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宿将周本元的经验之谈。
当年对付金军的时候,遇到怯战的士兵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才不会和声细语的对你做思想工作,他们只会用刀子和鲜血给你展示不上战场的结果,然后问你一句——去不去?
敢不去吗?
在明军发射第二轮炮击之前,周本元的命令就传到了亲兵队伍之中,作为主将的臂膀,亲兵们坚决执行主将的任务,大规模出动追杀逃兵、逃跑军官,拎着他们的脑袋前往前线威胁怯战士兵、军官。
不上城楼死战,这就是下场,除非命令,不准私自下城楼,否则下来一个,杀一个!
第1053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凶悍而身强体壮的亲兵们震慑住了城内的宋军士兵,他们哭丧着脸在同样哭丧着脸诅咒亲兵们的军官的带领下,怀着出殡的情绪登上城楼准备作战。
对于这些宋军士兵来说,上城楼作战等于自杀。
对于明军来说,发射第二轮炮弹倒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难于操作的大将军炮。
一发炮弹发射完毕之后,首先炮组的炮手们需要利用特制工具一起呐喊着努力,把火炮复位,按照炮管上的照门和准星调整射击角度。
然后他们必须用带钩的刷子先把炮管内没有燃烧完全的东西钩出来,再用沾水的毛刷伸进炮膛清洗并熄灭火星,然后用干布包裹的炮杆伸入炮膛去擦干。
到这一步,炮手们才能再次填入火药,放入炮弹,有时候还需要塞一些东西固定,增加气闭性,最后引燃发射药,进而点燃炮管内的火药,进行第二次发射。
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射击次数的增加,需要给炮管子一些时间降温冷却,到后面炮管温度很高的时候,甚至需要浇温水来给炮管缓慢降温,以维持炮管的发射状态。
战斗时间越长越需要给炮管足够的时间降温,避免炸膛和火炮寿命减损等等问题。
因为这样的限制,每天发射炮弹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苏咏霖就给神机营下令,每天、每一门大将军炮的发射不能超过二十发炮弹,多的部分必须轮换发射。
所以神机营在使用大将军炮进行发射的时候,还要注意上限,并且进行轮换发射。
事实上炮手们也不会每天都打满二十发炮弹才进行轮换,一般打到十发炮弹或者十五发炮弹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轮换了。
炮手们在战斗的时候还要准备备胎用炮,而从旧炮退场到新炮上场准备发射这个过程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准备。
这段时间对于现在的火炮来说是必须要支出的,也是大将军炮最大的弱点之一。
不过它的威力十分强大,是现在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攻城武器了,它的优点决定了明军无法舍弃它,只会不断的改进它。
比如给它制定更好的固定炮身的办法,免去相当耗费时间的复位和调整射击角度的程序。
这个程序要是免掉了,能给炮组节省一半的时间。
亦或者增强炮身强度,让炮手们不要总是担心它会炸膛,免去降温时间,那么也能给火炮发射减去很多的麻烦。
第二轮射击说到就到,二十五门大将军炮再次轰鸣出声。
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之中,二十五颗铁弹再次裹着灼热的气流砸向了樊城城楼,再次给樊城城楼带去了恐怖的伤害。
宋朝以前襄阳和樊城的城楼都是土城,靠着一层一层的夯土夯起来的,较为结实耐用,不过没有包砖。
而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因为襄阳和樊城的重要战略地位,南宋朝廷花了大价钱给城墙包砖。
烧砖这个行当在明朝大为兴盛,所以明城墙多为包砖城墙乃至于纯粹的砖石结构城墙,宋朝以前则多为土城墙,只有一些重镇使用了类似于三合土的技术制作城墙,非常结实耐用。
宋朝出现了烧砖行当,但是还没有兴盛起来,包砖成本比较高,只有重镇才有这个待遇,不然的话朝廷支出不起。
苏咏霖就在明国大力发展烧砖行业,大力兴建烧砖工场,然后给一些重镇的城墙进行包砖改进。
目前得到改进的有中都城、辽阳城、大同城、长安城、洛阳城、开封城等等重镇,包砖的存在大大增强了这些城池的防御力。
而对南宋来说,除了临安城之外,襄阳和樊城都有这个包砖待遇,且城墙十分坚固。
他们已经考虑到了明军会使用投石机攻城的情况,所以升级城墙防御,用上好的青砖对城墙进行包裹,一般的投石机打击不能损坏墙体。
但是明军火炮是直射轰击,和投石机的抛射完全不同,火药爆炸的动能更是远超投石机的机械动能,可以说是一打一个坑,一打一个坑。
凡是击打中墙面的炮弹基本上都把包砖部分打碎掉了,多来几次,直接就露出了包砖后头的土质墙体。
当包砖部分被打掉之后,内里的夯土城墙其实还是有着相当的防御力的,且城墙相当厚实,夯土城墙的厚度往往超过高度,很难破坏。
可是只要被火炮轰击超过一定的限度,也不能说这厚实的夯土城墙就不会垮塌,到底还是土,在火器的轰击下,谁也不敢保证就不会有问题。
就算是强如赫连勃勃的大夏龙雀城,又能如何呢?
火炮铁弹沉重的打击给樊城城楼带去了巨大的损伤,樊城城楼不断震动,城墙上守军则被炮弹打的失魂落魄,一时间完全无法反击。
周本元在部下的保护下离开城楼,躲在了安全的地方,好一阵子才缓过来。
缓过来之后,周本元觉得不能这样下去。
要反击,必须要反击,不能坐视明军用新式火器轰击他们而他们不做出反击。
他注意到明军每一次轰击之后都会间隔好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在他看来就是反击的机会。
他趁着间隙登上城墙观看明军阵势,发现明军没有趁着炮击间隙前来攻城,没有接近的迹象。
难道是想靠着新式火器把城墙摧毁?
周本元不知道,但是还击是必须的。
他的部下告诉他还击难度很大,因为明军距离太远,距离城墙接近五百步的距离,他们的投石机和床子弩未必能够得着明军。
“够不够得着是一回事,反击不反击又是另外一回事,被动挨打会极大的摧残军心,必须要反击!必须要振奋军心!”
周本元很快要求还能发射的床弩机组发射床弩,用床弩反击明军,发射一箭就给床弩机组人员一个人赏赐五百文钱。
接着又要求城楼上和城内的投石机机组发巨石反击,每发射一块巨石也给投石机组成员一人五百文钱钱。
同时他也知道这种空话不能给士兵足够的刺激,于是他许诺专人计数,直接带着一车一车的铜钱就在机组旁边等着,打完就给钱,现场付钱,绝不拖延!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宋军普通士兵本来就是为了钱而参军打仗,一听有钱拿,还是现场支付绝不拖延,很多人立刻兴奋起来。
兵饷还有被长官黑掉的可能性,更是被层层盘剥,拿到手里能有四五成就算军官爱兵如子了,广大官兵深深为此感到郁闷。
但是这一次可是现场支付,绝不拖延!
火炮的恐怖威胁他们不怕了。
城墙上的死亡威胁也值得商榷了。
虽然腿肚子还有点发软,但是一看到整箱整箱的黄澄澄的铜钱,宋军士兵们的腿肚子也没那么软了,手上也有劲儿了。
他们一心念着【五百文钱、五百文钱】,仿佛立刻就能从心底里提炼出力量,这股力量足以支撑着他们顶住对明军火器的恐惧,登城反击。
只要打一发,发射一次,就是临安百姓五天的收入,打六次,就是全大宋生活水平最高、薪资最高的临安城百姓一个月的收入,基本上也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销。
对于大头兵们来说,这种诱惑是难以抗拒的。
那么多钱,顶的上多长时间的兵饷了?
那么好的机会,难道就要放过?
打啊!为什么不打?
于是城内宋军开始反击。
第1054章 他们被逼着走向自己的命运
正好这个时候处于明军第三轮炮弹发射的间隙,城头宋军抓住这个机会就开始反击。
他们喊着口号,耗尽全身的力量给三弓床弩上劲儿,然后用大锤狠狠地砸下去,击发床弩,巨大的弩箭呼啸而出。
投石机组那边也差不多,一群人使出吃奶的劲儿齐声高喝,一齐拽着绳索拼命下拉,将沉重的石块或引燃的火器扔了出去,让它们在空中自由的飞翔。
床弩发射出大箭,投石机扔出了巨大的石块和点燃的火器,宋军的反击看起来声势浩大。
随着他们的勇猛还击,周本元也开始兑现自己的诺言,完成一次射击,五百文钱直接奉上,当场数钱给你,绝不拖延。
士兵们拿到钱之后立刻收起来,兴奋地涨红了脸,立刻开始进行下一次射击的准备,每一个人都开心的和过年收到大额压岁钱红包的孩子一样,开心极了。
因为开心,他们的动作也很快,非常快,效率也大大提高,在明军进行射击准备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好了再次发射的准备。
然后一齐大吼着把大箭、石块发射出去。
接着就目光灼灼的看着正在数钱的小吏们,盯着他们手上的钱,眼里、脑子里全都是钱,没了其他的东西。
因为这种激励,宋军的反击开始变得犀利起来,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投石机根本没办法把石块和点燃的火球扔到到明军所在的位置上,直接就坠落在半路上,没意义。
床弩倒是有点意思,居高临下飞的挺远。
但问题在于床弩压根儿没法瞄准,能否打中全凭运气,所以它的主要用途是用来射击城墙钉在城墙上给登城士兵提供落脚点的,次要用途才是远程打击。
七八支两米多长的大箭呼啸射出,然后在空中不断的偏移原来的方向,最后的确接近了明军所在的方位,但是位置已经偏到了姥姥家,最后超低空飞行、坠地。
不说是毫无意义吧,也能算是白费心机。
然而这对于明军还是有点意义的。
明军方面则通过这一次的射击发现了宋军的远程火力点,发现城头宋军正在进行反击,于是炮组观测手拿着千里眼不停观测,同时进行简单的数学测算。
火炮位置距离樊城城墙约一百五十丈余……
樊城城墙高约二丈余……
城墙墙面宽约二丈余……
大将军炮炮口自平射抬高炮口一度约提升射程……
苏咏霖为了增加火炮射击的精确程度,为了让弹道计算的数学模型更加精准,遂引入了角度和坐标系的概念,传授坐标系知识给计吏们的同时,还亲自动手做了一个量角器。
他用依稀还能记住的数学计算方式刻画出了角度的存在,将这个概念传授给了朝中计吏们,随后由计吏们将角度和坐标系带入了火炮射击的数学计算模型当中。
计吏们由此如获至宝,感觉自己洞察了火炮射击的奥妙所在。
他们在中都的实验基地对火炮发射的一些列数据进行了测算和记录。
对发射火药的重量和炮弹射程之间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的测算。
对炮口抬高所造成的的射程改变也做了大量的测算,并且记录。
整个火炮发射的相关数据被他们汇总记录成了一套表格,经过大量试射和数据记录测算,以及照门、准星概念的引入,明军炮组逐渐对火炮发射有了科学概念。
甚至于不同种类火炮和不同重量的炮弹所需要的发射火药的重量都被计算出来,于是明军火炮的发射火药都是在专业车间进行定装制作,专人称重,尽量减少误差,直接送到炮组手上。
炮组还设置了专业的观测手,手持千里眼,会在战前对各项数据进行测算,进行大概的预估,引导发射,使得火炮的射击精度大大提升。
每一次发射过后他们也会观测射击结果,然后对接下来的发射进行发射位置和发射角度的调整。
炮组其他成员则负责将火炮调整到观测手所认为的最佳位置,然后发射。
这一系列的流程下来,可以说是相当的讲究科学了,算是达到了滑膛时代的前膛炮发射科学流程的巅峰。
最开始,连制作火炮的工匠们都只认为炮手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兵种,只要有勇气就能做炮手。
可后来大家都发现了,炮手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数学知识。
搞不懂数学的人是没办法做一个好炮手的,哪怕是一个负责引燃发射药的炮组成员,也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否则观测手忽然受伤了不能指引发射了怎么办?
事实上明军炮手的培养就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明军炮手培养的方略已经进展到了需要对炮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