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4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且战争规划中没有进攻池州的计划,作为军人,要听命令,擅自动员军队发起进攻是不合适的行为,所以他也就没有主动出击。
  但是马宏兴没有主动出击,池州那边的宋军却主动出击了,池州都统制李显忠率领一万军队顺江而下,抵达了有少量明军驻守的太平州,在太平州和明军守军展开激战。
  太平州明军数量少,不敌宋军大部队,只能撤退,宋军一路追击往建康府而来。
  消息传到建康,马宏兴大怒,心想着我没来找你你倒来找我了,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那就怪不得我了!
  于是马宏兴便点起两万兵马迎战李显忠。
  双方在建康府与太平州中间的位置展开了遭遇战。
  马宏兴精锐齐出,铁骑奔驰,李显忠步兵结阵,拼死抵抗,双方从上午战斗到黄昏时分,宋军一直都在坚持,没有给马宏兴可乘之机。
  直到将近天黑,宋军才因为体力不支露出了破绽。
  马宏兴这才命令骑兵迅猛冲击,冲垮了宋军步兵军阵,大军压上,宋军溃败。
  然而其溃败并未呈一败涂地的状态,其主将李显忠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殿后,死战不退,给明军的追击造成了阻碍,宋军溃兵得以相对安全的脱离了战场。
  当时天色黑了,追击也变得不方便,马宏兴围杀了宋军的殿后部队之后,不得已接受了这场没有全歼宋军残部的不畅快的胜利。


第714章 臣等尚且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马宏兴在战斗结束之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周至,让周至知道远在池州地区还有一支宋军的生力军正在抵抗。
  其主将李显忠善于指挥,能力很强,其麾下军队训练度明显高出其他宋军一大截,战力颇强,颇为坚韧,是否需要全力歼灭。
  周至得知这件事情,花了一些时间考虑之后就回复了马宏兴,让他不要继续下去。
  宋廷已经签署停战协定,答应大明的四款条件,成为大明属国,战争已经结束,就不要再起战端,即日起准备撤退前往淮南地区的扬州驻扎。
  除非那名宋将再次主动出击建康府,那就没什么说的,干死他,但要是他没有再次出击,那么明军方面也就不要主动出击。
  以后机会多的是,现在最重要的是撤退。
  当然,江宁城里要是有什么好东西也要记得带走,能带走的都带走,别给宋国的上等人们省钱。
  马宏兴接到周至的命令之后,虽然因为不能亲自剿灭李显忠而感到郁闷,但也为大明顺利达成全部战略目标感到兴奋。
  于是他朝着池州的方向远眺了一会儿,记下了李显忠的名字,发誓将来大军渡江灭宋之时,他一定要亲自打败李显忠,砍下他的头颅。
  自打进攻南宋以来,他获得全胜,只有这一场胜利获得的不那么干脆彻底,甚至有点磕磕碰碰。
  这让他非常不愉快。
  李显忠,我记住你的名字了,这一次算你运气好,下一次,你可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接着,马宏兴就在周至的命令下开始了撤退行动,安排军队把江宁城里的好东西都给带走。
  比如仓库内的粮食,钱财,各种布匹、木料、油纸、燃料等等重要的军事物资,凡是江宁城仓库中有的,全部带走,一点不留。
  因为东西太多,打包的东西太多,结果交给水师船只装载都来回跑了三趟。
  等到占领建康府的明军全部撤退到淮南地区的时候,周至也率领南征明军主力抵达了镇江府,并且开始全面撤退。
  同样,包括镇江府在内,明军南征过程中占领的南宋城池内的全部官方军方仓储全部被明军搬空。
  明军虽然在南征过程中对南宋平民保持纪律,秋毫无犯,但是对待官方的东西毫不客气,能带走的全部带走,带不走的……那就带不走好了,也没必要砸了,将来到底还是大明的。
  就当是给未来的自己减轻负担好了。
  不过汤思退看着是真的肉疼。
  看着明军一箱一箱地把城内仓储中的粮食、布匹、犒军铜钱、牲畜、酒水、军械等等全部搬走,他感觉自己的心都在滴血。
  这一波南宋失血严重,损失的财富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得到补全,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五年之内完全不可能。
  光是被明军摧毁歼灭的江淮战区和禁军的十几万军队都不知道要花多少功夫才能重建了。
  好在明军行动迅速,说撤退就撤退,能带走的东西带走之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五月十七日,最后一支明军船队带着最后一批明军军事人员离开了江南,踏上了淮南东路的土地,就此结束了此番的南征,明宋第一次战争就此告一段落。
  汤思退和随行南宋官员则携带皇帝的割地诏书前往淮南东路各州府,将割地命令传达。
  所有南宋官员、吏员限期离开淮南东路,不管是不是本地人,全部离开,淮南东路范围内不准有一个南宋官吏。
  对此汤思退倒是觉得奇怪。
  以往割地驱逐人员都是逮着官员驱逐,很少波及吏员的,因为吏员大多数都是本地人,离开他们,统治起来颇为不便。
  但是明国方面却注明连吏员都要被驱逐,不知道是什么想法,亦或是自己有充足的人手可以出任地方职位?
  虽然奇怪,但是这些事情也和汤思退关系不大了,他管不着,也不想管,这种事情自然由明军自己负责解决,愿意走的不愿意走的都要明军负责赶走。
  随着割地诏书和明军驻军的抵达,淮南东路各州府逐渐归属明国行政建制,楚州、高邮军、泰州、通州、盱眙军、扬州、滁州、真州等八地相继归附,没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
  硬是要说有什么意外的,那大概也就是扬州城宋军守军面对皇帝的割地诏书感到万分的痛苦和不理解。
  “臣等尚且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等到臣等都战死,再降不迟啊!!!!”
  自刘錡死后一直坚守扬州不投降的王方痛苦万分,碰着割地诏书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连站都站不起来。
  老实说,王方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自扬州城被反向包围了之后,他多次带兵出城袭扰,试图用沙包填充河沟,为城内军兵填一条路出来,进而威胁明军的后勤粮道。
  但是明军火力凶猛,大火箭雷神炮不断地发射、轰击,把宋军炸的灰头土脸,于是王方面对明军的凶猛火力始终不能成功。
  尽管如此,王方也多次冲击明军封锁线,白天打,晚上也打,弄的明军颇有些疲于奔命的情况,后来由凌子石组织明军使用白天黑夜两班倒的方式才重新把握了主动权。
  扬州城内的存粮看起来确实很多,明军包围扬州一个半月,扬州巍然不动,城内不乱,说明粮食并不缺乏,继续打下去,就算明军主力压上进行攻击,怕也是没那么容易的。
  所以赵昚的割地诏书就非常重要了。
  因为扬州城的特殊情况,汤思退亲自带着割地诏书要求扬州守军放弃抵抗,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携带割地诏书,身份上是完全足够的。
  王方面对汤思退,面对割地诏书,面对皇帝的要求,痛哭流涕。
  “臣等坚守至今,从未让明军得逞,扬州巍然不动,难道现在却要拱手相让吗?”
  念及满城军民坚守之辛苦,汤思退心里也不好受。
  但是他不能改变大局,更不能破坏大局。
  “这是官家决定的事情,吾等为臣者必须要遵守,否则就是大不敬,是造反,再者说了,正常仗都败了,你一座城没有丢,又能怎么办呢?难道能扭转战局吗?”
  王方知道自己不能扭转战局,可是刘錡临死前的嘱咐他还记得清清楚楚,刘錡说不能投降,不能认输,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
  然而现在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显然是没有了。
  王方捧着割地诏书,看着城外密密麻麻虎视眈眈的明军,最终还是痛苦的下达了撤退命令,将扬州城交割给明军。
  坚守至今奋战至今的宋军将士眼睁睁看着自己为之奋斗的城池大门打开,明军士兵趾高气昂的进入,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不甘,还有深深的悲伤,他们无一不痛哭流涕。
  连跟着宋军一起奋战的城中壮丁们都因为这样一幕而泪流不止。
  观察到了这样一幕,入城的周至感触颇深。
  “宋军并非都是贪生怕死之辈,有王权,就有刘錡,有郭笮,就有李显忠,有吴超,就有姚兴力,有望风而逃的废物军队,也有坚守至今绝不后退的英武军队,不能单单把南宋看做一个好对付的敌人啊。”
  周志学跟在周至身边,闻言则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倒是觉得南宋的军队再怎么做也不可能跟得上大明军队的建设,大明军队训练之精、精神之高昂,远非宋军可以相比,而且两国最大的差距还不是在军队中,而是在朝堂之上。”


第715章 第二个中直辖
  周志学显然不认为明帝国和南宋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军事上。
  军事是综合国力和动员力的具体体现,南宋此番作战如此拉胯,显然不仅仅是军队出了问题。
  对此,周至倒是很感兴趣,想要让周志学多说说。
  那周志学就多说说好了。
  “一个满是屈膝投降之辈的朝堂,被他们掌控了后勤和升迁的军队,再能打,又能强悍到什么地步呢?反观被大明朝廷和复兴会控制的军队,无一不奋勇当先,视死如归。
  说到底,军队的差距来自于朝堂的差距,而朝堂的差距又来自于皇帝和主要执政官员之间的差距,南宋的皇帝是赵构,宰辅是汤思退,有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再能打,也没有用。
  而大明军队呢?皇帝是咱们的陛下,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未尝一败,英雄盖世,主要官员都是陛下的旧部,随他一路拼杀而来,意志坚定,行动果断,毫不拖泥带水,说打就打,这是南宋可以相比的吗?”
  周至听了这些话,默默思考了一阵子,而后缓缓点头。
  “你说的有道理啊,如果朝廷比不上敌国朝廷,军队再能打再敢战,又能如何呢?现如今也不是唐末乱世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南宋已经换了皇帝了。”
  “嗯,现在就要看看这个新皇帝能做到什么地步了。”
  周志学想了想,又低声道:“但是这个新皇帝现在刚刚登基就签了协定,做了投降皇帝,身上的包袱还不是一般的重,确实不知道他能否扛得住,重新奋起了。”
  “最好别,他要是奋起了,难受的是咱们。”
  周至摇了摇头。
  “未必。”
  周志学缓缓说道:“南宋的问题,不是换一个皇帝或者换一个朝廷那么简单的事情,就算他把朝廷全给换了,难道能把地方官员也全给换掉吗?能把地方上那些阻碍北伐的势力全部清除吗?清除不了那些,他再怎么想奋起,也办不到。”
  周至眨了眨眼睛。
  “此话怎讲?”
  “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南宋真正拖后腿的力量并不在于皇帝,也不在于具体某个人,而是一整个南人群体,他们不想北伐,他们不想打仗,他们只想安稳过日子。”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朝廷是南人出钱养活的,官员也主要都是南人出任,高官也好,基层官吏也罢,大部分都已经是南人了,他们现在掌握的权力很大,可要是北伐成功恢复中原了,是不是要把手上的权力分一些给北人?
  合着我出钱出力出人北伐,打到最后还要把权力分给北人,自己什么好处得不到还要赔一部分出去,他们就觉得这样的生意是赔本生意,不想做,不愿做,就使劲儿拖后腿。”
  周至琢磨了一阵子,感觉这个事情有点意思。
  “何等短视,何等无耻,照这样来说,宋国岂不是永远也别想恢复中原成功了?”
  “他们本来就办不到,加上还出了赵构这么个皇帝,手里有那么多能打的大将愣是打不出局面……唉你怎么什么都不懂啊?”
  周志学看着周至,一脸嫌弃。
  周至眨了眨眼睛,有点委屈。
  “我就是个带兵打仗的啊……”
  周至一句话给周志学说愣住了,他这才恍然意识到周至到现在为止都不是一个复兴会员,顿时一拍脑袋。
  “差点忘了……可是你也不能只想着打仗不顾政治,正好现在仗打完了,我给你好好补补课,补完课你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这样吗……好吧,我听听就是了。”
  周至点了点头。
  另一边,早在五月十四日的时候,明军战胜、宋国签订和约的消息就通过加急快送抵达了中都,送到了苏咏霖的手上。
  苏咏霖得知以后大喜,立刻安排枢密院对本次战争的功臣论功行赏,然后召集主要负责官员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