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6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会因为你们没有对黄河大坝下手就宽容你们。
  不过他们这样做的行为还是非常丧尽天良的,所以苏长生觉得苏咏霖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会给赵昚还有虞允文提前立好墓碑。
  当年决口黄河的杜充的后人都被苏咏霖清算掉了,他最痛恨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乃至于那几十万人的生命开玩笑的人。
  这种人落到苏咏霖手上绝对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另外,苏长生感觉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他们都能做的出来,可想而知,他们已经没什么办法了,已经想不到正常方法可以对抗大明国了。
  苏长生一边派人把这个消息通过海路送给苏咏霖,一边又让黄捷盯着虞允文,争取搞到更多的情报,搞清楚他们的行动计划。
  然后,他便开始派人盯着那群逃难的地主乡绅聚居的地方——他们抵达临安之后,被临安官府安排聚居在一起以便管理。
  现在这群人不在临安城内,临安城内没有给他们居住的地方,他们不配。
  他们现在只能暂时居住在临安城外的一个废弃村庄内,穿着破布衣裳,过着天天吃糠咽菜的日子,也不知道南宋朝廷对他们有什么安排,苦不堪言。
  苏长生还知道他们身上的财物都被南宋官员敲诈殆尽了。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保住了一部分财物,本想着在南宋重新安家立业,没想到刚一过来就成了待宰的羔羊,被官府用购置房屋土地、购置粮食和衣物等等理由敲诈一空。
  现在这群人彻底沦为赤贫状态,靠着官府的救济粮过日子,饥一顿饱一顿,也不知内心作何感想。
  说到底,他们觉得来到南宋就能过上好日子,简直是愚蠢至极。
  南宋地头蛇凭什么把自己的利益让给他们?
  这种事情在汉朝就出现过。
  读了不少史书的苏长生知道在汉朝有过一种陵邑制度,就是打着荣耀家族的旗号,把地方上一些势力庞大的豪强家族迁移到汉王朝的统治核心地区居住的制度。
  本质上是为了遏制地方势力的发展,稳固中央集权统治。
  虽然允许他们带走家财,但是不动产显然是带不走的,而且就算带着家财前往五陵地区,五陵地区早就有了无数前辈居住在那边,新人过去不被敲骨吸髓,就算他们大发善心了,还想安家立业?
  拜过码头了吗你?
  这群人润到南宋来的消息苏长生早就知道了,也知道他们对明国政策的诸多污蔑,所以他正在谋划着将这群家伙全部做掉,只是目前还没有决定投什么毒比较好。
  现在看来,计划可以稍微更改一下了。
  苏长生脑海中逐渐生成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苏长生和虞允文都在为了自己的计划行动的时候,南宋枢密院也开始谋划对江南西路解放区的第四次正式围剿。
  他们又感觉自己可以了。
  前两次大围剿的失败给南宋朝廷沉重一击,尤其是第二和第三次围剿的失败,使得江南西路农民军的进军路上盗贼蜂起,到处都是打家劫舍的强人,地方一片混乱。
  南宋朝廷受限于衰败的国政而无法解决这件事情,使得很多人觉得他们已经看到了南宋的终末。
  但是没想到苏咏霖一本书传来,居然给南宋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们焕发了第二春,很多人主动拿出钱财帮助南宋朝廷募兵,增强军力,为的就是对抗苏咏霖的思想攻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江淮战区军队重建几乎完成,京湖战区军队的重建也就提上了日程。
  而当时从川蜀战区前来支援战斗的姚仲所部现在依然停留在京湖战区,京湖战区现在虽然局势不妙,但是依然维持这一定的军队规模。
  而这段时间以来,江南西路的农民军也没有外出袭扰的迹象,江南西路一带风平浪静。
  随着物资禁运政策的实施,枢密院和赵昚都觉得江南西路农民军差不多到了极限了,可以开始准备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围剿了。
  这一次一定会胜利!


第1016章 临时战争税
  枢密院的主官们觉得眼下南宋军队是“兵精粮足”,就差一场胜利彰显他们的政绩和存在。
  正好江南西路的农民军应该也到了强弩之末,能用这场战斗给新招募的军队一次训练的机会,让新招募的军队好好练练手,见见血,再来一场胜利,奠定心理上的优势。
  这样将来面对明军也就不会胆怯了。
  毕竟是新军,刚刚招募来,刚刚训练出来,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股朝气,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气势,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赵昚在军队训练的时候多次检阅军队,观察军队的训练科目和士兵伙食等等,以示自己非常在乎这支新军,同时也对自己看到的一切表示满意。
  对这样一支充满希望的军队,枢密院和赵昚都是寄予厚望的。
  他们寄希望于全新组建的军队可以振奋南宋的士气,彻底解决内忧,全面对抗外患。
  枢密院和赵昚的算盘打的很响,但问题在于江南西路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面对南宋朝廷空前严格严格的物资禁运政策,江南西路农民军政权不说是十分困难缺衣少食,至少也算得上是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物资禁运政策好像完全没有影响到农民军的正常运行,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之所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主要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其一是主导农民军政权的复兴会江南西路分部对整个农民军解放区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
  其二是南宋官僚们极其灵活的执行朝廷政策的手段以及对金钱的重视态度。
  所以说能够营造出眼下这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农民军和南宋官僚的双向奔赴,“情投意合”了属于是。
  农民军的政策是主要的内因,虽然赵玉成领导的江南西路复兴会分部不在明国本土,但是随着江南西路斗争局势的清晰,赵玉成也多次开会要求正式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为此还问苏咏霖要了不少政策指导和有经验的官员。
  苏咏霖自无不可,立刻安排了一批又一批有经验的复兴会员们乔装打扮,在苏海生情报网络的帮助下来到了南昌,加入了江南西路的复兴会分部,并且帮赵玉成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从上一次反围剿战争获胜之后一直到如今,一年多的时间里,赵玉成一直都在农民军控制的九个州推行土地改革。
  他和农民军的战士们带领农民夺取土地,分发土地,建立农会和新农村,建立乡农会等等,把复兴会组织深入到村庄之中。
  他们打破了原有的地主乡绅和县官府共享权力的格局,创造了全新的基层政治格局,增强了本地南宋农民们的组织度,建立了稳固的【农民军——农会】的政治局面。
  苏咏霖曾经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被赵玉成借鉴。
  加上连续数次战争中最早的起义军、现在的农民军和宋军对本地地主乡绅势力的“三管齐下”,赵玉成“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在九个州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所有地主乡绅,把这九个州完全打造为了复兴会控制下的复兴州。
  消灭九州之地的地主乡绅之后,村农会和乡农会结合起来,成为复兴会联系、组织农民们的重要机构,通过这两级机构,赵玉成得以动员全体农民展开了大生产运动。
  都说江南西路这块地方是穷山恶水,地无三尺平,土地也贫瘠,根本打不上几斤粮食,但是这也不绝对,其中有几分是那些吃的脑满肠肥的大地主坚持的看法,也不知道。
  反正就赵玉成实地走访之后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土地有,肥沃的土地也有,数量还不少。
  但是几乎全部的膏腴之地都被地主乡绅占据,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农庄,让佃户帮自己耕种。
  而自耕农们往往只能拥有贫瘠的土地,承担着最为沉重的税收,更多人还没有土地,最后悲剧的沦为流民,外出谋生去了。
  赵玉成丈量田亩检查账册之后,发现江南西路绝对不是养不活这里的人,江南西路历年粮食的实际产量也绝对不至于养不活人。
  之所以这里给人穷山恶水的感觉,除了一部分交通环境因素之外,主要是分配出了大问题,很多人没办法吃饱肚子而已。
  现在他们都被解放了,身上的枷锁也被解开,复兴会给他们分发土地,让他们按照农会的安排进行农业生产,且只需要缴纳农税和较为特殊的临时战争税,其他的税都可以免除。
  因为目前还处在战争之中,写信咨询了苏咏霖之后,苏咏霖建议赵玉成根据目前江南西路解放区较为严峻的斗争形势,推行战时政策。
  相较于基本和平的明国,江南西路的斗争形势使得他们没有一口气推行明国轻徭薄赋政策的资本,他们必须要加征一部分税收,并且组织劳动力修缮城池、道路并且为士兵准备军事物资。
  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要从税收当中来。
  所以临时战争税应运而生,为了让农民军获得更加精良的装备和更加丰富的食品以增强战斗力,这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相对于江南西路农民们原先的日子来说,这种只需要缴纳两个税种的生活已经算是地上天国了。
  因为担心农民反对,抗议农民军向他们征收太多的赋税,所以赵玉成在推行临时战争税之前离开南昌,前往各地农村进行深入调研,和农民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在这场调研行动的过程之中,赵玉成得知了农民们对复兴会农民军政策的看法。
  简而言之就是农民们都觉得他们是大善人,是天上神仙下凡来解救他们的。
  才收两个税目,其他的税目都废除掉了,这难道不是在做善事吗?
  一个上了岁数的老农握着赵玉成的手,泪眼婆娑的就跟他哭诉过去他们所需要缴纳的税。
  正常的农税就不说了,但凡遇到些天灾人祸,或者运输损耗,他们就要补缴农税,有些时候补缴一次,有些时候补缴两次,老农活了五十多岁,也就记得有五年没有补缴过。
  农税之外还有各种非常诡异的税收。
  比如行路税。
  走在路上,走的是大宋的国土,是大宋的道路,所以走在路上就要收税,官府不管这路是不是农民们自己集资修建的,不管,就要交税。
  还有打井税。
  也是一样的理由,因为在大宋的国土上打井,用的是大宋的资源,所以也要交税。
  还有建屋税。
  因为在大宋的土地上建造房屋,所以要交税。
  还有柴税。
  砍柴也要交税,因为树木长在大宋的国土上,不交税实在是说不过去。
  另外就是挑水税。
  挑水也是用的大宋的水,不交税的话你还算是个人吗?
  这些都算在内,有些时候收一次,有些时候还有加征,收两次,年景好的时候还有收三次的,收个税能把他们这些本来能吃饱肚子的人家给收的倾家荡产。
  而那些可恶的税吏还是不罢休,又折腾出了诡异的杀鸡杀鱼税。
  官方的说法是杀鸡杀鱼会见血,不吉利,让老天爷看到了会以为大宋天子不尊重他,所以会对大宋天子在老天爷那边的名声不好,要交税来弥补大宋天子的损失。
  于是杀鸡杀鱼煮了吃也要交税。
  当全部的税收种类都给用上,就差没有给拉屎上税之后,税吏们又给折腾出了提前收税的概念。
  好不容易应付完了今年全部的税收,本以为接下来能吃几顿饱饭过几天安生日子,结果税吏们又来了。
  他们说朝廷讲了,今年朝廷办事多,很困难,所以向你们预支明年的税收用以度日,今年收了,明年就不收了。
  有老农不愿意,税吏们就威胁他们,说今年不给预支,来年加倍收税!看你们交不交!
  这样一说,那里还有人敢不交税呢?
  于是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所得,全都交了税了,有的还是重复交税,交好几次,留给自己的当真是少的可怜。


第1017章 南宋万税
  对于大宋子民来说,官府的话无限接近于鬼话。
  听的话就等于相信鬼话。
  不听的话就要给鬼吃掉。
  他们看似有两种选择,实则只有一种选择。
  他们只能选择交税。
  但是今年的税交完了,还要交明年的税,这还不算最恶劣的,最恶劣的是明年的税也交完了,官府一看他们还有油水可以榨,就说后年的税也提前预支了,后年就不用交税了。
  他们要是说到做到也就算了,可偏偏他们从来不说话算数,从来没有信守诺言,纯粹就是在骗人。
  今年说明年,明年说后年,后年再说大后年,年年预支,年年背信弃义。
  老农所在的地方被收税收到了十三年以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