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优势叠加之后,明国商品就可以和港口内的江南国商品打价格战了。
除了那些暂时无法替代的商品之外,但凡是明国控股或者明国本身就能生产的一样的商品,全都能把江南国生产方挤出竞争,然后压价收购,实现产业垄断,把生产和销售渠道全部掌控在手。
没了竞争者,外国商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该涨价涨价,该恢复原价恢复原价,该舍弃中间商就舍弃中间商。
我的产品,卖方市场,我做主!
该吃下去的就要吃下去,该挣的钱就要挣到手里,虽然说大明的商业规模不需要那么大,但是多一些贵金属的财政储蓄也是很有意义的。
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的方式对中国这个缺铜国来说还是压力太大了,动不动就通货紧缩,不适合长期发展,所以苏咏霖也在筹划着未来搞货币改革的事情。
货币改革需要足够多的贵重金属储备做底气,所以搞这些出口商业贸易、推动贵重金属尤其是金银的流入,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苏咏霖给林景春透的底。
多年主持财政工作的林景春对此也看得较为透彻,看得出来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的当前经济形势还是略显吃力的。
短时间还好,未来明国的生产恢复、商业规模一旦上来了,通货紧缩几乎不可避免,必须要在这个时候就想办法做出应对。
增加贵重金属储备和确保【白条】的价值坚挺是目前必须要坚持的两条主要道路。
所以林景春必须要全面拿下江南国的对外商贸渠道,他已经忍不住开始设想未来大明国家队在商业领域大杀四方而江南商人节节败退的场景了。
没办法,这才是真正的【商业竞争】,除非迫不得已,谁特么愿意和你在商言商啊?
泉州和临安的事情搞定了之后,林景春又赶着去了一趟广州。
在这个国家最南端的港口城市理,林景春见到了不一样的风情。
他本以为广州应该是个闷热且脏乱差的地方,不过他真的抵达之后,便发现广州和他想的很不一样,至少在干净程度上是远超他的想象的,基础建设方面广州是真的有一手。
虽然其后是真的不一样就是了。
快十二月的天气,他在江南都要穿着厚实的冬衣,海上的恐怖海风吹在身上就和刀子在身上刮一样,难受的紧。
结果等到了广州海域时,他发现他只需要穿一件衣服就足够了,那意外的早晚凉爽中午温暖的天气,使得他一度以为自己来到了什么度假圣地。
不过先一步来到广州的水军军官告诉他,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以为这里很凉爽,结果是惊人的热,水军士兵被迫光膀子并且跳到海里面游泳消暑,一直到十月底都是如此,十一月之后才渐渐变得凉爽,能穿上衣服。
根据本地人的说法,每年也就十一月底到一月底这段时间比较能穿的住衣服,其他时候都是挺热的,而且到了三月往后的一段时间还有一种当地人叫回南天的天气。
每到那个时候,很多人家储存的东西都有回潮的可能,家里面也会莫名其妙变得潮湿,天气会非常闷热,人会非常不舒服,有些时候甚至觉得喘气都比较难。
自幼生活在江南地的林景春觉得自己也算是比较耐热的,但是没想到广州的热超乎他的想象。
话虽如此。
“不过十一月底往后这段时间,北方是寒风瑟瑟,冷的要紧,这个时候在这里居住,说不定也会很舒服。”
水军军官呵呵一笑,不接话。
这也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但是自幼生活在北方的他,更喜欢那种秋高气爽的舒适天气,不喜欢这种热的要命的天气。
话又说回来,林景春是来公干的,不是来度假的,他很快将他在泉州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重新说了一遍、做了一遍,并且通知了他们关于关税的事情。
江南国商人从此需要对关税的事情有所自觉,所有江南货物要是想从广州出口,就必须要缴纳一定额度的关税才可以。
这个消息引起了商人们的怨声载道和强烈不满。
他们寻找林景春要个说法,试图向林景春施压,但是林景春随后表示这是临安朝廷答应的事情,你们不满去找临安朝廷说道去,别找我。
商人们心里明镜儿似的。
临安朝廷给你们打服了,当然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们要什么条约就是什么条约,我们上哪里说理去?
告御状也没人搭理啊!
不问你们要说法能成吗?
外国商人还好,江南国商人心里也清楚,不管明国有没有接下来的组合拳,多了一笔海关税对他们来说都是负担,而且海关税税率还不低,比原来市舶司收的税要高出一倍,还是交两次,这未免太黑了。
打了胜仗就能为所欲为吗?
抱歉,还真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尤其是杀人立威之后,在明军的震慑之下,规矩还就真的这样定下来了,商人们屡次进言和林景春协商都没有结果,林景春打定主意要这样做,绝不和他们妥协。
然后转身回到泉州去了。
第1177章 向江南发起经济进军
林景春的公告结束之后,没多久,明国设置在泉州、广州的州政府、县政府和村乡农会组织者们全面抵达。
他们抵达之后,就开始按照明国的方式重新架构泉州和广州的治理体系,对泉州和广州进行全面的变革,使得这两个州真正归属于明国。
时间一长,商人们心里也明白了,明国是来真的,是要从他们身上割肉来吃。
临安朝廷是靠不住了,打又打不过,吵也吵不过,难道就要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利益被明国吞吃殆尽?
一群人聚在一起,有人提出要搞经济战争,把他们掌握的市面上的必须生活物资囤积起来,拉高价格,引发市面恐慌,给明国人找麻烦。
比如粮食,比如蔬果,比如食盐等等,都可以搞起来价格,搞经济战争,威胁明国人。
如此一来,明国人一定手忙脚乱,为了稳住局面,一定会向他们妥协。
这些人自信满满的提出建议。
然后就发现其他人用看傻子的眼神看着他们。
“你以为明军手上的刀和火炮是干什么用的?”
“啊?”
“咱们有外援吗?咱们有大军吗?有人能和咱们里应外合吗?什么都没有,等会人家说他们的明律里头有相关律法,把咱们一网打尽,怎么办?能怎么办?嗯?你是能打过那些明军是吗?”
“这……”
“人家明明白白的驻军在这里,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别动小心思,你要是稍微做点什么,他们立刻就能把军队派下来,你信不信?”
“啊这……”
提出建议的自大蠢货们沉默了。
反对这愚蠢建议的明智人也沉默了一阵子。
良久,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家伙长长叹了口气。
“老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现在这强龙,强的是有点过了分了,让咱们一点办法都没有……连上头的靠山都给打服了,现在可以说是明国走狗了,我们这些商人,又怎么能反抗呢?”
一群大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露出了无奈而又郁闷的表情。
这一次,商人们因为畏惧明军的武力,所以没有达成共识,只是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要是明国只是冲着关税来的,那么大家也就忍一时风平浪静了,就当多出一点钱保个平安。
若他们不是冲着关税来的,商人们也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南宋是靠不住了,那么只能靠自己。
实在不行,那就大家一起润南洋,润的远远的,让明军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当然,逃跑的话,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好事,能够留下来继续做生意发财,他们当然更加乐意,现在就是要看明国到底会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而事实证明,讲究社会革命和经济命脉公有制国营化的明国和他们这些私人到了极点的经济体是全然不可能相容的。
明国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和他们妥协、虚与委蛇。
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他们最大的依仗南宋也被废掉了,现在只是大明爸爸的一条狗。
举目四望,东亚我最强,天下我最大。
一群商人在没有外部强权援助的情况下试图用自己的商业手段和国家强力机器对抗,这不是找死吗?
不趁这个机会把他们吞吃殆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林景春一声令下,大明财政部下辖各部门精锐齐出,一起向江南发起经济进军。
第一步,先把这次战争带来的战争红利吃干抹净,主要针对目标就是赵宋皇室子弟们所拥有的那些财产,要全部接替掌控。
这是一场火力战争之后的经济战争,主要出动“大军”展开进攻的是财政部麾下的“精兵猛将”们。
他们磨刀霍霍,早就对江南国的优质资产垂涎三尺了。
明国财政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的确可以说是朝廷各大部门里面排行前几的巨无霸部门,官员吏员数量很多,管控范围很大,权力和影响也非常大,于是财政部掌门人林景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公有制经济占据国家经济主要地位这一点是明国的立身之本,打从中都总务局时期开始,就是这样规定的。
所以这些年随着明国国力的增长,财政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控制的国营产业也越来越多。
财政部下辖的国营商业机构都是司局级的部门编制,每一个编制部门都有自己对应的工作门类,专业化程度很高。
比如负责全国所有矿藏资源保管和负责勘探的矿产总局。
比如主管全国所有河流、山川及其木料、石料等等珍贵资源管理的山海池泽总局。
比如主要负责钢铁与其他合金冶炼生产、主管全大明所有地方设立的钢铁冶炼工场的钢铁总局。
还有主要负责农具方面的,负责全大明所有的农具制造工场以及发售店铺的农具司。
有主要负责全国盐场管理和食盐发售店铺管理,还有对南宋私盐贩售进行管理的盐司。
有主要负责粮食收集、储存和发售的米粮总局。
有主要负责农业用牲畜的饲养、培育和发售的牲畜司。
有负责对冰块、食糖相关工场进行管理,还有对相关产品负责制作和发售的水冰司。
有对全国所有的肥料工场进行生产管理,并且负责发售的肥料司。
也有对全国所有丝绸、绢布、棉布等等相关产品从原料到发售等一系列过程全盘把控的织造总局。
等等等等。
主要突出一个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发售向市场的一条龙。
他们与工部、农部等主抓生产的部门密切合作,数年时间内打造出了一个相当严密且运转严谨的明国国营经济体系,将明国的经济命脉牢牢抓在了手里。
而且还有进一步深化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把控的趋势。
这一点几乎成为了财政部默认的惯例。
不过公有制经济倒也不是非得全部抓在手里才好。
洪武四年、五年间,针对财政部控制的国营产业规模越发庞大的情况下,苏咏霖对财政部提出过一些意见。
他的想法就是和现在主要放给民营的餐饮行业一样,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行业并不需要国家亲自出手经营,国家只要设定一个标准管起来就好了,没必要做的那么到位。
而且就算想做到位,真的就能做到位吗?
第1178章 全部消灭掉
现在大明刚刚立国六年,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才刚刚有所改善,几乎所有行业都是国营的状态有助于为民众提供他们最基础的需求上的帮助。
这样的状态在国家处于恢复期的时候自然是很有好处的。
这个时期,民间力量薄弱,资本几乎没有,百废待兴,很多行业交给民间自主运营的话,短时间内拉不起来,没有资本没有技术。
所以才需要由国家直接出手把这些行业扶起来,给民众提供最基础的需求保障。
这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当国家进入快速发展期,民众手上的存款也开始多起来之后,就有必要将一些行业放归民间运营,以此刺激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活力,把蛋糕做大,而不应该继续把这些行业抓在手里不放。
总是用国家政令手段来刺激商业生产和需求,其实不太正常,也并不健康,有利于恢复国力,却并不完全利于持续发展。
苏咏霖当时在财政部开了一个会,建议财政部仔细研究一下哪些行业是大明必须要牢牢把控在手里的,哪些行业又是没必要死死抓在手里不放开的。
比如粮食产业、矿业、钢铁产业、军工产业、航运产业、建筑产业和土地山林河流等等必须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