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本来朝廷就因为明宋战争而折损了整个江淮战区的军队,本以为京湖战区主力犹存,还能战斗,轻松平定叛乱,结果不曾想居然遭逢大败。
那个一心渴求退休的田师中死了。
死在了造反贼军的手上,十分倒霉。
看来这支贼军不是简单的贼军,战斗力不弱,更有大局观,能从劣势战局中找到扭转战局的契机,万不能等闲视之。
他们轻敌了,因为轻敌,才导致了这一切。
张浚非常懊恼,一边上表给皇帝赵昚告知此事,一边下令调查此事,然后准备给这场战争善后。
他预料到这场战争的失败必然给他带来巨大的信誉危机和权力危机。
果不其然,因为战前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场必然获胜的战争,以至于战争没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满朝哗然。
尤其是主帅田师中居然被叛军偷袭致死这件事情更让朝野舆论大哗,人人都在询问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的。
朝臣们在朝堂上追着张浚领衔的枢密院众人询问这张到底是怎么规划怎么打的,枢密院是怎么用人的,是怎么指挥的,居然被一群乱民打败了两万军队,还送掉了主帅?
诚然,这场战事失败的直接责任并不属于枢密院,因为张浚是放权给田师中让田师中指挥作战的,但是枢密院作为主导这场战争的存在,必然是要为此负责的。
选人的是枢密院。
商议战术规划路线的也是枢密院。
负责后勤供给的还是枢密院。
整场战争都是枢密院直接领导的,你枢密院不负责,还有谁能负责?
也就是之前主和派大臣被排斥的七七七八,张浚算是有先见之明,把能够威胁到他的北伐大业的资深主和派官员全部排斥出局,所以在权力层面上,张浚没有受到大的冲击,枢密使的地位没有被改变。
可是张浚常败将军的所作所为与他经历过的几次大的失败的过往还是第一时间在朝中重新被捡起来讨论。
相当一部分官员都开始怀疑张浚是否能做好这个枢密使的职位。
他们开始重新怀疑张浚的军事能力,怀疑他那么多年了到底有没有长进,怀疑他是否有反省过当年他的富平之败败掉了南宋大半家底。
张浚对此当然感到非常尴尬,他又怎么会没有反省过当年的富平之败呢?
他每时每刻都在反省。
只是这场战争他轻敌了,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重建江淮战区上,居然忽略了这场战争,觉得小小起义平定起来一点都不难。
朝中有言官上表弹劾张浚,认为张浚有罪,不应该继续担任军事主官,应该另外选择贤良之臣担任军事主官。
张浚受到弹劾,于是按照流程向皇帝请罪、请辞。
赵昚当然不会因为这次失利而罢免张浚,但是为了做个样子堵住悠悠之口,也还是将张浚罚了三个月的俸禄,以儆效尤。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还是要张浚主持。
第一次讨伐失败了,总不能就那么停下来,还要有第二次讨伐。
叛乱必须要平息,不然整个京湖战区的大后方起火了,明国要是得到消息横插一脚,岂不是全部完蛋?
但是这一波鄂州大军遭受损失,一时半会儿回复不过来,也只能靠戚方统领的九江大军继续进剿了。
赵昚心里多少有点埋怨张浚,埋怨张浚在不该犯糊涂的时候犯了糊涂,以至于局面弄得很难看。
张浚很是无奈,但还是给九江大军拨付了钱粮支持,然后准备调动池州都统司的军队前往支援。
临安禁军不能调动,眼下临安只有一支军队,调动的话问题太大,而整个江淮战区也只有池州都统司的军队尚且完成,可以调动。
川蜀地区的军队确实可以调动,但是路途太遥远,担心他们抵达的时候起义军的态势已经不能限制。
对付起义军就是要快,不能给他们发展壮大势力的机会,要在最早的时候把他们消灭,越早越好。
正好此时戚方所部发来了军报,说他们攻克了南昌城,杀死了势力最大的造反乱贼韩五,请求朝廷赏赐,以及询问朝廷接下来的打算。
是就此停止进军,还是继续打?
我的部下可都是非常疲惫,几乎不能继续战斗了。
戚方特意如此表示了一番。
张浚知道,这不就是坐地起价吗?
不过是想问朝廷要更多的东西罢了!
张浚只能继续给戚方所部增加钱粮调拨,增加赏赐数量,用以激励他的时期,并且进一步命令池州都统司的主将邵宏渊听从戚方的指挥给戚方增加事权。
然后又给戚方更多的赏赐,并且答应在平叛结束之后给他提升职位,增加爵位和勋位。
接着就下令,让戚方统兵继续征讨叛军,争取将叛军一举扫灭,不要留下后患。
但是仓促之间,张浚忘掉了他之前发出去的给戚方的斥责书——
里面有让戚方听从吴拱命令的内容。
斥责书先赏赐文书一步送到了南昌,让戚方看到了,戚方看到了之后心里就拔凉拔凉的,对张浚十分不满,暗生恨意。
张浚果然是心向吴家,对张俊旧部非常不友好,各种意义上都准备打压他们这些张俊旧部。
眼下太上皇退位,田师中这个代表性人物又死了,张俊旧部在军界的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接下来也不知道会遭遇什么样的对待。
思来想去,戚方心灰意冷。
他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他们这帮张俊旧部将会被淘汰,于是颇有些想要辞官退隐的感觉。
继续下去的话,没他的好果子吃。
可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这样做实在是太不甘心了,他为南宋出生入死卖命几十年,到了却只得到这样的对待?
张浚为了偏袒吴拱,居然不顾事实,斥责他,给吴拱站台,让他听吴拱的,这未免太不尊重人了。
强烈的不满刺激着戚方的心,他觉得他总要做点什么来报复张浚。
过了没几天,他又接到了枢密院的另外一些文书,有赏赐文书,奖励文书,还有送来的军事命令。
枢密院令戚方成为此次讨伐作战的主帅,将会调集池州都统司的邵宏渊所部一万人支援他,听从他的调遣,让他稳住目前的战线,巩固目前的战果,不要让之前将士的血白流。
打一巴掌给一颗甜枣?
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没有之前那份斥责信,搞不好戚方还真就感动了。
现在……
哼!
怎么报复张浚最好呢?
戚方开始了愉快的思考。
第751章 塔塔儿部的来客
按照戚方所思考的,他认为张浚现在肯定是希望战争可以越快结束越好,越快结束当然越符合张浚的利益。
快点结束这场战斗对于戚方自己来说固然也有好处。
但是相较于渺茫的前途,戚方不信任张浚,不觉得自己顺利完成任务之后会得到什么让自己感到满意的好处。
相比之下,维持这样的局面,和叛军对峙,不断交战,但就是打不赢,也输不了,维持一个不败不胜的局面,不断浪费朝廷的钱粮,让张浚抓心挠肝难受到极点!
这岂不是很棒?
好!就这样!
戚方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现有的优势,把已经被收复的地方重新占据,布置防线,然后就这样维持现状,派遣一些军队袭扰叛军,但是不和叛军大打出手,除非叛军敢于进攻他。
大军就在这里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消耗粮食和军饷,给军队更多的实惠,给自己更多的实惠,让部下军队更加感谢自己,忠心于自己,保住自己的基本盘。
这样做,就算枢密院质问,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麾下军队数量不足,不足以进取,贼人势大,他不敢再败,只能等待池州都统司的军队抵达,兵力充实了再做进取。
在此之前,他只能守住之前宋军的战果不丢失,其他的,等池州都统司的军队抵达了再说。
枢密院可以催促,他也可以推脱,除非枢密院真的愿意临阵换将把他换下来,愿意冒军队不稳的风险,那他无话可说。
戚方不打算率先行动,而同一时间,张小虎也跟着赵玉成钻进了罗霄大山之中。
农民军开始修炼内功,短时间内不打算继续进取,而其余的各支起义军也纷纷得知了宋军的攻势和目前起义局面的不妙,也纷纷停止了行动,积极备战。
一时间,风起云涌的江南西路大起义暂时居然暂时平稳了下来。
局势莫名其妙的进入了某种奇怪的平衡之中。
不过这边平衡了,那边就要出问题。
苏咏霖那边遇到了一些突发事件。
驻地位于临潢府以北的草原部落塔塔儿部派人觐见苏咏霖,进献战马和牛羊、皮革、骨制品等草原产物当做贡品,希望和大明国再续曾经与金国的臣属关系,希望向大明国臣服。
这一突发状况让明廷颇感意外。
苏咏霖自从覆灭金国定鼎中原以来,就一直对北方草原持守势和警戒态度,并没有进取的打算。
比如在西北地区,他将韩景珪为司令官的河北兵团驻扎在中都西北的大同行省,守卫长城内外,对长城以北的汪古部持警戒态度。
汪古部是一个替金国人守卫边疆的部族,首领做着金国人的官,和金国人关系紧密,苏咏霖灭金之后快速抢占了长城,派兵防守,严防汪古部可能的南侵。
不过那么久以来汪古部没有南侵的迹象,但也一直没有派人南下和明国接触,不知道怀着什么样的心思。
苏咏霖的意思就是汪古部不来招惹他,他也不想招惹汪古部,尽量维持现状,不要改变。
西北如此,东北方向也是如此,当地的临潢府一带由辽东兵团下辖玄甲军驻守。
辽东兵团第一副司令魏克先率领这支部队驻守在临潢府,防备的就是这个塔塔儿部。
据明廷所了解的资料,比起汪古部对金国的臣服和内附态度,塔塔儿部则更显独立性,时而臣服金国,时而背刺金国,双方时常有战争,时常也有合作。
金国往往拿他们没有办法,所以只能花钱消灾,这个塔塔儿部倒也识趣,拿了钱,就臣服金国,背靠金国欺负草原上的其他部族,这一时期在蒙古高原东部称雄。
而对于这样一个翻脸比翻书还快的部族,苏咏霖也很警惕,严令辽东兵团防备塔塔儿人,以免吃亏上当还不自知。
除了河北兵团和辽东兵团在外线的防守,苏咏霖还直接指挥燕云兵团负责中都以北的山区防御和长城防线,是河北兵团与辽东兵团所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南的第二道防线。
如此构筑了立体机动的防御模式,对于草原骑兵还是有较强的防御能力的。
因为主要精力都在发展自身和对付西夏、南宋身上,苏咏霖并没有把草原上的事情看得太重。
一来据他所知,此时此刻大草原上各部落之间征战不休,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核心可以威胁到中原。
二来要是苏咏霖没记错的话,那个最终一统草原创建大蒙古国的铁木真还是个婴儿或者压根儿还没有出生,根本不足以成为苏咏霖忌惮的对象。
三来苏咏霖对大明国的军事实力有绝对的自信,他相信他一手带出来的明军绝对不会在草原上折戟沉沙。
种种因素加起来,苏咏霖暂时没有把目光放在草原上,他一边蓄养战马,一边大练骑兵,主要目标也不是草原,而是西夏和南宋。
其是苏咏霖的看法也没错。
这个时期,草原上还有诸如塔塔儿部、乃蛮部、克烈部等部落相当强势,大蒙古国的直接起源乞颜部目前并不是最强的部落。
整个高原自东向西,塔塔儿、乞颜、克烈、乃蛮四大集团及北方的蔑儿乞集团五雄并存对峙,为争夺支配整个高原的最高权力,五大部落集团展开激烈厮杀。
五大集团互相之间仇杀不止,他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每个集团内部都有不同分支,分支与分支之间也时矛盾重重,没有一个具备充分实力和魅力的领袖能够完成一统的任务。
所以这个时期,草原上的政治状态是四分五裂的,的确没有势力可以对大明国构成威胁。
但是苏咏霖对草原没兴趣,不代表草原对他不感兴趣。
苏咏霖消灭金国以后就暂时切断了和草原各部落的联系,自然双方原先旧有的互市也没有了。
一开始,草原汪古部、塔塔儿部都因为大明国骤然覆亡强盛的金国而感到莫名恐惧,只敢保护自己,不敢和大明国打交道,生怕大明国跨越长城来打自己。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现大明国并没有与他们开战的意思,只是守着长城防线而已。
这样做的时间一长,这些部落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不知道大明国是个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