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5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耶律瑾想起了他被皇帝安排在特殊的进修班里学习的时候所明白的一些道理,差不多也能推导出这些内容。
  皇帝和他的元从所要做的事情以及他们的属性真的很奇怪,他现在还说不清楚,但是能看得出来,他们从来都不是那种很传统的皇帝和元从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有着更加深层次的连结,而不仅仅是外人所自以为的内容。
  耶律成辉和耶律元宜对耶律瑾的说法惊疑不定。
  耶律元宜立刻开口。
  “你什么意思?我听不懂,我们怎么会不重要?皇帝怎么会那么信任他的元从?他不需要制衡吗?皇帝要是没有制衡的能力,怎么稳定朝政?元从会脱缰的!”
  “意思很明确,陛下曾经想过与你们共存,但是你们没有符合他的要求,陛下只能痛下决心把你们全部解决掉,大明需要一个全新的局面,剩下的我就不懂了,我也不打算懂,反正,陛下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耶律瑾笑道:“我最无助的时候,是陛下施以援手,把我从泥潭里拉了起来,赋予我新生,那么此时此刻让我为陛下做点什么,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吧?”
  耶律成辉和耶律元宜终究搞不明白这一切。
  他们只能带着无尽的悔恨和疑惑再度踏上前往积石州的路途,并且跨越千山万水。
  当然,直到最后这两人也没有忘记丢给耶律瑾一句——我们在积石州等你!
  这两人的旅途只是成千上万被清洗掉的人群的缩影,在他们身前和身后,都有着大量旧时代的残留者们被押送到积石州。
  苏咏霖的大清洗行动至此告一段落。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依靠基本盘的坚定支持,他清洗掉了燕云系、外族系和山东系的基本力量,并且在燕云地区、辽东地区和山东地区发起了对土地的改革。
  各地建设起来的复兴会支部和村农会、乡农会都在中都复兴会总部的命令下发起了行动,针对被清洗掉的这帮人的家族,发起斩草除根大行动。
  从山东到燕云再到辽东,所有旧时代的残留者都是目标,清洗他们是名正言顺的,只是清洗他们的负责人并不都是朝廷命官而已。
  就比如在山东,那些传承三代四代五代人的地主豪绅们看到武装起来的农户成群结队包围他们的农庄,并且发起进攻的时候,也是非常惊恐和不解。
  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武装起来的农户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被武装起来的。
  他们只知道他们仅有的打手队伍在这些武装起来的农户的冲击之下是那么的虚弱无力。
  他们用大量钱财养出来的膘肥体壮的打手队伍面对那些精瘦但是双眼炯炯有神的农户们的进攻时,往往不能坚持。
  农户们用他们难以想象的进攻方式进攻他们,互相之间的进攻配合相当不错,就算是职业军人看到也会给他们一个好评。
  打手们单对单作战一定是很有一套的,但是面对联合起来的农户,他们无能为力。


第854章 明帝国进入到了一个快速修复和重建的时期
  一座又一座农庄被摧毁,一户又一户地主豪绅被摧毁。
  他们有的被杀死,有的被俘获,然后发起复兴会的传统艺能,用以摧毁他们束缚农民的精神枷锁。
  等农民们完成了觉醒之后,等待着他们的就是入狱,或者被送往以积石州为代表的边远地区兴建军镇,为未来明军的征战讨伐做贡献。
  而他们的土地将收归国有,并且分配给农民们耕种,真正使得耕者有其田。
  农户们有了土地就能安定下来,而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安定下来之后,社会秩序也就安定下来了。
  小农经济固然有其落后和脆弱的地方,但是快速稳定的特性也是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
  这个时代大部分人也没有多少想法,能吃饱肚子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太重要。
  需要明确的是,经过金帝国的摧残和一通乱搞,明帝国如今的经济模式依然是小农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并不是主流,苏咏霖发起的区区数年的建设并不能改变明帝国经济的根本性质。
  所以明帝国依然是个明确的农业国,主要生产力的来源也是农业,主要税款的来源也是农业,商业方兴未艾,工业更是还看不到影子。
  明帝国尚且不具备超脱时代限制的可能,这条路非常漫长、久远。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正是因为家底子薄,没有太多坛坛罐罐,所以明帝国经得起苏咏霖的一番折腾,也经得起他的大动作。
  哪怕他更换城市里的官老爷,消灭农村里的地主老爷,只要有一口饭吃,余者也不会引起什么动乱,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动乱的想法。
  等消息传到有想法的人的耳朵里的时候,该结束的早就结束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时代两面性吧,没什么人认字,没什么人了解世界,大家的眼界都在周边的一亩三分地上,所谓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传承自悠久古代的生活方式。
  他们天然的渴求稳定的生活,拒绝且畏惧变革,当自己发起决然行动的时候,他们只会渴求着一切快点结束,不要影响到他们稳定的生活。
  就是这样吧……
  有些时候,苏咏霖也会如此考虑。
  不过此时此刻,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做思考,他正在抓紧时间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选拔官员。
  经过大清洗清洗掉的旧官僚们所留下来的位置需要有人填补。
  有些位置可以靠原来的副职递补,直接抓起行政工作,有些则不行,需要从头开始选拔,需要苏咏霖亲自参与选拔以任命一些重要官员。
  比如尚书省的职位,比如各大部门的职位,孔拯等人被解决掉之后,事情还要有人做,各部门内部没有被清洗掉的官员连惊慌都顾不上,就立刻投入了繁重的工作之中。
  其他的不说,黄河还要继续修,很多事情继续涌入中都的中央朝廷,需要各部门协调办理。
  各地修路的,修城池的,练兵的,建设兵器的,乃至于一些科技发展上的事情,一股脑的找上门来,别说群臣,苏咏霖这个皇帝也是跑前跑后,直接负责某些事情,以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然后挤出时间做人事工作,亲自参与人事会议,对政法学校里面出来的年轻人进行面试,选拔合格的可靠的人选,快速填补空缺职位,减轻其余官员的负担。
  这段时间苏咏霖非常忙碌,俨然成为了一头老黄牛,低着头拼了命的干,生怕因为自己的一点过失而使得国家政局在最脆弱的时候受到损害,影响大局。
  是以,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而随着他的勤勤恳恳,越来越多的复兴会员出身的官员越过科举考试这一环节,直接被吏部光明正大的安排到了那些空缺出来的岗位上担任重要的官职。
  他们逐步接掌了尚书省、民政部、财政部、礼部等重要朝廷部门的各个空缺职位,将这些职位全部占据,顺利完成了对这些权力的基本把控。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洪武三年七月上旬,苏咏霖主导之下的复兴会员们已经基本上控制住了整个中央朝廷。
  而原先山东系、燕云系和外族系所属的残余官员们不是被除掉,就是被排挤到了边缘位置,沦为跑腿一般的存在,不再拥有影响朝政局势的能量。
  不仅仅是在中央,在地方上,燕云、辽东、河北、山东等地也因为这场大清洗而落马大量旧官僚,这些地区旧官僚的势力遭到残酷清洗。
  河南行省早就被打击过了,接下来苏咏霖就要对河东行省、大同行省和关中行省下手了。
  空缺的职位被复兴会员们纷纷递补而上,接替了旧官僚们掌握的职位,也掌握了全部的权力。
  不过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复兴会自己的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员并不足以填补那么大的空缺,一个人做两个人乃至三个人的事情是常态。
  但是这终究不能长久维持,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咏霖把目标打到了深受他的影响的军队身上。
  他准备从军队内部选拔一批觉悟高、文化水平足够的兵员转业成为地方基层官吏,并且填补地方上的复兴会支部的人员空缺。
  明军本来就是最早受到苏咏霖影响的存在,也是最早接受扫盲教育的存在,算得上是目前明帝国内部文化水平最高的团体之一,也是思想觉悟最高的团体之一。
  明帝国现有大量中高级复兴会员出身的官员都是军队出身,早前跟随苏咏霖一起浴血厮杀过的。
  虽然军队里的士兵们没有行政经验,但是基层的村农会指导员、复兴会支部的基层职位并不需要什么行政经验,反而是积累经验的好去处。
  所以还是非常适合他们去做的。
  他们勤勤恳恳,听从命令,执行能力强,有绝对的信念去办事,这些基层职位不让他们去做,还能让谁去做呢?
  这个事情牵扯到方方面面,主掌军队后勤和日常的枢密院并不适合参与。
  于是苏咏霖绕过了枢密院,直接通过复兴会框架下的军务部下令给各大兵团,让军务部副主任辛弃疾主持从各大兵团文化水平较高的士兵群体中选拔合适人选从军队里转业,奔赴地方。
  辛弃疾非常认同这个决定,他深知明军内部很多士兵的文化水平之高,尤其是思想领域更是相当进步,非常适合对明帝国的官僚体制进行改造,使得这个体制更加适应苏咏霖的要求。
  于是辛弃疾领着重任,从燕云兵团开始挑选合适的人选,一头扎进了工作之中。
  洪武三年的上半年也就算是如此度过了,这短短半年间,明帝国内部和外部的确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除了修黄河与北伐草原的后续事务之外,还连续发生了进讨西夏、黄河反腐和大清洗三大事件,整整半年来就没有平静过,一直都在运动之中,堪称大运动。
  但是随着这半年来的大运动,明帝国甩掉了身上的负担,真正开始了大跨步向前进,那些趴在身上吸血的败类被扫灭大半。
  距离他们被全部消灭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
  苏咏霖将站在他们的尸体之上点亮明国的人文之光,将明国引入新时代。
  所以就在此时此刻,明帝国进入到了一个快速修复和重建的时期。
  而在这样特殊的时间段里,南宋对于明国内部发生的事情并非完全不知道。


第855章 张浚是真的很尴尬
  像是搞大规模反腐和大清洗这种事情想要完全隐瞒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苏咏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隐瞒什么。
  想知道的人就让他们知道好了。
  反正,他们除了知道也做不到什么别的事情。
  难道他们还想当民主灯塔搞长臂管辖?
  无论是赵构还是赵昚都没有那个能耐。
  一个没胆,一个无能。
  老赵家两个皇帝实在让老祖宗赵匡胤扼腕叹息。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这个时候一根棍棒打天下的赵匡胤先生死而复生降临南宋,也不会是大明国的对手,天下大势已定,南宋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苏咏霖如此认定。
  那是当然的,赵昚和赵构只会认为苏咏霖不来找他们的麻烦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那是想都不敢想,所以整个洪武三年上半年苏咏霖搞事情的时候,南宋基本上都很安分。
  赵昚忙着对内改革,重新建军,赵构忙着看戏听曲儿举办宴会尽情享乐,谁还能插手明国发生的事情呢?
  西夏叛乱被明军平定的消息传到临安的时候,赵昚正走在前往万寿宫拜见赵构的路上。
  不过最近他的政务繁忙,就算是去拜见赵构问安的路上,他身边的张浚还是在不断的给他汇报事情。
  “根据确切的消息,明军已经全面进驻夏国,不出意外的话,夏国基本上等同于亡国了。”
  “夏国真的会亡国吗?”
  赵昚停住脚步,转头看向张浚,略有些紧张地开口道:“不过是平定一场叛乱,难道明国能够就此吞并夏国?”
  “具体情况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据说夏国官员都快被杀光了。”
  “什么情况?”
  “最开始是任得敬叛乱,将所有不愿意投靠他的臣子给杀了一通,还把夏国皇族杀的一干二净,任得敬败亡之后,明军来了,又要把所有攀附任得敬的臣子杀掉,打着的是为了夏国皇族复仇的旗号。”
  “杀了两遍?”
  赵昚很是惊讶:“那整个夏国的臣子不是都要被杀光了吗?”
  “臣等也是如此设想的,整个夏国的臣子可能真的要被杀光了,所以探子送来的消息是说苏咏霖往夏国派驻了数百名官员,占据一些要害职位,打着帮助夏国治理百姓的旗号,可是这分明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