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可不管赵昚的话术,他很清楚这是什么问题,于是他吓得脸色发白,然后指着赵昚的鼻子一顿痛骂。
他斥责赵昚无能,顺带着还后悔那么早就把皇位传给赵昚,丝毫没有顾及到当时赵昚根本就是被推着上位的。
赵昚没有在乎这个,而是急切地看着赵构。
“京湖大军损失惨重,江北防线空虚,目前只有襄阳一带还保持着防御力,而一旦匪患的消息传入明国,明国知道了我京湖大军损失惨重,万一起了歹心,后果不堪设想,大宋会被拦腰斩断。”
赵构急了。
“那你还在这里干什么?去办事啊!填补空缺,剿灭匪军!快去啊!”
“太皇,我需要军队!我需要很多很多军队!”
赵昚急切道:“史浩建议我调遣临安禁军前往填补京湖空缺,而我能调动的禁军只有三万,这个数字远远不够,我需要调动殿前司的军队前往助战!还望太皇看在大宋国的份上,答应我!”
赵昚向赵构下拜。
赵构愣了一阵子,左思右想,坐立不安,走来走去,绕了一圈又一圈。
好家伙,就知道你小子过来不安好心,没想到打的是我命根子的主意。
赵构想要拒绝,但是左思右想觉得拒绝的话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万一大宋国完蛋了,自己的晚年怎么办呢?
赵昚再丧心病狂,也不会对自己下手,所以给他一点军队也没什么……但是不能太多!
于是赵构做出了决定。
“不能全给你,全给你的话万一明军又来了就坏了,没人保护我可不行,那我给你一……不行,太少了,那就两万,给你两万人!”
“太皇!我需要更多的军队!更多!军队越多越好,至于太皇的安全问题,我保证,我会用性命保护太皇!”
赵昚急切的上前下拜请求。
赵构连退几步,急切道:“你保护我?你怎么保护我?用什么保护我?你连自己都护不住还保护我?我知道你要军队,我就不要了吗?
现在我已经给你两万了,剩下来两万无论如何都不能给你!那是我的禁卫军!你想让我一支军队都没有吗?还是说你想害我?!”
赵昚诧异地看着赵构,不明白此时此刻他为何还能开那么大的脑洞。
害死你对我有什么好处?
赵昚很想解释,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解释无效,赵构根本不会听他的。
无奈之下,赵昚只能接受赵构的提案,拿到了两万殿前司的军队,搭配自己控制的三万禁军,组成五万禁军援军,交给了枢密院,交给了史浩负责调度。
但是史浩并不高兴。
因为这支军队的组成是有问题的。
准确的说,这支军队在指挥层面是有问题的。
赵构的确把两万军队交给了赵昚来调度,但是他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两万军队必须交给他指定的武将率领。
这个人就是戚方。
刚刚从死牢里被赵构捞出来的将军戚方。
赵昚的脸色顿时就苦的和黄连有的一拼。
他当时听信了张浚的说法,几乎要杀了戚方,戚方对他必然没有任何忠诚度,必然只听从赵构的命令,这当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赵构对军队的所有权。
赵构用戚方统兵,摆明了不信任赵昚,摆明了要和赵昚划分兵权。
好不容易凑齐的五万军队还不能统一号令?
但是这就是赵构的态度,赵昚无奈。
史浩不能认同,便亲自进入万寿宫游说赵构,希望赵构看在国家危难的份上可以把军队全部交给枢密院调度,戚方可以参战,但是不至于成为一军统领。
可是任他说破了嘴皮子,没用,赵构铁了心要让戚方统领他的这两万军队,坚决不允许赵昚插手这两万军队的所属。
赵构还是认为赵昚有趁机夺取他的军队的指挥权的可能。
哪怕现在南宋危如累卵。
这种行为气的史浩在返回枢密院的道路上大骂赵构目光短浅,大骂赵构只顾自己不顾大宋国,连他自己的尊荣都不在乎。
可是没办法,这支军队就是听赵构的,是赵构的禁卫军,他们不能强行夺取。
无奈之下,史浩只能退而求其次,向赵构借调殿帅杨存中担任这支军队的主将。
他觉得杨存中本身就是殿帅,统领这支部队的主将,且资历深厚,就算统领赵昚麾下的新军也是可以服众的。
结果赵构那边还没有说什么,赵昚不乐意了。
赵昚不信任杨存中,觉得杨存中是赵构的亲信,对他不够尊重,觉得把军队交给杨存中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军队的控制权。
杨存中资历深厚,威望高,这要是统领军队打了胜仗,自己好不容易直接掌控的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不就彻底成为赵构的部队了吗?
史浩差点气晕过去。
你们还真是父子两个啊?
可是你们分明没有血缘关系啊!
我的陛下啊!你是太祖后裔!你是太祖后裔啊!
国家危难之际,您居然在考虑这个?
考虑一下您的皇位还稳不稳啊!
史浩于是又非常无奈的给赵昚做思想工作,说什么国事为大,杨存中是宿将老将,虽然隶属太上皇管辖,对太上皇忠诚,可是他对国家也相当忠诚。
当初守卫临安的时候,不就是杨存中挺身而出稳定军心,于是才让明军没有攻入临安的吗?
太上皇活着,杨存中当然会保护太上皇,但是太上皇早晚会成为大行皇帝,到时候杨存中难道还要追随太上皇而去?
赵昚思来想去觉得没办法,这个时候最好的人选的确就是资历深厚德高望重的杨存中,于是在史浩的再三恳求之下,赵昚松了口。
好不容易说服赵昚,赵构那边又不乐意了。
原来赵构觉得杨存中是他唯一能真正信任的武将,是他的安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都要杨存中保护他,然后才能安心。
你要让杨存中出战,万一有人要在他出战的时候谋害我,那可怎么办?
面对这个问题,史浩气的快要哭了。
“若有人谋害太上皇,史浩当以性命保护太上皇,想谋害太上皇的人直接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否则它休想碰到太上皇一根汗毛!还请太上皇应允!”
史浩目眦尽裂,连续三次叩头及地,砸的地面阵阵闷响。
但是赵构对此毫不动容。
“你果然对我不忠心,只想着自己去死,捞取好的名声,做你的记录在史书上的忠臣,但是根本不去想你死了之后我该怎么办?难道要我和你一起死吗?
你死了,没人保护我了,我也会死,这就是你的目的?杨存中就不会这样想,他会率领军队保护我直到天涯海角。
他的态度是就算自己死了也要保护我的性命,让我先安全,他再去死,这才是真正的忠臣,所以你不要再说了,我绝不会让杨存中出战。”
赵构诡异且偏执的思维模式让史浩心力交瘁。
他绝望了,他无力地退出了万寿宫,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赵昚,让赵昚做决定。
赵昚大怒,对赵构的行为非常不满,心生怨怼,觉得赵构不可理喻。
随后他也不肯接受杨存中出任主将的提案了,而是决定五万军队分头出发,各打各的。
侍卫马军司前往池州弥补池州大军的防线,侍卫步军司前往九江补充九江大军的防线。
然后戚方被任命带领两万殿前司的军队前往反攻江南西路。
当然不是戚方一支军队,吴拱也被命令带领田师中所部残存的鄂州大军两万人进攻江南西路的匪军,两人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路线,再次踏上了数月之前的征程。
等于是战略重开了。
可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朝廷短时间内实在是没有更多的军队可以调动。
而戚方和吴拱都是参与过剿贼战斗的,对于江南西路的匪军也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对当地地形比较了解,去了直接就能打,不需要熟悉时间,更快一点。
不过史浩也算是长了个心眼。
他知道戚方和吴拱之间的矛盾,于是给吴拱和戚方划分战区。
他决定隆兴府、临江军、袁州、抚州、筠州等地交给吴拱负责收复。
戚方则负责收复建昌军、赣州、吉州、南安军等地。
两支军队各司其职,互不统属,彼此之间没有对对方的责任,全部直接听从枢密院的调令,且绝对不准私下里产生龃龉,最好连接触都不要接触。
史浩还觉得不够,于是继续定下规矩,说敌军如果窜入对方战区,就算是战败被追击的贼军,只要越界,两支军队就不准互相追击,派人通报一声,就可以了。
这是规矩,不存在什么谁吃亏谁不吃亏,遵守规则的事后会得到枢密院的嘉奖,如果不遵守规矩,就算战胜了,也要面临惩罚。
做到这个地步之后,史浩觉得万事大吉,这两支军队应该不会闹出什么矛盾来了。
同时,史浩又感觉吴拱和戚方都没有对付匪军的什么太好的办法,本身也不是多强的战将,很难说能不能达成宋廷的战略目标,所以升起了征调川蜀战区军队和名将的想法。
当时大宋战将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川蜀地区的定海神针吴璘,但是吴璘目标太大,且主要负责镇守汉中地区,直接面对明军关中大军的威胁,职责重要,不可轻动。
思来想去,史浩决定上表赵昚,请赵昚允许调动川蜀战区三名大将之一的姚仲参与此战。
史浩的意见是川蜀三大将,吴璘为首,吴璘也是川蜀的定海神针,所以只要吴璘在,川蜀地区就是安稳的。
在此基础之上调遣素来勇猛善战的将军姚仲和他麾下的精锐军队,或许会让战局有所不同。
赵昚对于这个建议倒是不反对,但是他觉得从川北抵达江南西路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有这两三个月,战局估计已经明朗了吧?
史浩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调遣吴拱和戚方两支军队进攻,老臣会下令他们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准出奇兵,不准长驱直入,以缓慢而坚决的攻势缓缓收复失地,驱逐匪军。
这样不说取得大胜,至少不会失败,还能逐渐压缩匪军的活动空间,控制匪军的发展势头,这样两个多月之后,等到姚仲来了,就能下令让姚仲指挥大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891章 赵昚非常缺钱
史浩这么说,赵昚便明白了史浩的意思。
“你的意思是吴拱和戚方只是辅助,真正的主力是姚仲?”
史浩点头。
“是的,老臣以为,吴拱缺少经验,戚方庸碌无为,不能真正取得胜利,而大宋名将除了李显忠和王方,也就是川蜀三大将了,李显忠和王方需要拱卫京师,不能出战,那么能出战的,也唯有吴璘之下的两大将,其中姚仲是最合适的。
陛下,江南西路乃是大宋腹心之地,一旦为贼寇所拥有的,就是大宋的心腹之患,不可不除,之前战败已经动摇大宋军力,接下来这一战,必须要取胜,决不能失败,否则大宋将有倾覆之危。”
史浩把话说的很重,而赵昚也听进去了。
“那就这样做吧,枢密院立刻发函征调姚仲参与此战,让他立刻率领军队东进,另外也要嘱咐吴璘,无论如何都要守好川北,绝对不能被明军有机可乘。”
“老臣遵旨。”
史浩点头,接着他犹豫了一会儿,又说道:“陛下,禁军出发之后,大宋军力匮乏,临安军队严重不足,所以新的募兵计划也必须要开始执行了。”
赵昚愣了愣,随后看着一脸为难之色的史浩问道:“需要多少员额?有多大的钱财缺口?”
“按照最少的来算,也需要再招募五万人,才能重新完成江淮防线,而如果这一次出动的禁军有比较大的损失,需要增加的员额就更多了,需要更多的钱,而目前来看,每月需要支出大约十万贯钱。”
赵昚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叫人喊来了叶义问和周麟之,让他们和史浩当场商量,互相协作,看看什么地方能把钱掏出来,什么地方能省一点,什么地方能抠一点。
三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了好一会儿,发现什么都不能省,什么都很重要,什么钱都要花出去,不花不行。
而唯一能节省的居然是关于赵构的。
关于赵构又要大兴土木为自己建设更多宫殿和游玩项目设施的计划,需要耗费很多钱,这也是唯一和国事无关的大笔支出。
所以理论上若要节省支出,唯有从这方面节省一些。
赵昚的脸顿时就很苦涩了。
“陛下,太上皇近期需要营造一座全新的宫殿,翻修三座略有破损的宫殿,需要搭建两个大戏台,需要添置若干用具、书画、瓷器等等,前前后后大约需要五十万贯钱左右,而且……”
叶义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