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年代一样在中国出现过,同样大大推动了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思潮的发展,只是那个年代有些久远。
那个年代叫做——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各家思想爆炸式的出现,同样让后来的秦汉第一帝国受益匪浅,使得古代中国长期领先世界,一骑绝尘。
所以苏咏霖在发展经济民生的时候也意识到,要想真正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内部驱动力之外,或许还需要战争的推动。
他有必要对外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借助战争而不是个人的威望推动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钢铁冶炼、火药技术等等重要的技术方向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以最高的效率推动整个国家的技术发展。
一边用战争将国土推进到最合适的状态之中,一边用战争催动军事技术的发展,并且进一步把军事技术向民用领域拓展。
当然了,这其中的尺度必须要牢牢把控住。
必须要用意识形态武器教化军队、限制军队,避免军队失控,避免国家失控,避免国家最后走上那条他绝对不愿意看到的道路。
有些时候,对人类来说,解放战争和侵略战争只在一线之间,人类解放者和民族征服者其实也就在一念之间。
只有坚持走前一条道路,才能避免明国的转向和变质。
个中艰险,对欧洲那段混乱岁月颇有了解的苏咏霖是再清楚不过了。
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都是在欧洲,诸多社会思潮的发源地也都在欧洲,正义与邪恶、崇高与低劣、伟大与堕落从未如此复杂的交汇在同一片土地上。
这如何不是战争推动科技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呢?
想要利用战争这头野兽发展科技,就必须要用铁链子和笼子拴住它,控制它,绝不能让它失控,否则苏咏霖感觉自己就会变成国家的罪人也说不定。
然而就算退一万步,苏咏霖死了以后,他的理想在未来的时代中逐渐不再有人关注,变质了,可是抢占了科学技术制高点的中国也将成功开辟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利用科学和技术,明国可以成就一个全新的日不落帝国。
不能成神,那就成魔,总好过半死不活的轮回挣扎。
这些内因苏咏霖还没有告诉辛弃疾,辛弃疾只是大概知道战争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并且初步意识到了军队的渴望对科技有多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应该也是很危险的。
古人说,国虽大,好战恒亡,古往今来无数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单纯的运用军事力量来拉动科技的发展是否有失偏颇呢?
到底要怎么利用军队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使之产生正面作用而不是负面作用呢?
怀有如此朴素的和平与正义思想的辛弃疾如此思考着。
同样在九月三十日,全权谈判使者辛弃疾的抵达让南宋掌权者们十分忐忑、激动,沈该第一时间亲自迎接辛弃疾进入临安城进行和谈。
第1150章 大明能否留一支军队在临安附近驻守?
和谈开始后,辛弃疾将综合了原先五条要求的全新的和平协议摆在了沈该等人面前。
沈该等人显然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了一番心理建设,对于很多条件都没有看法,一开始还好,但是看到明国要求割让泉州、广州的时候,周麟之忍不住了。
“泉州、广州乃我重要市舶司所在之地,若是失去了泉州和广州,大宋岂不是困顿至死?上国未免太过分了吧?”
“还能有你们图谋破坏黄河堤坝过分?”
辛弃疾摊开双手:“这是陛下着重提出来的,绝对不能更改的,南朝若想要真正达成协议,必须要答应,一点不差的答应……话说回来,都到这个地步了,南朝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沈相公,你该明白的,南朝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更何况泉州和广州还有那么多宗室,温州还有一位太上皇……当然了,温州那位,是大明皇帝点名要的,你们无需担心。”
周麟之面色一滞。
张栻面无表情。
卢永言眼观鼻鼻观心。
那些原先有些愤愤不平的南宋官僚们也面色为难。
很显然,这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事实上已经背叛南宋的官僚群体,除却赵惇之外的任何还在南宋境内进行活动的宗室都是非常危险的。
他们的统治并非就此稳固,反而是危机重重,随时有被颠覆的危险。
事实上在辛弃疾抵达之前,沈该就召开过几次会议。
这些会议商量的就是泉州等地大量宗室子弟的问题,还有身处温州的赵构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他们,该怎么防范他们另立中央对抗临安的问题,该怎么面对之后明国的诘难等等。
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明军大量歼灭南宋政府的军队,以至于临安朝廷眼下所能掌握的兵力只有六万多人,偌大国土和六万军队,怎么看怎么不匹配。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一个中央政府信誉尽失以至于不能有效治理地方的问题。
两次明宋战争之后,南宋政府的信誉度和威慑程度降到了冰点,他们已然失去了庞大的兵力,而没有兵力,就不能有效的控制国土,更别说赵惇这个国主的政治法律地位还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认。
所以在明军撤退之后,他们内部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反抗浪潮?
会不会有人扶持一些赵宋宗室子弟反抗临安中央自立为王,然后明目张胆对抗临安中央?
到那个时候,临安中央有没有能力镇压他们?
大概率是不能的,现有兵力自保尚且为难,重建大军更是需要相当庞大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巨量的金钱,就算能拿出时间和精力,这笔钱,他们也是万万拿不出来的。
如果不能重建有威慑力的军队,那么江南之地将面临一个处处草头王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愿意面临的。
现在明国愿意帮他们处理掉赵宋宗室,这是他们很愿意看到的场面,至少最大的问题没有了,没人可以拉大旗作虎皮了。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保证地方上没有野心家,一旦地方失控,他们所能掌控的也就是临安周边一些地区,政令不出临安。
权势利益大大缩水,奢侈的享受没有了,这种缩水的权力和地位又怎么能让他们感到满足呢?
不可能满足的。
所以,他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事情。
于是以沈该为首,政变官僚群体只能选择答应这些看起来过分也实际上非常过分的要求,接受明国的一切要求,以确定这场和平协定的顺利进行,保全最后的元气。
“这些协定大宋可以全部接受,但是大宋也有一个请求,希望上国可以答应。”
沈该深吸一口气,缓慢而又坚决地向辛弃疾开口道:“大明能否留一支军队在临安附近驻守?”
此话一出,别说明国谈判团队的其他人,就算是辛弃疾和张越景都觉得有点意外。
“啊?这……”
辛弃疾和张越景互相看了看对方,明显没想到沈该会提出这个请求。
沈该坚决点头。
“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吾等经过商讨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吾等非常希望大明可以保留一支军队在临安,用以震慑宵小之辈。”
这个想法还真不是沈该等人的临时起意。
在之前,想到明军撤军之后临安政局一定不稳的情况之后,张栻就提出了这个担忧。
“大宋军队尽丧,剩下来的临安守城军队也基本上都是新兵,没有训练,缺乏武器装备,缺乏有效的指挥,保护临安姑且还可以,但凡有什么突发状况,根本不能应对。”
张栻低声道:“简单来说,至少在一年以内,咱们没有任何办法应对各地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川蜀问题,更是无法应对的。
说穿了,大宋……咱们江南国现在就是个泥足巨人,一推就倒,没有人起兵作乱还好,一旦有人起兵作乱,咱们将束手无策。”
张栻把话说得很明白了。
当时沈该、周麟之等人的面色难看到了极点,却不得不承认张栻所说的是对的。
以现在临安朝廷的实力来说,自保尚且是个难题,更遑论镇压不臣。
一旦地方上出现大规模叛乱,对临安不服从,哪怕只是阳奉阴违,都会让临安十分痛苦,所以张栻大胆提出策略——狐假虎威。
主动邀请明国驻军,利用明国驻军震慑宵小。
让宵小之辈知道临安朝廷虽然失去了威慑力,可是他们得到了明国的承认和扶持,一旦宵小之辈心怀不轨,大明天兵就会立刻出动,讨伐他们。
你们不怕我们,难道还敢不怕大明天兵吗?
借助明军的力量震慑宵小之辈的不臣之心,就可以为临安中央恢复军力和威慑力争取时间,甚至还可以借助明军的优秀训练模式,聘请明军军官对南宋军队进行训练,让南宋军队也变得善战,这难道不是很有意义的行为吗?
还真别说,张栻的建议提出来之后,还真的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
他们纷纷认为这是眼下最好的办法,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了。
唯有周麟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对临安来说就是摆明了要做明国的狗腿子,甚至要依托明国做事情,处处仰仗明国,而且让明国驻军在临安附近,这不是找死吗?
那他们还有什么自主权力吗?
“如此一来,吾国岂得自主?”
周麟之的这句话让一些官员支持他。
这些官员认为就算他们已经变成了江南国的臣子,确也不能就此失去独立自主,这是底线问题。
但是张栻随后又是一句话彻底说动了沈该。
“在自主之前,要先存续,存续都没有,谈何自主?当下情势,明国不需要吾等,是吾等需要明国!”
周麟之无话可说,反对派无话可说。
最后沈该决定采纳张栻的意见,在谈判会议上向明国提出额外条款,主动请求明军驻军,留下一支军队在临安,协助临安中央震慑宵小。
第1151章 没有大宋,只有江南国
这个事情明中央还真是没有预料到,苏咏霖也没有预料到。
之前他们是想过要在临安驻军,但只是保留五百人的精锐用来保护办事处,关键时刻五百精锐也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可谁知道临安方面居然主动要他们驻军,给他们名正言顺把军队留下来的机会。
狐假虎威?
他们是想要借助明军的力量威慑那些对战后威望尽失的临安朝廷心怀不轨的地方分离势力吗?
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可以有效震慑对临安朝廷不满的地方势力,能够维持地方稳定,等于间接为他们减少了极为大量的军费支出。
辛弃疾和张越景低声商议一阵之后,觉得这个事情事关重大,还是要请示一下苏咏霖再做出决定。
“此事事关重大,需要请示一下大明皇帝再给你们答复,只待条约签订,我立刻派人回去上报消息给陛下,请陛下圣裁。”
“如此甚好。”
沈该点了点头:“事已至此,吾等将全部接受大明的一切要求,还请辛总长尽快汇报消息给大明皇帝知道,大宋……哦,是江南国,江南国翘首以盼大明天兵留驻,震慑宵小之辈。”
辛弃疾点了点头。
“为防万一我再多问一句,这件事情,是沈相公可以最终决定的吗?”
辛弃疾看着沈该。
沈该直视着辛弃疾,点头。
“可以。”
“好。”
辛弃疾不再问询其他。
双方就其他的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战争赔款之类的小问题商量了一下,辛弃疾做了一些让步,给沈该留了一点面子,没有要钱要的太多,价格上还是很公道的。
然后双方便正式敲定了这份和平协议。
辛弃疾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式两份的正式和谈文件拿了一份交给沈该,自己留下一份签上自己的名字,并且盖上了苏咏霖交给他使用的国玺印章。
沈该也拿出了本该属于赵惇的国玺印章,在签下自己的名字之后,盖上了印章。
双方交换文本,再次签上各自的名字,盖上印章。
如此,这份和平协定便正式具备了法律效力。
从此,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南宋的存在,有的,只是一个叫做【江南国】的国家,这个国家属于明国的属国,国家元首等同于王爵,但是正式名称叫做【江南国主】。
第一任江南国主名为赵惇,他将在日后得到明国皇帝的正式册封从而成为江南国主。
并且每一任江南国主都需要得到明国皇帝的册封,然后才能算作是正式的江南国主并且行使权力。
江南国主是明国皇帝的臣子,各项事务当中,必须要对明国皇帝称臣,不能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