉成和温安志一起,与保护茶园一样,将残余的吉州窑场保护起来,四处寻找幸免于难的吉州窑烧瓷工匠,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吉州窑的元气。
  而如今,就是吉州窑复苏的时候。
  吉州窑复苏将伴随着明国对景德镇窑、龙泉窑等著名出口创汇窑场的掌控,那些原先处在赵宋宗室子弟控制下的众多窑场现在将全部归属明国漆瓷司,漆瓷司也将赚得盘满钵满。
  无独有偶,和吴浩一样,织造总局局长段建忠也很开心。
  虽然因为没能一举拿下江南地,织造总局只能在南宋极为繁华的丝绸行业中扯下一块肉——镇江府织罗局。
  镇江府的割让还不是为了这个织罗局,主要还是为了军事用途,所以织罗局虽然规模不错,但是经过战争摧残,织罗局破败不堪,想要重新恢复丝绸生产,难度不小。
  不过赵宋宗室子弟们掌握着数量较大的纺织工场和生丝产地,其数量和质量虽然都暂时不能和江南国官办工场相比,但是和明国目前的产业规模来比较,则是毫无疑问的蛇吞象。
  尹子真、吴浩和段建忠三人各自带着各自的团队将可以直接掌控的优质资源吃进肚子里,然后便进入江南国国境内,开始一个一个的把赵宋宗室子弟的财产收入囊中。
  他们的足迹遍布江南国经济的精华地带,也就是临安周边地区,大肆收割优质资产,将明国国营经济的规模大大扩充起来。


第1186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财政部南下经济进军的数月之间,收获十分丰厚。
  茶叶司不仅控制了江西地区数量庞大的茶叶园,还在江浙、福建一带控制了数量不菲的茶园,相当多的名贵茶叶种植园也成为了茶叶司的战利品。
  织造总局控制了江南地不少纺织工场和生丝生产工场,掌控了相当一部分的原料生产和成品制造,完全可以形成规模,且只需要稍微的整顿之后就能立刻开始生产工作。
  漆瓷司也大举进军景德镇和福建山区,将宗室子弟们掌控的民窑窑场的控制权收入囊中,将相当一部分的瓷器产能掌控在手里。
  除了宗室子弟们的财产,属于明国点名要求惩处的【战犯】家族的财产也全部归属明国,这是和平条约里明确规定的。
  于是财政部的手不仅仅伸到地方,临安城内都被财政部把手给伸了进来。
  其他战犯家族就不说了,单说张俊家族和秦桧家族还有秦桧正妻王氏家族,那叫一个高门大户家财万贯,怎一个富贵了得?
  也因为如此,当初抓他们去问罪的时候沈该甚至不敢亲自动手,请求明国自己动手,也好过让自己下手。
  这两个家族虽然没什么政治权力,但是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他要是亲自动手了,难免会让同僚们产生畏惧的情绪。
  所以他恳请明国亲自动手抓人。
  做坏人就坏到底,是不是?
  于是明军驻军进入临安城,同时前往三家宗族所在地,将张俊家族和秦桧家族还有王氏家族一网打尽。
  为了解决这三大家的势力,明军前后动用超过一千人的兵力,还杀死了试图反抗的三家家丁二百多人、族人二十多个,这才将三大家连根拔起,收拾干净。
  秦桧家族是最好对付的,张俊家族广有财富,财大气粗,但是底蕴不够,对付起来倒也轻松。
  而王氏家族传承自北宋宰相王珪,累世豪门,政治世家,走过百年风雨,势力极大,被明国定义为战犯家族的时候全族暴走,百年人脉一朝发动,几乎把临安城给翻了个个。
  沈该甚至要躲着他们,不敢和他们交谈,以免被他们缠住不能脱身,甚至于被逼的急了还躲进明国驻临安办事处,寻求明国的介入。
  王氏家族也是反抗最为激烈的,还试图举族逃跑出海,结果在海上被明军战船俘获,全族被连根拔起,上上下下几百口人一起抓到了明国受审听宣。
  审判的时候,王氏家族也是各种意义上都犯法最多的家族,全族共有十一个男丁和三个女眷被判处死刑,余者全部被流放黑龙江行省服苦役。
  财政部审核了王氏家族的财产之后才确定,虽然张俊家族在表面上是最有钱的,掌控的不动产和各种商业资源也很多,但是王氏家族不显山不露水,家产规模超过张俊家族两倍以上。
  张俊家族和他们比起来就是一个暴发户,锋芒毕露却底蕴不足,就像是老纽约正星条旗old money和new money之间的区别。
  而和这两家相比起来,秦桧家族简直能算是吃低保的贫困户,那点家财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