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朝廷内部的分裂,不利于大宋。”
赵昚松开了史浩的手,来回踱步一阵子,面色十分苦恼。
“老师说的我都知道,我知道他们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可是我没想到这一次他们居然闹得那么大,也没想到江南西路会败的那么惨,不瞒你说,太上皇也找了我,要求我严肃处理张浚,乃至于……处决他。”
“这样的声音老臣也听过不少。”
史浩开口道;“张浚这段时间在朝中横行霸道,招惹了太多人的不满,陛下若要让朝野上下没有反对之声,至少也要让人相信陛下再也不会任用他。”
“再也不会任用他?”
赵昚叹了口气,低声道:“张浚这一次做的太过分了,不用他们说,我也不会再次任用他,所以我才决定把他贬斥到雷州,这就是永远都不会再任用他的表态了,可是……”
“贬到什么地方还是可以召回的,遇赦不还却又被召回这种事情也不少见,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朝廷官员都是聪明人。”
史浩低声道:“陛下,惟今之计,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只有死人,才不会被再度启用。”
赵昚瞳孔一缩,看向史浩。
“老师,这是你的想法吗?”
“这不是陛下的想法。”
似是而非的一句话,击中了赵昚的心。
赵昚看着史浩沉默了许久,叹了口气,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颓然坐下。
好久好久,他才开口说话。
“老师,我真的好羡慕苏咏霖啊,我真的好羡慕他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到任何约束,可以任意处置屠戮他不满意的臣属,乃至于大开杀戒。
他在河南和山东杀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人都被他杀了,可是至今为止也没有听到有谁造反,他做的那么过分都无人可以阻挡,我真的好羡慕他,好羡慕他……”
史浩长叹一声。
“庸人自然可以痛骂苏咏霖残暴不仁,却看不到苏咏霖残暴不仁之表象的背后,是他对明国的全盘掌控和坚韧的权力。
只有对明国的掌控达到一定的程度,只有作为皇帝的权力足够强势,只有有一个坚定支持他的团体,他才能够发起那般暴烈的屠戮。”
“所以啊,我真的好羡慕他,他不必为人所迫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他不必违心办事,没有人可以强迫他,没有人可以威逼他,没有人敢于冒烦他。”
赵昚苦笑道:“老师,所谓一言以决生死者,皇帝也,这句话我是不信了,这从来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办到的事情,就比如我,想办什么都办不到,老师,我真的那么差劲吗?”
史浩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陛下绝非庸碌无能之辈,陛下是可以成就伟业的。”
“要怎么做?要杀了张浚向朝廷妥协?这是成就伟业的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吗?”
对于赵昚的问题,史浩选择规劝。
“但是隐忍确实是一个君主应该去做的事情,陛下莫忘,正是勾践的隐忍,换来了越国的霸业。”
第888章 南宋政府的状态切换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对于史浩的说法,赵昚显然不能认同。
他非常生气。
所以史浩话音刚落,他就怒道:“这不是勾践般的隐忍,这是汉景帝诛杀晁错那般的糊涂!是软弱无能的体现!若非如此,七国怎敢暴起发难直逼长安?
景帝就该决不妥协!绝对不和七国有任何的妥协!直接派周亚夫攻杀七国,一样可以取得胜利!为此还要搭上晁错的性命,广为后人所诟病,我怎么能成为第二个景帝?”
史浩连连摇头,显然对于赵昚的说法很不认同。
“晁错锋芒毕露,处事急躁,动辄打杀,以至于引起公愤,使得七国反制,当其时,汉廷就是认为错在晁错,因为晁错引起七国叛乱,很多人甚至不认为七国有错,都在声讨晁错。”
史浩不紧不慢的开口道:“景帝权衡利弊,意识到此时若直接出兵对战七国,是内乱,是权斗的延伸,是刘氏子孙内部的争斗,是削藩政策和汉高祖分封政策的分歧,汉廷并不占大义名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七国之乱就不是叛乱了,汉廷和七国各据一方,谁都不能彻底在大义名分上压倒谁,得不到所有人的支持,不能保证胜利。
而景帝诛杀晁错、做出妥协之后,七国大军就没有了进军的借口,理当罢兵,然而七国没有罢兵,继续进攻,则【清君侧】之名分彻底失效,狼子野心彻底暴露,完全沦为叛逆之贼军。
于是,所有人就看清了七国的反贼本质,从那时起,平定七国之战就不再是汉室内部的权斗,而是名正言顺的平叛!天下人心向背就在此刻决定了七国之乱的结局。”
史浩向前一步,厉声道:“以一人之性命换取大义名分和天下人心,孰轻孰重?陛下,您当真不懂吗?”
赵昚一愣,为史浩所驳倒,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
“陛下,人心向背到底有多重要,是不会明明白白写在史书里的,但是人心向背往往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
赵昚再次哑口无言,看着史浩看了很久很久,最后无奈的双手抱头。
“德远虽然犯错,但也曾为我殚精竭虑,做出了很多贡献,我若杀了他,岂不是狼心狗肺?”
“汉景帝在当时或许也经历了和陛下一样的事情,也有和陛下一样的情绪,也会觉得这样做在情感上说不过去。”
史浩缓缓道:“但是除掉张浚,就能让百官没有继续对抗朝廷的借口,到时候陛下想做什么,想处置谁安顿谁,都可以办到了,只要陛下适当的表露出一些情绪,就足以轻松扭转局势。”
“什么意思?”
“陛下之需要让群臣知道陛下的愤怒,知道陛下的痛苦,知道陛下是逼不得已杀了张浚,群臣自然心虚,或者心怀愧疚,必然不敢再在其他事情上和陛下为难。”
史浩低声道:“陛下,张浚一人,和大宋一国,孰轻孰重?陛下,此时此刻,江南西路的贼军正在肆虐,朝廷必须要快速整合起来以应对贼军,不然江南西路就真的糟糕了。”
赵昚双手抱头,手指紧紧按在脑门上,纠结了很久。
“太祖祖训可是不让君王对士大夫下手的……”
“正好,陛下可以因此将这件事情的主要过错推到那些叫嚷的最大声的人身上,时候随便处置他们,也算是为张浚出一口气,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赵昚无话可说。
良久,赵昚开口了。
“老师,我想一个人待一会儿。”
“老臣告退。”
史浩很识相的离开了宫殿,把空间留给了赵昚。
该说的都说了,史浩相信赵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他的言论太精彩了。
不过这也是赵昚自己犯傻,愣是拿出七国之乱和景帝诛晁错的事情来和如今的这件事情作对比,史浩当然顺着杆子往上爬,把事情定性了。
但是赵昚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两件事情有个根本的不同。
宋廷群臣只能打嘴炮,搞政治攻势,文武分治的状态下,宋臣没有反抗中央的能力。
但是汉廷的那些诸侯王是真的有兵有钱有人,文武尚未分流的时代,他们是真的拥有取代汉景帝的实力的。
所以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然而史浩绝不会主动点破这一点。
因为他讨厌张浚,很讨厌张浚,乃至于憎恨张浚。
我一手教出来的皇帝,你半路出来摘桃子?
打压我,排挤我,侵夺我的职权,令我不得不回到家里写字画画假装自己什么都不在意……
我怎么可能不在意!那是我的职权!我的地位!我二十多年宦海沉浮换来的!
你张德远算什么东西?
不把你送上西天,我就跟你姓!
很显然,书画相公也是有火气的。
如今这一套说辞,史浩相信张浚死定了。
他死了之后,自己毫无疑问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多么美妙的未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然而得意洋洋的史浩却不知道,赵昚盯着他离开的背影看了许久,一直看到再也看不到为止,眼中流露出一丝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狠厉之色。
赵玉成率领农民军攻占隆兴府南昌县的消息送到临安的第二天,赵昚下令降罪张浚。
以欺君之罪将张浚处死,抄没家产,家人流放雷州,遇赦不还。
上书为张浚争辩的陈俊卿和王十朋两人贬官岭南,赶出朝廷。
上书试图保证张浚性命的胡铨再次被贬斥,被贬往淮南西路的安庆府,出任安庆府知府。
上书认为张浚罪不至死的尚书左仆射陈康伯被被贬斥,降职为庐州知州。
上书为张浚说话的礼部尚书王大宝也遭到贬斥,被贬往江北的和州担任和州知州。
以张浚为核心的原主战派现激进派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而原主和派现保守派势力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振。
主要是很多原先激进派的臣子看到了张浚的乱搞之后也觉得激进主义是不行的,于是纷纷改变立场,支持保守。
保守派在宋廷当中再次获得出头机会的同时,有宋一代不杀士大夫的政治潜规则就此告终,保守派嘴炮们的愿望达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丝莫名的寒凉之意。
赵昚不在乎他们心中的寒凉。
他下令任命尚书右仆射史浩转职提领枢密院,以著名稳健派的身份负责南宋军国大事,将南宋的军事战略由积极进取转变为稳健保守。
整个事件中一直保持沉默的原张浚门人、兵部侍郎陈良翰出任他的副手。
枢密院内一部分被张浚个人提拔起来的官员遭到了贬斥,失去了职位,不是被排挤到边缘,就是离开了中央去地方任职。
在此之前被张浚排斥的一批保守派官员卷土重来,掌握了枢密院的主要权力。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赵昚登基之前的状态。
南宋政府的状态切换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至于尚书左右仆射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权力职位,被保守派盯上。
他们纷纷上书希望皇帝召回汤思退和沈该,让他们重新担任尚书左右仆射,修正大宋的道路,不要继续走那么危险的路子了。
大宋需要的是老成持重之人,而不是急躁冒进之人。
赵昚犹豫了几天,没有答应这些人的上表,转而将曾经枢密院的负责人叶义问和周麟之召回了朝廷,以叶义问出任尚书左仆射,周麟之出任尚书右仆射。
赵昚的理由是未来一段时间大宋需要集中全力应付内乱,这两人有相关经验,可以很好地配合史浩、陈良翰。
而且这两人还有直接应对明国高官的经验,对明国相对而言有更多的了解,让他们主政,较为稳妥。
至于汤思退和沈该,赵昚实在是不喜欢他们,但是为了把事情做到位,赵昚下令调任汤思退为严州知州,调任沈该为徽州知州,距离临安府比较近,显然是一种政治姿态。
这种政治姿态的表露让保守派群臣狂喜,他们纷纷感觉好日子又要回来了,激进派的末日就要来到了。
不过随后,赵昚就给整个朝廷下令了。
张浚已经按照你们的意思杀掉了,官职安排也基本上顺应了你们的想法,接下来你们应该可以老老实实做事了吧?
今年之内若不能平定江南西路匪患,若不能恢复大宋和平,则我要再向谁问罪,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
贼军已经攻破了隆兴府,江南西路危在旦夕,你们要是再不能精诚团结认真做事,休怪我无情。
第889章 这不是出一般的重拳能够解决掉的
如此冰冷的诏令是赵昚登基以来所未有的。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皇帝心中那强烈的愤怒。
张浚死了对于某些人来说固然是好事,但是也有一些大臣意识到,这对于他们整体而言,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皇帝开了杀戒,开了先河,那么未来,大宋是否可以继续保持不杀士大夫的政治局面,也就真的不好说了。
被打开了的魔盒,就算再次关上,里头冒出来的东西还能回去吗?
没人敢保证。
所以很多人都开始默默的思量他们之前为了搞死张浚的行为是否真的那么符合他们的利益。
当然,还有不少人并不关注这些,而更加关注能否趁这个机会把张浚余党彻底赶出朝廷,彻底完成南宋朝廷性质的转变,完成华丽的逆袭。
当初张浚怎么把他们赶出权力中枢,他们现在就要怎么样把张浚余党赶出权力中枢。
大复仇了属于是。
但是现在已经是七月底,不管是担忧的还是继续搞政治斗争的,都没有时间了。
枢密院在史浩的提领下开始了全速运转,立刻派人调查江南西路的匪患状况,并且立刻调查统计可以派往江南西路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