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说派遣冯时行的理由是接到线报,怀疑戚方有不法行为,并没有提及邵宏渊在这件事情上扮演的角色。
邵宏渊一直都在听张浚和枢密院的,赵昚作为皇帝居然不知道他的行动。
于是【老成持重】的戚方被拿下,【急躁冒进】的邵宏渊上位,枢密院在张浚的瞎指挥之下做出的【昏庸】举动葬送了江南西路剿贼的大好局面,直接造成了此次大军的覆没。
毫无疑问,张浚负全责。
第886章 张浚必须死
很显然,张浚需要为此次战败和损兵折将承担全部的责任,再也没有任何可以开脱的地方。
他之前放嘴炮的事情大家都可以当做没听到,但是真正造成了堪比淮西军变的大败这件事情,张浚必须要承担责任。
这不是张浚第一次造成军事失败了。
富平之败是第一次,葬送了北宋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可以和金国对抗的军事力量,葬送了关中之地,使得北宋彻底转变为南宋。
淮西军变是第二次,葬送了南宋四万军队和十余万百姓,直接造成前线战场的防卫空虚,也让南宋在之后金国废除伪齐政权的风波中没能趁机获取任何好处。
而这第三次,葬送了南宋京湖战区的战斗军队主力,致使江南西路暴露在匪军的攻击范围之内,几乎无可遏制,极大地威胁到了南宋的战略安全。
古人云事不过三,张浚已经犯了三次足以累死为他擦屁股的人的错误,难道还要宽恕他吗?
如果还要宽恕他,这个罪过谁来承担?这个责任谁来担负?
赵昚自己吗?
大宋对待士大夫真的要如此的优容吗?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功绩和行政基础的背锅皇帝,替赵构背黑锅和骂名已经够赵昚难过了,要是再搭上这次失败,赵昚差不多可以退位让贤了。
满朝文武熙熙攘攘,要求严惩张浚乃至于杀掉张浚以谢天下的声音不绝于耳,弹劾张浚的奏表以每个时辰二十份的速度向皇宫冲锋陷阵,打的赵昚毫无还手之力。
那些往日里力挺张浚的张浚一党的成员现在也不敢说话,偃旗息鼓,只有少数几人还在为张浚说话。
比如张浚的铁杆拥趸陈俊卿,比如张浚很欣赏的状元出身的官员王十朋。
但是他们为张浚说话的范围也不能涉及到这件事情本身,只是抓住太祖遗训这个大义名分,坚持要求保住张浚的性命,不能让张浚去死,至于其他的,他们也不敢说。
因为这次大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于是陈俊卿和王十朋等人也和张浚一起遭到了暴风雨般的弹劾,并且借由对陈俊卿和王十朋的弹劾,这场弹劾风暴逐渐波及到了整个张浚一党。
汹涌澎湃的浪潮之下,原先被赵昚和张浚排挤到角落里的主和派势力有抬头的迹象。
他们借着张浚的错误反攻倒算,试图混淆真相,偷换概念,把张浚的错误和张浚的主战、激进立场绑定在一起,试图污名化主战和激进的立场,由此为主和保守派的全面归来创造条件。
比如他们宣称这次大败就是因为张浚的急躁冒进和邵宏渊的狂妄自大。
而在此之前,在戚方稳妥的军事战略之下,江南西路的贼匪可没有打败朝廷军队的迹象。
戚方坚持的稳妥战术一直都稳稳压制着贼军,而只要时间足够,罗霄山里的贼军绝对会被困死。
坐吃山空的道理大家谁不懂?
可是张浚偏偏不信,偏听偏信邵宏渊的谗言,将戚方拿下,让邵宏渊主战,结果呢?
这不就是新时代的弃廉颇不用而用赵括吗?
张浚的行为和当年的赵王有什么不同?
呸!祸国殃民!
由此可见,稳妥的战术才是最适合大宋的,而急躁冒进的战术根本不适合大宋!
张浚是大宋的罪人,他的立场也是不能帮助大宋改善处境的,朝廷的大战略出了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反思!
大宋的总体战略需要更新迭代,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帮主战派根本就是一群祸国殃民想让大宋国灭亡的罪人!
势力被打压到谷底的主和派借着这股春风,居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因为这股风潮,很多原本支持张浚立场的官员也开始动摇,开始“反思”他们做的到底对不对,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宋廷内部的路线之争隐隐有脱离既定轨道的迹象。
尽管朝野局势如此危险,对于如何处置张浚,赵昚还在犹豫。
朝野上下所最先达成的共识无非是将张浚罢黜,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股力量正在推动着赵昚采取更加决然的措施。
他们要求处死张浚,彻底将主战激进派打入深渊,使之不能翻身。
这股力量的领头者是赵构。
赵构知道江南西路剿匪战争失败之后,把赵昚喊到万寿宫,对着赵昚一顿痛斥。
理由很简单,赵构受到过江南西路造反贼匪的威胁,非常痛恨他们,日日夜夜都在希望赵昚尽快歼灭那群贼匪,给自己出口恶气。
结果贼匪没有解决掉,宋军倒全军覆没了。
赵构大怒不已,逮着赵昚一顿痛斥。
他说什么当初他就说了,就算亡国都不能再用张浚,赵昚非不听,非要用张浚。
好,你用,我让你用,可是结果呢?
军队全军覆没,江南西路匪患眼看着就要做大。
怎么办?
烂摊子谁来收拾?
你还打算继续任用张浚?
还能继续用他吗?
赵构的介入让赵昚心中的紧迫感陡然增强,他意识到了某种不妙的事情走向。
但是赵昚的理解和赵构的真实意图有些偏差。
赵构并没有打算威胁赵昚的地位和权力,赵昚是他选择的皇帝,保证赵构的安全和幸福生活是赵昚的执政根基之一,赵构没有动机威胁赵昚的权力,而且临阵脱逃这种事情本身也已经断绝了他复位的可能。
只是赵构作为太上皇的心态和一般的太上皇不一样。
因为他是自己主动让位的,他主动让位给了赵昚,所以他就认为他有指导赵昚、训斥赵昚的权力和资格。
赵构没有复辟的想法,他之所以介入朝政,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明国的强大和明军的威胁让赵构在奢侈的生活之余还是能感觉到些许担忧的,所以他固执的乃至于偏执的希望和平,希望海内升平,没有任何忧患。
这样他才能感觉到安全。
可是他退位之后赵昚不仅没有把南宋的和平带回来,反而还让局面愈演愈烈,连剿个贼都剿不了,还让贼做大了。
他不能对着赵昚开火,让赵昚把皇位交出来,他只能对张浚开火,要求赵昚把张浚灭掉。
张浚必须死!
赵构非常生气,非常恼火,召来赵昚一顿痛骂,让他不准再用张浚,把张浚形容成祸国殃民的混蛋,必须要处决掉,不能让他继续危害大宋将山。
赵构甚至表示——你要是不把张浚解决掉,那就先把我解决掉,我宁愿死在山河还在的时候,也不要死在山河破碎的时候!
赵构如此决然的表示让赵昚十分惊慌,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他的确也对张浚很不满意,想要狠狠教训他,乃至于罢黜他,可是处决他……
“太皇明鉴,国朝自建立以来就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至今为止未曾打破,所以……这是太祖遗训。”
“太祖遗训归太祖遗训,难道你就没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吗?谁说一定要你当众杀了他?你这个皇帝是怎么做的?”
赵构这句话震惊到了赵昚,他顿时发散思维,想到了很多因为犯罪被发配然后死在路上的案例。
“太皇,这……”
“皇帝,你可别怪我没有警告过你,你用张浚等人揽权我不拦着你,但是张浚得罪的人太多,朝野内外对他揽权不满意的人有多少,你自己心里要有个数。”
赵构的面色变得阴沉的能滴水。
“墙倒众人推,你若不让他们推,他们只能把怨恨转移到你的身上,到那个时候,你该如何自处?自古以来,只有为君分忧的臣子,没有为臣子分忧的君,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立场!”
第887章 我真的好羡慕苏咏霖啊
赵构的一句话点醒了赵昚。
赵昚悚然一惊,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一点都不好。
他这个皇帝至今为止根基依然不稳,因为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亮眼的功绩,登基以来还是个背锅皇帝,在为赵构擦屁股。
这就使得他个人的出境很不妙。
如果不能把罪责全部推到张浚身上,让朝野内外的怨气转移到他的身上,那么这股怨气就要转移到赵昚自己身上。
如果这股怨气转移到了赵昚自己身上的话……
“自己好好想想吧。”
赵构挥挥手,就让赵昚离开了。
赵昚返回寝宫,沉思良久,做出了自己的决断。
他终究狠不下心杀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还在危急时刻帮他稳定帝位的张浚。
于是他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罢黜张浚的知枢密院事职位,废为庶人,阖家满门一起流放到雷州,遇赦不还。
第二,任命同知枢密院事、资历深厚的名臣胡铨担任知枢密院事。
第三,下令胡铨组织新的枢密院团队,对江南西路的匪患进行全面评估,一个月之内拿出全新的方案提交审核。
然而这三件事情做完之后,朝野上下的议论之声稍有平息,但是很快又被人带了一波节奏。
皇帝的确罢免了张浚,但是也仅仅只是罢免了张浚,没有对其他有罪之人进行问罪,且张浚的罪过尚且没有搞清楚,仅仅是罢黜流放真的够了吗?
然后胡铨本身就是张浚的拥趸,铁杆北伐派,依然支持张浚的做派和立场,这样的人继续提领枢密院难道没有问题吗?皇帝这样做难道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张浚的立场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是不能继续坚持的!必须要彻底打倒!
满朝文武在这样的风暴之中对张浚一党发起了迅猛的进攻,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再次承认一个主战激进派的人继续提领大宋的军国大权。
很多官员上书弹劾胡铨,弹劾张浚的拥趸陈俊卿、王十朋等人,对他们大肆批判、污蔑,并且以拒绝合作作为要挟,请求皇帝三思而后行,一定要将祸国殃民之辈驱逐出朝廷。
赵昚很生气,下旨斥责这些带节奏的人,说他们私心重,没有公心,不是正确的做法,要求他们收敛。
但是收效甚微。
大宋官家和士大夫共天下,不能堵住士大夫的嘴,士大夫们言者无罪。
实在没办法,赵昚又气又急,只好找到了被他疏远了一阵子的史浩,向他问计。
史浩距离上次见到赵昚已经是数月以前了。
他知道赵昚宠幸张浚,所以也没心思争宠,赵昚不找他,他就当自己不存在,身为帝国右相的职权都快被张浚等主战派侵夺一空了。
可是他依然很淡定,什么也不做,整日在家里读书作画以自娱,不和张浚等主战激进派产生什么龃龉,对他们的咄咄逼人选择退避三舍,时人讥讽他为【书画相公】。
赵昚因为史浩稳健派的立场而对他不满意,所以刻意疏远他,也不再顾及他曾经为赵昚稳固地位立下的功劳。
可是此时此刻,赵昚发现自己走到了死胡同里面,张浚的那些大嗓门的部下都不能帮助他,他所能求助的,也唯有史浩了。
毫不意外的,史浩仿佛无喜无悲一般出现在了赵昚面前,向他问安,赵昚十分感动,走下御座握住了史浩的手。
“今日方知卿老成持重。”
史浩不敢流露出什么情感,依旧十分冷静,询问道:“陛下找老臣来,有何要事吗?”
“老师,你还在怪我吧?”
赵昚苦着脸道:“都已经是这个局面了,你还能不知道吗?整个朝廷都快成街头菜市场了,我就没见过那么多的奏表,现在我是实在没办法了,老师你就给我拿个主意吧。”
史浩心中暗爽,但是面色上一点没有表示,依旧十分恭敬。
“这是臣的本分,陛下无需自责。”
说完,他装模作样的思考了一番,开口道:“陛下要老臣说,老臣自然会说,这一切的缘由,并非是张浚的错误,而是陛下当初因为信任张浚、任用张浚而罢黜了太多与之政见不相符合的人。
这些人因为张浚和他的党羽而失去了权势,自然会憎恨张浚,张浚不出事还好,张浚一出事,他们就会瞬间暴起,并且绝不轻易罢休,非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不可。
而这群人虽然很少位居高位,却也有大量处在办事的职位上,没有他们为朝廷奔走,事情很难办成,陛下若继续强留张浚及其党羽把持朝政,恐引发朝廷内部的分裂,不利于大宋。”
赵昚松开了史浩的手,来回踱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