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之间。”
这句话让王祈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他也想到了之前几年内发生的事情,比如山东的那件事情。
也正是因为自己人经不起诱惑,苏咏霖才下定决心提前开战,开始了大清洗运动。
一场运动死者上千,受牵连者数万,积石州的常住人口一下子翻了一倍多。
如此说来,二者之间的转换,可能真的就在一念之间。
这个一念之间,真的会决定一些人未来的人生走向啊。
“我明白了。”
王祈点了点头:“他们会想要腐蚀我们,而我们也要竭尽全力感化他们。”
“对了,这就是最正确的做法。”
苏咏霖笑道:“咱们内部会有人变质,可反过来,咱们的同志不也就是他们内部的叛徒吗?咱们担心,他们何尝不担心?这是一把双刃剑,就看谁比谁更加坚韧。”
“明白。”
王祈坚定了信念,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南宋使节团的人们全都醒过来吃过早饭之后,陈光远便来到了四海亭内,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地方想去观摩的,或者只想留在驿站里休息,也都可以。
反正驿站里的服务人员会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到了饭点直接到饭堂里吃饭就可以了,若是想洗澡也可以和服务人员说,他们会处理好一切事情,无需担忧。
一般使节团人员也没什么好说的,便等着听三位主要使者的意见。
陈康伯想了想,表示想要去中都城内的一般市场看一看。
虞允文想了想,表示想要参观一下中都城附近的明军军营——然后被婉拒。
陆游表示想要去中都城外的农村看一看。
被婉拒的虞允文本来想跟着陈康伯去看一看中都城内的一般交易市场,但是一听陆游想要去农村观摩,立刻决定自也要跟着陆游一起去。
陆游无法拒绝虞允文,而这一点,明国方面当然也不是很在意。
除了虞允文和陆游,其余的使节团成员更愿意在繁华的中都城内游玩,于是四海亭工作人员兵分两路,在陈光远和王祈的带领下,带着南宋使节团的成员前往两个不同的目的地。
陈光远陪同陈康伯,王祈陪同虞允文和陆游。
虞允文似乎是非常清楚陆游到底想要干什么似的,自己似乎也有一些想要确认的事情,于是对王祈提出了建议。
“不如让吾等自行决定去何地观摩,如何?”
王祈自然没什么反对的,便介绍了一下中都城周边不同区域的农村分部和数量。
虞允文最后选择了前往中都城北部的密云县小泽乡,询问陆游,陆游不反对,王祈自然没什么不同意的,调了一队四海亭所属的卫队,就带着两人出发了。
一行人乘车前进,而随行卫队全部骑马,速度较快,行进路上车子则较为平稳,甚少颠簸,这让陆游很是舒适。
“不曾想明国车辆如此舒适,如此行进也甚少颠簸。”
听着陆游的夸奖,王祈笑了。
“陛下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要想富,先修路,大明立国以来,对道路修建无比重视,全国上下所有农会除了组织农民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修路了。
中都城是国都,修建的道路尤其多,四通八达,从中都城前往周边任何地区都已经修建成了如此这般的道路,时时有养护,所以行进起来很是方便,除此之外,大明还有修建运输专用的轨道,速度更快。”
陆游闻言,颇有些感叹。
“道路难行乃是天下难题,翻山越岭舟车劳顿,实在是世间苦事,若是有朝一日能够消解这般的痛苦,从一地前往另一地无需昼夜赶路,那该是何等美事啊……”
王祈也点了点头,赞同陆游的看法。
“舟车劳顿实在是辛苦的事情,容易耽误事,所以大明立国之后一力修路,力求把道路修的四通八达,如此可以省下很多事情。”
陆游点头赞同,心中盘算着回去之后要上表给赵昚,让赵昚拨款修路,从临安开始,把道路修的四通八达。
虞允文没说话,但是心里也盘算开了。
修路不仅方便行人、商旅,也方便军队,更别说明国还有修建专属运输的轨道,那就意味着运输物资乃至于军队赶路的速度会更快。
明国的军事后勤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其效率可能远远超过南宋的想象。
如此就算冬天,中原河流上冻,明国不能利用河流运兵,也能利用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调集物资,筹备战争。
冬天不能限制明国的战争动员能力。
如此,当年明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打穿南宋江淮防线、直抵临安却没有受到后勤方面的拖累也就不是不能理解的。
这很重要,需要记下来,回去之后写成报告上报给赵昚知道。
虞允文丝毫不曾注意到他不愿意相信出自王祈之口的明国底层的变革,但是却意外的很愿意相信同样出自王祈之口的其他消息。
好一个双标怪啊。
第988章 问题之所在,在于能否接受
赶路途中,陆游置身于明国土地之上,在明国的马车之中随着道路向前进。
他们很快抵达了密云县的小泽乡,抵达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
这是虞允文指定的地方,虞允文自信明国不可能知道他想来什么地方,没办法提前做好一切的准备,如果他们真的能提前做好一切的准备,那还不如直接让这些农民过上好日子得了。
如果为了这种不确定的事情大搞面子工程,还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虞允文觉得自己现在所看到的一定是最真实的明国农村。
但凡之前王祈有什么隐瞒,都会在这里暴露的一清二楚,明国农村但凡有什么惨状,都会暴露得干干净净。
而这也是对陆游的救赎。
之前一段时间,虞允文敏锐地察觉到了陆游似乎对于明国的一切怀着莫名的好感。
这并不是他口中所宣称的【打探明国情报】,只是打探情报的话,并不需要进行当天晚上的那场谈话,但是陆游还是进行了。
虞允文怀疑陆游读了洪武政论之后,已经对明国的一些事情产生了特别的感官,他的思想正在发生某种危险的变动。
这种变动如果只是局限于某些loser身上,虞允文是不在乎的。
那些泥腿子或者考不上科举的loser是怎么想的,虞允文不在乎,反正他们也不可能掌握军队,不管如何的思考,都会被掌握军队的人生赢家们镇压下去。
但是同样作为人生赢家的陆游如果也被这种思想给蛊惑了,那么对于南宋来说就危险了。
有第一个陆游,就会有第二个,接下来还会出现第三个第四个,会非常危险,所以必须要在源头上掐灭这种可能性。
虞允文想到的办法就是当面刺穿明国的一切掩饰,撕开明国虚伪的假面,如此,就能让陆游大彻大悟,回归到正道上来。
这种完全背弃了儒家理想的国度,怎么可能会更好?
然而虞允文却没看到他想要看到的东西。
小泽乡的村庄之中,他看到了金秋时节即将丰收的良田,看到了金色的麦浪,看到了正在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们。
他看到了这些农民们收获颇丰时脸上的笑容,看到了农民们挥动农具挥洒汗水的辛勤。
他看到了他们在劳动的间隙坐在土地旁边三三两两说说笑笑的模样,看到了妇女带着孩子来到农田边上给家里的男人送饭食的温馨。
那些农人都有衣服穿,没有衣不蔽体。
入目所见,农人的衣服并不华丽,甚至有些肮脏,男人们光着上半身在地里劳动,看上去十分不雅。
可是他们分明都在笑。
收割一大捆麦子站起身子的时候,怀抱着一大捆麦子的时候,他们在笑。
抹一把脸上的汗水,用布巾擦了擦脸,然后他们也露出了笑容。
大口吃饭的时候,脸上尽是满足的笑容。
很多东西可以伪装,但是发自内心的笑容是不能伪装的。
这一点,宦海沉浮数十年、阅人无数的虞允文是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的。
不是什么人都能笑得和真的一样。
至少他绝对不会相信这群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泥腿子们能够掌握如此精巧的演技。
他们没有需要用到这种演技的机会,自然没必要去掌握演技。
那么这是真的?
那种轻松、并不紧迫的氛围也不能伪装。
虞允文在南宋时辗转多地当官,见过很多南宋乡野之地的农人是如何建难求生的,那种夹杂着怨恨、痛苦、自怨自艾和绝望的特殊的氛围和如今所感受到的氛围完全不同。
他们在笑啊!
笑啊!
景象可以伪装,这种笑容和氛围又该如何伪装呢?
所以这也是真的?
如果都是真的,那么……
我错了?
虞允文目瞪口呆,站在金色的麦浪边上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塑似的。
陆游和王祈倒没有顾及到愣在一边一动不动的虞允文,看到了金色的麦浪和丰收的场景,陆游很开心。
“大宋国内虽然也有这种丰收的场面,但是往往不会有那么多笑着的农人。”
“当然了,因为在南朝,这些丰收的粮食往往不会属于农人。”
王祈站在陆游身边,笑道:“我可是听说过的,南朝佃农租税往往很高,一多半都不是自己的,而是主家的,而南朝佃农人数又特别多,陆副使看到的恐怕就是在主家的监督下收割粮食的场景。
农民知道收割下来的粮食不会属于他们,他们能得到多少,甚至还要看主家是不是发了善心,发了善心,就能按照契约规定的得到的多一些,若主家残酷,契约又算什么呢?”
陆游沉默了一会儿,心情格外的沉重。
“王主事,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王祈也沉默了一会儿。
“你若始终不愿意相信,你便永远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陆副使,别再问我这是不是真的了,是不是真的,你自己心里一清二楚。”
陆游听后,低下了头,沉默不语。
是的,他清楚,他一清二楚。
心里的那个声音正在告诉他,这一切都是真的。
可是脑袋里还有另外一个声音告诉他,不要相信,哪怕这就是真的。
陆游已经可以百分之百确定了,《洪武政论》里所写的,还有明国基层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真的。
明国的基层路线,苏咏霖的为民之心,都是真的。
明国正在走上一条全然不同于儒家治国理念的道路,并且正在高速发展,急速变强,正在超脱他的一切认知。
这毫无疑问。
只是他曾接受的那种教育、那种极具排他性的教育正在阻碍他接受这个事实。
对,他并不怀疑这一切都是真的,然而他依旧正在承受煎熬。
一种他自幼接受的教育所构筑的牢固思想防线正在遭到强力冲击所带来的痛苦的煎熬。
真假与否,早已不是问题。
问题之所在,在于能否接受。
陆游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王主事,我们继续往里头走走吧,我想看看农会是怎么运作的。”
“可以。”
王祈点了点头,就要带着陆游往村子里面走,去拜访农会。
第989章 咱们还是不要添乱了吧
走了一阵子,两人才发现虞允文没有跟上来,还是跟一座雕塑一样站在那边一动不动。
陆游走上前呼唤着虞允文,虞允文才骤然惊醒,惊讶的看着陆游,少顷,才意识到自己走神了。
“要去哪儿?”
“去看看农会,我对这个农会很……不,我要去刺探一下农会的情报。”
陆游换了一种说法。
虞允文看着他的眼神顿时变得十分复杂。
少顷,虞允文缓缓点头,艰难地迈开脚步跟着陆游一起前进了。
这座村庄的农会正处在紧张的工作之中,身处秋收的一年关键时刻,农会会长马大壮和农会指导员钱高阳正带领农会组织村子里的劳动力们展开全面的秋收任务。
家家户户都扑在地里收割粮食,农会工作人员也基本上都扑在地里,农会内只剩下指导员和五个掌握算术能力的工作人员留守,处理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文字记录工作。
这些都是要交给上级乡农会和朝廷相关部门审核的重要资料,不能有错误。
王祈带着陆游和虞允文抵达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六个农会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工作的场面。
是不是的还能看到浑身大汗的农民跑过来跑过去,扯着大嗓门儿呼喊着收割粮食的重量。
“会长和指导员在吗?”
王祈走上前朝着门里头喊了一声,指导员钱高阳抬起了头。
看着站在门外的王祈,他疑惑道:“我是这里的指导员钱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