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7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平海军水师变更番号为北海水师,驻地三分,分别是辽阳行省的复州港、中直辖新设的天津港和山东的宁海州港。
  将威海军水师变更番号为东海水师,驻地三分,分别设立在灭宋之后的临安港、泉州港和流求大岛上的新设港口。
  新设立的水师就命名为南海水师,驻地一样是三分,分别设立在广州港、钦州港和琼州港,足以威慑整个南海地区。
  这是未来的新建的水师编制之后的安顿,有利于捍卫整个明国的海疆,并且控制海上航路,维护明国的海上经济利益。
  就目前来说,明军的水师港口数量不大,复州一个,宁海州一个,泉州一个,广州一个,苏咏霖觉得这样规模的水师尚且不能很好地维护明国的海上经济利益。
  也不利于筹建一支强大的可以维护明国海上商业利益的海军。
  未来海上贸易真的做了起来,说不准也是需要将海上贸易航线的关键节点给拿在手里建设成为军港,用以维护明国的海上贸易利益的。
  那就必然需要一支配备强悍火炮的强大水师在海面上纵横驰骋,劈波斩浪,陆权帝国的古老传统必须要开始向大洋之上转移了。
  而现在,控制江南国对外贸易的港口、进而控制江南国的对外贸易命脉,再进一步掌控江南国经济的命脉,这就是明国现在要做的事情。
  林景春出发之前,将财政部的精英们聚在一起和苏咏霖一起开了个会,商量如何全面控制江南国的经济。
  苏咏霖便提出了一些看法,然后由财政部的精英们进行补全,最后整理出了一套大家认为行之有效的策略。
  逼迫沈该签订关税条约当然不是仅仅为了那点关税。
  那点关税算什么?
  还不到明国每年贩卖私盐给江南国赚取的利润的零头。
  但是关税的作用不止于此。
  林景春是打算用各种限制打压江南国本国商人的利润空间,让他们陷入资金周转不开的困境,然后引入明国商业势力,也就是财政部下辖的明国商业国家队。
  用明国国家队购买或者强行购买江南商人所掌握的商业资源,大批量吃进江南国的优质商业资源,以此达到逐渐控制江南国经济命脉的目的,从经济上完成对江南国的把控。
  收取关税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行动计划绝不仅仅止步于收取关税。


第1175章 公厕很伟大
  明国走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路线,经济命脉如今都掌握在国家队手里。
  民营商业当然不是没有,苏咏霖没有不允许个人经营商业,只是规模小,且普遍存在于餐饮住宿和小商品行业之中。
  关键的领域和一些新兴领域现在都在国家队掌控之下,所以明国国营经济的规模确实很大。
  很早以前,通过国家队把持的对江南国的私盐贸易就做的很不错。
  现在国家队控制的各商业门类也经营的不错。
  比如目前民间大批量所需的农具、农业用牲畜繁衍、肥料、织造等等行业,都是明国国营状态。
  农具行业的本质就是钢铁冶炼。
  在过去钢铁冶炼效率、质量、数量都不足的情况下,盐铁官营的确坑苦了百姓,以至于他们吃不起昂贵的盐,冬天也因为缺乏农具而不敢随意翻土,不能冻死蝗虫卵,以至于酿成虫灾。
  明国建立之后整理行业,梳理钢铁冶炼,重新整顿农具销售,将质优价廉的铁农具引入民间,在全国各县设国营农具铺,直接面向农民们发售高质量的各类农具,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另外在工匠们成功点亮炼焦技术之后,明国钢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虽然目前炼焦技术还没有完全推广开,高质量钢铁的产能还不高,但是这也就是迟早的事情,未来不单单是军械,农业用具也能实现高质量钢铁化。
  另外农业用牲畜的繁衍和肥料的制造也是明国国营状态。
  耕牛、驴骡之类农业用牲畜的繁衍和销售是财政部下辖牲畜司在全面控制。
  他们在全国各个行省都设立分部进行专业的耕牛、驴骡的配种和繁衍,将一切流程化、科学化,以提高产量,压低成本,让利于农民。
  肥料更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而在没有化肥的年代,堆肥是农民们比较普遍使用的肥料,牲畜的粪便和人粪便都是重要的原材料,过去就有民间豪强通过粪便收集制造肥料发大财的,甚至某些地方还有垄断势力——粪霸。
  粪霸的存在让当地人连拉屎都拉的不自由。
  而明国建立之后,重视农业生产的朝廷很快在苏咏霖的安排之下对全国堆肥的情况进行摸底,然后提出了肥料国营计划。
  这个计划很有意思。
  因为这个计划还能牵扯到明国的卫生革命和军队的火器需求。
  卫生革命是苏咏霖非常关注的一点,中国古代也不是不讲卫生,大一点的城市都有很好的卫生条件,有公共厕所,有专门人士清理粪尿,且不允许随地大小便,发现了就要打屁股之类的。
  但是这局限于一些大城市或者是历史文化名城,小城市、乡村地区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而大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终究比较少,大部分还是小城市和乡村,这些地方没什么卫生可说。
  有个粪霸倒还好了,至少他能收集粪便,但是很多地方连粪霸都没有,所以人们生活的环境那叫一个干净又卫生啊!
  出于多方面考虑,苏咏霖从中都总务局时期开始了全国性的公共厕所建设计划。
  力求在每一个村农会指导下的行政村内至少要有一个足以让全村人都能方便解手的卫生环境过得去的公共厕所,然后要求全村人都去公共厕所内方便,不能随地大小便。
  发现一次通报批评公开处刑,发现两次就罚款,发现三次就公开处刑加罚款,力度加倍,要让全村老少爷们儿都知道这个家伙随地大小便,让他社死。
  总而言之,务必要让全村人民都能在公共厕所内上厕所,上完厕所还要舀水洗手,公共厕所的清洁工作则交给全村农民轮流进行,将正确的卫生观念传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村农会和集体农庄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上级农会组织和复兴会组织要时不时下乡抽查,对于公厕位置和数量的合理性以及农民们的接受程度进行抽查,然后实时上报复兴会中央,方便中央随时调整政策。
  在养成卫生习惯的同时,这个方法也有助于粪便的集中收集和堆肥的集中制作,而这个任务就交给乡农会。
  乡农会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这个工作的堆肥大队,专门下到村子里的公厕收集动物粪便和人粪便,进行专门的堆肥发酵。
  堆肥制作成功以后,以较为低廉的国家指导价格卖给村农会统一分发使用,以提高农业产量,实现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增产。
  截止到洪武六年年初,复兴会中央统计的建造了至少一个公共厕所的行政村已经突破三万个。
  随着资金的下发和督查的到位,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未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一个公共厕所肯定是不够的,数量必然会继续增加。
  而公共厕所建立计划不仅可以作用于农业和卫生环境方面,也能作用于军事。
  火药需要硝,而好的硝石矿十分难求,苏咏霖派遣的硝石矿勘探队目前正在整个中原到处跑,到处勘探硝石矿,但是收获很有限,只靠目前掌握的硝石矿是绝对不足以提供军队的火药需求的。
  主管军队后勤事务的枢密院为此十分头疼,而公厕行动的顺利进行则极大的减轻了枢密院的火药压力。
  硝石矿不能提供的硝,就由无数个公共厕所来补足。
  为此,枢密院把硝石收集的工作看得非常重要。
  大明的每个州、府都有枢密院派来的硝石专员为枢密院盯着硝的收集工作,乡农会和村农会会协助他们定期刮取各自公厕内的硝,由他们统一集中起来送到专门的制硝工场里熬煮,然后再送到火药工场中制作火药。
  明军神机营耗费火药数量庞大,而他们所使用的火药里,就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遍布各地的公厕里收集来的硝制成的。
  说公厕为明军提供了战斗力,绝不过分。
  公厕又能提高民众卫生水平,又能提供粪便发酵堆肥,又能提供硝来制作火药,可以说一个公共厕所串联起了三个对于明国来说都很重要的策略,一石三鸟了属于是。
  公厕很伟大。
  而明国的财政部商业国家队也在这繁重的工作与考验中变得越发成熟。
  很显然,明国国内可以成功运行起来的政策必然会被放在江南运行起来,江南国方面能够在外贸上打出名望和销售量的拳头产品理所当然要被明政府掌握,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这部分外贸是不可能交给私人来运营的,而且就算是江南国的统治下,这些大宗外贸也是掌握在少数权贵手里的。
  明面上的掌门人虽然都是商人,但是他们的属性也就是权贵豪族的白手套,脱离权贵的支持,那么大的利润,足以让他们瞬间被撕碎。
  在南宋,还想要自己白手起家做外贸?
  想得美。


第1176章 打了胜仗就能为所欲为吗?
  明国虽然在商业手段上尚且不如江南商人,但是国力强,背靠强大的国力,真要动手,江南商人是没有反抗的可能的。
  茶叶,丝绸,瓷器,铁锅等等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林景春要全部吃进来。
  他的计划就是在灭宋之前就让这些行业变成大明国营,如此,当灭宋进行时和灭宋之后,江南的经济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难以忍受的波动了。
  而且就目前来看,这个事情的进度已经是很好看的了。
  因为居住在泉州和广州的赵宋宗室们就手握着相当一部分的南宋外贸资源。
  当他们被明国全部抓住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泉州、广州的赵宋宗室们掌握的外贸资源是全部归属了明国。
  福州的赵宋宗室是临安朝廷委托明军处置的,他们掌握的外贸资源则是大家对半开——本来明国打算三七开,明国自己拿三,客气一点,给临安朝廷留下七分利益。
  结果临安朝廷主动要求对半开。
  不对半开你就是看不起我,必须要对半开!
  这感情好。
  而临安城内的那些赵宋宗室们掌握的经济资源当然全部归属政变之后的临安朝廷所有。
  除却这些宗室之外,明国要求的战犯家族所掌握的优质商业资产也被明国一口吞下肚。
  所以目前来说,单单是外贸这一块,明国通过对赵宋宗室和战犯家族的清算,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资源。
  很多内地生产外贸出口货物的商家和生产作坊的主人都从赵宋宗室、战犯家族转变为了明国财政部。
  而且因为这一次的割地行动,多占了江南国一大块土地的明国也通过军事手段拿走了相当一部分生产商家和作坊。
  这些生产商家和手工作坊都是直接向港口供货搞外贸的,是江南国赚取外汇的重要输出力量。
  而就目前的大致分析来判断,等到整个清算行动结束之后,明国财政部掌控的江南国经济资产的份额差不多就是整个江南国经济总额度的一半了。
  这是绝对的战争红利,是正常商业手段所难以获取的。
  放在寻常时候,临安朝廷一定不会轻易认栽,一定会拼死反抗。
  但是战争过后的临安朝廷已经没有了丝毫反抗的可能。
  这部分的利益被明国一口气吃了下去,财政部派出大量官吏跟随林景春南下就是要整理这部分经济资源,然后前往该去的地方将这些经济实体收入囊中,再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当然可以随即恢复海外贸易,而且明国资本控股的生产方完全可以不缴纳关税就前往港口做生意,比起江南国商人的商品来说,立刻就多出了关税的成本优势。
  林景春还打算之后在长江上设置水卡,在泉州和广州的重要道路上设路卡。
  明国或者是明国资本控股的江南生产商的商船、商队可以免费通过,江南国商人或是其他什么成分的商船、商队则需要缴纳过路费。
  这个方面也给它卡住,强行提高它们的经营成本。
  接着在进入港口缴纳关税的时候,还能让海关官员以各种理由卡住江南国商人的货物,各种阻碍他们,甚至可以使用各种理由把他们的货物没收掉。
  同时放明国商品快速入关。
  于是明国商品就又多出了一些成本上和时间上的优势。
  多重优势叠加之后,明国商品就可以和港口内的江南国商品打价格战了。
  除了那些暂时无法替代的商品之外,但凡是明国控股或者明国本身就能生产的一样的商品,全都能把江南国生产方挤出竞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