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友顿时无话可说。
他觉得李仁孝说的其实也对,要是这些军队都只听任得敬的命令耳不听他们的命令,生或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不如被明军打败、剿灭,这样更好。
但是他还是隐隐觉得不太对劲,觉得什么地方好像被忽视掉了。
只是当前这个紧张的局面之下,他实在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保全所有的一切。
李仁孝看到李仁友犹豫的表情,立刻伸手握住了李仁友的手。
“不要在乎些许军兵的损失,就算他们被明国打败,只要我们这里顺利得手,将来明国还是会把军兵还给我们,我们将他们重新编组成新军,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
李仁友一听李仁孝这样说,顿时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就没有继续思考,而是全心全意的为李仁孝谋划如何在重重阻碍之下攻杀任得敬的方法。
他们一起重温了何进和董卓的死,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前人智慧,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们或许可以用太后的名义召任得敬任得恭等人进入宫廷团聚,之前太后多次召他们入宫谈话,他们应该已经习惯了才是,不会有什么戒心,咱们提前派人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然后……”
李仁友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面色狠厉。
李仁孝眼睛一亮,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
该说不说,他的这个继母还是站在他这边的,多次劝说任得敬不要继续揽权,不要继续做过分的事情,以免破灭任家。
但是任得敬依然不曾收敛自己,依然我行我素。
其实也是任太后太天真了,权力的事情,一旦有了开头,就不可能随便结尾,这条路一旦走上去,就基本上不可能下来。
难道还真的指望真善美主宰人世间?
就算是之前笃信真善美的李仁孝都已经放弃这样的做法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于是计划继续推动,这个计划被李仁友告诉了苏隐,苏隐得知以后对这个计划作了一番了解,然后亲自给予了一些【专业建议】,让这个计划看上去更加完善。
比如使用的武器都应该涂抹上致命毒药,这样的话就算不能一刀杀死任得敬,也能毒死任得敬,成功率更高。
李仁孝得知以后觉得这样做很对,于是立刻安排李仁友去处理,李仁友于是把将要参加行动的刀具进行了附毒工序。
而为了确保安全,他都是带着自己的妻妾和子女一起偷偷做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密。
在李仁友的努力安排之下,参与这次行动的每一个死士都得到了附毒武器,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杀死任得敬和其他任家子弟。
这些死士都是李仁友多方收集、寻觅来的,都是些走投无路之人,通过给他们的家人足够的钱财和优待,换取了他们愿意拼命的回应,以此作为杀死任得敬的死士。
这些死士绝对忠诚,绝对可靠,也全都认识任得敬长什么模样。
洪武二年十二月中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787章 明军来了
这场兵变行动之中的最后一个准备环节就是明国大军向边境靠拢,威胁西夏,逼迫任得敬出动军队予以应对。
既然要出动军队,当然需要充分的理由,莫名其妙出动军队威胁人家,南宋也好高丽也好草原也好,都会为此感到恐惧。
不利于大明接下来的操作。
所以出动军队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
理由当然是有的。
之前任得敬派往中都向苏咏霖解释并且认错的使者遭到了苏咏霖的刁难。
苏咏霖不仅要求任得敬认错道歉,还提出了让李仁孝罢免任得敬国相职位、让他出镇夏州的要求。
苏咏霖认为任得敬继续留在中央不会有好的结果,只会继续威胁李仁孝做为国君的身份,所以任得敬必须要离开西夏中央,前往边境做官,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使者大惊失色,对于苏咏霖这样的要求万万不敢答应,只能含糊其辞。
而这样的态度就惹得苏咏霖大怒。
“任得敬若不去职,前往夏州戍边赎罪,朕必将发兵,以兵问罪于他!你且让他仔细思量!做出正确的选择!”
苏咏霖的态度非常坚决。
然而这个要求关乎到了任得敬的核心利益,是他无论如何不能退让的。
他一旦退让,就等于拱手把重要的中央权柄交换给了李仁孝,而自己将退居边境,再也无法回归中央执掌天下权柄。
为了自古以来的乱臣贼子都要想方设法掌控首都掌控中央朝廷呢?
这里面当然是有它的道理在的,而现在任得敬好不容易掌握了中央朝廷,想让他回去?
哪那么容易?
任得敬得知此事之后非常生气,觉得苏咏霖欺人太甚,这是在逼着他步步后退,逼着他自废武功放弃任氏专权。
而真要到了这个地步,对于任氏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所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任氏家族的掌权者们和趋炎附势的狗腿子们纷纷劝说任得敬不能答应苏咏霖的要求。
“国都乃国之重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绝对不能拱手让人,否则长则五年,短则三年,必受其害!还请相公三思。”
一名任得敬非常欣赏的汉人谋士这样劝说任得敬,让他千万不要退让。
任得敬当然不想退让,他根本不可能离开兴庆府前往夏州,否则和自我流放有什么区别?
但是他也很担心。
“可如果明国真的以兵来犯,我又该如何?”
谋士对此并不认同。
“明国此举悍然干涉大夏内政,必然为天下有识之士所耻笑、抵制,您且看明皇到底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种不得人心的事情,我以为明皇最在乎的就是人心,他不敢真的出兵。”
任得敬于是内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但也就是那么一会会。
十二月十九日,静塞军司和嘉宁军司同时送来重要军情,说夏明边境地区的怀德州和保安州两地都进驻了数量庞大的明军士兵,明军在边境两地大规模演武,大有进犯夏国边境的迹象。
这一军情的传递让任得敬目瞪口呆,也让之前那位言之凿凿确认苏咏霖绝对不会进犯西夏的谋士颜面扫地,直接递上辞呈选择跑路,不来掺和这档子事儿了。
这可让任得敬集团的人大为紧张,纷纷推翻了之前的误判。
他们认为明皇是来真的,是真的要任得敬离开兴庆府去夏州,否则就不会轻易罢休。
为此甚至不惜动用军队。
该死,明国正在大修黄河,刚刚又打完了草原之战,照理来说不是应该国力疲敝无力再次发起战争的吗?
这到底是虚张声势还是真的要进犯?
经历了上一次的误判,这一次没人敢拍着胸脯打包票了。
这群人当然不清楚苏咏霖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是怎么恳求林景春的,也不知道林景春当时是怎么样的一副表情。
说真的,林景春感觉都快要当场去世了。
为此,苏咏霖把林景春彻底榨干之后,还下令把缴获的一批牛羊直接送去给苏海生,让苏海生充作军用。
到时候行军打仗的时候,就带着这群牛羊一起行军,后勤跟得上就好,要是有困难,就宰杀牛羊充作军粮,尽量减少军费和地方储备的消耗,也少征发民夫。
就这样,林景春还连续多日上表给苏咏霖,跟他讲国家用度之艰难,跟他讲黄河维修工程的巨大耗费,跟他讲他的大驰道修建计划到底多么花钱。
国家赚来的钱都给他砸出去搞基础建设了,地方工程中央工程的预定都排到洪武六年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支出计划也排到了洪武六年,大明的财政真的很紧张。
你千万不要再打仗了。
林景春就是这么个意思,弄得苏咏霖哭笑不得。
虽然说林景春只在乎财政而不在乎其他的行为不太妥当,但是林景春死死把着国库口袋不让任何人打里头主意的做法苏咏霖还是很喜欢的,真的是要这样的吝啬鬼才能帮他守住钱财,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有钱可以用。
要是换一些手脚不干净的人看着国库,真的会闹出事情来的。
比如朱明王朝中期往后,很多官员在手头不宽裕的时候都会向国库借钱,一开始还是有借有还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借钱不还了。
缺钱了就打个白条从国库支取,但是从来不见有人来还钱,就好像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一笔钱是小钱,但是几百上千号人缺了钱就把手往国库里面伸,岂不是要命的事情?
林景春虽然有几分守财奴的特质,可是在这个大明朝大把大把往外撒钱的时代,林景春是最优秀的财政掌门人,有他在,大明朝的财政就不会崩塌。
至少苏咏霖能理解他办事的规律。
只要他不是死死抱住一笔钱不松手,就说明这笔钱还是可以支出的,尽管跟他软磨硬泡。
他要是说什么都不给钱,连自己出面都不管用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那就说明这笔钱是真的不能动。
那苏咏霖就要考虑使用自己的小金库来补贴国家所需了。
就好比如今,对付西夏的这场军事行动,虽然林景春也是不断地反对,但是终究没有反对到底,还是捏着鼻子认了,给了一笔钱。
因为这真的很有必要,而且不是苏咏霖出招,是任得敬自己作妖,逼得苏咏霖不得不提前对西夏动手,以免西夏彻底军阀化。
那就很难对付了。
任得敬通过多年耕耘,逐渐掌握了西夏的军政大权,动用自己的亲信将西夏中央和东南部、南部的数个军司大约二十万军队都掌握在手里。
至于西部和北部那些防备草原和西域部落的军队并非主力,只要把控制军饷、物资的供给,就能轻易拿捏他们。
东南部和南部的军队是用来应对过去的金国、现在的明国,事关生死,不可不掌握,所以任得敬为了掌握这些军队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所以得知明军真的已经发起威慑行动了,任得敬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他立刻召集亲信们商议,但是争论来争论去也没有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只能传令边境军司严守边境,做好战备,并且决定从兴庆府和西平府调动军队南下协防。
不管怎么说,明军的战斗力摆在那儿,单纯的靠那些边防军估计顶不住,真要擦枪走火发生冲突,还是要靠手上的主力。
接着又为了确保边境稳定,任得敬又赶快把族弟任得仁和侄子任纯忠分别派往静塞军司和嘉宁军司担当监军,把持当地的军政之权,控制军队,以防不测。
第788章 他又行了
面对明国大军的军事威胁,让自家人掌握兵权,避免边境军队快速崩溃乃至于主动投降,这是任得敬目前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对策。
只有自己人和自己人才是一条心,其他人都可以选择背叛。
明军自建军以来几乎没有败绩,几乎没有军队能够在明军手上占便宜。
克烈部和西夏的关系很好,双方经常有往来,克烈部起兵准备进犯汪古部的时候还询问西夏要不要参与进来。
任得敬当时还企图得到苏咏霖的承认,不想得罪苏咏霖,所以没有参与进去。
结果克烈部和乞颜部双双覆亡,明军大获全胜,再次用实际战况证明了自己独霸天下的实力,之后,西夏军界就对明军相当佩服,高级将领普遍对明军怀有畏惧情绪。
而且西夏军队早已不是李元昊时期那支强悍到了可以硬刚宋辽两大国甚至还能取得胜利的军队了,李元昊之后,西夏军队就在西夏朝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内斗之中不断衰败了。
到现在为止,虽然说西夏的军事制度还是全民皆兵,一旦打起大的战争就来一波全民动员,但是说到底,无论是尚武精神还是军队的训练水平,都已经大大衰退了。
任得敬是掌握兵权的,对此再清楚不过了,除了少数有着荣誉传统的精英部队比如铁鹞子,大部分军队早就随着宋辽两国的摆烂而摆烂。
金国强势崛起之后,西夏的军队也随着那时的战况有了一波复振,但是随着宋金和议签订之后,大家再度一起摆烂,西夏军队就那么一直躺着,没什么动静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得敬不敢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任得仁和任纯忠就是他最后的希望。
两人出发之前,任得敬与两人进行了深谈。
“我知道明军非常强大,从来没有败绩,但是谁也不能说他们就不会打败仗,我以为,只要我们坚守险要之处,是可以打败明军保护大夏国的,更何况明军未必会主动进攻。
当然了,万一,我是说万一,万一明军真的发起进攻了,你们务必要阻挡住明军的进攻,决不能让边境如此轻易的就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