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6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明军则竭尽全力救治他们、安置他们,竭力让他们活命,还给他们饭吃。
  当地民众短暂的不适应之后,在确定这不是做梦、也不是最后的晚餐之后,便全身心投入了明国的怀抱之中。
  他们对明国相关人员感恩戴德,跪在地上磕头谢恩,很多人当场表示自己脱离宋国,即日起就是大明子民,和宋国再无任何关联。
  既然是大明子民,就要为大明而战,大明说一他们不说二,大明说往东他们绝不往西,这条命是大明国救回来的,那么自然就归了大明国,从此不为自己活,为大明国而活。
  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些青壮男子主动前来向明军请罪,表示希望为他们当时在城内不理智的行为道歉。
  破城之后的巷战阶段,在樊城,因为部分明军穿着宋军的军装而遭到了持械壮丁的攻击,明军保持了克制没有还手。
  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襄樊民心全面归附明军,这些青壮调理过来之后恢复了理智,想到之前做的事情,感觉自己做错了,便找到明军,希望向当事人表示歉意。
  温安志抽出一些时间见了这些壮丁,这些壮丁就十分感慨的与他对话。
  “从前不敢相信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大军,亲眼见了方才知道传言不假,大明军队的确是天下王师,我们气昏了头,居然攻击王师,王师既往不咎,还给我们医治,助我们家人团聚……
  这些事情我们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发生了,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报答大军,我们没有什么别的长处,只有这条命,如果大军不嫌弃,我们愿意加入大军,从此为大明上刀山下火海,皱皱眉头,就不是个爷们儿。”
  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为大明上刀山下火海,从此和南宋一刀两断,只做大明子民。


第1095章 军事永远不能独立于政治而存在
  对于民众们的表态,温安志也十分感慨。
  这没什么奇怪的,当初他也是一样,感受到了苏咏霖和他的部下们的与众不同,深受感动,于是主动加入了他们,一路征战到如今。
  如今这些人们只是在走他曾经走过的路,他看着这些人,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于是他说了一些话。
  “大明国是为老百姓撑腰做主的国家,大明军队也是咱们老百姓的子弟兵,打仗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什么功绩,什么荣华富贵,就是为了咱们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吃口饱饭。
  你们愿意成为大明子民,加入大明军队,那当然是好事,但是大明国更希望你们活着,除非万不得已,你们都要好好儿的活着,活着,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不要动不动求死,不要不珍惜自己的性命,人活着才有一切,人活着才能往前走,谁知道自己未来不能做出更大的功绩呢?”
  这一番交谈之后,襄樊之地的青壮男子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报名请求加入明军,还有相当一部分身体恢复的女子集体请愿前往明国内地工场做工。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都不想继续留在这里。
  这里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与折磨,继续待在这里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他们实在是不想回忆了。
  张越景和温安志抽出一些时间组织了这里的工作,开始安排襄樊之地的民众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报名参军的男子们被各部队按照缺员名额收纳进入,然后集体进入新兵营展开训练,待新兵训练结束之后就能正式进入各部队服役。
  他们的家人也会因此成为家属,按照明律当中的《军属优待法》,享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政治权利。
  至于那些渴望离开此处开始新生活的女子,温安志也满足了她们的要求,询问他们的家人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也愿意跟随她们一起离开襄樊,前往新家园开始新生活。
  于是这些人被温安志安排着前往河南地区的手工工场,请当地官府和工场妥善安置。
  至于还愿意留在本地的,自然会根据明国的一贯政策,给予他们妥善的安置,之后的土地房屋分配和税收优惠政策也不会少。
  襄樊地区逐渐稳定下来。
  襄樊地区稳定了,其他地方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动乱,明军的行动也就顺利展开了。
  襄樊二城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中都。
  这一次,苏咏霖不像之前得知李显忠被歼灭时那般的高兴了。
  他看着张越景对整个战斗过程的描述以及襄樊二城内的具体情况,还有河南兵团复兴会干部们的集体请求处分书,沉默了很久。
  同时得知这些事情的还有复兴会总部的高级干部们,他们也沉默了许久。
  “我本以为这场战事胜利结束之后我会很高兴,但事实上好像并非如此。”
  苏咏霖放下了手里的战报:“襄樊拿下了,临安援军全军覆没了,京湖之地唾手可得,南宋弹指可灭,可是我却没有那么高兴,诸位,襄樊的战事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人渣,畜生,根本不能算人的东西,他们眼里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若是可能的话,他们甚至会拖着所有人陪他们一起死,他们绝对不会放弃任何可以活下去、继续为所欲为的可能。
  对待这群人,我们不需要有任何的怀柔,不需要有任何的优待,我们应该调整一下策略,对待这样的一群人,不需要接受他们的投降,就地歼灭即可。
  我们一路奋战,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能摆脱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能吃饱饭穿暖衣,可要是连他们的命都保不住,其他的一切都只是笑话而已。”
  苏咏霖决定做点什么,多少做出一些改变,襄樊二城出现的事情,他不想看到第二次。
  不过好消息是,下一次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城池并不多。
  南宋境内堪比襄樊二城的坚强防御城池数量并不多,大部分城池没有那个抵抗力。
  这场战斗充分体现了明军火炮的强大战斗力。
  在这场战争期间,明军强大的远程打击火力极大的压制了宋军,给宋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且极大地降低了明军的损伤。
  按照实际战损和参谋总部的分析来看,这一战明军的确是靠着火炮得到了巨大的优势,原本需要人命来视线的战略目标全都依靠火炮做到了,靠着火炮还大大增加了宋军的伤亡。
  整个襄樊之战,明军前期几乎没有战损,最大的战损出现在最后的强攻襄阳城之战。
  强攻襄阳七天,明军有七百九十六名士兵战死,数千人轻重伤不等,损失较为严重。
  但是换来的却是更多的人活下来了,更多的人没有遭到宋军的凌辱和殴打,活下来了。
  并且之后一系列的行动得到了襄樊之地的民心。
  针对这一情况,苏咏霖主持了枢密院、参谋总部和复兴会军务部的联席会议,讨论了一下张越景自请处分的事情。
  有人提出张越景的这种行为造成了军队较大的伤亡,而这些伤亡原本是不用出现的,至少不会出现那么多。
  新式武器的使用让明军损失大大降低,他本来可以继续包围襄阳,等川蜀宋军来援之后围歼川蜀宋军,把襄阳宋军逼到绝境里,到时候或许可以用更小的损失取得胜利。
  也有人认为宋军所做的一切太过恶劣,完全超出了他们战前的一切推演范畴,张越景强攻襄阳,救下数万民众,没有让他们继续被宋军折磨致死,是正确的行为。
  且他是在有充足把握的前提下强攻襄阳,并非没有理智的决策,基本战果都取得了的前提之下,张越景的所作所为并不算是错误,不应该进行惩处。
  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少,理由十分充分。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多,理由也十分充分。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渐渐就张越景取得战争胜利这一基本条件达成共识,明军战略目标成功达成,南宋的覆亡已经不可避免。
  唯一的讨论点在于张越景是否应该强攻襄阳。
  激烈的讨论之后,最后的决断权还是在苏咏霖手中。
  苏咏霖耐心听完了与会众人的激烈争论,而后缓缓开口。
  “单纯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张越景的确有更好的选择可以做出,他可以继续包围襄阳,榨干南宋最后一点机动兵力,为我军的胜利获得最大化利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说着,他看到有人举手想要发言,摆摆手让他不要急。
  “我话还没有说完,别急,我是从单纯的军事角度分析这件事情,但是众所周知,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对于国家大局来说,军事永远不能独立于政治而存在。
  这一战我们要达成的军事目标是消灭南宋机动主力,打掉他们发起进攻能力,占领襄樊,将南宋一刀两断,这个军事目标我们已经达成了,而我们发起此战的政治目标呢?”
  众人互相看了看。
  孔茂捷举起了手。
  “杀人诛心,彻底打掉南宋反抗大明的胆气,使之自乱阵脚,内部主和派势力大增,主战派势力大衰,自己把自己困于死地。”
  辛弃疾也举起了手。
  “一战打掉南宋军心民气,使得南宋上下都接受大明即将覆灭南宋的事实,将来大明南下之时,南宋的抵抗会微乎其微,没有意义。”
  苏咏霖缓缓点头。
  “这些都是政治目标,但不全是,我们打掉了南宋的民气,我们自己是否增加了民气呢?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南宋官方把我们当做敌人,民间地主豪强自然也把我们当做敌人。
  受到他们的影响,不说全部,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南宋民众把我们当做敌人来看待,我们进军,他们逃跑,我们攻击,他们恐惧,这是我们的目标吗?
  这当然不是,南宋的民众从来不是我们的敌人,南宋的官员、军队、地主豪强才是我们的敌人,而我们要如何才能让民众知道我们不是他们的敌人?光靠嘴去说吗?
  当然不是,当然需要我们身体力行的表达出我们没有把它们当敌人,而是当做自己人,我们需要用和南宋对待民众全然不同的方式对待南宋民众,乃至于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拯救他们。”


第1096章 战犯追责制
  苏咏霖的发言让与会人员感触良多。
  南宋把民众当做牛马猪狗一样对待,而明国则把民众当做真正的自己人看待。
  双方对待民众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旦展现在人们眼前,自然会促使人们用脚投票。
  南宋的民众自然不会抵触明国的统治,这将大大降低攻占初期明国的统治成本和维稳成本,如果没有这种态度和行为,那么明国需要为此支出的成本将十分巨大。
  封建王朝当然也会有类似的担忧和准备,他们的做法一般是拉拢新占领地的地主豪强等地方实力派,许以种种好处。
  地方实力派接纳了新王朝,那么黎民百姓当然没有任何发言权,也就跟着顺从了。
  明国不接受地方实力派的存在和投效,需要面对的是广大民众,支出会很庞大,然而张越景和河南兵团的行动却让这种支出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襄樊民众已然信任了明军和明国,他们不会对明国的治理表现出抗拒和猜疑,这种心理将成为明国顺利实现统治的巨大助力。
  “而且我不知道诸位是否考虑过,即使是拥有同样祖先的一群人,在两个不同政权的统治下对立的久了,也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就好比当年晋国南渡江东,国家南北分立,带来南北汉人之疏离感,隋唐凡三百年止。
  燕云十六州和中原大地分离之后,中原汉人和燕云汉人之间的对立,我们花了不少功夫来消除,这种因为政权对立而产生的政治对立和分离,很容易让我们的解放被误以为是征服。”
  苏咏霖严肃道:“我们不能让大明子民和南宋民众一起认为咱们的南下是征服,不,这是解放,是让原本分离的一家人重新团聚在一起,这对于我们的军事行动的要求极大。
  所以,我们必须要采用全然不同的态度,在南下的过程中就要让南宋民众意识到我们不是去征服他们的,我们是去解放他们的,我们是去砸碎他们身上的镣铐,给予他们自由的。”
  辛弃疾深深的赞同苏咏霖的想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以为主席所说的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我们攻灭南宋一统江南地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我还认为,这一次张越景和河南兵团的所为非常正确,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政治助力。
  我建议,我们将这一次的事情通过复兴会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广而告之,广泛宣传解放的意义,以免大明国内出现诸如【大明消灭南宋、征服江南】之类的说辞。
  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关键点,我们南下,是解放,我们的敌人,是上等人,而不是南宋民众,二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