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4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利益受损,他们不能忍耐。
  他们不能也不敢把自己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寄托在一位刚刚登基的皇帝身上。
  谁敢相信这位皇帝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所以不单单是当朝文武百官了,现有的皇亲国戚,赵构没有带走的后宫嫔妃,还有那些之前被明国送回来的北宋宗室们,全都哭着喊着跑到皇宫里请求赵昚保住临安,不要让临安遭到战火损伤。
  他们哭着喊着,声音非常凄惨,声势非常浩大,把赵昚办事的宫殿堵得水泄不通。
  内里是请求赵昚审时度势的宰辅们。
  外边是哭喊着求他投降的统治集团。
  史浩孤独的站在另一边一言不发。
  赵昚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包括曾经坚持抗击的主战派们,曾经上书给赵昚让他坚持抗击的主战派们也有大部分熄了火,不再言语。
  事到临头,这些“硬骨头的主战派们”还是非常惜命的,不约而同的闭嘴,甚至有一些人还混在请求赵昚投降的官员群体中一起起哄,给赵昚施加巨大的政治压力。
  这巨大的政治压力几乎摧垮了赵昚,让赵昚痛苦不堪。
  当他知道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们都在恳求他不要继续抵抗下去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何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苦楚。
  被金国和秦桧一党打断了脊梁骨的官员们终究没能重新挺直腰杆子,在明国大军的威慑之下,跪下了。
  满朝文武百官,只剩下三个人依旧头铁上书表示要和临安城共存亡,甚至请求登上城墙抗击敌人,守护大宋的尊严。
  这最后三份坚持抵抗的表奏在很多人看来可笑的很,毫无意义,但是在赵昚看来,这是他心中最后的安慰。
  司农寺主簿韩元吉。
  敕令所删定官陆游。
  中书舍人虞允文。
  这三个名字被赵昚记住了,这三个人让赵昚明白满朝文武虽然多位贪生怕死之辈,但终究还是有愿意挺直腰杆做人的官员存在的。
  然而,仅仅只是三个人,并不能支持赵昚继续抵抗。
  他甚至可以想到,这是群臣的最后通牒了。
  作为一个刚刚登基的还没有稳固势力支持的皇帝,除了史浩之外他并没有其它的铁杆支持者,现阶段他的皇位其实是不稳的。
  尤其在这个时候,赵构不在,没人为他撑腰,如果他一意孤行,真的到了危急时刻,极有可能引发宫廷政变,从而失去皇位。
  疲惫到了极点的赵昚终于支撑不住了。
  事实上这就是群臣的最后通牒。
  尽管杨存中作为代表的军方势力没有表态,还守在城上,摆出一副要和明军决一死战的态势,但是如果群臣都想要投降,不想抵抗,那么杨存中一个人如何能力挽狂澜呢?
  而且此时此刻,一些大臣是真的已经有了不臣之心。
  他们谋划着趁着赵构不在、赵昚地位不稳且动摇的时刻推举赵佶在辽东生下的儿子赵铁使或者赵顽使做皇帝,带领他们投降,以渡过难关。
  他们不想和赵昚一起死,也不想和赵昚一起被俘虏北上失去自由自在奢侈荣华的生活。
  原先群臣确实没什么选择,除了赵昚之外很难立刻推举下一个合适的皇帝,但是明国把北宋宗室送了一批回来之后,他们有选择了。
  他们有赵佶的儿子可以做备用皇帝候选人,也能顺顺当当的成为皇帝,如果赵昚真的“冥顽不灵”的话,他们就决定拼着大逆不道之名,也要把赵昚赶下皇位。
  哪怕赵构回来以后会很生气,也无所谓了,谁让最重要的时候你不在呢?
  你自己跑了,留下我们吃苦受罪,有这种道理?
  所幸赵昚没有坚持到他们决定动粗的时候。
  群臣的丑态让赵昚彻底绝望,让他失去了最后的反抗之心,他让史浩搀扶着他走出了宫殿,面对着一派凄惨景象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们,他悲愤交加的发表了宣言。
  “朕哪怕战死也不愿屈膝投降,区区明国大军不能奈何朕,而你们却往朕的胸口狠狠插了一刀,让朕无可奈何!朕不是为自己而降,是为你等而降!你等贪生怕死,却要朕背上千古骂名,成为投降天子,你等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说完,赵昚哭喊着对不起祖宗、臣皆亡国之臣等等之类的话语,离开了议事宫殿,回到了自己的寝宫。
  接着赵昚授权给史浩,让史浩代表他去和城外明军签订和平协定,所有条件都可以接受,唯有之前说过的岁币减少问题可以多做争取,多少还能为大宋减轻一些负担。
  一场很有可能会发生的宫廷政变落下了帷幕,赵佶的儿子终究没有那个运气重新登上皇位。
  五月初九日清晨,史浩怀着沉重的心情抵达了明军大营,穿过了守备严密蓄势待发的明军攻击军阵,与周至还有周志学三度见面。
  这一次史浩没有多做纠缠,而是顺顺当当答应了明军的要求,赔款也好,岁币也好,割地也好,称臣也好,全都答应了。
  这款被称为《临安条约》的协定就这样正式签订了。
  双方都没有更多的纠缠,唯有岁币方面,因为答应了第三款和第四款条件,所以明军方向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将岁币价码调整到了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两绢布的等级,和当年金国一样。
  岁币规定可以用其他物资折价算入岁币供给当中,但是岁币内容之中至少要保证十万两白银和十万匹绢布的提供,也就是说折价范围为十五万两白银和十五万匹绢布。
  折价物资的范围也有严格规定,黄金可以,粮食可以,一般布匹可以,整修黄河所需要的建材也可以,包括提供给明国修筑黄河的劳动力也可以用于折价。
  可以折价的基本上都是有广泛用途的市场硬通货,包括人力资源,都是可以用来办事的,而没有奢侈品的存在。
  史浩签订条约的时候,虽然心痛难耐,但是也察觉到明国政府和南宋政府的不同之处,意识到了这场失败并非毫无缘由。
  他们似乎真的只是为了办实事而发起战争,并非是为了颜面、名分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战争有着极为明确的导向和目的,不达目的不罢休,达到目的就立刻停止行动,令行禁止。
  或许,就算军队比现在更加强大,南宋也不是明国的对手。
  不知为何,史浩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让他自己都觉得惊悚莫名。


第713章 痛哭的赵昚
  临安和约签订完毕,周至和周志学都非常满意。
  他们通过军事手段得到了明国所需要的东西,完成了皇帝陛下交给他们的使命,他们可以班师回朝享受荣誉了。
  心情大好之下,周志学感觉史浩看上去都顺眼了不少。
  “和约签订难道不是好事吗?史相公为何愁眉苦脸?临安城得以保全,城内生灵免遭涂炭,这对于南朝来说是最直接的好处吧?”
  周志学上前与史浩攀谈。
  或许周志学没有恶意,但是这话听起来就有点讽刺。
  签完了协定,虽然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东西永久失去了,但是史浩还是莫名的感觉到了一丝轻松,面对周志学的调侃或者是讽刺,史浩没有反驳的想法和底气。
  他只能苦笑。
  “北朝已然得到了所有想要的,何须如此?接下来大宋需要解决的事情还有许多,更要受苦受罪,北朝却可以安稳,这难道还不够吗?”
  “不,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周志学笑了笑,开口道:“南朝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远比这一次要更加糟糕,怎么这一次就不行了呢?不过割一路之地,总好过整个淮南地,不是吗?”
  史浩无奈地摇了摇头。
  “北朝拿走了淮南东路,大宋的淮南就等于不复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周志学摇了摇头。
  “大明并没有继续南下的想法,这一次南下也不过是为了修黄河,就算拿了淮南东路,也只是作为警戒而已,只要两国不起刀兵,有何不妥?
  说到底,此番若是南朝尽早答应大明的要求,这一战本就无需发生,大明不过是为了整治黄河,为了中原千万生灵,南朝连这一点岁币都不愿意出,招致如今的后果,难道不是南朝自找的?”
  面对周志学看似有理实则霸道的言论,史浩心中暗暗恼怒,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忍气吞声了。
  “事到如今,败者无话可说,和约既定,惟愿北朝尽快撤兵离开,还大宋以安稳。”
  周志学笑了笑,点了点头。
  “好说,好说,只要拿到你们的割地诏令,整个淮南东路全部纳入大明疆土,一切都好说,大明也不想继续耽搁下去了,继续耽搁多一天,浪费的也是国帑。
  而且,这样对你们也好,今后交割岁币只需要送到江边就可以用水运送往江北,省去一段路途,减少不少运输费用,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是了……”
  史浩一句话都不想和周志学多说了,生怕自己被他气出病来,于是便很快离开了明军大营,回去向赵昚复命了。
  赵昚拿到了双方签署的和约条文之后细细查阅,阅读过后又痛哭失声,最后又跑到祖宗祠堂内哭了一阵,最后无可奈何之下用皇帝玉玺加盖印章,赋予这份和约新的法律效力。
  大宋从现在开始就要重新背上沉重的政治和经济负担了。
  赵昚也要重新准备一下,向明帝苏咏霖请求称臣纳贡,并且请求册封。
  赵宋王朝的法统从此将属于明帝国,只有明帝的册封和承认才能赋予赵家皇帝统治者的身份与法统,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的。
  皇帝哭了,铮臣也哭了。
  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们都笑了。
  他们安全了,临安安全了,他们的一切都得到了保全。
  其他的都可以往后再说,现在,他们想要庆祝他们平安渡过了这一场空前的政治军事危机,想要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快乐和压抑的情绪。
  同样在五月初九日,周至向城外明军主力、苏州洋上明军水师主力和守备建康府的马宏兴所部传达命令,战争结束,和约签订完毕,全军准备撤往淮南,等待大明皇帝的进一步命令。
  五月初十日一早,周至拿到了赵昚盖上玉玺的割地诏书。
  南宋方面还特意派遣了宰辅汤思退作为割地使者,随同明军一通前往淮南各地负责割地,诏令淮南东路各地守臣将防区割让,并且尽快离开。
  说老实话,接到这个任命的时候,汤思退心里就咯噔一声感觉不妙。
  这种事情不让负责签订和约的史浩负责,却让一直有点边缘人意思的自己来负责,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汤思退在军事斗争上是纯粹的门外人,但是在内部政治斗争方面却是行家里手,技巧高超,通过这一不同寻常的任命,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赵昚的一些想法。
  汤思退有点担忧,怀疑皇帝是不是想要做点什么。
  但是他没有证据,不敢乱说,只能硬着头皮接下命令,于五月十一日跟随围城明军主力一起拔营而走,踏上北返之路。
  踏上北返之路以后,汤思退才得知原来前线还有一支宋军部队正在抵抗明军,没有认输。
  原先由刘錡镇守的扬州城在他死后依然保持抵抗,没有投降,时刻威胁着明军后勤路线,而明军为了更快的逼降宋廷,直接无视了扬州,快速南下以攻略江南。
  江南再也没有入扬州城一样坚持防守的城池,军队望风而逃,兵败如山倒,于是明军大获全胜,逼得宋廷不得不签署城下之盟,成为明国的属国。
  也是在北上的过程之中,汤思退和周至等人一起得知了南宋的池州都统司都统制李显忠率领水陆两军反攻建康的事情。
  这是明军南下之后遇到的第二支敢于主动发起进攻的南宋军队。
  战争发起的原因是马宏兴派遣周满城带领水师追击王权,不想放过那个混蛋,追着追着就追到了池州都统司防区。
  周满城率领明军水师把王权的建康水师打的屁滚尿流,夺取了很多物资,可很快池州的水师前来驰援。
  他们战斗勇猛,和周满城打的旗鼓相当,成功接应了王权和少数建康水师的残余战船。
  周满城眼看着事不可为,也就没有继续追击,发射了一轮大火箭之后,选择了撤退。
  顺江而下返回建康府之后,周满城把池州还有宋军抵抗的事情告诉了马宏兴。
  马宏兴表示自己的任务是控制建康府,而不是再次主动出击,继续出击的话会使得明军战线拉长,于后勤不利。
  且战争规划中没有进攻池州的计划,作为军人,要听命令,擅自动员军队发起进攻是不合适的行为,所以他也就没有主动出击。
  但是马宏兴没有主动出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