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5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宋子民温良谦恭让,都是老老实实的税收工具人,怎么可能会出现一个造反头子?
  赵昚不敢相信。
  但是眼看着朝野上下都开始对此议论纷纷,说得有鼻子有眼,他也坐不住了,想着自己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正好此时负责招安的沈该从南昌失败返回,说招安失败,农民军方面没有和南宋讲和投降的意思,只是说他们要是想继续打,可以继续打,绝对没有问题。
  反正他们绝对不会投降,绝不会和南宋媾和,要打便打,快点别废话。
  赵昚大怒,怒骂农民军不识好歹,逼急了他真的会下令地方州府自行募兵讨伐农民军!
  不过沈该还告诉了赵昚一件事情。
  “见到匪首赵玉成的时候,他正在读书,臣只是随口一问他在读什么书,他说,他在读明皇亲笔书写的作品,洪武政论,臣大惊,想要一睹究竟,却没有被他允许,不知此事是否证明江南西路匪军与明国有暗中的往来。”
  赵昚一听,立刻急眼了,立刻要求属下完成两件事情。
  第一,他要求立刻不惜一切代价从明国弄来那本书,让他看。
  第二,他觉得有必要调查一下明国和这支农民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第951章 胡言乱语!
  在赵昚看来,想要搞到《洪武政论》应该不是难事。
  既然已经有消息了,江南西路那边都有了,这足以证明已经有部分洪武政论流入南宋。
  而且在明国这都是直接对外发售的,那应该很好搞对吧?
  结果南宋官僚们办事的效率也是离离原上谱,本来明宋两国的边境地区就有大量《洪武政论》对外销售,可他们愣是拖了一个多月才把这本书送到了赵昚手上。
  赵昚五月初才拿到这本书,而此时距离洪武政论第一次发售已经过去两个月,甚至第二次发售都已经开始。
  就这两个月的功夫,这本书已经在明国掀起反儒家、反地主士绅的革命风暴了,那些明国内部残存的士人家族和地主家族都已经惶恐不安的准备润南宋了。
  明国底层社会正在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一系列的旧习俗、旧风尚正在遭到强烈批判。
  而赵昚才刚刚拿到洪武政论,正准备阅读。
  苏咏霖是宋人?
  开什么玩笑?
  赵昚觉得这个想法太离谱了,他要是宋人,又怎么成了明国皇帝?
  他出生在宋国,接着跑到山东去造了金国的反,然后创建了光复军,最后做了明国皇帝?
  什么究极缝合怪啊……
  带着一丝荒诞的想法,赵昚翻开了这本《洪武政论》。
  他发现这本书开篇就是苏咏霖写给全体大明国子民的序言。
  总觉得有点怪异的感觉……
  赵昚摇了摇头,集中精神继续看。
  就看了一会儿,赵昚的眼珠子都要瞪出眼眶了。
  这通篇大白话的序言开端,苏咏霖毫不避讳的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
  他,苏咏霖,表字雨亭,宋绍兴八年二月十一日出生在宋国庆元府定海县,原先是个宋人。
  祖父苏定光,原本是山东人,靖康时不愿做亡国奴,跟随宋廷南下,是相当坚决的主战派,一直在宋做官,官至温州刺史、台州刺史。
  就读了那么些,序言也才读了一个开头,赵昚已经瞪圆了眼睛大脑宕机了。
  什么?
  他……他真的是宋人?
  他祖父还是个官?
  大宋的官?
  赵昚大脑宕机了一会儿,系统很快重连,他立刻喊来了侍奉宦官,让他们去找文史官员,调阅绍兴年间温州刺史和台州刺史的档案集,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苏定光这号人。
  他觉得不能盲目相信苏咏霖的话,政治人物的话几分真几分假几分是人话几分是鬼话,那都不好说。
  这边吩咐下去,那边赵昚接着看苏咏霖的生平自述,谈及他的祖父苏定光原先一心抗金,恢复中原,但是在岳飞死后遭到政治打压所以心灰意冷,便开始从事贩私盐的活动。
  好家伙,贩私盐!
  赵昚气得差点跳了起来。
  一边当官一边贩私盐,如此徇私枉法之辈,大宋居然……好像还真的为数不少……
  赵昚想起自己还在宫中生活的时候会听到一些外界流传的风言风语,时常提及到官匪合谋利用私盐牟利的消息,当时他感到很愤怒,但是很快也就释然了。
  因为听得比较多了。
  这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苏咏霖的祖父不是什么好人,连带那个因为贩私盐搞海战被人用箭射死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简单货色。
  之后苏定光病死,苏咏霖十六岁接掌家业,然后……
  杀官?
  赵昚再次惊讶了。
  苏咏霖自己交代自己在离开南宋之前决定杀掉那个一边做苏家保护伞一边又谋划夺取苏家家业的金部司郎中孙元起。
  这个孙元起暗中挑拨他祖父旧部撺掇苏氏家业,想要置苏咏霖于死地,所以苏咏霖十几岁的时候就面临生死考验了。
  赵昚放下书,又唤来内侍宦官,让他们赶快去找文史馆员调绍兴二十七、八年前后朝廷金部司郎中的档案,看看是不是有孙元起这个人。
  交代下去之后,赵昚接着看这本书。
  他以为之前这两件事情已经足够让他惊讶并且消化好一阵子了,接下来无论看到什么都不会让自己太过于惊讶。
  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犯了错误。
  且不说苏咏霖在这本书里直接把宋称之为【南宋】,这是对大宋王朝极端的蔑视,往小了说是不尊重,往大了说就是国际纠纷。
  把这一切抛开来不谈,单说他写的那些内容,就让赵昚无法接受。
  什么叫他出生的时候没有任何天地异象?
  什么叫天朗气清,平平淡淡,和任何一个正常的日子都没有不同,安安稳稳的诞生在小院儿里?
  你一个皇帝出生一点天地异象都没有不觉得磕碜吗?
  这不符合常理啊!
  更可气的是苏咏霖居然还说他不是神,他不是上天的儿子,他是个普通的人。
  他之所以能当皇帝,不是因为天注定,而是因为他很强,他统领五十万明军荡平中原,消灭强敌,硬生生把皇位从完颜亮屁股底下抢来了,一点都不神秘。
  那些把自己的出生弄得玄之又玄的,全是骗人的。
  从来没有这回事,没有谁出生是那么大动静的,妇女生产的时候本来就容易受惊,真要那么大动静,不吓得血崩而死都要算祖坟冒青烟,还能顺产?
  他还重点对线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阴阳怪气地说什么自己出生的时候没有红光满屋,没有香气萦绕,也没有身体发黄。
  就是普普通通一个小婴孩。
  可是他就是做了皇帝了。
  可见那些说自己出生很玄乎的都是假的,皇帝从来不是天子,只是很强大的人而已。
  赵昚读到此处,气的咬牙切齿,大喊一声“胡言乱语”,直接破防,把这本书甩了出去。
  书飞了出去,正好砸在了旁边一个伺候的小宦官的脑袋上,小宦官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捂着脑袋。
  小宦官的惨叫声让赵昚稍微清醒了一些。
  他咬牙切齿的喘息着,好一会儿才冷静下来。
  “滚起来,把那书拿过来!”
  小宦官于是顾不得脑袋疼,屁颠屁颠的捡起书,双手递还给了怒气上涌的赵昚。
  赵昚劈手夺过,粗暴的翻开书页,继续读。
  他要看看苏咏霖到底还要如何的胡言乱语。
  结果他才意识到,苏咏霖对线赵匡胤都算是笔下留情了。


第952章 严重的危机感
  苏咏霖说他小的时候和家人一起贩私盐,南上北下,去过很多地方。
  他惊讶的发现南宋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没吃没喝没穿,饿死很多,甚至有些人要吃尿液晒干之后析出来的盐分。
  他一开始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之所以这些人那么惨,是因为南宋的体制是个罪恶的无药可救的压迫和剥削体制。
  上至赵官家下至区区一个小吏,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的压迫和剥削百姓。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秦始皇和他们一比都算是节俭。
  人家陵墓的确豪华,可人家至少还修了长城,庇护中原,功大于过,而赵宋官家们呢?
  嘿,把母亲河祸祸成了后妈河,千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万人葬身大水喂了鱼。
  苏咏霖同情那些可怜人,想要改变这个现状,却愕然发现自己的敌人居然是整个南宋王朝,是所有的统治者。
  他喘不过气来,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凭借自己当时的力量打败他们,所以他决定另辟蹊径,去山东,先推翻金国,然后再掉过头来收拾南宋。
  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金国的统治比较粗糙,还没有完成如南宋这般严密的对下压迫体制,只是武力强大彰显的自身强大,只要打败军队,攻破首都,偌大金国立刻土崩瓦解。
  南宋当时只有阶级矛盾,金国还多了一个民族矛盾,他抓住了金国内部矛盾更加尖锐的弱点,决定北上山东造反,先灭金国。
  而事实证明,他做对了。
  他打败了金国,收复了中原,建立了明国,他在这片土地上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兑现了自己的初心,他正在创立一种前所未有的体制。
  他的明国,没有人会饿死,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沉重徭役、兵役,没有任意凌辱,是一个理想之国。
  他正带着他的国民们快速向新的时代前进。
  读完了序言,赵昚愣愣的看着最后一个字,好一会儿反应不过来。
  这序言虽然只有短短千余字,但是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
  苏咏霖是宋人。
  苏咏霖的爷爷是宋官。
  苏咏霖杀过宋官。
  苏咏霖之所以建立明国,是为了掉过头来收拾宋国。
  苏咏霖想要颠覆整个宋国的体制。
  以他仅存的理智,他差不多凝练出来了这些要素,然后发现这些要素稍微组合一下,无论哪种组合都能让他破防。
  苏咏霖在干什么?
  他想干什么?
  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他这样写,是在向大宋宣战吗?
  是在向他,向整个大宋的统治阶层宣战吗?
  宣战不用诏书不用使者,用对外发售的书?
  什么路子?
  赵昚一头雾水。
  怀着浓浓的不解和强烈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慌,赵昚决定继续看之后的正文内容,想着看看序言都那么劲爆了,正文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还真给他猜对了。
  苏咏霖把序言里的东西掰开来揉碎了讲得清清楚楚。
  从自己的出生开始,用老朋友叙旧式的口吻和看书的人聊天,一点一点讲自己过往的经历,然后将自己对历史对政治对现实对体制的认知和剖析。
  他一点一点的讲明白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又是怎么分析南宋的压迫体制和完全没有未来的结局,又是如何一眼看穿金国必将覆灭的缘由。
  最后他还说了他在建立明国期间是怎么搞群众运动的,怎么建立人民政权的,又是如何构建战时经济体制的。
  以及现在他在明国施行的全方位的革命政策。
  他介绍了什么是农会,怎么通过农会解放农民,怎么让农民拥有强大的生产积极性并且向明政权靠拢,又如何恢复发展残破的经济,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顺风顺水的,有很多人会出于对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反对他。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是必须要铲除干净的对象,否则就无法真正实现新制度的确立。
  革命是暴烈的行动,而非请客吃饭这般温良谦恭让的推杯换盏。
  所以流血是必须的,容不得任何温情。
  于是,他有计划地消灭了金人,消灭了旧官僚和地主士绅,镇压了反对他的儒生,并且将儒学经典考试从科举考试中去掉,全面罢黜儒家思想,再也不用儒家思想作为大明的官方指导思想。
  他要用自己的思想取代儒家思想,建立一个真正存在的而非空中楼阁式的【大同社会】。
  尽管这条路并不容易,可是他早已下定了决心,如果有人试图反抗或者阻挡他,他就会和五十万明军一起,将他们全部碾成碎片,挫骨扬灰,军队是他手上最有力的武器。
  新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旧时代的离去已成必然,新时代旭日初升,其道已然大光。
  【同志们,一起上吧!】
  翻过最后一页,赵昚茫然抬起头,发现自己的桌子上不知何时已经点燃明亮灯火,书房内也是灯火通明,他愕然望向窗外,发现天色已黑,显然已经是晚间了。
  明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上午。
  我看了那么久吗?
  看着那本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