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一波要杀的人还不会很少。
黄河工程刚刚开始,明帝国显然没有更多的财政力量可以用来对付西夏,需要铲除一波蛀虫,从他们身上榨取军费,然后才能图谋西夏,也因此,平灭西夏的战役要往后延迟。
这确实不是什么让人觉得开心的事情,但是这也不能怪苏咏霖和大明朝。
要怪,也只能怪北宋和金国留给大明朝一个天残开局,让大明朝先天不足,必须要努力填补才能成为一个正常发展的国家。
光一个整修黄河感觉就不亚于当年大禹治水的难度。
田珪子对此也颇为无奈,只能点头认同,没再说什么。
苏咏霖从八月初到九月初都在黄河沿岸来回视察,检查各地工程准备和参加工程的军民们的食宿条件等等,一切都感觉满意了之后才北上返回中都,继续掌控全局。
九月初九,苏咏霖返回中都的第二天,就在中都大朝会上宣布全新编订的《明律》正式颁行天下,从此以后,大明司法机构就有了一本成文法可以作为执法守法的依仗。
《明律》一经颁布,立刻在大明国掀起了一阵波澜,官员、士人、商贩、农民、工人、军队,无不对此关心备至。
而当明国已经有惊无险的渡过了一场危局的时候,赵昚和他的“行政基础”们还在为了给战争擦屁股而发愁。
赵昚和支持他的主战派群臣想要发展自身,那么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战争结束之后的烂摊子。
地方上也好,临安城里也好,到处都在要钱,没有钱,很多事情的确办理不了。
可是钱都要拿去换战争赔款和准备岁币,根本抽不出多少钱能补贴地方财政、恢复地方生产。
为此,群臣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有效的法子。
以至于还有人提出要么再次提高盐税,从盐税当中攫取更多的收益,反正所有人都要吃盐,这绝对是暴利。
但是被史浩否决了。
史浩认为现在的盐价已经导致私盐横行民怨沸腾,继续提高盐价只会让更多人铤而走险,绝对不能提高盐价,反而应该降低盐价,同时大力打击私盐贩子。
降低盐价让老百姓知道官盐还是可以购买的,打击私盐贩子能让老百姓知道购买贩售私盐的下场,此消彼长之下,老百姓购买私盐和加入私盐贩售集团的动力就会降低,就会继续选择官盐。
这样才能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而不是一口气就把下金蛋的母鸡给炖了,真要那样,吃不起盐的人集体造反,对大宋来说难道是好事?
你们这帮人真的是完全不懂!
对于此,赵昚支持史浩,觉得盐价不能继续提高了,继续提高盐价就是在玩火。
这个方案被否决,又有人提出说要提高商税,提高市舶司抽成,从利润惊人的海商群体手里赚取钱财。
这倒是一个让赵昚和群臣颇为心动的办法,海商赚钱他也略有耳闻,朝廷每年能从海商手里得到的钱财也不少,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可以在这个方面做些工作,应该可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于是这个办法被交给史浩等人仔细商讨,如果影响不大,就付诸实施,从海商手里赚钱。
但是这也不是能立竿见影的事情,为了更快的赚到钱,张浚脑袋一拍,给赵昚出了一个主意。
抄家。
第726章 抄家
所谓抄家,无外乎是对某些臣子的彻底清算。
他们或许是犯了错,或是做了对的事情但是政治错误,所以要被彻底清算,以告诫后来者不要学习他们。
放到眼下来说,就是把这一次因为战争失利而需要问罪乃至于处斩、流放的混蛋全部抄家。
光这样还不够,还要把一些原本不用抄家的混蛋也判一个抄家。
这帮家伙一个赛一个有钱,一个赛一个腰缠万贯,大宋的钱都在这帮混蛋手里,一抄一个准儿。
尤其是王权,这混蛋虽然还有部下一起跟着吃空饷,但是他绝对是吃的最多的那个,抄他的家,准没错!
赵昚大喜,立刻按照张浚说的做,立刻派人去抄王权的家。
这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好家伙,王权这空饷还真不是白吃的。
黄金六万两,白银八十八万两,绢布一百一十六万匹,在江浙一带拥有二十多万亩土地,五百多间房屋,还在嘉兴、临安、建康等城池拥有超过一百间商铺。
这怎么是家财万贯所能形容的呢?
分明就是巨富。
这下全归了赵昚了。
赵昚开心之余,也感到非常的愤怒,靠着王权正常的俸禄福利,他绝对无法积累那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绝对是吃兵肉喝兵血积攒下来的,全都是国家赋税,全都是民脂民膏。
一个王权就能积累那么大量的财富,那么其他人呢?
赵昚仿佛打开了一个开关,抄了王权的家之后,又下令抄了以赵密为首的十七名军官的家,所获颇丰,加在一起,几乎能顶上好几次明宋战争的战争赔款。
合着一次抄家就能给朝廷填补亏空了?
这可还行啊。
赵昚手上一下子富裕了起来,一下子变得有钱了起来,很多事情很快就有了解决的方案,并且付诸实施。
再然后,张浚又给了赵昚一个建议,说自古以来赚钱无外乎开源节流两种办法,现在暂时开源开不了,那就只能选择节流了。
怎么节流呢?
对着某些不重要的人进行节流。
办事官员不能节流,需要他们办事,基层吏员不能节流,需要他们跑腿干杂活,那么只能对那些没什么卵用只知道吃饭却不知道饭从哪里来的人身上节流了。
张浚的建议首先是对那些北宋宗室进行节流。
所谓柿子要挑软的捏,这些人是被明军放回来的,回到大宋没有任何贡献,反而花费了大宋不少国帑去养他们。
当年赵构实际上已经尽力压缩赡养他们的经费了,但是还是挺多的,尤其几个和赵构关系比较近的,那是完全按照北宋养宗室的方法养他们的,耗费颇多。
这帮家伙不仅没有卵用,反而还在之前明军围攻临安的时候给赵昚施加政治压力,这难道不要报复?
赵昚一想,觉得很有道理,这帮家伙活在人世间只能把粮食吃贵,受了那么多年苦一点长进都没有,卵用没有,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给他们锦衣玉食?
尤其是赵铁使和赵顽使,这两个心思不纯的混蛋居然还眼馋他的皇位,开什么玩笑!
不行!
于是赵昚下令,将这群北宋宗室每个月的月俸和福利下调为原先的三分之一,赵铁使和赵顽使两人直接下调到原来的百分之一,仅仅只够他们粗茶淡饭维持温饱。
这下可算是狠狠砍了一刀,省了一笔钱。
但是这笔钱的数量还是比较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所以赵昚想要向更大规模的官员群体开刀,但又怕官员们抗议,就问张浚该怎么办。
张浚就建议赵昚以身作则,减少皇室经费,以此作为依仗,给整个朝官群体和地方县令以上官员降薪。
但是千万不要动基层官员和小吏们的薪俸。
赵昚不解,张浚就解释给他听。
“但凡是有一定品级的官员,不是家中有田地有产业,就是个人有些见不得光的进项,这个比较普遍,管不了,但是为此而降低俸禄,他们绝对不会吃不起饭。
但是品级较低的小官,一些俗称清水衙门的官衙的官员,还有没有品级的不入流的吏员,他们当中真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单纯靠着薪俸吃饭养家的,砍了他们的俸禄,大宋天下就会因此而不稳。”
赵昚明白了这其中的关节,于是就决定按照张浚所说的,首先从自己身上砍刀,降低了五分之一的皇室经费。
接着又宣布要给朝廷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降低俸禄,幅度一样是五分之一。
然后他采纳了张浚的建议,让人写了一份皇帝和群臣同甘共苦共克时艰的宣言,宣称国家财政艰难之际,需要皇帝和高官同甘共苦,共同度过困难时期。
所以大家多多理解,就不要吵吵了。
因为之前朝臣对赵昚施加政治压力恳请他宣布投降的事情,不少朝官都对赵昚没什么底气,生怕他扩大报复范围牵扯到他们身上。
现在他以身作则,降低皇室经费,然后再从官员身上砍刀,他们也没有底气和赵昚吵闹,权当是给皇帝的赎罪费用了。
于是张浚的节流之策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这么一算,确实给南宋朝廷节省了相当大数量的一笔经费,这笔节省下来的经费就被当做军费交给了枢密院支配,由枢密院将这笔钱用在重建军队的方面。
因为之前军队正好都被打散了,也不复存在了,重建起来反而更加方便、轻松,只要选对了人,想要重建一支可靠的军队并不是难事。
经过枢密院的考察,决定任命原池州都统司都统制李显忠为新任建康都统司都统制,升官一级,予以建立、训练建康府新军的任命。
而镇江都统司则交给刘錡唯一生存下来的部将王方。
因为他的英勇抵抗,让南宋方面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丢丢的颜面,赵昚为此非常赞赏王方的勇气,就下令任命王方为镇江都统司都统制,招募训练新军,镇守镇江都统司。
另外他们经过慎重考察,决定任命曾经被称为有关羽、马超之勇的侍卫步军司右军统制邵宏渊担任池州都统司都统制,一样是从零开始,自己招募,自己训练,把池州都统司的军队拉起来。
经过这一次的实际战况,朝廷决定给镇江都统司和建康都统司各五万人的额定兵员数目,而池州都统司则增至三万。
镇江都统司的兵力要是够多,或许刘錡也不会败的那么快。
建康都统司但凡有一个有勇气的将军,也不会放任数万军队毫无作为就那么星散。
池州都统司但凡多一些兵马,或许也不至于让明军长驱直入没有任何顾忌。
对于这三员被选中的勇将,赵昚对他们寄予厚望,给他们专款拨付,没有中间环节,就是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在长江防线最要紧的地方练出三支精锐军队,让这三支军队守卫江南的安全。
失去淮南的情况下,赵昚再也不要出现之前大军一触即溃的情况了。
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临安根本就不能守。
第727章 辛弃疾第二次出使南宋
军队重建的事情还是挺专业的,赵昚在这方面了解的不多,史浩也没有点军事专精,所以三个都统司军队的重建工作则交由知枢密院事张浚全权负责。
接下来的,还有水师。
这一次明宋战争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水师主力的全军覆没,导致江防失守,导致海防失守,进一步导致明军步骑大举登陆,一举摧毁了宋军的江淮战区。
在赵昚看来,这样的情况绝对不能再次出现,所以训练陆军的同时,赵昚也要训练水军。
这一场战斗,南宋损失了三支地方水师和一支主力水师,水上力量折损大半,实力大损。
但是好在他们拥有近两万艘船只,想要改造成战船也不是难事,招募水军士兵也不难,想要快速拉起可靠的水师比陆军要简单一些。
所以赵昚就把重建水师的任务交给了同知枢密院事胡铨,对他寄予厚望。
重建陆军和水军的款项都是专款拨付,尽最大可能落到实处。
赵昚从牙缝里挤出钱来重建军队,也算是拼了。
与此同时,南宋战后地方的一些烂摊子还要朝廷负责收拾,那些听闻明军来了就慌不择路逃跑的官员当然不能用,必须要选新人。
赵昚也就趁此机会选择了一批主战派的年轻官员去这些地方赴任,收拾残局,重建行政,修缮城墙,稳固防御。
一桩桩一件件到处都是要花钱的事情,也就是赵昚抄了一些官员的家所以手上有点钱,这些事情才算是顺利推行下去。
但是这才是第一波用钱的时候,今后用钱的时候多着呢。
南宋这边如火如荼的搞战后重建工作的时候,六月十三日,明国使臣辛弃疾第二次出使南宋,抵达了临安城。
因为这一次明国不再是朋友,而是爸爸,所以南宋方面尽管怀着诸多的不愉快,也还是咬着牙硬着头皮给了辛弃疾顶级待遇。
不仅吃好的用好的喝好的,还有不下于皇亲国戚的特殊待遇。
因为南方天气炎热,辛弃疾不太习惯,所以南宋朝廷专门给辛弃疾批了冰块。
他们用宫廷专供的夏日冰块给辛弃疾的车架降温,辛弃疾坐在车子里,车子里就放着一缸晶莹剔透的冰块,冒着丝丝凉气,还有散发着香气的香薰。
于是车子内部不仅非常凉爽,还有淡淡的芬芳,在炎热的夏日里非常舒适。
不仅如此,这些冰块还能直接敲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