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决定再次募兵,招募至少五万名士兵,把招募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东南地区。
这一次,财政没有叫穷,群臣没有阻拦,没有扯出一大堆理由告诉赵昚他不该这样做。
因为太过于顺利,赵昚甚至有点不太真实的感觉。
当他主动向叶义问询问这件事情是否有难度的时候,叶义问当场表示就算有难度,排除万难也要上。
赵昚顿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你们……都换了种了?
但是该说不说,这件事情确实有难度,南宋空虚的国库其实拿不出编练的钱来,但是叶义问有别的搞钱的路子。
他把朝廷要练兵但是钱不够的消息传了出去,号召大家有钱的出个钱,有人的出个人,一起帮助朝廷编练新军,以备不时之需。
结果一呼百应。
一些往日里哭穷哭的不要不要的老狐狸都能掏出几十贯钱交到国库。
一些本身就很有钱的贪官不好用自己的名义给国库捐钱,那就用作为他们的白手套的民间富商为中介,向官府捐献钱财、粮食、布匹。
到这一年的九月初,叶义问就为朝廷筹措了足以编练七八万新军的资源,而更多的资源还在不断的汇聚之中。
大家群策群力一起为建设新军做贡献,居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资源问题,充分体现了大家其实是很有钱的,而且只要动力足够,办事效率也会非常高。
如此高效的行动不仅让叶义问感到吃惊,赵昚更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什么是对手?
对手就是我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
第961章 激进主战派政府的无缝切换
南宋朝廷一系列的动作之后,赵昚骤然发现之前只有在自己梦里面才会出现的情况居然真的出现了。
因为苏咏霖的坦白和表态,整个南宋的精英们似乎都被拧成了一股绳,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出力,搞得南宋居然有了一波中兴的趋势。
在政治上赵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力,他想做什么,只要是增强国力的,以叶义问为首的朝廷居然不再反对,不再吵吵,光速通过,快速执行。
尤其是军事上,直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一定要强大军队,招募更多的士兵,武装他们,训练他们,让他们更加善战。
叶义问还助长召开特殊武举,在全大宋范畴内选拔军事人才,讲究一个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要有武略,有军事才能,全部选拔入新军之中。
他们要用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态度建设新军,强大新军,壮大南宋的国防力量。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军事武器研究部门全力研究新式兵器、火器,因为明军擅长使用火器,他们也要研究更多的火器以应对明军的攻势。
军械方面的不足也要大力补全,之前粗制滥造的兵器全部都要销毁,之后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都要派专人监督,专人检查,但凡出现质量问题都要严肃问责。
赵昚想做的事情被他们做掉了,赵昚没想到的事情也被他们想到然后做掉了。
赵昚目瞪口呆的看着朝臣们高效率的行动。
而在思想上,赵昚则得到了以孔氏为首的南宋文化界的帮助。
他们把他们的思想结晶——天人感应大法献给了赵昚,告诉赵昚该怎么污名化苏咏霖、曲解苏咏霖的思想,以达到瓦解苏咏霖政治思想攻势的效果。
不得不说,他们做的是很有成绩的。
赵昚看了他们的上表,大喜过望。
他发现这群人捣鼓来捣鼓去,成功用先入为主的方法,利用大家都相信的鬼神之说,把苏咏霖的本意给曲解了。
苏咏霖说问题出在他们这些统治者和制度上,所以要推翻统治者,变革制度。
可他们却说这是苏咏霖【亲小人,远贤臣】,于是上天降罪,使得明国灾厄不断,苏咏霖没办法,才想到要写书转移视线,为自己辩护。
苏咏霖号称人皇,不信奉上天,可终究还是被上天降罪,不得已写了这本书妄图给自己续命,何等无知、可怜。
明国的覆亡想必就在眼前了。
赵昚不知道明国是不是灾厄不断,不知道苏咏霖是不是亲小人远贤臣所以遭到了天谴,但是他却清楚这一波反击很有力度,堪称精神胜利的典范。
反正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知道明国的真实情况,他们也根本不可能去明国亲眼看到,只能听本国精英嘴炮们是怎么说的,他们就怎么相信。
至于为什么一个强的要命的国家就快要崩溃了……
不重要。
赵昚大喜过望,立刻找来叶义问和沈该,让他们把这套话术拿过去研究,然后广而告之,广泛传播,全力开动朝廷的宣传机器,对苏咏霖的思想进行一波严厉打击。
朝廷要用天人感应的思想去反击苏咏霖,尽力让所有人都相信苏咏霖和明国正在遭受上天的惩处,让所有人都相信明国的覆亡就在眼前。
叶义问和沈该也是大喜,立刻照办,开始发挥国家机器的宣传力量对这一波政治思想危机发起“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式的行动。
效果还是有的。
比如这成功让惶恐之中的南宋群臣和地主士绅阶级找到了精神支柱,获得了精神胜利。
他们愿意相信明国的外强中干,愿意相信明国早晚是要覆亡的,所以根本不可能真正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利益。
苏咏霖只是死鸭子嘴硬罢了。
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皇帝能成功吗?
真要成功了就是老天不长眼,天要亡我,非战之罪。
怀着如此的精神胜利,赵昚和南宋群臣开始把精力放在了真正的应对策略上。
面对苏咏霖不加掩饰的恶意,他们已经不能继续催眠自己说明国想要和他们和平共处了,精神胜利法可以让他们不在内部崩溃,但是五十万明军的威胁还是实实在在的。
明军到底有多强,他们也是实实在在领略过的。
所以,必须要加强军备,用实实在在的军事力量对冲苏咏霖带来的威胁。
既然局面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由不得保守派的发挥,于是自然而然的,南宋政府再一次无缝切换到了激进主战派主导的状态之下。
陈康伯被召回,出任参知政事。
王大宝被召回,复任礼部尚书。
胡铨被召回,出任枢密副使。
陈俊卿被召回,出任兵部侍郎。
王十朋被召回,出任工部侍郎。
南宋政府的状态切换总是那么快、那么顺溜,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似的。
赵昚也开始全面在朝中搜寻善于军事的官员,希望补充自己的军事人才库,增强南宋的军事决策能力。
于是给他建议的杨万里还有史浩生前曾经推荐过的虞允文就进入了赵昚的视野。
但是这一次赵昚谨慎了很多,他读了一些兵书,了解了一些军事常识,再亲自召见虞允文和杨万里,询问一些关于军事方面的问题。
两人面对赵昚的询问侃侃而谈,相较于杨万里主守的军事态度,虞允文的军事态度甚至是主攻的。
他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南宋的军事目标不应该仅仅只是防守,而应该是以攻代守。
在保证防守力量的同时,应该主动发起进攻,比如最应该做的就是发起进攻夺回被割让给明国的淮南地。
守江必守淮,不守淮,则江防必然面临极大的困境。
明国强占淮南地就是为了让南宋的江淮防线失效,所以必须要夺回淮南地。
赵昚对两人的回答都很满意,于是决定采纳杨万里关于经济封锁江南西路的建议,在朝廷大军没有编练完成的情况下,先对江南西路实行严厉的物资禁运。
而对于更多的军事问题,赵昚比较倾向于虞允文的想法。
他开始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与其等着苏咏霖率领明军打过来,不如直接打过去。
首先就要夺回淮南地。
虞允文建议赵昚趁着明国还在修黄河、暂时无力大规模南下的时候出动军队夺取淮南地,一方面夺回防御要地,一方面打击明国的黄河工程,让黄河工程不断给明国放血。
而若要给南宋续命、争取时间,就应该着力于破坏明国的黄河工程,让明国不能顺利完成黄河工程。
如此,就能争取到更多练兵的时间了。
赵昚对此十分认同,决定让枢密院计划一下夺回淮南的战术和破坏明国黄河工程的战术。
对于这一点,杨万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应该暂时持守势,先把江南西路的叛军解决掉,然后再图谋淮南地,避免被明国拖住主力,从而使得江南西路的匪军做大。
杨万里和虞允文在主守还是主攻的问题上有争执,两人争论了一阵,不分胜负。
但是赵昚确很高兴,觉得自己发现了两块美玉。
于是赵昚下令把虞允文在枢密院中的职位提升,把杨万里调任到枢密院,和虞允文一起任职,让两人做同僚。
虞允文和杨万里之前并不认识,但是经过一番辩论之后,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在一起任职之后有过不少接触,逐渐成为了朋友,开始谈论一些公务之外的事情。
第962章 救亡图存之道就在其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交谈,虞允文才知道杨万里那么急切的想要推动朝廷对江南西路的战争,是因为他的家乡吉州是农民军起义的重灾区。
不仅家乡惨遭蹂躏,他的父亲和家族也在一波又一波的起义中破灭了。
他的父亲惊惧而死,被族人草率掩埋,一部分族人死在兵灾之中,残存的族人仓促逃出家乡寻求杨万里的庇护,杨万里才知道父亲的死讯。
而因为吉州的沦陷,以及朝廷多次军事行动的失败,他甚至连想要回乡为父亲祭拜都做不到,这让他非常痛苦。
“我本来并不擅长军事,对军务也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我想回家祭拜父亲,眼看着朝廷屡战屡败,我实在是不能忍耐,便想着自学一些军事,能为朝廷建言献策,也能让我快些回家,为亡父上坟……”
杨万里一边流泪一边向虞允文描述自己的悲惨。
虞允文深深为之叹息。
“匪军何其凶残,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若不剿灭,国将不国。”
杨万里点头,表示道:“不仅如此,我还非常担心这支匪军和明国暗中联络,很有可能得到明国的帮助,乃至于暗中投靠明国,为明国办事,所以必须要尽快剿灭,不能留!”
“你是说,之前朝廷又要剿贼时,明国突然大演武至今没有结束的事情?”
虞允文皱眉犹豫道:“若说那是个巧合,确实不太可能,可要说江南西路的匪军和明国有关,我却不这样认为。
且不说二者之间隔着襄阳防线,明国绝不可能越过襄阳防线把手伸到江南西路,单说明国能够远隔千里万里之遥控制江南西路的匪军,那便是匪夷所思之事。”
“或许最开始没有关系,但是当这些匪军做大之后,很有可能有关系了。”
杨万里摇头道:“你知道吗?这一次右相前往南昌招安谈判,我跟着去了,虽然不被允许离开南昌,但是我也暗中打听了一些消息,偷听一些他们下面人的交流。
然后我听到了一些关于农会和地主的话题,听他们说,他们正在建设农会,并且通过农会做一些事情,还有讲到消灭一些地主的话题,我听得不太真切,但是确实是听到了。”
“农会?”
读过《洪武政论》的虞允文大吃一惊:“那可是明国才有的东西!怎么会在江南西路出现?”
杨万里点头。
“所以我非常担心江南西路的匪军已经和明国联合,匪首已经暗中投靠明国,得到明国的庇护,明国之所以出兵演武,就是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存,以此消耗大宋国力!
这件事情要是继续下去,明国和匪军之间的联络继续增强,届时匪军将彻底成为明国所属,则江南西路沦陷之地简直就成了明国的飞地,那该是何等光景?”
虞允文听后,心中惊讶,眉头直皱。
“你怎么不上报?”
“一回来我就上表过了,可是没有任何回应,可能上面人不当回事,而且,这也确实只是我听说的,并未真切的看到过。”
杨万里面色苦涩:“道听途说,当不得真,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投靠了明国,没有确切的证据便有此怀疑,朝廷不接受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想,他们一定和明国有关。”
“明国难道已经把手伸到了江南西路?”
虞允文背着双手缓缓踱步,低声道:“按照苏咏霖自己的描述,他建立农会的方式是发动农民,号召农民跟随他们一起打败原先土地主人,将土地暴力夺取,然后分发土地,接着还要彻底清算土地主人所谓的罪过。
这其中的用心非常险恶,只要农民亲自动手杀人了,就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