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很清楚让普通农民做到一日三餐到底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正如那句诗所说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与之相对的,能吃的脑满肠肥的人,也从来不是负责农业生产的农民。
陆游还记得自己少年游学和当官之后出差各地看到的南宋平民的生活状态,还记得农田里瘦骨嶙峋面有菜色的老农,还记得饿到眼睛发绿的逃难的流民。
他知道生民多艰,对他们感到同情,并且一度认为生民本身就是那么生活艰难。
即使朝廷竭尽全力,也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吃饱,因为这确实做不到,天下的土地只能生产那么多粮食,实在是养不活所有人。
但是当他看到苏咏霖的书,又听到王祈所说的话,他动摇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如果明国成功让农民们都吃饱肚子了,如果明国成功让天下没有饿殍了,那么不就说明他在过去形成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吗?
那不就说明南宋农民所遭遇的一切是人为而不是天注定吗?
南宋的土地足以养活每一个农民吗?
如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不是天注定,不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土地养不活中国人,那么南宋的农民究竟是为什么而死?
真的是因为南宋的体制不行?
真的是因为人祸?
不变革体制就不能改变这样的现实?
陆游心乱如麻,感觉自己居然不能确定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翻来覆去无法平定心绪,也根本睡不着,于是他终于放弃了入睡,选择了起身,披着衣服到外头散散步,缓解一下糟糕的情绪,如此或许就能睡着了。
于是他随手拿了一块方才没吃完的绿豆糕,一边吃,披着衣服就走出了房间,下了楼,走出驿站大厅,来到了院落之中。
这一日的月色还是不错的,陆游抬头望天,见着皎洁月色,心中思绪渐渐平缓了一些。
他感觉自己可以在之后的日子里继续观看明国的社会情况,用自己的眼睛去确认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然后再确认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陆副使?”
王祈的声音在背后响起,陆游有些意外的转过头,看到了衣着整齐的王祈站在他的身后。
“王主事?您还没睡吗?”
“哦,还有一些事情要办,耽误了一些时候,正准备洗一把脸,就去睡了,明日还要早起赶路。”
王祈走到了陆游身边,问道:“陆副使为什么还没有睡?睡不着吗?”
陆游犹豫了一会儿,转过头看了看无人的大厅,便叹了口气。
“确实在想一些事情,想得太多,想的太复杂,得不出答案,以至于心乱如麻,辗转反侧,也睡不着。”
王祈心念一动,对此有些想法。
“陆副使在想什么事情呢?可否告知在下?在下未必能解答您的疑惑,但是多一个人知道,总归多一份解答的可能。”
陆游抿了抿嘴唇,又四下里看了看,而后压低了喉咙。
“王主事,你所说的明国农民可以吃三顿饭的事情,是真的吗?我很疑惑,为什么明国农民就可以一天吃三顿正餐,而大宋的农民却无法办到这一点。
我曾经奉命外出临安办事,游走各地,看到大宋各地都有吃不上饭的农民出现,哪怕是一些号称鱼米之乡的地方,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而大明却没有吗?”
王祈还以为陆游要问什么,一听是这个,顿时哑然失笑。
陆游不明所以。
“王主事为何发笑?”
“我……我没有恶意。”
王祈笑完了,摇了摇头,开口道:“我只是没想到陆副使会问我这个问题,这……我知道,南朝农民生活凄苦,时常饿死,没有土地,沦为流民,这种事情我们都知道。
所以您对于大明国内是否有这样的情况抱有疑惑,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必须要说明,这是真的,大明国目前除了少数偏远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已经可以一天吃三顿正餐了,都是粮食。”
“这……真的是真的吗?”
陆游还是有点不相信。
“您为何觉得会是假的呢?”
王祈摇头道:“大明皇帝减免农民赋税,除了正常的农税之外,所有苛捐杂税都被废除了,比如前朝对农具、耕牛、肥料、水、木柴等等征收的苛捐杂税,乃至于某些地方对农民日常生活所用的菜刀、剪刀等等杂税也被废除了。
这些苛捐杂税废除之后,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原先收取十斗粮食,交税都要交七斗,乃至于超过七斗,吃不饱就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只要交一斗粮食,其他的全部都属于农民自己。”
陆游深感震撼。
“北朝赋税如此之轻?当真?”
“大明立国,不以剥削压迫农民为立国基础,大明立国以来依靠的就是农民,所以皇帝陛下坚决废除苛捐杂税,减免过高的农税,把绝大部分收成都留给农民,这是大明农业政策的根基所在。”
王祈开口道:“为了照顾农民,方便农民缴税,陛下甚至还推动了税收改革,把征收实物变成了征收铜钱,免除一切运输损耗费用,又给农民减负了,如此双管齐下,农民怎么会吃不饱呢?”
第978章 陆游的震惊
对于王祈所说的一切,陆游深感惊讶。
不单单是吃饱肚子的事情,还有大明农民用铜钱交税的事情。
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别的不说,大明国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多铜钱?
没有铜钱,怎么能用铜钱交税?
大明的农民都那么有钱吗?
“征收铜钱?这是怎么做到的?”
陆游连忙发问。
王祈耐心解释。
“说难不难,每年税季之前,朝廷会派下官吏负责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农民可以自由选择把多少粮食卖给朝廷,朝廷按照地方粮食市场价格收购粮食,然后存放入设置在全国各地的大粮仓之中。
一来这些粮食可以作为朝廷的储备粮,以备不时之需,二来可以让农民手中多出铜钱,不仅方便之后交税、运输,也方便农民购买商品,养活一批商贩,此乃两全其美的事情。”
“原来如此……”
陆游想到了南宋那极为繁杂的税收制度。
各种实物征税,扰的民间痛苦不堪,不仅要交足赋税,还要额外承担实物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费用,这笔费用成为了官员剥削农民的重要手段。
作为朝廷官员,陆游对这个规则也颇有耳闻,深深感到这样的规矩不合适,不公平,但是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而明国税务改革之后,全面使用铜钱交税,不仅方便快捷一目了然,还能直接把这部分运输损耗费用废掉,减轻农民负担。
很好的政策,只是……
“如此变革,岂不是要花费大功夫?”
王祈点了点头。
“过去交税需要交实物,粮食,布匹,乃至于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征收起来麻烦且不说,最为难的还是这些实物都很容易损坏。
运输过程中腐败、损坏是很要命的,而过去的这部分损失还要被朝廷转嫁给农民,要农民提前缴纳这部分的损失费用来弥补朝廷的损失。
而这部分多余的税收往往不交给朝廷国库,由地方官府自己支配,这就极大地纵容了地方官府的贪婪,会让他们对这笔税收大做文章,以此敛财。
农民苦不堪言,朝廷也收不上税,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于是大明立国之后,陛下深感此规定不利于民众,反而利于官府中饱私囊,便决定改变。
但是改来改去,税收还是不方便,农民还是深深受到困扰,陛下思虑良久,便决定以铜钱收税,虽然经历不少波折,但是为了便利农民,减轻农民负担,没什么是不可以的。”
王祈的回答让陆游无言以对。
他觉得自己询问这个问题有点自取其辱的感觉。
而接下来王祈的话更让陆游感到十分惊讶。
“除了税收,大明朝廷也做了很多实事,比如给农民分田地,建立农会,使得人人有其田,让农民努力耕种,而后朝廷会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大规模提供优质农具。
以往的旧朝廷盐铁专卖,用高昂的价格售卖劣质农具给农民,使得农民不能得到好的农具,则生产效率降低,冬日里也难以翻土,若遇上蝗虫产卵,则无法通过翻土将蝗虫幼虫冻死。
皇帝陛下洞悉此事,便和盐一样,大规模降低农具价格,严格把控质量,使得农民可以购买足够优质的农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冬日里也可以翻土,冻死蝗虫,便可以降低蝗灾发生的概率。”
王祈笑道:“金国还在的时候,山东之地多发蝗灾,每每使得田地颗粒无收,农民饿死,而大明建立之后,蝗灾鲜有发生,就算有,也是极小规模,完全可以扑灭,则多年来,粮食基本上都是丰收的。”
“蝗灾可以这样控制吗?”
陆游有些意外道:“这我倒是从没有注意过……”
王祈点了点头。
“蝗虫喜欢把卵产在土地里,如此就算是冬日,除非极寒的大雪,否则都能熬过去,过去的农民缺少农具,冬日里不能翻土,一旦冬天不冷,就不能冻死深藏土中的虫卵。
而现在每到入冬之后,农会就会组织农民定期翻土,把下面的土翻到上层来,就算不下雪,瑟瑟寒风终究还是能杀死很多害虫,如此一来,到了开春之时,害虫就大大减少了。”
陆游听后,沉默了一会儿,颇有感触。
“哦,这样啊,我还真是没有听说过这里头的道道。”
“治理民政门道很多,但是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朝廷下定决心投入进取,就能够解决掉这些问题,哪怕面对水灾,旱灾,只要有足够的水利工程,一样可以扛过去。”
王祈笑着指了指东面:“这里往东就是一个水利工程修筑的工地,洪武三年开始修筑,预计到今年年末结束,工程很大,所以四个乡农会带领二十一个村农会,集合二十一个村庄的壮丁承担这个工程。
朝廷拨款,派下工程指导,而是一个村庄的壮丁借着农闲之时全力赶工,终于即将落成这个工程,这个工程成功之后,四个乡的耕地都会因此受益,土地灌溉会轻松很多。
而类似这样的水利工程,从洪武元年开始,到现在为止,大明一共在全国五百多个县修建了五百多个,都是朝廷拨款,乡农会和村农会负责统筹劳动力,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完成。”
“那么多?”
陆游大惊:“这农会未免也太得力了吧?”
“农会,是大明之所以击败金国且立国的根本,皇帝陛下非常重视,就算是县府施政的时候,也需要农会多多帮衬,县府施政绝对绕不开农会,这等于遏制了县府胡作非为的可能。”
王祈颇有些自豪于明国的制度优势,笑道:“因为农会的存在,整个大明国的农民都被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一鼓作气办大事,建工程,如此上下齐心,哪有办不成事情的道理呢?”
陆游瞪圆了眼睛,好一会儿都没有回过神来。
他从未想过明国的这套体制居然有如此功能,居然可以组织起整个明国的农民,让他们齐心协力建工程,这是何等强大的力量?
“办那么多事情,建那么多水利工程,还要四处征战,大兴土木……明国的财政没有问题吗?”
这成了陆游最大的疑惑。
而这也是王祈觉得最骄傲自豪的事情。
“尚且还可以维持,陆副使是不是觉得大明收税少,花钱多,很奇怪?并非如此,大明对单个农民收税确实不多,较之前朝非常少,但是总量却远超前朝。”
“这是怎么回事?”
陆游不解。
“因为大明消灭了地主士绅和贪官污吏。”
王祈收起笑容,正色道:“大明铲除了那些欺上瞒下横在朝廷和农民中间的食利者,将他们全部铲除,直接管理农民,管理赋税,则虽然对单个农民收取的赋税大大减少,可总量却大大增加了。
最开始,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很快我就知道了,原来那么多那么多的赋税,都被地主士绅还有贪官污吏给吃掉了,他们横在中间,横征暴敛,远超朝廷,朝廷根本收不上来税。
农民的土地被他们夺走,成为他们的佃户,为他们生产粮食,官府管不到佃户,只能直接问地主收税,地主往往势力庞大,和官府关系不清不楚,这税也就不清不楚。
有些官员尽职一些,多少收一点,有些官员自己拿了好处,就把地主当做贫困户,隐瞒不上报,打个比方,一个地主有土地一万亩,但是因为和官府关系好,花钱贿赂了官员,于是官员隐瞒他的土地情况,把他当做贫苦户,只收一点点税。
如此一来,一万亩土地的农税就被地主士绅和贪官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